時政要聞
肇始於1978年年底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社會偉大變革的序幕,經近半個世紀的實踐探索,譜寫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詩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遷
在由始及今的45年改革開放過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地處中原大地的河南省與全國同頻共振,踔厲奮發,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激蕩人心的偉大成就,實現了重大變遷。
(一)經濟體製實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遷
改革開放是我省4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曲,經濟體製改革無疑是貫穿其中的重頭戲。通過國資國企、商品價格、財稅體製、要素市場、政府職能、企業組織製度、流通體製、貿易體製等一係列製度性改革,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促進我省經濟體製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遷,使社會主義製度優勢與市場經濟優勢相互疊加、完美結合、能量互賦,催生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國資國企戰略版圖獲得重塑。國企改革貫穿於全省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河南大力推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和國資監管體製改革,實現“三個首次一個突破”,即國企改革首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國資布局首次實現戰略性重構、國資監管首次實現集中統一、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實現整體突破。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支撐有力。從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發展,再到私營企業的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河南非公有製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22年年底,民營經濟貢獻了河南省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就業、九成以上的市場主體,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生力軍。市場交易體係持續完善。積極發展各類市場,加快培育市場體係。到“十四五”初,全省擁有10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商業綜合體33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28個,年交易額億元以上農產品交易市場40個。初步構建起國家一類口岸、功能性口岸、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進出口平台體係。要素市場持續發力。勞動力、金融、技術等市場建設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機構240家,銀行業總資產12.5萬億元。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60家。2022年成立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市場運營模式。人才市場發展完善,2022年成立了河南人才集團,著力打造紮根中原、輻射全國、走向國際,服務人才強省戰略的全國一流人才集團。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蓬勃發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市場化程度大幅提升。係統性重塑行政審批製度,組建運行省政務服務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達94%,495項高頻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開創“全豫通辦”新模式。“放管服效”改革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滿意度超過90%。
(二)經濟實力實現由欠發達省份向經濟大省的變遷
人口基數大、發展底子薄,是改革開放初期我省麵臨的基本省情。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搶抓機遇,積極進取,謀發展促崛起,主要指標在全國位次不斷前移,在追趕發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全省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62.92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61345億元,從2004年起,連續20年在全國居第5位,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總量萬億級台階快速躍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河南進入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第5位。經曆了亞洲金融危機後的階段性收縮調整,在本世紀初,全省經濟重回高速發展,生產總值也從2004年起穩居全國第5位,並在2005年跨越萬億元大關,2010年跨越2萬億元大關,經濟大省地位不斷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持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全力以赴謀發展,高質量發展邁出重大步伐,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高於全國0.58個百分點,全省生產總值每三年跨上一個新的萬億元台階。全省人均GDP穩步提升。伴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全省人均GDP位次不斷前移。1978年全省人均GDP為232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26%,1989年突破千元,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時期,人均GDP加速提升,2012年突破3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全省人均GDP於2016年超過4萬元,2018年突破5萬元,2022年達到62106元,提升至全國平均水平的72.47%,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初提高了12.21個百分點。“三駕馬車”動力持續增強。1985年全省投資規模突破百億元,1996年突破千億元,2008年突破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13~2021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7%,對我省經濟發展支撐強勁;消費市場在快速增長時期基本十年增長5倍,1991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92億元,202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07.41億元,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實現連續跨越,2022年達到8524.1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0.6%提高到2022年的2.03%。
(三)產業支撐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工業增加值連續十多年穩居全國第5位、中部第1位,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曆史性轉變。新興工業大省地位確立。2022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9592.76億元,是1978年的124倍。黨的十六大以後,河南省把新型工業化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推動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實現了大跨越大提升。“十一五”期間,河南省工業增加值連跨5000億元和10000億元兩個台階。自2005年河南省工業首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在全國工業發展格局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三次產業結構發生質變。2022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為9.5∶41.9∶49.0,與1978年39.8∶42.6∶17.6的結構相比,第一產業占比大幅下降,第三產業占比迅速提升,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占比於2017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第三產業占比於2018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曆史性轉變,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建立完備的現代工業體係。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工業發展經曆以輕紡工業為重心、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支撐、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三大發展時期,逐漸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包含40個大類、197個中類、583個小類的工業體係,成長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區域產業布局不斷完善。改革開放前後河南省工業布局發生了由沿線布局到區域布局、散狀布局到集聚布局的變化。黨的十六大以後,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加快發展,豫北、豫西、豫西南及黃淮等經濟區結合資源稟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鄭州、洛陽、新鄉、安陽、三門峽、漯河等重點城市之間逐步形成產業分工、錯位競爭的格局。特別是隨著產業集聚區建設快速推進,形成了裝備製造、現代食品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及節能環保、智能電力等19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鄭州都市圈規模體量優勢和產業引領作用日益突顯,成為產業區域布局的主要空間載體。民營經濟成長為工業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鄉鎮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於1997年占據全省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隨著“兩個毫不動搖”的深入落實,非公有製工業企業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年初,以94.4%的單位數,實現了76.0%的營收、64.5%的資產、88.3%的利潤,吸納約78.9%的就業人口,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四)開放格局實現由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在全國梯次開放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內陸腹地開放發展之路,以“四條絲綢之路”建設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的“四區”建設為代表,推動河南省開放發展由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並向開放強省邁進。貿易規模持續增長。1979—2022年間,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速達23.04%,高於全國年均增速4.36個百分點。2022年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8524.1億元,是1978年的4283倍,對外貿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升到13.9%。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全省外貿總值十年來連續跨過4000億元到8000億元五個台階,2022年首次躍居全國第9位。利用外資大幅增長。“十一五”到“十三五”時期,我省利用省外資金呈萬億級提升,利用外資約呈百億級美元提升。截至2023年年初,在豫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98家、中國500強企業達到178家。開放通道優勢發力。國際樞紐航線成功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囊括歐美亞三大洲200多個城市,“空中絲綢之路”越織越密。鄭州機場成為國內最高等級的4F機場之一,年貨運吞吐量躋身全國6強、全球50強,成為國內外主要貨運航空公司重點布局的樞紐機場。鄭州-盧森堡航空雙樞紐“一點連三洲,一線串歐美”,搭建了中歐互聯互通的空中橋梁。2013年開通的中歐班列(鄭州)是中部地區首條連通亞歐大陸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數字班列”“恒溫班列”和“運貿一體化”等特色名片,綜合運營能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鄭州獲批空港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網上絲綢之路”首創“網購保稅1210服務模式”被世界貿易組織定為“中國方案”。2017年鄭州成為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永久會址,在引領製定跨境電商規則等領域形成“鄭州共識”。加快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內河航運集裝箱航線實現了從0到20+的突破。鄭州等市開通至天津港、青島港、寧波港等重點港口的鐵海聯運班列。建成淮河、沙潁河等內河高等級航道,開航周口中心港、信陽淮濱港等港口,“出海口”搬到“家門口”。國際市場持續拓展。河南企業走進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宇通、雙彙、洛鉬、鄭煤機等重點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全省對外貿易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領域不斷擴寬,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開放載體支撐有力。1992年,國務院批準鄭州為內陸開放城市。隨著對外開放縱深發展,河南省開放載體平台形成了包括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在內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平台體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進出口占全省總額的半壁江山。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多項改革創新成果被國家采納推廣。新鄭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連續11年排名全國綜合保稅區前2位。2023年,中國(鄭州)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正式開通,成為第四個全國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
(五)社會結構實現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按照三化協調發展的思路,通過戶籍製度、城鄉土地製度、城鄉社會保障體製等改革,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推進城鄉互動發展、打造鄭州都市圈等舉措,有力推動了全省城鎮化發展。2017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城鄉人口對比形勢徹底扭轉,標誌著河南社會整體完成由鄉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曆史性轉變。城鎮化率大幅提升。1978年河南城鎮化率僅為13.60%。1990年河南城鎮化開始進入快速推進階段,城鎮化率的增速由此前十年間年增0.18%提高至1.04%,增速提升6倍。2005年城鎮化率達到30%,正式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黃金區間。2022年河南城鎮化率達到57.07%,城市人口規模突破五千萬。城市空間布局優化。黨的十四大後河南省順應國家發展大勢,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2003年中原城市群的戰略核心地位正式確立,2006年中原城市群建設正式拉開帷幕,區域間產業布局、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麵實現城市間全麵對接,構建起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焦作、新鄉、開封在內的核心經濟區。2016年,《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國家級城市群行列,並突破省域範圍,涵蓋了中部五省30座城市,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地帶,也成為河南聯通世界、融入全球的開放門戶。“十三五”期間,鄭州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構建“一極三圈八軸帶”空間格局,形成輻射八方的城鎮產業發展軸帶。2014年後,河南圍繞縣域治理“三起來”,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鄭州為引領、中心城市帶動、縣城為重要載體、點麵結合、結構合理的新型城鎮化格局。鄭州“龍頭”引領有力。2003年高起點、大手筆打造建設鄭東新區,首次改變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模式,創造性采用組團發展的新型模式,同時積極進行現代化產業布局,推動鄭州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增長極。2016年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凸顯出鄭州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2022年鄭州城鎮化率為79.4%,高於全省22.33個百分點。城鎮化內涵提升。2023年鄭州放開落戶限製,全省範圍內實現“零門檻”落戶,同時加快土地確權和市場化交易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初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97.65%,供水普及率99.32%,建成區綠地率36.5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六)人民生活實現由基本溫飽向全麵小康的變遷
小康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夢想和夙願。經過45年的改革開放,河南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惠及億人的小康社會,實現了從滿足溫飽邁向全麵小康的偉大變遷,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22年河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78年的122倍、178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從1978年的3.0∶1縮小至2022年的2.1∶1,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2年的38.7%、34.1%,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保持基本同步。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曆史性消除。按照現行貧困標準,1978年末河南貧困人口3687.3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約2500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2%。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打響力度空前的新時期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年底全省76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5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8個國家貧困縣和15個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在中原大地上曆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民生福祉顯著提升。河南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從傳統就業到新就業形態的轉變。就業人數從1978年2807萬人增加到2022年4782萬人,就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到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達到44.1%;就業人員素質大幅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9.91年、技能人才總量達1415.2萬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動人口大省邁向人力資源大省。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均達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本世紀初的8.7%提高至2022年的55.5%,平均受教育年限9.79年。社會保障惠及全民,社會保險逐步實現法定人群和製度全覆蓋。2022年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7991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超1億人、失業保險1092.67萬人、工傷保險1068.10萬人,低保金惠及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32.15萬人、274.18萬人。文化強省建設成效顯著。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推進重大文化項目落地,策劃主題文化線路,精心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積極踐行生態文明河南實踐,累計創建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6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7個省級生態縣,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1978年降低約四成。人居環境呈現新麵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循環經濟、綠色交通便捷居民生活,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二、改革開放的有益啟示
45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強力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進步,中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累下許多彌足珍貴的曆史經驗,對當下和未來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一)大膽進行創新探索
縱觀改革開放45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源於在每個重要關口,把握解放思想總開關,敢於突破觀念、更新理念,勇於創新思路、主動探索。創新破解“三農”問題,做好農村經濟大文章。較早普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探索並實施農村經濟體製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有序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和中原農穀等,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實施放權賦能,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從1993年“十八羅漢鬧中原”到2004年縣域經濟定位為“中原崛起的基石”,到2021年促進縣域經濟“成高原”,通過實施縣域放權賦能、省直管縣財政、“三項改革”等實踐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成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轉換發展思路,下活內陸開放大棋局。為了突破“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區位限製,河南向藍天、向電商、向貨運、向區域合作要開放,闖世界、謀發展,厚植通道優勢、平台優勢,成功探索了一條內陸地區的開放之路。實施“雙樞紐”戰略,打造“四條絲綢之路”,建成“米”字形高鐵,發展樞紐經濟,建設提升開放平台,推動河南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牢牢把握省情,率先探索發展新路子。河南於“十一五”期間開始探索“三化兩不”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即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推進工業與農業的對接,把食品加工業做成叫響全國、走向世界的萬億級大產業;推進遍地開花的鄉鎮工業集聚化發展,打造產業集聚區(開發區),成為河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產業升級的平台載體;把促增長與調結構兼容在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孕育出宇通客車、中信重工、中鐵盾構等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持續傳承創新,做好文旅產業發展大課題。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從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確立為全省“十大戰略”之一,都在實踐探索河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我省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係,策劃文明起源、四大古都等主題文化線路,通過創意驅動、科技賦能推出《隻有河南》等實景演藝、《唐宮夜宴》等節日係列、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成功“出圈”更出彩,揭開了河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二)強化發展戰略引領
縱觀改革開放45年河南經濟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背景、發展條件下,省委省政府強化戰略引領,描繪發展藍圖,帶動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攀上新台階,實現新飛躍。“一高一低”戰略引領河南經濟快起飛。針對河南人口增長快、經濟底子薄的實際,1991年省委確定“一高一低”戰略目標,即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增長速度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此戰略引領下,此後長達27年時間河南經濟增速保持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個百分點左右。開放帶動戰略引領開放發展大提升。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的確立,改革開放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框架初步建立階段。1994年省委首次作出全麵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重大決策,1999年省委進一步提出“東引西進”的發展戰略。開放帶動戰略的實施,引發利用省外境外資金大幅增長,東部沿海的大批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河南,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持續提升,全省開放發展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中原崛起戰略引領河南發展新質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入初步完善階段,河南省委作出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部署,先後提出了“兩大跨越”“三化兩不”“兩個較高”的發展思路。從上述思路出發,推動以鄭東新區為核心的“大鄭州”建設,全麵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打造鄭州都市圈,加快黃淮四市的發展,全麵建設“一個載體、三個體係”,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河南經濟大省的地位持續鞏固,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地位凸顯,經濟發展發生新質變。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引領河南更出彩。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進入“五位一體”全麵深化改革的新階段。2014年省委頒布《河南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2016年提出確保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此戰略引領下,加快建設經濟強省、打造“三個高地”、實現“三大提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揮優勢打好“四張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兩個確保”“十大戰略”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堅持科技發展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穀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業已形成。發展優勢再造、產業換道領跑、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支撐、鄉村全麵振興、城市載體打造、低碳綠色發展、改革開放動力支撐等,發展目標兼容,戰略相互賦能,能量疊加釋放,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高質量發展、農業大省統籌城鄉、文化大省以文興業、生態大省綠色發展、內陸大省開放帶動的新路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的畫卷全麵展開。
(三)強力推進四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加快追趕步伐,聚焦推進四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探索出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的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的發展路子,為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確立鞏固經濟大省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我省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著力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大糧倉”向“大廚房”再到“大餐桌”的轉變,逐步確立起食品加工業大省的地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農村,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實施促農惠農政策,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保證了糧食產量持續處在全國排頭兵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推進三產融合,實施種業振興,推進農業高技術化,打造中原農穀,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等,全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入一個新階段。強化工業核心地位,推進新型工業化。我省不斷探索工業化的實現路徑,著力推動以資源導向型工業向市場導向型工業轉變,推動資源依賴型工業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變,推進遍地分散型工業向規模集聚型工業轉變,著力推進傳統產業與現代技術嫁接、省內存量資產與外來優質要素嫁接,逐步形成五大主導產業引領、優勢產業突出、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構建體現河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邁向中高端,著力打造製造業強省,向工業強省邁進。凸顯城市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我省立足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的基本省情,凸顯城鎮化的引領作用,不斷探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子。從土地配置、戶籍製度、城市管理體製、城鄉基礎設施對接、教育醫療事業、社會保障體係等各方麵進行改革創新,推動產業集聚、人口集中、產城融合,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城鎮化率迅速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繼續強化中心城市帶動,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發展節點樞紐城市,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全省城鎮化率快速提高,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發揮信息化融合作用,協調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推進實施“寬帶中原”戰略,打造全國互聯網信源集聚地和鄭州全國通信樞紐。大力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示範工程,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富士康為代表,信息產業迅速成長為河南的主導產業。強力發展電子商務,創建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發展成為河南一張亮麗的名片。構建智慧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係,為農業現代化插上新的翅膀。建設智慧城市,推動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達到一個新高度。
(四)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
改革開放45年來,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貫穿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隨著全省改革開放縱深發展,促進發展要素充分流動、發展活力競相迸發,為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活力。農村經濟改革改出新天地。從1979年開始推行農業生產責任製,1993年全省全麵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到2005年率先免征農業稅,再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南實現從“滿足溫飽”到“中原糧倉”,從“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嬗變。從十萬大軍出太行、千萬勞動力輸出大省到國際勞務合作大省,再到回鄉創業,折射出農村管理體製改革的路線圖。從“十八羅漢鬧中原”到打造經濟發展基石再到縣域經濟“成高原”,放權賦能、要素整合、財稅體製等改革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市場化改革改出生命力。曆次政府機構職能以及政府管理機製改革,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的同時,讓渡並放大市場作為的空間。貫穿行政管理體製全過程的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營造了優化的營商環境。國有企業進行的用工製度、產權製度、股份製改造、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本運營製度乃至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等,極大地釋放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能量。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引發的相應改革,使得市場化程度大幅提升。土地、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領域的全方位改革,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領域的改革,促使民生大幅改善和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信心、預期和社會穩定環境的支持。全方位改革改出新優勢。我省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發展動力的同時,引發出強勁的外力支持。從打造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到建設中原經濟區,從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率先領跑,到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麵發力,從鄭州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到中原城市群、鄭州都市圈成為新的國字號,一係列國家戰略規劃、戰略平台落地河南,引領河南進入新的發展期。對外開放演繹發展新變化。在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引領下,從加強豫港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到開展區域合作、走向國際市場;從建設內陸城市到打造全國開放高地;從要素型開放到製度型開放,在激發我省發展張力的同時,倒逼改革邁出新步伐,催生內生性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對外開放邁向新高度,自貿試驗區製度創新先行,跨境電商綜試區全力發展新業態,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大數據綜試區則為開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空中絲綢之路”輻射力增強,“陸上絲綢之路”擴量提質,“網上絲綢之路”創新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銜接,“四區”疊加“四路”,“平台”鏈接“通道”,河南構築起全方位立體化的開放樞紐。
(五)不斷厚植發展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某種程度上講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培植、積累發展優勢的過程。自然型發展優勢支撐經濟起飛。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十一五”期間,我省通過對自然型發展稟賦的開發利用,開啟了經濟起飛。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起資源導向型的重工業體係;通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起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通過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區位交通優勢利用,促進機場、高速、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通過勞務輸出,積累原始資本、接受市場理念、學習技術管理;通過上述綜合比較優勢的開發利用,進行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區域合作。聚變型發展優勢凸顯發展地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逐步塑造起產業基礎、市場容量、人力資源等新的發展優勢,與原有的發展優勢疊加在一起,並在國家相繼實施中部地區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背景下發生聚變,以“三區一群”為代表的國家級戰略平台落地河南,使得河南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的發展地位日益凸顯,在區域競爭合作發展中占據發展的主動。同時這種聚變型發展優勢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已突破河南省域邊界,形成立足河南、支撐中部、服務全國的新格局。裂變型發展優勢釋放新的能量。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推廣,使得各發展要素之間能量互賦、疊加釋放,裂變衍生出內河港口經濟、樞紐經濟、航空經濟、都市圈經濟等新的發展優勢。2021年省委進一步提出實施優勢再造戰略,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向現代產業體係優勢、內需規模優勢向供需協同優勢轉變,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六)正確處理若幹重大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堅持圍繞發展主題,正確處理發展中若幹重大關係,以促進市場作用充分、工農良性互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後勁有力、人民分享發展成果。構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按照市場化發展趨向,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積極構建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通過政府職能、機構、管理機製改革,重點在“放管服效”上下功夫,“放管服效”改革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渡市場空間,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加大提升開放水平,以開放倒逼改革、活躍市場。我省的市場化發育程度在全國省市比較中處於中西部的前列,並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推進工農良性互動。正確處理農業與工業的關係,把農業與工業、保障糧食安全與實現追趕發展兼容在統一的發展框架中,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用工業化成果裝備農業,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農良性互動發展,探索走出一條“三化兩不”的發展路子,在保障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同時,培育成長出食品加工、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反過來支撐起河南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城鄉關係,始終把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大城市經濟的同時,自“十一五”時期開始,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布局延伸,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發展要素向農村配置。推動發展要素由城市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發展要素的嫁接與互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更是推動發展要素向農村傾斜。特別是一直將縣域經濟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在城鄉之間架構發展橋梁和紐帶。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堅持正確處理中心帶動與區域協調的關係,把實施非均衡發展與均衡發展統一兼容在一起。一方麵實施中心帶動,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和鄭州都市圈建設,把引領發展區做大做強,以局部突破帶動全局。另一方麵,推動均衡發展,專門出台扶持資源轉型發展區、黃淮傳統農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使快速崛起。兼顧即期與長遠發展。堅持著眼長遠,謀劃當前,正確處理即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係。比如在“十一五”時期率先提出“三化兩不”的發展思路,在當時區域競爭激烈,普遍存在項目投資饑渴的背景下,我省各市縣堅持引進生態友好型項目;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省相對超前開啟的高速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前河南的樞紐經濟、開放經濟等奠定了基礎。2021年實施換道領跑戰略,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在發展中保障民生。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障民生的關係,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獲得幸福感。自2013年提出力爭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以來,居民收入保持較高增速。加大民生投入支出,自2012年以來,我省用於改善保障民生的財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2%以上。
三、更加出彩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來解決。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新時代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麵向未來,我省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勇於把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繼續推向前進,以更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中更加出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展現河南更大的作為。
(一)在人口大省現代化建設上更加出彩
人口規模巨大是河南的基本省情,是建設現代化河南的現實基礎。河南現代化建設起點低、農業底色重、老齡化程度深、生態約束緊。從人均水平看,2022年河南人均GDP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6.5%,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9.92%。從城鎮化率看,2022年城鎮化率達到57.07%,仍低於全國65.22%的水平,意味著全省還有4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從人口變化和老齡化程度看,我省人口自然增長率60多年來首現負增長,新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連續6年都呈現下降態勢。2022年,全省16—59歲適齡勞動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58.18%,低於全國近4個百分點。2022年末河南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86%,接近中度老齡化標準。從生態約束看,河南人均水資源量約4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5;2022年年初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占比63.3%,高出全國7.3個百分點。從上述省情出發,河南現代化建設將會呈現出時空壓縮型、結構升級型、加速追趕型的鮮明特色。基於這種特色,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子,貢獻現代化河南實踐方案,譜寫更加出彩的篇章。為此,在人口大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更加出彩,必須在發展思路上,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走好“五條新路子”,堅決扭住發展不放鬆,抓住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紮實推進現代化河南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保持合理增長速度,持續鞏固經濟大省的地位。發展目標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和國家創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園,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發展動力上,構建起以創新為核心,科技、教育、人才相互支撐、共同發力的創新驅動體係。產業支撐上,構建起以製造業為核心、實體經濟為支撐、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取向、基礎產業為依托的同向發力、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係。發展優勢上,構建起以樞紐經濟為切入點、消費經濟為著力點、平台經濟為支撐點、要素賦能升級、能量互賦的發展要素支撐體係。發展布局上,構建起中心城市帶動、鄉村振興繁榮、生態環境綠色低碳交相作用、相得益彰的空間支撐體係。
(二)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更加出彩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從此出發,河南具有融入新發展格局上的諸多基礎條件和優勢,應搶抓曆史機遇,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把握工作著力點,主動作為、善於作為,努力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更加出彩。一是發揮供需優勢,加快深度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需求方麵,河南已成為一個體量龐大的綜合經濟體,經濟總量邁上了6萬億元的發展台階,消費人口1億人,中等收入群體2200多萬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4萬億元;供給方麵,2022年河南工業增加值接近2萬億元,工業總量長期居全國第5位,有裝備製造和食品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力裝備、農機裝備、盾構裝備、礦山裝備、起重裝備在市場上具有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力;流通方麵,我省的交通強省和人口大省的優勢地位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並逐步升級為樞紐經濟,以鄭州為中心高鐵“2小時經濟圈”覆蓋4億多人口,飛機“2小時航空圈”覆蓋占全國約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經濟總量,具有打造“離市場最近省份”的優勢條件。為此,應統籌謀劃,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好以“四條絲綢之路”為代表的開放通道,集中釋放好開放平台的聚合效應,充分發揮好樞紐經濟集聚資源的“強磁場”、發展張力的“輻射源”、結構升級的“牽引器”作用,不斷彰顯我省在市場需求、供給和流通等方麵比較優勢,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二是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曆史機遇,主動融入對接國家戰略,全方位深化區域合作,著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聯動建設鄭洛西(晉陝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培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極;推動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打造黃河流域省際協同發展樣板示範;協同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服務支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創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深化豫鄂川渝高質量合作,緊密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等。三是積極主動融入國際市場交易體係和網絡。基於比較優勢,找準我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積極探索有利於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進一步強化內陸和沿海同處開放一線理念,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拉高標杆、爭先進位,實施製度型開放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優化內資外資兩種資源,激活內需外需兩個市場,大力推動重點產業開放,做大做強開放型市場主體,加快對外貿易創新發展,持續完善對外開放通道體係,推動開放平台能級提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加快打造要素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體製高度靈活的內陸開放高地,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建設開放強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推動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支持市場主體拓展境外市場。深入實施優進優出,更大力度引育人才,促進科技開放合作,推動文化旅遊交流。
(三)在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上更加出彩
中國式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河南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之上,而科技創新既是河南現代化發展的短板,也是未來發展的出彩之處。未來一個時期,立足現有基礎,從以下幾方麵持續加大創新發展力度,實現科技創新更出彩。一是優化科技創新平台體係。積極爭創國家重大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嵩山、神農種業、黃河等省實驗室,主動對接、深度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係,積極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爭取進入國家實驗室基地或全國重點實驗室行列。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為契機,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在我省布局。推動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質發展,發揮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的鄭開科創走廊,激活高質量發展引擎。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在技術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的政策體係,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普惠性政策和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等普遍性手段,激發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參與重大創新。特別是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推動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政金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係,推動科技骨幹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體係化、任務型、開放式的創新合作組織和利益共同體,加快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並形成強有力的共性技術供給體係。三是鍛造高質量發展“科技內核”。圍繞傳統產業提質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和基礎前沿領域,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和原創性成果,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四是彙聚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要牢牢把握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戰略目標,發揮一主兩副等中心城市區位交通、產業基礎、高教資源、創新環境等優勢,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營造最優人才發展生態,形成“天下英才聚中州”的生動局麵。依托重點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創新要素集聚的領軍企業等,發揮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特色產業吸引、集聚、培育人才作用,把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與教育鏈融合起來,以發揮集成效應、形成良性循環。
(四)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更加出彩
從某種程度上講,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載體。我省要與全國一道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未來一個時期就必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更加出彩,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搶灘占先,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培育增強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比較優勢、綜合實力。一是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強省。堅持固本興新,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加快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強省。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做優傳統產業“基本盤”,提高傳統產業新型化率。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倍增,2022年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僅為25.9%,要持續發力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全省新興產業規模化倍增發展,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柱。積極構建“中心引領、兩帶支撐、四區協同”的產業布局體係,形成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遊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鏈群發展模式。加快推動產業鏈群規模能級提升,形成1—2個世界級、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和28個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二是推動多元融合,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是現代化產業體係的鮮明特征,也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賽道。因此,要加快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數字化和綠色化、先進製造業同現代服務業等深度融合,在多元融合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麵,加快各種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擴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另一方麵,加快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構築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要加強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快運用綠色技術創新並改造傳統高耗能產業,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係和能源體係。三是培育高成長優質企業體係。深入實施頭雁企業培育行動方案,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規模群體,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鼓勵企業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堅持質量、標準、品牌一體化推進,引導中小企業打好“質量為內涵、標準為路徑、品牌為載體”的組合拳,統籌產品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多層同向發力,真正實現“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按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的成長路線,完善梯度培育工作機製,引導其積極參與製造業強鏈、延鏈、補鏈行動。引導優質企業按照市場規律,以共建“一帶一路”和融入RCEP為重點,構建區域產業鏈共同體,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五)在持續推動高水平開放上更加出彩
對當下河南來說,要與全國同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任務更加艱巨。借力發展、強化合作,以高水平開放實現追趕發展是重要路徑選擇。在發展思路上,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製度型開放引領戰略,打造高能級開放載體平台矩陣,高水平建設“通道+樞紐+網絡”體係,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作配套,持續深化經貿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機製、新路徑,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在開放通道建設上,持續深入推進“四條絲綢之路”立體開放通道建設,加快構建多路徑、立體化、綜合性、大容量開放通道體係。持續拓展樞紐經濟承載平台功能,推進交通功能與物流倉儲、生產加工、跨境貿易、金融保險、數據信息等增值服務協調發展,推動我省國家物流樞紐和區域物流樞紐形成“極化”效應,由“流量”變為“留量”。加強與省外其他國家級樞紐的對接合作,協同跨域建設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京港澳通道經濟帶、陸橋通道經濟帶、濟鄭渝通道經濟帶等,提升我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鏈接度和貢獻度。在平台載體建設上,要進一步提升各類開放載體平台的質效和能級,不斷增強要素融通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二次創業”,高水平建設自貿區2.0版,加快打造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積極有序推進全省綜合保稅區申建,打造我省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推動通道、樞紐、平台、產業、貿易一體化互動融合、協同發展,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推動我省更多產業產品邁向中高端、成為關鍵環。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精準實施招商引資專項行動,促進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投資河南,高水平建設經貿產業合作園區。在對外產業合作上,聚合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瞄準重點區域,打造產業對接合作的核心載體和我省企業“抱團出海”的高端平台,著力在產能對接合作、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創新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麵打造一批品牌合作園區。在推動國際貿易上,持續做大貿易體量、做優貿易結構、做強貿易品牌。高水平舉辦國際化特色經貿活動,爭取更多國際性展會活動落戶河南。推動貿易結構優化升級,重點依托綜合保稅區等平台,加快引進加工貿易產業鏈高端領域的鏈主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加工貿易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在文化貿易、數字服務、中醫藥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等領域打造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在製度型開放上,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服務貿易、自然人臨時流動、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方麵先行先試。在跨境電商、陸上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深化製度創新,強化規則探索,爭取國際規則和標準體係製定話語權。全麵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加大重點領域開放力度,進一步提高外商投資負麵清單的透明度和市場準入的可預期性。營造有利於開放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信用環境,著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製最順、機製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品牌,讓一流營商環境成為河南高水平開放的新標識。
(六)在建設人民幸福家園上更加出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需要在建設人民幸福家園上更加出彩。一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業擺在更突出位置,堅持就業優先戰略,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大力引進人才,建設人才強省,打造人才彙聚新高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推動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內涵化、職業技術教育適應化發展,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消除老年“數字鴻溝”。推動健康河南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完善公共衛生服務。二是堅持發揮文化以文興業、以文化人作用。做大做強文旅文創產業,促進以文興業。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保護黃河流域文化遺產,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促進以文化人。弘揚賡續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共產黨人重要精神譜係,以德潤心,推進社會道德建設,為河南出彩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堅持踐行綠色發展方式。持續推進“雙碳”目標,重點做好關鍵領域減碳,發揮林草濕地碳彙能力,構建碳交易體係。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造綠色物流、綠色交通,便捷人居生活。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升級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提升交通設施綠色發展水平,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設和美家園。
課題組成員:王華崗 劉紅濤 王丹
執筆: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郭建軍 郭玲玲 秦小玲 鄭廣建 劉攀 黑茜 李曉潔 郭翌宸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肇始於1978年年底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社會偉大變革的序幕,經近半個世紀的實踐探索,譜寫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詩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遷
在由始及今的45年改革開放過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地處中原大地的河南省與全國同頻共振,踔厲奮發,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激蕩人心的偉大成就,實現了重大變遷。
(一)經濟體製實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遷
改革開放是我省4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曲,經濟體製改革無疑是貫穿其中的重頭戲。通過國資國企、商品價格、財稅體製、要素市場、政府職能、企業組織製度、流通體製、貿易體製等一係列製度性改革,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促進我省經濟體製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遷,使社會主義製度優勢與市場經濟優勢相互疊加、完美結合、能量互賦,催生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國資國企戰略版圖獲得重塑。國企改革貫穿於全省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河南大力推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和國資監管體製改革,實現“三個首次一個突破”,即國企改革首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國資布局首次實現戰略性重構、國資監管首次實現集中統一、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實現整體突破。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支撐有力。從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發展,再到私營企業的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河南非公有製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22年年底,民營經濟貢獻了河南省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就業、九成以上的市場主體,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生力軍。市場交易體係持續完善。積極發展各類市場,加快培育市場體係。到“十四五”初,全省擁有10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商業綜合體33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28個,年交易額億元以上農產品交易市場40個。初步構建起國家一類口岸、功能性口岸、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進出口平台體係。要素市場持續發力。勞動力、金融、技術等市場建設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機構240家,銀行業總資產12.5萬億元。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60家。2022年成立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市場運營模式。人才市場發展完善,2022年成立了河南人才集團,著力打造紮根中原、輻射全國、走向國際,服務人才強省戰略的全國一流人才集團。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蓬勃發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市場化程度大幅提升。係統性重塑行政審批製度,組建運行省政務服務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達94%,495項高頻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開創“全豫通辦”新模式。“放管服效”改革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滿意度超過90%。
(二)經濟實力實現由欠發達省份向經濟大省的變遷
人口基數大、發展底子薄,是改革開放初期我省麵臨的基本省情。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搶抓機遇,積極進取,謀發展促崛起,主要指標在全國位次不斷前移,在追趕發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全省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62.92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61345億元,從2004年起,連續20年在全國居第5位,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總量萬億級台階快速躍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河南進入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第5位。經曆了亞洲金融危機後的階段性收縮調整,在本世紀初,全省經濟重回高速發展,生產總值也從2004年起穩居全國第5位,並在2005年跨越萬億元大關,2010年跨越2萬億元大關,經濟大省地位不斷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持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全力以赴謀發展,高質量發展邁出重大步伐,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高於全國0.58個百分點,全省生產總值每三年跨上一個新的萬億元台階。全省人均GDP穩步提升。伴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全省人均GDP位次不斷前移。1978年全省人均GDP為232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26%,1989年突破千元,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時期,人均GDP加速提升,2012年突破3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全省人均GDP於2016年超過4萬元,2018年突破5萬元,2022年達到62106元,提升至全國平均水平的72.47%,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初提高了12.21個百分點。“三駕馬車”動力持續增強。1985年全省投資規模突破百億元,1996年突破千億元,2008年突破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13~2021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7%,對我省經濟發展支撐強勁;消費市場在快速增長時期基本十年增長5倍,1991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92億元,202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07.41億元,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實現連續跨越,2022年達到8524.1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0.6%提高到2022年的2.03%。
(三)產業支撐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工業增加值連續十多年穩居全國第5位、中部第1位,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曆史性轉變。新興工業大省地位確立。2022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9592.76億元,是1978年的124倍。黨的十六大以後,河南省把新型工業化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推動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實現了大跨越大提升。“十一五”期間,河南省工業增加值連跨5000億元和10000億元兩個台階。自2005年河南省工業首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在全國工業發展格局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三次產業結構發生質變。2022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為9.5∶41.9∶49.0,與1978年39.8∶42.6∶17.6的結構相比,第一產業占比大幅下降,第三產業占比迅速提升,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占比於2017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第三產業占比於2018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曆史性轉變,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建立完備的現代工業體係。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工業發展經曆以輕紡工業為重心、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支撐、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三大發展時期,逐漸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包含40個大類、197個中類、583個小類的工業體係,成長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區域產業布局不斷完善。改革開放前後河南省工業布局發生了由沿線布局到區域布局、散狀布局到集聚布局的變化。黨的十六大以後,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加快發展,豫北、豫西、豫西南及黃淮等經濟區結合資源稟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鄭州、洛陽、新鄉、安陽、三門峽、漯河等重點城市之間逐步形成產業分工、錯位競爭的格局。特別是隨著產業集聚區建設快速推進,形成了裝備製造、現代食品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及節能環保、智能電力等19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鄭州都市圈規模體量優勢和產業引領作用日益突顯,成為產業區域布局的主要空間載體。民營經濟成長為工業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鄉鎮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於1997年占據全省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隨著“兩個毫不動搖”的深入落實,非公有製工業企業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年初,以94.4%的單位數,實現了76.0%的營收、64.5%的資產、88.3%的利潤,吸納約78.9%的就業人口,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四)開放格局實現由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在全國梯次開放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內陸腹地開放發展之路,以“四條絲綢之路”建設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的“四區”建設為代表,推動河南省開放發展由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並向開放強省邁進。貿易規模持續增長。1979—2022年間,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速達23.04%,高於全國年均增速4.36個百分點。2022年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8524.1億元,是1978年的4283倍,對外貿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升到13.9%。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全省外貿總值十年來連續跨過4000億元到8000億元五個台階,2022年首次躍居全國第9位。利用外資大幅增長。“十一五”到“十三五”時期,我省利用省外資金呈萬億級提升,利用外資約呈百億級美元提升。截至2023年年初,在豫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98家、中國500強企業達到178家。開放通道優勢發力。國際樞紐航線成功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囊括歐美亞三大洲200多個城市,“空中絲綢之路”越織越密。鄭州機場成為國內最高等級的4F機場之一,年貨運吞吐量躋身全國6強、全球50強,成為國內外主要貨運航空公司重點布局的樞紐機場。鄭州-盧森堡航空雙樞紐“一點連三洲,一線串歐美”,搭建了中歐互聯互通的空中橋梁。2013年開通的中歐班列(鄭州)是中部地區首條連通亞歐大陸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數字班列”“恒溫班列”和“運貿一體化”等特色名片,綜合運營能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鄭州獲批空港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網上絲綢之路”首創“網購保稅1210服務模式”被世界貿易組織定為“中國方案”。2017年鄭州成為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永久會址,在引領製定跨境電商規則等領域形成“鄭州共識”。加快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內河航運集裝箱航線實現了從0到20+的突破。鄭州等市開通至天津港、青島港、寧波港等重點港口的鐵海聯運班列。建成淮河、沙潁河等內河高等級航道,開航周口中心港、信陽淮濱港等港口,“出海口”搬到“家門口”。國際市場持續拓展。河南企業走進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宇通、雙彙、洛鉬、鄭煤機等重點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全省對外貿易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領域不斷擴寬,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開放載體支撐有力。1992年,國務院批準鄭州為內陸開放城市。隨著對外開放縱深發展,河南省開放載體平台形成了包括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在內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平台體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進出口占全省總額的半壁江山。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多項改革創新成果被國家采納推廣。新鄭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連續11年排名全國綜合保稅區前2位。2023年,中國(鄭州)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正式開通,成為第四個全國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
(五)社會結構實現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變遷
改革開放45年來,河南省按照三化協調發展的思路,通過戶籍製度、城鄉土地製度、城鄉社會保障體製等改革,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推進城鄉互動發展、打造鄭州都市圈等舉措,有力推動了全省城鎮化發展。2017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城鄉人口對比形勢徹底扭轉,標誌著河南社會整體完成由鄉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曆史性轉變。城鎮化率大幅提升。1978年河南城鎮化率僅為13.60%。1990年河南城鎮化開始進入快速推進階段,城鎮化率的增速由此前十年間年增0.18%提高至1.04%,增速提升6倍。2005年城鎮化率達到30%,正式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黃金區間。2022年河南城鎮化率達到57.07%,城市人口規模突破五千萬。城市空間布局優化。黨的十四大後河南省順應國家發展大勢,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2003年中原城市群的戰略核心地位正式確立,2006年中原城市群建設正式拉開帷幕,區域間產業布局、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麵實現城市間全麵對接,構建起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焦作、新鄉、開封在內的核心經濟區。2016年,《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國家級城市群行列,並突破省域範圍,涵蓋了中部五省30座城市,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地帶,也成為河南聯通世界、融入全球的開放門戶。“十三五”期間,鄭州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構建“一極三圈八軸帶”空間格局,形成輻射八方的城鎮產業發展軸帶。2014年後,河南圍繞縣域治理“三起來”,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鄭州為引領、中心城市帶動、縣城為重要載體、點麵結合、結構合理的新型城鎮化格局。鄭州“龍頭”引領有力。2003年高起點、大手筆打造建設鄭東新區,首次改變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模式,創造性采用組團發展的新型模式,同時積極進行現代化產業布局,推動鄭州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增長極。2016年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凸顯出鄭州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2022年鄭州城鎮化率為79.4%,高於全省22.33個百分點。城鎮化內涵提升。2023年鄭州放開落戶限製,全省範圍內實現“零門檻”落戶,同時加快土地確權和市場化交易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初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97.65%,供水普及率99.32%,建成區綠地率36.5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六)人民生活實現由基本溫飽向全麵小康的變遷
小康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夢想和夙願。經過45年的改革開放,河南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惠及億人的小康社會,實現了從滿足溫飽邁向全麵小康的偉大變遷,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22年河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78年的122倍、178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從1978年的3.0∶1縮小至2022年的2.1∶1,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2年的38.7%、34.1%,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保持基本同步。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曆史性消除。按照現行貧困標準,1978年末河南貧困人口3687.3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約2500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2%。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打響力度空前的新時期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年底全省76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5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8個國家貧困縣和15個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在中原大地上曆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民生福祉顯著提升。河南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從傳統就業到新就業形態的轉變。就業人數從1978年2807萬人增加到2022年4782萬人,就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到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達到44.1%;就業人員素質大幅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9.91年、技能人才總量達1415.2萬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動人口大省邁向人力資源大省。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均達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本世紀初的8.7%提高至2022年的55.5%,平均受教育年限9.79年。社會保障惠及全民,社會保險逐步實現法定人群和製度全覆蓋。2022年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7991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超1億人、失業保險1092.67萬人、工傷保險1068.10萬人,低保金惠及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32.15萬人、274.18萬人。文化強省建設成效顯著。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推進重大文化項目落地,策劃主題文化線路,精心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積極踐行生態文明河南實踐,累計創建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6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7個省級生態縣,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1978年降低約四成。人居環境呈現新麵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循環經濟、綠色交通便捷居民生活,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二、改革開放的有益啟示
45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強力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進步,中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累下許多彌足珍貴的曆史經驗,對當下和未來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一)大膽進行創新探索
縱觀改革開放45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源於在每個重要關口,把握解放思想總開關,敢於突破觀念、更新理念,勇於創新思路、主動探索。創新破解“三農”問題,做好農村經濟大文章。較早普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探索並實施農村經濟體製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有序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和中原農穀等,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實施放權賦能,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從1993年“十八羅漢鬧中原”到2004年縣域經濟定位為“中原崛起的基石”,到2021年促進縣域經濟“成高原”,通過實施縣域放權賦能、省直管縣財政、“三項改革”等實踐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成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轉換發展思路,下活內陸開放大棋局。為了突破“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區位限製,河南向藍天、向電商、向貨運、向區域合作要開放,闖世界、謀發展,厚植通道優勢、平台優勢,成功探索了一條內陸地區的開放之路。實施“雙樞紐”戰略,打造“四條絲綢之路”,建成“米”字形高鐵,發展樞紐經濟,建設提升開放平台,推動河南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牢牢把握省情,率先探索發展新路子。河南於“十一五”期間開始探索“三化兩不”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即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推進工業與農業的對接,把食品加工業做成叫響全國、走向世界的萬億級大產業;推進遍地開花的鄉鎮工業集聚化發展,打造產業集聚區(開發區),成為河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產業升級的平台載體;把促增長與調結構兼容在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孕育出宇通客車、中信重工、中鐵盾構等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持續傳承創新,做好文旅產業發展大課題。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從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確立為全省“十大戰略”之一,都在實踐探索河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我省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係,策劃文明起源、四大古都等主題文化線路,通過創意驅動、科技賦能推出《隻有河南》等實景演藝、《唐宮夜宴》等節日係列、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成功“出圈”更出彩,揭開了河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二)強化發展戰略引領
縱觀改革開放45年河南經濟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背景、發展條件下,省委省政府強化戰略引領,描繪發展藍圖,帶動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攀上新台階,實現新飛躍。“一高一低”戰略引領河南經濟快起飛。針對河南人口增長快、經濟底子薄的實際,1991年省委確定“一高一低”戰略目標,即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增長速度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此戰略引領下,此後長達27年時間河南經濟增速保持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個百分點左右。開放帶動戰略引領開放發展大提升。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的確立,改革開放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框架初步建立階段。1994年省委首次作出全麵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重大決策,1999年省委進一步提出“東引西進”的發展戰略。開放帶動戰略的實施,引發利用省外境外資金大幅增長,東部沿海的大批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河南,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持續提升,全省開放發展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中原崛起戰略引領河南發展新質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入初步完善階段,河南省委作出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部署,先後提出了“兩大跨越”“三化兩不”“兩個較高”的發展思路。從上述思路出發,推動以鄭東新區為核心的“大鄭州”建設,全麵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打造鄭州都市圈,加快黃淮四市的發展,全麵建設“一個載體、三個體係”,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河南經濟大省的地位持續鞏固,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地位凸顯,經濟發展發生新質變。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引領河南更出彩。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進入“五位一體”全麵深化改革的新階段。2014年省委頒布《河南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2016年提出確保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此戰略引領下,加快建設經濟強省、打造“三個高地”、實現“三大提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揮優勢打好“四張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兩個確保”“十大戰略”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堅持科技發展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穀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業已形成。發展優勢再造、產業換道領跑、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支撐、鄉村全麵振興、城市載體打造、低碳綠色發展、改革開放動力支撐等,發展目標兼容,戰略相互賦能,能量疊加釋放,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高質量發展、農業大省統籌城鄉、文化大省以文興業、生態大省綠色發展、內陸大省開放帶動的新路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的畫卷全麵展開。
(三)強力推進四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加快追趕步伐,聚焦推進四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探索出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的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的發展路子,為與全國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確立鞏固經濟大省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我省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著力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大糧倉”向“大廚房”再到“大餐桌”的轉變,逐步確立起食品加工業大省的地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農村,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實施促農惠農政策,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保證了糧食產量持續處在全國排頭兵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推進三產融合,實施種業振興,推進農業高技術化,打造中原農穀,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等,全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入一個新階段。強化工業核心地位,推進新型工業化。我省不斷探索工業化的實現路徑,著力推動以資源導向型工業向市場導向型工業轉變,推動資源依賴型工業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變,推進遍地分散型工業向規模集聚型工業轉變,著力推進傳統產業與現代技術嫁接、省內存量資產與外來優質要素嫁接,逐步形成五大主導產業引領、優勢產業突出、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構建體現河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邁向中高端,著力打造製造業強省,向工業強省邁進。凸顯城市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我省立足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的基本省情,凸顯城鎮化的引領作用,不斷探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子。從土地配置、戶籍製度、城市管理體製、城鄉基礎設施對接、教育醫療事業、社會保障體係等各方麵進行改革創新,推動產業集聚、人口集中、產城融合,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城鎮化率迅速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繼續強化中心城市帶動,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發展節點樞紐城市,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全省城鎮化率快速提高,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發揮信息化融合作用,協調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推進實施“寬帶中原”戰略,打造全國互聯網信源集聚地和鄭州全國通信樞紐。大力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示範工程,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富士康為代表,信息產業迅速成長為河南的主導產業。強力發展電子商務,創建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發展成為河南一張亮麗的名片。構建智慧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係,為農業現代化插上新的翅膀。建設智慧城市,推動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達到一個新高度。
(四)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
改革開放45年來,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貫穿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隨著全省改革開放縱深發展,促進發展要素充分流動、發展活力競相迸發,為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活力。農村經濟改革改出新天地。從1979年開始推行農業生產責任製,1993年全省全麵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到2005年率先免征農業稅,再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南實現從“滿足溫飽”到“中原糧倉”,從“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嬗變。從十萬大軍出太行、千萬勞動力輸出大省到國際勞務合作大省,再到回鄉創業,折射出農村管理體製改革的路線圖。從“十八羅漢鬧中原”到打造經濟發展基石再到縣域經濟“成高原”,放權賦能、要素整合、財稅體製等改革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市場化改革改出生命力。曆次政府機構職能以及政府管理機製改革,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的同時,讓渡並放大市場作為的空間。貫穿行政管理體製全過程的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營造了優化的營商環境。國有企業進行的用工製度、產權製度、股份製改造、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本運營製度乃至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等,極大地釋放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能量。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引發的相應改革,使得市場化程度大幅提升。土地、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領域的全方位改革,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領域的改革,促使民生大幅改善和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信心、預期和社會穩定環境的支持。全方位改革改出新優勢。我省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發展動力的同時,引發出強勁的外力支持。從打造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到建設中原經濟區,從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率先領跑,到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麵發力,從鄭州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到中原城市群、鄭州都市圈成為新的國字號,一係列國家戰略規劃、戰略平台落地河南,引領河南進入新的發展期。對外開放演繹發展新變化。在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引領下,從加強豫港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到開展區域合作、走向國際市場;從建設內陸城市到打造全國開放高地;從要素型開放到製度型開放,在激發我省發展張力的同時,倒逼改革邁出新步伐,催生內生性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對外開放邁向新高度,自貿試驗區製度創新先行,跨境電商綜試區全力發展新業態,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大數據綜試區則為開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空中絲綢之路”輻射力增強,“陸上絲綢之路”擴量提質,“網上絲綢之路”創新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銜接,“四區”疊加“四路”,“平台”鏈接“通道”,河南構築起全方位立體化的開放樞紐。
(五)不斷厚植發展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某種程度上講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培植、積累發展優勢的過程。自然型發展優勢支撐經濟起飛。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十一五”期間,我省通過對自然型發展稟賦的開發利用,開啟了經濟起飛。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起資源導向型的重工業體係;通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起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通過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區位交通優勢利用,促進機場、高速、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通過勞務輸出,積累原始資本、接受市場理念、學習技術管理;通過上述綜合比較優勢的開發利用,進行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區域合作。聚變型發展優勢凸顯發展地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逐步塑造起產業基礎、市場容量、人力資源等新的發展優勢,與原有的發展優勢疊加在一起,並在國家相繼實施中部地區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背景下發生聚變,以“三區一群”為代表的國家級戰略平台落地河南,使得河南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的發展地位日益凸顯,在區域競爭合作發展中占據發展的主動。同時這種聚變型發展優勢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已突破河南省域邊界,形成立足河南、支撐中部、服務全國的新格局。裂變型發展優勢釋放新的能量。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推廣,使得各發展要素之間能量互賦、疊加釋放,裂變衍生出內河港口經濟、樞紐經濟、航空經濟、都市圈經濟等新的發展優勢。2021年省委進一步提出實施優勢再造戰略,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向現代產業體係優勢、內需規模優勢向供需協同優勢轉變,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六)正確處理若幹重大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堅持圍繞發展主題,正確處理發展中若幹重大關係,以促進市場作用充分、工農良性互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後勁有力、人民分享發展成果。構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按照市場化發展趨向,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積極構建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通過政府職能、機構、管理機製改革,重點在“放管服效”上下功夫,“放管服效”改革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渡市場空間,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加大提升開放水平,以開放倒逼改革、活躍市場。我省的市場化發育程度在全國省市比較中處於中西部的前列,並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推進工農良性互動。正確處理農業與工業的關係,把農業與工業、保障糧食安全與實現追趕發展兼容在統一的發展框架中,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用工業化成果裝備農業,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農良性互動發展,探索走出一條“三化兩不”的發展路子,在保障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同時,培育成長出食品加工、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反過來支撐起河南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城鄉關係,始終把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大城市經濟的同時,自“十一五”時期開始,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布局延伸,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發展要素向農村配置。推動發展要素由城市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發展要素的嫁接與互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更是推動發展要素向農村傾斜。特別是一直將縣域經濟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在城鄉之間架構發展橋梁和紐帶。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堅持正確處理中心帶動與區域協調的關係,把實施非均衡發展與均衡發展統一兼容在一起。一方麵實施中心帶動,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和鄭州都市圈建設,把引領發展區做大做強,以局部突破帶動全局。另一方麵,推動均衡發展,專門出台扶持資源轉型發展區、黃淮傳統農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使快速崛起。兼顧即期與長遠發展。堅持著眼長遠,謀劃當前,正確處理即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係。比如在“十一五”時期率先提出“三化兩不”的發展思路,在當時區域競爭激烈,普遍存在項目投資饑渴的背景下,我省各市縣堅持引進生態友好型項目;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省相對超前開啟的高速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前河南的樞紐經濟、開放經濟等奠定了基礎。2021年實施換道領跑戰略,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在發展中保障民生。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障民生的關係,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獲得幸福感。自2013年提出力爭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以來,居民收入保持較高增速。加大民生投入支出,自2012年以來,我省用於改善保障民生的財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2%以上。
三、更加出彩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來解決。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新時代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麵向未來,我省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勇於把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繼續推向前進,以更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中更加出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展現河南更大的作為。
(一)在人口大省現代化建設上更加出彩
人口規模巨大是河南的基本省情,是建設現代化河南的現實基礎。河南現代化建設起點低、農業底色重、老齡化程度深、生態約束緊。從人均水平看,2022年河南人均GDP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6.5%,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9.92%。從城鎮化率看,2022年城鎮化率達到57.07%,仍低於全國65.22%的水平,意味著全省還有4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從人口變化和老齡化程度看,我省人口自然增長率60多年來首現負增長,新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連續6年都呈現下降態勢。2022年,全省16—59歲適齡勞動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58.18%,低於全國近4個百分點。2022年末河南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86%,接近中度老齡化標準。從生態約束看,河南人均水資源量約4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5;2022年年初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占比63.3%,高出全國7.3個百分點。從上述省情出發,河南現代化建設將會呈現出時空壓縮型、結構升級型、加速追趕型的鮮明特色。基於這種特色,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子,貢獻現代化河南實踐方案,譜寫更加出彩的篇章。為此,在人口大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更加出彩,必須在發展思路上,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走好“五條新路子”,堅決扭住發展不放鬆,抓住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紮實推進現代化河南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保持合理增長速度,持續鞏固經濟大省的地位。發展目標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和國家創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園,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發展動力上,構建起以創新為核心,科技、教育、人才相互支撐、共同發力的創新驅動體係。產業支撐上,構建起以製造業為核心、實體經濟為支撐、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取向、基礎產業為依托的同向發力、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係。發展優勢上,構建起以樞紐經濟為切入點、消費經濟為著力點、平台經濟為支撐點、要素賦能升級、能量互賦的發展要素支撐體係。發展布局上,構建起中心城市帶動、鄉村振興繁榮、生態環境綠色低碳交相作用、相得益彰的空間支撐體係。
(二)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更加出彩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從此出發,河南具有融入新發展格局上的諸多基礎條件和優勢,應搶抓曆史機遇,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把握工作著力點,主動作為、善於作為,努力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更加出彩。一是發揮供需優勢,加快深度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需求方麵,河南已成為一個體量龐大的綜合經濟體,經濟總量邁上了6萬億元的發展台階,消費人口1億人,中等收入群體2200多萬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4萬億元;供給方麵,2022年河南工業增加值接近2萬億元,工業總量長期居全國第5位,有裝備製造和食品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力裝備、農機裝備、盾構裝備、礦山裝備、起重裝備在市場上具有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力;流通方麵,我省的交通強省和人口大省的優勢地位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並逐步升級為樞紐經濟,以鄭州為中心高鐵“2小時經濟圈”覆蓋4億多人口,飛機“2小時航空圈”覆蓋占全國約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經濟總量,具有打造“離市場最近省份”的優勢條件。為此,應統籌謀劃,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好以“四條絲綢之路”為代表的開放通道,集中釋放好開放平台的聚合效應,充分發揮好樞紐經濟集聚資源的“強磁場”、發展張力的“輻射源”、結構升級的“牽引器”作用,不斷彰顯我省在市場需求、供給和流通等方麵比較優勢,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二是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曆史機遇,主動融入對接國家戰略,全方位深化區域合作,著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聯動建設鄭洛西(晉陝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培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極;推動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打造黃河流域省際協同發展樣板示範;協同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服務支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創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深化豫鄂川渝高質量合作,緊密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等。三是積極主動融入國際市場交易體係和網絡。基於比較優勢,找準我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積極探索有利於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進一步強化內陸和沿海同處開放一線理念,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拉高標杆、爭先進位,實施製度型開放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優化內資外資兩種資源,激活內需外需兩個市場,大力推動重點產業開放,做大做強開放型市場主體,加快對外貿易創新發展,持續完善對外開放通道體係,推動開放平台能級提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加快打造要素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體製高度靈活的內陸開放高地,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建設開放強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推動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支持市場主體拓展境外市場。深入實施優進優出,更大力度引育人才,促進科技開放合作,推動文化旅遊交流。
(三)在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上更加出彩
中國式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河南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之上,而科技創新既是河南現代化發展的短板,也是未來發展的出彩之處。未來一個時期,立足現有基礎,從以下幾方麵持續加大創新發展力度,實現科技創新更出彩。一是優化科技創新平台體係。積極爭創國家重大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嵩山、神農種業、黃河等省實驗室,主動對接、深度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係,積極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爭取進入國家實驗室基地或全國重點實驗室行列。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為契機,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在我省布局。推動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質發展,發揮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的鄭開科創走廊,激活高質量發展引擎。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在技術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的政策體係,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普惠性政策和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等普遍性手段,激發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參與重大創新。特別是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推動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政金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係,推動科技骨幹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體係化、任務型、開放式的創新合作組織和利益共同體,加快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並形成強有力的共性技術供給體係。三是鍛造高質量發展“科技內核”。圍繞傳統產業提質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和基礎前沿領域,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和原創性成果,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四是彙聚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要牢牢把握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戰略目標,發揮一主兩副等中心城市區位交通、產業基礎、高教資源、創新環境等優勢,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營造最優人才發展生態,形成“天下英才聚中州”的生動局麵。依托重點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創新要素集聚的領軍企業等,發揮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特色產業吸引、集聚、培育人才作用,把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與教育鏈融合起來,以發揮集成效應、形成良性循環。
(四)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更加出彩
從某種程度上講,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載體。我省要與全國一道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未來一個時期就必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更加出彩,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搶灘占先,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培育增強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比較優勢、綜合實力。一是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強省。堅持固本興新,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加快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強省。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做優傳統產業“基本盤”,提高傳統產業新型化率。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倍增,2022年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僅為25.9%,要持續發力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全省新興產業規模化倍增發展,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柱。積極構建“中心引領、兩帶支撐、四區協同”的產業布局體係,形成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遊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鏈群發展模式。加快推動產業鏈群規模能級提升,形成1—2個世界級、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和28個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二是推動多元融合,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是現代化產業體係的鮮明特征,也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賽道。因此,要加快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數字化和綠色化、先進製造業同現代服務業等深度融合,在多元融合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麵,加快各種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擴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另一方麵,加快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構築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要加強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快運用綠色技術創新並改造傳統高耗能產業,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係和能源體係。三是培育高成長優質企業體係。深入實施頭雁企業培育行動方案,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規模群體,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鼓勵企業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堅持質量、標準、品牌一體化推進,引導中小企業打好“質量為內涵、標準為路徑、品牌為載體”的組合拳,統籌產品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多層同向發力,真正實現“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按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的成長路線,完善梯度培育工作機製,引導其積極參與製造業強鏈、延鏈、補鏈行動。引導優質企業按照市場規律,以共建“一帶一路”和融入RCEP為重點,構建區域產業鏈共同體,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五)在持續推動高水平開放上更加出彩
對當下河南來說,要與全國同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任務更加艱巨。借力發展、強化合作,以高水平開放實現追趕發展是重要路徑選擇。在發展思路上,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製度型開放引領戰略,打造高能級開放載體平台矩陣,高水平建設“通道+樞紐+網絡”體係,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作配套,持續深化經貿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機製、新路徑,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在開放通道建設上,持續深入推進“四條絲綢之路”立體開放通道建設,加快構建多路徑、立體化、綜合性、大容量開放通道體係。持續拓展樞紐經濟承載平台功能,推進交通功能與物流倉儲、生產加工、跨境貿易、金融保險、數據信息等增值服務協調發展,推動我省國家物流樞紐和區域物流樞紐形成“極化”效應,由“流量”變為“留量”。加強與省外其他國家級樞紐的對接合作,協同跨域建設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京港澳通道經濟帶、陸橋通道經濟帶、濟鄭渝通道經濟帶等,提升我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鏈接度和貢獻度。在平台載體建設上,要進一步提升各類開放載體平台的質效和能級,不斷增強要素融通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二次創業”,高水平建設自貿區2.0版,加快打造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積極有序推進全省綜合保稅區申建,打造我省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推動通道、樞紐、平台、產業、貿易一體化互動融合、協同發展,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推動我省更多產業產品邁向中高端、成為關鍵環。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精準實施招商引資專項行動,促進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投資河南,高水平建設經貿產業合作園區。在對外產業合作上,聚合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瞄準重點區域,打造產業對接合作的核心載體和我省企業“抱團出海”的高端平台,著力在產能對接合作、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創新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麵打造一批品牌合作園區。在推動國際貿易上,持續做大貿易體量、做優貿易結構、做強貿易品牌。高水平舉辦國際化特色經貿活動,爭取更多國際性展會活動落戶河南。推動貿易結構優化升級,重點依托綜合保稅區等平台,加快引進加工貿易產業鏈高端領域的鏈主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加工貿易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在文化貿易、數字服務、中醫藥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等領域打造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在製度型開放上,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服務貿易、自然人臨時流動、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方麵先行先試。在跨境電商、陸上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深化製度創新,強化規則探索,爭取國際規則和標準體係製定話語權。全麵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加大重點領域開放力度,進一步提高外商投資負麵清單的透明度和市場準入的可預期性。營造有利於開放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信用環境,著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製最順、機製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品牌,讓一流營商環境成為河南高水平開放的新標識。
(六)在建設人民幸福家園上更加出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需要在建設人民幸福家園上更加出彩。一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業擺在更突出位置,堅持就業優先戰略,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大力引進人才,建設人才強省,打造人才彙聚新高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推動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內涵化、職業技術教育適應化發展,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消除老年“數字鴻溝”。推動健康河南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完善公共衛生服務。二是堅持發揮文化以文興業、以文化人作用。做大做強文旅文創產業,促進以文興業。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保護黃河流域文化遺產,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促進以文化人。弘揚賡續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共產黨人重要精神譜係,以德潤心,推進社會道德建設,為河南出彩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堅持踐行綠色發展方式。持續推進“雙碳”目標,重點做好關鍵領域減碳,發揮林草濕地碳彙能力,構建碳交易體係。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造綠色物流、綠色交通,便捷人居生活。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升級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提升交通設施綠色發展水平,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設和美家園。
課題組成員:王華崗 劉紅濤 王丹
執筆: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郭建軍 郭玲玲 秦小玲 鄭廣建 劉攀 黑茜 李曉潔 郭翌宸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