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新華社記者 劉金輝
兩條清漂船在碧波蕩漾的水麵上緩慢行駛,清漂工人拿著網兜、耙子、竹竿等工具打撈水麵上的樹枝、塑料瓶等漂浮物。這是記者12日一早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看到的一幕。
12月12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清漂工人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些清漂工人來自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半的水麵在這裏。靠岸後,工人會將這些漂浮物分類後運往垃圾處理場。自2013年成立清漂隊以來,淅川縣已累計清理各種漂浮物13萬噸,而這僅僅是守好這一庫碧水的其中一項工作。
南水北調中線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南水千裏奔流,潤澤豫冀津京。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麵通水;9年來,累計調水量已超過600億立方米,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08億人。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全麵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這也印證了記者在此次探訪過程中的最大感受:在淅川,最大的事是防止水汙染。
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淅川縣設立了2400多個“護水員”公益崗位和一支83人的專業清漂隊,還建成了14個汙水處理廠、12個垃圾處理場、175個農村小型汙水處理設施,並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庫建成了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確保注入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達到Ⅱ類標準及以上。
保持好水質,不僅要治汙,還需要全流域的良好生態。淅川當地有句話:“丹江水清不清,就看山綠不綠。”但是,讓淅川的山“綠”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淅川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區,全縣荒山石漠化麵積曾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並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圍。馬蹬鎮葛家溝村周邊的山頭就是這種地貌。
12月12日,護林員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國儲林基地巡護。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種地貌立地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造林難度大。”當了19年護林員的李國鋒對記者說。2020年,縣裏申請到一個國家儲備林項目,治理葛家溝村周邊的幾個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山頭。
“先用機械在石頭上挖大穴,然後再運土填進去,一個穴種一棵樹。如果不能機械作業,就在石頭縫兒裏找土多的地方或填土栽樹。很多機械、土、樹苗都是靠人扛、驢拉等方式運到山上的,因為一些山頭根本沒有路。”談起如何種樹造林,李國鋒打開了話匣子。
目前,葛家溝國儲林基地6000畝石漠化山頭已全部種上了樹。一排排火炬鬆、側柏染綠了一個又一個山頭,站在山頂向下望,一半青山、一半碧水。而這隻是淅川縣12個石漠化造林點之一,這個縣已高標準完成石漠化治理38.2萬畝。
葛家溝國儲林基地(2020-2022)前後對比圖(資料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樹種好了,還要養護好、管理好。淅川縣探索“林長+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治林新模式,依托“四員”(護林員、技術員、警員、監督員)構建立體管護網絡,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全縣設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1480人,構建“一長四員”基層網格366個,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綠水青山有了,如何把它變成金山銀山?鑒於庫區生態保護需要,淅川縣圍繞生態經濟做文章,大力發展林果經濟、中草藥種植和生態旅遊,更好推動鄉村振興。
在丹江口水庫旁一個1200畝的石榴園裏,“80後”總經理高辰已經營這個果園10年。“為了杜絕汙染,我們使用的是有機肥,殺蟲用的是生物製劑和防蟲燈。”高辰說,雖然成本增加了,但有政府補貼,而且石榴是“喝”丹江水長大的,品牌效益不錯。現在,高辰正盤算著對果園附近移民留下的舊房屋進行改造,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經過多年努力,淅川縣已發展石榴、大櫻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萬畝。2022年,全縣林果業產值達6億元,10萬庫區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這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拍攝的丹江口水庫(無人機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就是保護淅川發展的根基,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基礎,我們堅持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說。
(新華社鄭州12月12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記者 劉金輝
兩條清漂船在碧波蕩漾的水麵上緩慢行駛,清漂工人拿著網兜、耙子、竹竿等工具打撈水麵上的樹枝、塑料瓶等漂浮物。這是記者12日一早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看到的一幕。
12月12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清漂工人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些清漂工人來自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半的水麵在這裏。靠岸後,工人會將這些漂浮物分類後運往垃圾處理場。自2013年成立清漂隊以來,淅川縣已累計清理各種漂浮物13萬噸,而這僅僅是守好這一庫碧水的其中一項工作。
南水北調中線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南水千裏奔流,潤澤豫冀津京。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麵通水;9年來,累計調水量已超過600億立方米,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08億人。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全麵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這也印證了記者在此次探訪過程中的最大感受:在淅川,最大的事是防止水汙染。
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淅川縣設立了2400多個“護水員”公益崗位和一支83人的專業清漂隊,還建成了14個汙水處理廠、12個垃圾處理場、175個農村小型汙水處理設施,並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庫建成了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確保注入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達到Ⅱ類標準及以上。
保持好水質,不僅要治汙,還需要全流域的良好生態。淅川當地有句話:“丹江水清不清,就看山綠不綠。”但是,讓淅川的山“綠”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淅川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區,全縣荒山石漠化麵積曾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並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圍。馬蹬鎮葛家溝村周邊的山頭就是這種地貌。
12月12日,護林員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國儲林基地巡護。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種地貌立地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造林難度大。”當了19年護林員的李國鋒對記者說。2020年,縣裏申請到一個國家儲備林項目,治理葛家溝村周邊的幾個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山頭。
“先用機械在石頭上挖大穴,然後再運土填進去,一個穴種一棵樹。如果不能機械作業,就在石頭縫兒裏找土多的地方或填土栽樹。很多機械、土、樹苗都是靠人扛、驢拉等方式運到山上的,因為一些山頭根本沒有路。”談起如何種樹造林,李國鋒打開了話匣子。
目前,葛家溝國儲林基地6000畝石漠化山頭已全部種上了樹。一排排火炬鬆、側柏染綠了一個又一個山頭,站在山頂向下望,一半青山、一半碧水。而這隻是淅川縣12個石漠化造林點之一,這個縣已高標準完成石漠化治理38.2萬畝。
葛家溝國儲林基地(2020-2022)前後對比圖(資料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樹種好了,還要養護好、管理好。淅川縣探索“林長+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治林新模式,依托“四員”(護林員、技術員、警員、監督員)構建立體管護網絡,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全縣設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1480人,構建“一長四員”基層網格366個,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綠水青山有了,如何把它變成金山銀山?鑒於庫區生態保護需要,淅川縣圍繞生態經濟做文章,大力發展林果經濟、中草藥種植和生態旅遊,更好推動鄉村振興。
在丹江口水庫旁一個1200畝的石榴園裏,“80後”總經理高辰已經營這個果園10年。“為了杜絕汙染,我們使用的是有機肥,殺蟲用的是生物製劑和防蟲燈。”高辰說,雖然成本增加了,但有政府補貼,而且石榴是“喝”丹江水長大的,品牌效益不錯。現在,高辰正盤算著對果園附近移民留下的舊房屋進行改造,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經過多年努力,淅川縣已發展石榴、大櫻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萬畝。2022年,全縣林果業產值達6億元,10萬庫區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這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拍攝的丹江口水庫(無人機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就是保護淅川發展的根基,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基礎,我們堅持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說。
(新華社鄭州12月12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