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殷墟為鑒 文明煥新
更新時間:2023-10-29 12:55:54    來源:新華社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習近平

  □本報記者 魏劍 方舟 張體義 溫小娟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124年前,一片甲骨驚天下,漢字找到了古老的源頭,也讓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95年前,循著甲骨文和典籍中的記載,河南籍史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挖下第一鏟土,揭開了塵封3000年的殷商文明一角;

  學史以明智,鑒往而知來。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金秋十月,再次走進殷墟遺址、放眼中原大地,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正在持續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成效日益凸顯,“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華章,河南奮楫爭先正當時。

  考古搖籃 探源基石

  10月24日,安陽殷墟,洹水北岸的一處考古工地,寬達15米的道路上,古老的車轍痕跡清晰可見。

  東西向的道路向遠方延伸,通向殷墟隱藏的秘密。

  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自1928年起,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至今已經95年:

  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重要遺跡被發現;

  與之毗鄰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被出土;

  殷墟的分布範圍與結構布局被基本廓清,殷墟文化分期編年體係被構建……

  殷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位列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國際社會認同。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曾這樣評價殷墟。

  “先考古、後出讓”,近年來安陽市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積極加強城市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在殷墟周邊區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宗亮介紹,近年來,先後在殷墟外圍發現了辛店、陶家營、鄭家村、前定龍、桑園、袁小屯、宗村、大坡、老六莊等10餘處商代晚期大型遺址。

  殷墟考古是一把鑰匙,它不僅逐步還原了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更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和基石,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一條“由已知推未知”的最佳路徑。

  殷墟宗廟宮殿區,刻著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甲骨文的石碑,總能吸引遊客駐足良久。

  這裏,是甲骨文的故鄉。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在殷墟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

  甲骨文是我國早期成熟漢字體係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為商代都城的實證。

  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文博學院院長郭旭東教授說,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基石,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麵向全球免費開放甲骨文數據資料,相關資源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關心甲骨文和中華文化的人,都可以共同研究、使用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信使”。

  “殷墟上承一千餘年四方彙集文明之趨勢,下啟三千餘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成為中華文明的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告訴記者。

  何毓靈說,如果把中華文明形容為根深葉茂的大樹,那麼殷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主幹,由此延伸、擴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

  從殷墟出發,中華文明探源之旅就此開啟。

  向前推,二裏崗、二裏頭、龍山等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清晰可辨;向後看,周秦漢唐,文化一脈相承。追根溯源,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實證。

  “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要持續做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與考古研究工作,解讀好文物承載的文化基因,為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貢獻力量。”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立體防護” 創新展示

  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響當當,守好、用活老祖宗留下的“寶藏”責任沉甸甸。

  10月25日,張愛玲像平時一樣,行走在安陽市龍安區中州路街道的街巷之間,不時仔細查看是否有異常。她是一名社區四級網格員,手中一部看似普通的手機,連接著一雙24小時巡視殷墟的“天眼”。

  網格員口中的“天眼”,是安陽殷墟管委會建設的“智慧殷墟巡更係統管理平台”。安陽殷墟管委會黨政辦公室王中順介紹,各級網格員日常巡查並及時上傳至巡更平台各類問題226起,實現文物保護關口前移,有效地保障了殷墟的安全。

  10月24日晚,走進殷墟技防監控中心的監控大廳,29.47平方千米的殷墟遺址保護區通過2650個高清攝像頭監控盡收眼底。

  當文物保護的“人民戰爭”加入更多科技元素,“高清、智能、立體”的“高空、空中、地麵”三層防護網,近年來對殷墟的保護作用充分彰顯。

  安陽市文物局四級調研員元保祥說,《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有效銜接遺址保護需求與城鄉建設規劃、民生發展難題,為殷墟保護提供了法律製度保障。

  2023年6月,殷墟保護創新發展經驗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推介,殷墟保護工作被譽為“堪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個標杆”。

  “終於目睹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將軍的風采!”10月22日,從山西晉城專程來安陽殷墟的王先生參觀了婦好墓後興奮地說。

  10月8日至23日,殷墟景區對我省安陽、濮陽、鶴壁,山西長治、晉城,河北邢台、邯鄲,山東聊城等8市居民推出憑身份證線上預約“殷墟0元門票”優惠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

  2023年以來,殷墟景區強化市場營銷、推廣宣傳、文創開發、活動策劃等,打出“活化殷墟”組合拳。截至10月上旬,實現門票收入2244萬元,81萬餘人次的海內外遊客前來感受殷墟風采。

  “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殷墟的殷殷囑托,為推動殷墟文物保護和文化弘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久前,一場“跟著著名考古學家去尋商”的研學營活動,讓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學子得以一探殷墟的“秘密”:在考古學家的講解中他們得知,真實的殷墟埋藏在腳下,可殷墟的布局又神奇地展現在地麵上。

  原來,殷墟采用了地下封存,地上原址複原或砂石標識等方法進行地下遺址、遺跡展示,將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文化遺跡直觀地展現在公眾麵前,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土質遺址文物保護與展示的新途徑。“安陽殷墟大遺址的保護與展示”項目也因此獲得國家級的“文化創新獎”。

  殷墟宮殿區的殷墟博物館堪稱中國商代曆史的縮影,受到觀眾好評。正在建設中的殷墟博物館新館即將開放,將成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1年,殷墟遺址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被明確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級的遺址博物館為目標,大力實施《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安陽正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全麵提升殷墟文化傳播力。

  洹水新景 伊洛揚波

  商文化搭台、甲骨文迎客。

  行走安陽,隨處可見殷商風格的建築,散落在公園、廣場、社區的甲骨書屋,甲骨文、漢字元素融入全城規劃建設之中,“文字”承載的曆史厚重感撲麵而來。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情景演出《殷墟遺夢》,讓遊客感動於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同時,領略漢字的博大精深,深入體悟傳統文化與時代創新的碰撞之美。

  殷墟景區內,“亞長牛尊”和“甲骨文”文創雪糕成了銷售“爆款”;短劇《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生動再現王懿榮發現甲骨文過程。四川遊客段雅玲說,通過劇情演繹傳統文化,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解鎖了新玩法。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夜幕降臨,安陽洹水河畔燈光璀璨,“洹河夜遊”在無數市民遊客期盼中開啟。仿殷大殿風格外觀的遊船質樸典雅,載著遊客穿越回“殷商”。

  河水湯湯,遊船行過曆史,行進今天。遊客們沉浸式體驗“洹水祭祀”“震爍古今”“文明探源”水上情景演繹,入神欣賞月亮湖主舞台上玄鳥生商的故事,聲光電融合技術讓曆史與文明具象化地呈現,令人驚歎不已。植根殷商沃土,這裏正在變得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

  當前,河南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叫響“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傾力打造中國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知名旅遊目的地。這是曆史的責任,也是時代的召喚。

  華燈初上,行走洛陽街巷,雲衣霓裳、峨髻花鈿,讓人不辨古今,不知是隋唐盛世還是青春洛陽。走進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帶上“通關文牒”,換上一身漢服,同“狄仁傑”“上官婉兒”放燈遊園……今年以來,“十三朝古都”洛陽再次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的曹魏古城內,曹操館、漢服店、杜康樓等一間間形製古樸的門店,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感受曹魏之風。

  步入畫卷賞秋菊,百場演藝共狂歡。開封清明上河園內“滿城盡帶黃金甲”,數百萬株名品菊花競相綻放。賞心悅目之餘,還能觀看獨具宋韻的精彩演出。

  河南博物院“盲盒”文創“出海”,太極拳表情包萌趣可愛、黃河非遺活躍在指尖,《風起洛陽》《夢華錄》等“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讓流淌在人們心中的文脈、深藏於博物館的國寶、刻印在曆史書中的文字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也為賡續中華文脈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提振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的誌氣、骨氣、底氣。

  文旅+交通、+音樂節、+民宿、+康養、+豫菜……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跨界融合,不斷完善文旅產業鏈條,優化產品供給,將厚重曆史文化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河南文旅文創融出一片新天地。

  中原厚土 煥彩出新

  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文主題郵局,殷墟係列郵票、甲骨文書簽、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創等從這裏流向四麵八方。

  文化的基因仿佛長長的紐帶,連接起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融入現代生活,彙聚一起向未來的磅礴力量。

  步入安陽市南關小學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達48米、高2.4米的甲骨文長廊,以及鑲嵌著256個甲骨文鈦金字的山牆,蔚為壯觀。“老師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們在黑板右上角認寫一個甲骨文字,日積月累,孩子們認識的甲骨文就越來越多。”安陽市南關小學校長董晨毅說。

  已吸引4.5萬個家庭參與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持續火爆,安陽師範學院創編的“甲骨文廣播體操”成為中小學生“新時尚”……

  10月19日,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開幕,近400名中外嘉賓共話“漢字世界與世界漢字”。

  鄭州大學教授李運富認為,漢字是華夏文化的代表,漢字所形成的文獻和文化很早就傳向了其他國家。其中,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發展受到漢字文化的深刻影響。

  古老與現代在此融合生長,民族與世界在此交流互鑒。

  河南,正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曆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具有殷實家底的“自信”: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曆程,3000年以河南為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皇皇二十四史,河南名人名家星光熠熠……依托厚實的家底,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逐鹿中原、中國功夫等16條主題文化旅遊線路脫穎而出。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加快謀劃建設;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文化IP,熱度不斷攀升;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等文旅新地標,迅速晉升“網紅打卡地”。行走河南,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擁有傳承創新的“勇氣”: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仰韶村、廟底溝、大河村等諸多大遺址都與文明的起源、發展緊密相關。”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說,將這些與文明起源相關的大遺址建設成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成文化旅遊勝地,打造為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展現中華文明偉大曆程的應有之舉。

  殷墟、隋唐洛陽城、鄭州商城、偃師二裏頭、澠池仰韶村等鑲嵌在中原大地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嵌入”社會生活版圖,不斷地參與地方發展、融入百姓生活。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葆有活化利用的“新意”:

  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幻城劇場”總是一票難求。依托科技+創意,觀眾可以近距離觸摸軒轅黃帝、武則天等在廣袤中原大地成就的基業;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在河南留下的文化經典和不朽詩作……戲劇結束,一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留在觀者心中。轉身走進天子駕六遺址坑劇場,當最後的台詞“感謝你們傳承了我們的文化,文化還在,我們就在”響起,觀眾淚目,心中已然彙聚起一股強大精神力量。

  從“宅茲中國”到“何以中國”,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命題,河南有十足的文化底氣、紮實的發展基礎和明確的前進目標。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以文旅文創融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南正在加快文化旅遊強省建設。曆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正在逐步融入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行走河南盡覽千年風采,讀懂中國再譜當代華章。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中原大地,文化傳承的“薪火”燒得更旺,文化發展的“燈火”點得更亮。

  對文化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文化;對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新的文明。

  昂首前行,中原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殷墟為鑒 文明煥新
    2023-10-29 12:55:54    來源:新華社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習近平

      □本報記者 魏劍 方舟 張體義 溫小娟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124年前,一片甲骨驚天下,漢字找到了古老的源頭,也讓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95年前,循著甲骨文和典籍中的記載,河南籍史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挖下第一鏟土,揭開了塵封3000年的殷商文明一角;

      學史以明智,鑒往而知來。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金秋十月,再次走進殷墟遺址、放眼中原大地,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正在持續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成效日益凸顯,“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華章,河南奮楫爭先正當時。

      考古搖籃 探源基石

      10月24日,安陽殷墟,洹水北岸的一處考古工地,寬達15米的道路上,古老的車轍痕跡清晰可見。

      東西向的道路向遠方延伸,通向殷墟隱藏的秘密。

      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自1928年起,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至今已經95年:

      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重要遺跡被發現;

      與之毗鄰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被出土;

      殷墟的分布範圍與結構布局被基本廓清,殷墟文化分期編年體係被構建……

      殷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位列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國際社會認同。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曾這樣評價殷墟。

      “先考古、後出讓”,近年來安陽市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積極加強城市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在殷墟周邊區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宗亮介紹,近年來,先後在殷墟外圍發現了辛店、陶家營、鄭家村、前定龍、桑園、袁小屯、宗村、大坡、老六莊等10餘處商代晚期大型遺址。

      殷墟考古是一把鑰匙,它不僅逐步還原了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更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和基石,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一條“由已知推未知”的最佳路徑。

      殷墟宗廟宮殿區,刻著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甲骨文的石碑,總能吸引遊客駐足良久。

      這裏,是甲骨文的故鄉。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在殷墟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

      甲骨文是我國早期成熟漢字體係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為商代都城的實證。

      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文博學院院長郭旭東教授說,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基石,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麵向全球免費開放甲骨文數據資料,相關資源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關心甲骨文和中華文化的人,都可以共同研究、使用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信使”。

      “殷墟上承一千餘年四方彙集文明之趨勢,下啟三千餘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成為中華文明的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告訴記者。

      何毓靈說,如果把中華文明形容為根深葉茂的大樹,那麼殷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主幹,由此延伸、擴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

      從殷墟出發,中華文明探源之旅就此開啟。

      向前推,二裏崗、二裏頭、龍山等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清晰可辨;向後看,周秦漢唐,文化一脈相承。追根溯源,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實證。

      “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要持續做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與考古研究工作,解讀好文物承載的文化基因,為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貢獻力量。”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立體防護” 創新展示

      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響當當,守好、用活老祖宗留下的“寶藏”責任沉甸甸。

      10月25日,張愛玲像平時一樣,行走在安陽市龍安區中州路街道的街巷之間,不時仔細查看是否有異常。她是一名社區四級網格員,手中一部看似普通的手機,連接著一雙24小時巡視殷墟的“天眼”。

      網格員口中的“天眼”,是安陽殷墟管委會建設的“智慧殷墟巡更係統管理平台”。安陽殷墟管委會黨政辦公室王中順介紹,各級網格員日常巡查並及時上傳至巡更平台各類問題226起,實現文物保護關口前移,有效地保障了殷墟的安全。

      10月24日晚,走進殷墟技防監控中心的監控大廳,29.47平方千米的殷墟遺址保護區通過2650個高清攝像頭監控盡收眼底。

      當文物保護的“人民戰爭”加入更多科技元素,“高清、智能、立體”的“高空、空中、地麵”三層防護網,近年來對殷墟的保護作用充分彰顯。

      安陽市文物局四級調研員元保祥說,《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有效銜接遺址保護需求與城鄉建設規劃、民生發展難題,為殷墟保護提供了法律製度保障。

      2023年6月,殷墟保護創新發展經驗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推介,殷墟保護工作被譽為“堪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個標杆”。

      “終於目睹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將軍的風采!”10月22日,從山西晉城專程來安陽殷墟的王先生參觀了婦好墓後興奮地說。

      10月8日至23日,殷墟景區對我省安陽、濮陽、鶴壁,山西長治、晉城,河北邢台、邯鄲,山東聊城等8市居民推出憑身份證線上預約“殷墟0元門票”優惠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

      2023年以來,殷墟景區強化市場營銷、推廣宣傳、文創開發、活動策劃等,打出“活化殷墟”組合拳。截至10月上旬,實現門票收入2244萬元,81萬餘人次的海內外遊客前來感受殷墟風采。

      “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殷墟的殷殷囑托,為推動殷墟文物保護和文化弘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久前,一場“跟著著名考古學家去尋商”的研學營活動,讓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學子得以一探殷墟的“秘密”:在考古學家的講解中他們得知,真實的殷墟埋藏在腳下,可殷墟的布局又神奇地展現在地麵上。

      原來,殷墟采用了地下封存,地上原址複原或砂石標識等方法進行地下遺址、遺跡展示,將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文化遺跡直觀地展現在公眾麵前,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土質遺址文物保護與展示的新途徑。“安陽殷墟大遺址的保護與展示”項目也因此獲得國家級的“文化創新獎”。

      殷墟宮殿區的殷墟博物館堪稱中國商代曆史的縮影,受到觀眾好評。正在建設中的殷墟博物館新館即將開放,將成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1年,殷墟遺址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被明確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級的遺址博物館為目標,大力實施《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安陽正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全麵提升殷墟文化傳播力。

      洹水新景 伊洛揚波

      商文化搭台、甲骨文迎客。

      行走安陽,隨處可見殷商風格的建築,散落在公園、廣場、社區的甲骨書屋,甲骨文、漢字元素融入全城規劃建設之中,“文字”承載的曆史厚重感撲麵而來。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情景演出《殷墟遺夢》,讓遊客感動於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同時,領略漢字的博大精深,深入體悟傳統文化與時代創新的碰撞之美。

      殷墟景區內,“亞長牛尊”和“甲骨文”文創雪糕成了銷售“爆款”;短劇《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生動再現王懿榮發現甲骨文過程。四川遊客段雅玲說,通過劇情演繹傳統文化,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解鎖了新玩法。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夜幕降臨,安陽洹水河畔燈光璀璨,“洹河夜遊”在無數市民遊客期盼中開啟。仿殷大殿風格外觀的遊船質樸典雅,載著遊客穿越回“殷商”。

      河水湯湯,遊船行過曆史,行進今天。遊客們沉浸式體驗“洹水祭祀”“震爍古今”“文明探源”水上情景演繹,入神欣賞月亮湖主舞台上玄鳥生商的故事,聲光電融合技術讓曆史與文明具象化地呈現,令人驚歎不已。植根殷商沃土,這裏正在變得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

      當前,河南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叫響“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傾力打造中國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知名旅遊目的地。這是曆史的責任,也是時代的召喚。

      華燈初上,行走洛陽街巷,雲衣霓裳、峨髻花鈿,讓人不辨古今,不知是隋唐盛世還是青春洛陽。走進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帶上“通關文牒”,換上一身漢服,同“狄仁傑”“上官婉兒”放燈遊園……今年以來,“十三朝古都”洛陽再次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的曹魏古城內,曹操館、漢服店、杜康樓等一間間形製古樸的門店,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感受曹魏之風。

      步入畫卷賞秋菊,百場演藝共狂歡。開封清明上河園內“滿城盡帶黃金甲”,數百萬株名品菊花競相綻放。賞心悅目之餘,還能觀看獨具宋韻的精彩演出。

      河南博物院“盲盒”文創“出海”,太極拳表情包萌趣可愛、黃河非遺活躍在指尖,《風起洛陽》《夢華錄》等“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讓流淌在人們心中的文脈、深藏於博物館的國寶、刻印在曆史書中的文字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也為賡續中華文脈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提振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的誌氣、骨氣、底氣。

      文旅+交通、+音樂節、+民宿、+康養、+豫菜……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跨界融合,不斷完善文旅產業鏈條,優化產品供給,將厚重曆史文化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河南文旅文創融出一片新天地。

      中原厚土 煥彩出新

      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文主題郵局,殷墟係列郵票、甲骨文書簽、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創等從這裏流向四麵八方。

      文化的基因仿佛長長的紐帶,連接起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融入現代生活,彙聚一起向未來的磅礴力量。

      步入安陽市南關小學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達48米、高2.4米的甲骨文長廊,以及鑲嵌著256個甲骨文鈦金字的山牆,蔚為壯觀。“老師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們在黑板右上角認寫一個甲骨文字,日積月累,孩子們認識的甲骨文就越來越多。”安陽市南關小學校長董晨毅說。

      已吸引4.5萬個家庭參與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持續火爆,安陽師範學院創編的“甲骨文廣播體操”成為中小學生“新時尚”……

      10月19日,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開幕,近400名中外嘉賓共話“漢字世界與世界漢字”。

      鄭州大學教授李運富認為,漢字是華夏文化的代表,漢字所形成的文獻和文化很早就傳向了其他國家。其中,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發展受到漢字文化的深刻影響。

      古老與現代在此融合生長,民族與世界在此交流互鑒。

      河南,正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曆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具有殷實家底的“自信”: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曆程,3000年以河南為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皇皇二十四史,河南名人名家星光熠熠……依托厚實的家底,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逐鹿中原、中國功夫等16條主題文化旅遊線路脫穎而出。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加快謀劃建設;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文化IP,熱度不斷攀升;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等文旅新地標,迅速晉升“網紅打卡地”。行走河南,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擁有傳承創新的“勇氣”: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仰韶村、廟底溝、大河村等諸多大遺址都與文明的起源、發展緊密相關。”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說,將這些與文明起源相關的大遺址建設成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成文化旅遊勝地,打造為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展現中華文明偉大曆程的應有之舉。

      殷墟、隋唐洛陽城、鄭州商城、偃師二裏頭、澠池仰韶村等鑲嵌在中原大地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嵌入”社會生活版圖,不斷地參與地方發展、融入百姓生活。

      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因為葆有活化利用的“新意”:

      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幻城劇場”總是一票難求。依托科技+創意,觀眾可以近距離觸摸軒轅黃帝、武則天等在廣袤中原大地成就的基業;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在河南留下的文化經典和不朽詩作……戲劇結束,一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留在觀者心中。轉身走進天子駕六遺址坑劇場,當最後的台詞“感謝你們傳承了我們的文化,文化還在,我們就在”響起,觀眾淚目,心中已然彙聚起一股強大精神力量。

      從“宅茲中國”到“何以中國”,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命題,河南有十足的文化底氣、紮實的發展基礎和明確的前進目標。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以文旅文創融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南正在加快文化旅遊強省建設。曆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正在逐步融入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行走河南盡覽千年風采,讀懂中國再譜當代華章。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中原大地,文化傳承的“薪火”燒得更旺,文化發展的“燈火”點得更亮。

      對文化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文化;對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新的文明。

      昂首前行,中原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