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發布
本報訊(記者李鳳虎通訊員吳錦行)10月27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廣專場活動在商丘舉辦。此次活動以“綠色低碳轉型助力中原出彩”為主題,發布了《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並通過現場推介和展覽展示等形式重點對篩選出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進行宣傳推介。
據悉,為科學統籌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省科技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公開征集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共同篩選出48項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編製成《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此次編製工作是落實河南省十大戰略之一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的具體實踐,也是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省內轉化的有益探索。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工作,著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全省先後組織實施綠色低碳領域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83項,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3億元;建設綠色低碳領域省級科研創新平台400餘家,大幅提升了我省碳排放雙控科技創新能力,有力推動了全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省科技廳副廳長何守法說,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圍繞“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產業發展”目標,以深入推進全省科技係統科技服務綜合體工作為抓手,繼續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統籌實現“雙碳”目標的科技創新政策和保障舉措,建立一體化的項目、平台、人才、資金調度機製,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係,為創新提供精準化、專業化的服務,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10月28日,在“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上,河南科技學院與烏茲別克斯坦國際農業大學進行合作簽約。黃璞攝
加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推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通訊員 吳錦行
“‘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隨著‘雙碳’戰略向縱深推進,從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新形勢下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不斷增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是關鍵。”10月27日,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周永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當天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廣專場活動”中,周永祥結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廢造粒和建築渣土資源化利用等綠色技術方麵進行介紹,並對建築材料綠色可持續發展進行展望。
“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支撐,並且具有很強的外部性,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態效益。”周永祥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的關鍵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2022年年底,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了支撐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十大科技創新行動,明確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方向,統籌項目、基地和人才等措施,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支持體係。
“編製《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係,促進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在綠色製造業和低排放領域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有力推動‘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寧淼說。
此外,寧淼認為,在綠色低碳技術示範推廣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勢和要求,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久久為功,才能有效助力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步。
繪就“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新畫卷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10月28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在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舉行。來自波蘭、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共建國家農業發展的促進推動,聚焦農業科技前沿話題,共話創新、共謀發展。
農業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在農業科技、農業投資、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活動開幕式上,省科技廳副廳長陳誌強介紹:“河南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已與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共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聯合實驗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農業方麵的合作。”
對於未來的“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認為河南應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是全球糧食主產區,而河南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河南要發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台建設等優勢,打造立足河南、輻射‘一帶一路’的係統創新體係,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張佳寶說。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合作共贏是重要關鍵詞,對此蒙古生命科學大學校長巴桑蘇赫·巴達奇深有體會:“隻有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才能實現更大發展,蒙古與中國山川相連、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學校未來會繼續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共謀更大的發展。”2020年,河南農業大學與蒙古生命科學大學共建中蒙黃河國際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麵牽手合作,已取得豐碩成果。
此次活動上,河南高等教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又結碩果。河南農業大學與意大利馬爾凱理工大學共建的中意未來創新學院揭牌;河南科技學院、信陽農林學院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國際農業大學進行合作簽約,未來將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麵加強聯係、深度對話。
開幕式後,圍繞鄉村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產學研合作、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以及黃淮海平原耕地質量保育進行了三場平行論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象偉寧、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陳倩、匈牙利農業與生命科學大學教授阿爾伯特·費科特等專家學者分別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作主題報告,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麵臨的挑戰問題。
“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整合各方產學研優質資源,推動我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科技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打造農業科技合作新模式。當前,河南農業大學正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未來將繼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輻射和帶動更多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農業及世界農業的發展。”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成偉說。
重大科技項目簽約儀式。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攝
“雲平台”架起跨國技術轉移“線上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美國艾瑞斯克責任有限公司與南陽樂凱華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合作開發綠色高精度印刷版材成果轉化項目生產線;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與商丘市鴻大光電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製備大麵積薄膜器件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10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開幕式上簽約了10個重大科技項目。
“其中的不少項目,就是通過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雲服務平台成功實現線上對接的。”河南省科技創新促進中心主任趙寅星告訴記者,“雲平台”自使用以來已開展了7529個項目對接,促成了一大批優秀合作項目,已成為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不落幕的會場”。
據介紹,該平台於2019年搭建成立,截至目前共集納了64590項科技成果、6414項技術需求、11768位高層次人才。
“自平台成立以來,我們搭建了省內最全麵的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高質量成果庫和全省產業技術需求庫,並且開發了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智能匹配AI模型,有效提供技術交易‘撮合’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我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趙寅星說。
除了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轉移對接交流活動,省科技廳還通過提請省政府與國內大院名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平台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等知名平台機構深化合作對接,不斷促進創新要素互聯互通。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不斷完善和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雲平台”功能,支持各地搭建區域性或行業性科技成果轉化“雲平台”網絡節點,逐步形成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一張網”。
厚重文化是河南發展的底氣
——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象偉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我對河南的印象很深。”10月28日,在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現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地理與地球科學係終身教授象偉寧對記者說。
象偉寧的研究領域是景觀與城市規劃、城市與區域社會,當天他所作報告的題目是《來自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的啟示:生態智慧、文化信仰和公民科學》,從一個新鮮角度解讀了河南人最為熟悉的紅旗渠精神。
為什麼會選擇紅旗渠作為研究對象?麵對記者的提問,象偉寧說:“其實我很小就知道紅旗渠,深入研究是近幾年開始的。紅旗渠是個偉大的工程,除了蘊含深刻的精神力量,在設計的科學性等方麵也有很多內容值得深入挖掘,對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象偉寧在國外生活多年,來河南次數並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全新感受。“河南的現代化程度、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城市非常有活力,河南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是河南發展的一種底氣。”
這兩天象偉寧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的活動,河南對於創新的重視、對於人才的渴求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能夠感受到河南人民滿滿的誠意和熱情,很感動。我有很多學生回到河南工作,他們更看重的是這裏有足夠的施展空間、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相信未來河南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回歸和加入。”象偉寧說。
努力打造創新合作的“強磁場”
——訪省科技廳科技合作處處長武晉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馮軍福
科技成果隻有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一邊是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無法滿足,舉辦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通產學研用的鏈條,推動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雙向奔赴’。”10月28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現場,省科技廳科技合作處處長武晉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是我省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盛會,此前已連續舉辦兩屆,共簽約科技合作項目300餘個,帶動研發投入超10億元,大會已經成為河南開放創新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重要科技交流平台。
武晉偉介紹,為辦好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大會籌備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圍繞“聚全球創新資源,助中原更加出彩”主題,組織了7項專場活動,以及科技外交官地方行活動和線上對接活動。
本屆大會有哪些特點?武晉偉說,一是更加注重協同聯動,爭取科技部科技外交官服務行動在河南舉行,謀劃省級專場活動3個,支持省轄市舉辦專場活動4個,推動部、省、市三級創新資源聯動,努力打造創新合作的“強磁場”;二是更加聚焦產業需求,圍繞多孔材料、關鍵金屬材料、現代農業、綠色低碳等我省產業優勢領域,策劃專業性的專場活動,彙聚業內科創資源,努力做強產業發展的“驅動器”;三是更加突出前沿引領,設計了係列主旨報告、高端論壇等活動,共享科技創新的新技術、新理念、新動態,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軟實力”,激發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大會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0餘項。“下一步,我們將全力促成一批在談項目的後續簽約,著重加強跟蹤服務,保障簽約項目快落地、見實效,更好實現‘聚全球創新資源,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的。”武晉偉表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發布
本報訊(記者李鳳虎通訊員吳錦行)10月27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廣專場活動在商丘舉辦。此次活動以“綠色低碳轉型助力中原出彩”為主題,發布了《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並通過現場推介和展覽展示等形式重點對篩選出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進行宣傳推介。
據悉,為科學統籌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省科技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公開征集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共同篩選出48項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編製成《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此次編製工作是落實河南省十大戰略之一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的具體實踐,也是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省內轉化的有益探索。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工作,著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全省先後組織實施綠色低碳領域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83項,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3億元;建設綠色低碳領域省級科研創新平台400餘家,大幅提升了我省碳排放雙控科技創新能力,有力推動了全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省科技廳副廳長何守法說,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圍繞“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產業發展”目標,以深入推進全省科技係統科技服務綜合體工作為抓手,繼續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統籌實現“雙碳”目標的科技創新政策和保障舉措,建立一體化的項目、平台、人才、資金調度機製,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係,為創新提供精準化、專業化的服務,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10月28日,在“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上,河南科技學院與烏茲別克斯坦國際農業大學進行合作簽約。黃璞攝
加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推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通訊員 吳錦行
“‘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隨著‘雙碳’戰略向縱深推進,從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新形勢下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不斷增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是關鍵。”10月27日,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周永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當天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廣專場活動”中,周永祥結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廢造粒和建築渣土資源化利用等綠色技術方麵進行介紹,並對建築材料綠色可持續發展進行展望。
“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支撐,並且具有很強的外部性,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態效益。”周永祥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的關鍵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2022年年底,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了支撐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十大科技創新行動,明確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方向,統籌項目、基地和人才等措施,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支持體係。
“編製《河南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2023)》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係,促進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在綠色製造業和低排放領域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有力推動‘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寧淼說。
此外,寧淼認為,在綠色低碳技術示範推廣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勢和要求,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久久為功,才能有效助力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步。
繪就“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新畫卷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10月28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在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舉行。來自波蘭、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共建國家農業發展的促進推動,聚焦農業科技前沿話題,共話創新、共謀發展。
農業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在農業科技、農業投資、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活動開幕式上,省科技廳副廳長陳誌強介紹:“河南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已與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共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聯合實驗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農業方麵的合作。”
對於未來的“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認為河南應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是全球糧食主產區,而河南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河南要發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台建設等優勢,打造立足河南、輻射‘一帶一路’的係統創新體係,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張佳寶說。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合作共贏是重要關鍵詞,對此蒙古生命科學大學校長巴桑蘇赫·巴達奇深有體會:“隻有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才能實現更大發展,蒙古與中國山川相連、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學校未來會繼續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共謀更大的發展。”2020年,河南農業大學與蒙古生命科學大學共建中蒙黃河國際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麵牽手合作,已取得豐碩成果。
此次活動上,河南高等教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又結碩果。河南農業大學與意大利馬爾凱理工大學共建的中意未來創新學院揭牌;河南科技學院、信陽農林學院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國際農業大學進行合作簽約,未來將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麵加強聯係、深度對話。
開幕式後,圍繞鄉村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產學研合作、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以及黃淮海平原耕地質量保育進行了三場平行論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象偉寧、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陳倩、匈牙利農業與生命科學大學教授阿爾伯特·費科特等專家學者分別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作主題報告,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麵臨的挑戰問題。
“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整合各方產學研優質資源,推動我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科技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打造農業科技合作新模式。當前,河南農業大學正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未來將繼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輻射和帶動更多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農業及世界農業的發展。”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成偉說。
重大科技項目簽約儀式。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攝
“雲平台”架起跨國技術轉移“線上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美國艾瑞斯克責任有限公司與南陽樂凱華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合作開發綠色高精度印刷版材成果轉化項目生產線;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與商丘市鴻大光電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製備大麵積薄膜器件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10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開幕式上簽約了10個重大科技項目。
“其中的不少項目,就是通過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雲服務平台成功實現線上對接的。”河南省科技創新促進中心主任趙寅星告訴記者,“雲平台”自使用以來已開展了7529個項目對接,促成了一大批優秀合作項目,已成為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不落幕的會場”。
據介紹,該平台於2019年搭建成立,截至目前共集納了64590項科技成果、6414項技術需求、11768位高層次人才。
“自平台成立以來,我們搭建了省內最全麵的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高質量成果庫和全省產業技術需求庫,並且開發了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智能匹配AI模型,有效提供技術交易‘撮合’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我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趙寅星說。
除了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轉移對接交流活動,省科技廳還通過提請省政府與國內大院名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平台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等知名平台機構深化合作對接,不斷促進創新要素互聯互通。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不斷完善和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雲平台”功能,支持各地搭建區域性或行業性科技成果轉化“雲平台”網絡節點,逐步形成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一張網”。
厚重文化是河南發展的底氣
——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象偉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我對河南的印象很深。”10月28日,在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專場活動現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地理與地球科學係終身教授象偉寧對記者說。
象偉寧的研究領域是景觀與城市規劃、城市與區域社會,當天他所作報告的題目是《來自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的啟示:生態智慧、文化信仰和公民科學》,從一個新鮮角度解讀了河南人最為熟悉的紅旗渠精神。
為什麼會選擇紅旗渠作為研究對象?麵對記者的提問,象偉寧說:“其實我很小就知道紅旗渠,深入研究是近幾年開始的。紅旗渠是個偉大的工程,除了蘊含深刻的精神力量,在設計的科學性等方麵也有很多內容值得深入挖掘,對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象偉寧在國外生活多年,來河南次數並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全新感受。“河南的現代化程度、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城市非常有活力,河南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是河南發展的一種底氣。”
這兩天象偉寧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的活動,河南對於創新的重視、對於人才的渴求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能夠感受到河南人民滿滿的誠意和熱情,很感動。我有很多學生回到河南工作,他們更看重的是這裏有足夠的施展空間、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相信未來河南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回歸和加入。”象偉寧說。
努力打造創新合作的“強磁場”
——訪省科技廳科技合作處處長武晉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馮軍福
科技成果隻有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一邊是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無法滿足,舉辦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通產學研用的鏈條,推動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雙向奔赴’。”10月28日,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現場,省科技廳科技合作處處長武晉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是我省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盛會,此前已連續舉辦兩屆,共簽約科技合作項目300餘個,帶動研發投入超10億元,大會已經成為河南開放創新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重要科技交流平台。
武晉偉介紹,為辦好第三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大會籌備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圍繞“聚全球創新資源,助中原更加出彩”主題,組織了7項專場活動,以及科技外交官地方行活動和線上對接活動。
本屆大會有哪些特點?武晉偉說,一是更加注重協同聯動,爭取科技部科技外交官服務行動在河南舉行,謀劃省級專場活動3個,支持省轄市舉辦專場活動4個,推動部、省、市三級創新資源聯動,努力打造創新合作的“強磁場”;二是更加聚焦產業需求,圍繞多孔材料、關鍵金屬材料、現代農業、綠色低碳等我省產業優勢領域,策劃專業性的專場活動,彙聚業內科創資源,努力做強產業發展的“驅動器”;三是更加突出前沿引領,設計了係列主旨報告、高端論壇等活動,共享科技創新的新技術、新理念、新動態,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軟實力”,激發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大會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0餘項。“下一步,我們將全力促成一批在談項目的後續簽約,著重加強跟蹤服務,保障簽約項目快落地、見實效,更好實現‘聚全球創新資源,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的。”武晉偉表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