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大學裏的寶藏博物館④丨古代的糧食如何計量?來這座博物館體驗農耕文明
更新時間:2023-10-23 21:13:28    來源:大河網

核心提示:博物館是保護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你知道嗎,在河南的許多高校裏,藏著主題各異、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以各校學科專業為依托,用獨特的方式記錄中原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即日起,大河網推出“大學裏的寶藏博物館”係列報道,帶領網友探訪河南各大高校裏的博物館,尋找身邊的“寶貝”,感受厚重河南的曆史文脈。

大河網訊 斛、鬥、升、合……你都知道古代有哪些計量糧食的器具?它們又是如何使用的?10月23日,大河網記者來到位於河南工業大學的中國糧食博物館,了解這些器具背後的故事。

中國糧食博物館

古代用什麼器具盛裝糧食?

步入館中的天地精華展區,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一組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古代用來計量糧食的器具:斛、鬥、升、合。它們渾身布滿歲月的痕跡,但仍給人以做工考究的感覺。“這些是古代用來盛裝糧食的容器,有不同規格的容量,在北宋之前,一斛等於一石,一石等於十鬥;在北宋之後,一石等於兩斛,一斛也就等於五鬥。官府向納戶征收田糧、佃戶向田主繳納租米,均用斛、鬥、升來計量。”中國糧食博物館展陳部主任李曉軍介紹。

在一個顯眼的位置,記者看到一個斛上麵雕刻著“校準府斛”四個字。“這是一個官斛,是古代朝廷發下來的標準量器,每一個糧店裏使用的斛都需要用官斛進行校準。”李曉軍說,而對於官斛的校準則依靠其內側有一塊方木,官府會定期的通過調整方木的位置、大小,來確保校準府斛的精準,比如我們看到這個圓斛外表有很多的印章,這就是每次校驗後留下的一個印記。

古代朝廷發下來的標準量器——斛

沒有計算器的古代,糧食交易是如何完成的?在天地精華展區的拐角處,一張老舊的桌子上擺放著幾把精致的算盤,據李曉軍介紹,這是古代用來進行糧食交易的計算工具,它的外形和普通的算盤是一樣的,隻是上麵的單位換做了糧食專用單位—— 合(ge)、升、鬥、石。

從古老的斛、鬥、升等糧食稱量器具,到糧食生產加工器械的發展演變,中國糧食博物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中國糧食的發展。

古代用來量取糧食的器具——升

據了解,中國糧食博物館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項目,於2014年麵向公眾開放,其建築麵積約1200平方米,兩個基本展陳區以中國糧食博物館大綱規劃的十大展區中的“第一展區 天地精華”和“第八展區 文明之舟”為主要內容進行展陳規劃。

第一展區“天地精華”展區,重點展示了人類從狩獵時代、采摘時代到農業時代的過渡情況、五穀的概念、我國糧食作物的分布格局與演變、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和未來糧食的發展等。第八展區“文明之舟”展區,展示糧食與人類及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有糧食與農業、糧食與戰爭、糧食與災荒、糧食與糧證、糧食與民俗、糧食與文藝等方麵的關係和國家糧食管理機構沿革等。

“讓更多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與糧食文化相伴而生”

博物館是展示人類文明的櫥窗,是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寶庫,也是對公眾進行文化普及的公共場所。

中國糧食博物館館長李國倉說:“中國糧食博物館是河南工業大學保護和傳承中國糧食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展示學校糧食文化軟實力的會客廳,同時也是學校打造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文化的精神硬核。”

古代行軍糧倉模型

據了解,河南工業大學前身是鄭州糧食學院,是亞洲唯一的糧食高等學府,被譽為我國糧食行業的“黃埔軍校”。“河南工業大學是一所因‘糧’而立、為‘糧’而育的糧食類本科高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保護、弘揚糧食文化。”李國倉說。

“中國糧食博物館在學校教學科研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師會在博物館做科研項目,解決在研究糧食文化、保存、傳承、弘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會把自己的作業實踐帶到博物館來,把博物館當做實踐教學基地。”李國倉說,更多的學生可以通過博物館了解糧食文化、弘揚糧食文化、傳播糧食文化,讓自己的學習和成長與糧食文化相伴而生。

小麥豐收後的打麥場景

“接下來,我們將精心打造博物館科普教育品牌,以糧食文化研究為核心,開發設計糧食文化育人課程和文創產品、舉辦科普展覽和社會教育等係列活動,打造中國糧食博物館科普教育品牌。”李國倉說,同時也會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高參觀獲得感,加裝VR、AR設備以及體驗區,打造沉浸式體驗的場所。

談及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李國倉說,未來,中國糧食博物館將成為國家糧食文化展示中心、糧食行業發展的研究中心、糧食科技成果的推介發布中心、國內外行業學術合作交流中心,成為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為一體的重要文化基地。(文字、視頻/張家祺 李連凡 丁賽賽 海報/張穀臻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大學裏的寶藏博物館④丨古代的糧食如何計量?來這座博物館體驗農耕文明
    2023-10-23 21:13:28    來源:大河網

    核心提示:博物館是保護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你知道嗎,在河南的許多高校裏,藏著主題各異、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以各校學科專業為依托,用獨特的方式記錄中原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即日起,大河網推出“大學裏的寶藏博物館”係列報道,帶領網友探訪河南各大高校裏的博物館,尋找身邊的“寶貝”,感受厚重河南的曆史文脈。

    大河網訊 斛、鬥、升、合……你都知道古代有哪些計量糧食的器具?它們又是如何使用的?10月23日,大河網記者來到位於河南工業大學的中國糧食博物館,了解這些器具背後的故事。

    中國糧食博物館

    古代用什麼器具盛裝糧食?

    步入館中的天地精華展區,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一組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古代用來計量糧食的器具:斛、鬥、升、合。它們渾身布滿歲月的痕跡,但仍給人以做工考究的感覺。“這些是古代用來盛裝糧食的容器,有不同規格的容量,在北宋之前,一斛等於一石,一石等於十鬥;在北宋之後,一石等於兩斛,一斛也就等於五鬥。官府向納戶征收田糧、佃戶向田主繳納租米,均用斛、鬥、升來計量。”中國糧食博物館展陳部主任李曉軍介紹。

    在一個顯眼的位置,記者看到一個斛上麵雕刻著“校準府斛”四個字。“這是一個官斛,是古代朝廷發下來的標準量器,每一個糧店裏使用的斛都需要用官斛進行校準。”李曉軍說,而對於官斛的校準則依靠其內側有一塊方木,官府會定期的通過調整方木的位置、大小,來確保校準府斛的精準,比如我們看到這個圓斛外表有很多的印章,這就是每次校驗後留下的一個印記。

    古代朝廷發下來的標準量器——斛

    沒有計算器的古代,糧食交易是如何完成的?在天地精華展區的拐角處,一張老舊的桌子上擺放著幾把精致的算盤,據李曉軍介紹,這是古代用來進行糧食交易的計算工具,它的外形和普通的算盤是一樣的,隻是上麵的單位換做了糧食專用單位—— 合(ge)、升、鬥、石。

    從古老的斛、鬥、升等糧食稱量器具,到糧食生產加工器械的發展演變,中國糧食博物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中國糧食的發展。

    古代用來量取糧食的器具——升

    據了解,中國糧食博物館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項目,於2014年麵向公眾開放,其建築麵積約1200平方米,兩個基本展陳區以中國糧食博物館大綱規劃的十大展區中的“第一展區 天地精華”和“第八展區 文明之舟”為主要內容進行展陳規劃。

    第一展區“天地精華”展區,重點展示了人類從狩獵時代、采摘時代到農業時代的過渡情況、五穀的概念、我國糧食作物的分布格局與演變、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和未來糧食的發展等。第八展區“文明之舟”展區,展示糧食與人類及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有糧食與農業、糧食與戰爭、糧食與災荒、糧食與糧證、糧食與民俗、糧食與文藝等方麵的關係和國家糧食管理機構沿革等。

    “讓更多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與糧食文化相伴而生”

    博物館是展示人類文明的櫥窗,是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寶庫,也是對公眾進行文化普及的公共場所。

    中國糧食博物館館長李國倉說:“中國糧食博物館是河南工業大學保護和傳承中國糧食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展示學校糧食文化軟實力的會客廳,同時也是學校打造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文化的精神硬核。”

    古代行軍糧倉模型

    據了解,河南工業大學前身是鄭州糧食學院,是亞洲唯一的糧食高等學府,被譽為我國糧食行業的“黃埔軍校”。“河南工業大學是一所因‘糧’而立、為‘糧’而育的糧食類本科高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保護、弘揚糧食文化。”李國倉說。

    “中國糧食博物館在學校教學科研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師會在博物館做科研項目,解決在研究糧食文化、保存、傳承、弘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會把自己的作業實踐帶到博物館來,把博物館當做實踐教學基地。”李國倉說,更多的學生可以通過博物館了解糧食文化、弘揚糧食文化、傳播糧食文化,讓自己的學習和成長與糧食文化相伴而生。

    小麥豐收後的打麥場景

    “接下來,我們將精心打造博物館科普教育品牌,以糧食文化研究為核心,開發設計糧食文化育人課程和文創產品、舉辦科普展覽和社會教育等係列活動,打造中國糧食博物館科普教育品牌。”李國倉說,同時也會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高參觀獲得感,加裝VR、AR設備以及體驗區,打造沉浸式體驗的場所。

    談及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李國倉說,未來,中國糧食博物館將成為國家糧食文化展示中心、糧食行業發展的研究中心、糧食科技成果的推介發布中心、國內外行業學術合作交流中心,成為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為一體的重要文化基地。(文字、視頻/張家祺 李連凡 丁賽賽 海報/張穀臻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