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秋收時節,記者走進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一排排白色樓房整齊劃一,一個個坑塘水清魚躍,一條條硬化水泥路聯通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廣場上曬滿了花生、大豆等秋作物,扶貧車間裏機器正高速運轉趕製訂單,番茄大棚內番茄開始采摘,田野裏到處是機器轟鳴,村民正在緊鑼密鼓搶收。
“嚐嚐,這是我家種植的花生,長得飽滿。”記者與駐村第一書記劉闖在村裏行走,正在翻曬花生的村民李愛紅抬起頭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
“今年花生長勢可以,就是前段時間遇上了連陰雨,大型機械下不了地,要不早就收完了。”這幾天,天氣晴好,李愛紅急得很,收完花生就要到村裏的燈籠廠幹活。“我在村裏燈籠場負責兩台機器,一天收入90元。”李愛紅說。
大春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大春正拉著剛剛收獲的一大卡車大豆準備晾曬。“你看我這大豆粒粒飽滿,非常漂亮。”王大春是王樓村出了名的種地“老把式”,從事農資經營20餘年,每年都要開20多場會議,學習科學種田方法。
“我又流轉了300畝土地,這季收割完,900畝地全部種上弱筋小麥。”王大春說,他種植的弱筋小麥已與麵包和餅幹廠家簽訂了收購合同。
在鴻運草業合作社,三台花生摘果機不停地運轉,廠區旁的路上排滿了拉花生秧的車輛。
“我們免費為村民摘果,晝夜不停。”鴻運草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小軍說,村民隻管把帶著花生的花生秧拉過來,他們會把花生秧做成牛羊的飼料銷往全國各地。
“我與山東一家食品公司簽訂了合同,花生準備走鮮果,收了就拉走,暫定每斤3.5元。”在王樓村的懷洲家庭農場,負責人瞿懷洲忙得不亦樂乎。
在王樓村番茄產業園,脫貧戶劉新春正在大棚內摘番茄。劉新春愛人身體殘疾不能幹活,家裏的經濟壓力較大。去年,王樓村建了160畝番茄產業園、33座現代化塑料大棚,技術人員每天都在園區指導,不愁銷路。劉新春爭先報名,承包了一座大棚,今年春季第一茬番茄為劉新春帶來2萬元收入。嚐到甜頭的劉新春經過協調又承包了兩座大棚,秋季的番茄開始采摘。“這兩個棚的番茄品種好,價錢高。”劉新春說,今年再掙個三四萬元沒問題。
如今,王樓村的番茄產業園年可生產優質番茄1500噸,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村民有的承包大棚,有的常年在園區務工增加收入。
王樓村轄12個村民小組565戶2085人,耕地6578畝,是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定點幫扶村,主要以種植花生、小麥為主。近年來,建成高標準農田3000畝,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又為王樓村幫扶修建了33座生產橋及部分生產路。“有了這些橋排水通暢了,莊稼就不容易淹了。”村民黃德說,橋順了,路通了,心裏也舒暢了。
今年,王樓村榮獲河南省第一批鄉村建設示範村,王樓村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獲全省“雙治理”創新社區(村)級實驗點。
“去年,王樓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餘萬元,今年有望增加20餘萬元。”王樓村黨支部書記薑超眾說,王樓村已形成以劉莊組為中心的番茄種植基地、肉羊養殖基地、春威門業公司、扶貧車間、物流公司等“產業發展區”;以瞿樓組為中心的懷州家庭農場、大春種植合作社、鴻運草業合作社等“農業種植區”;以王樓組為中心的小廣場、小遊園、體育廣場等“文化生活區”;以馮莊組為中心的黨群服務中心、村文化書屋、村衛生室等“行政服務區”,通過“四區”聯動,推動王樓村鄉村振興。(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秋收時節,記者走進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一排排白色樓房整齊劃一,一個個坑塘水清魚躍,一條條硬化水泥路聯通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廣場上曬滿了花生、大豆等秋作物,扶貧車間裏機器正高速運轉趕製訂單,番茄大棚內番茄開始采摘,田野裏到處是機器轟鳴,村民正在緊鑼密鼓搶收。
“嚐嚐,這是我家種植的花生,長得飽滿。”記者與駐村第一書記劉闖在村裏行走,正在翻曬花生的村民李愛紅抬起頭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
“今年花生長勢可以,就是前段時間遇上了連陰雨,大型機械下不了地,要不早就收完了。”這幾天,天氣晴好,李愛紅急得很,收完花生就要到村裏的燈籠廠幹活。“我在村裏燈籠場負責兩台機器,一天收入90元。”李愛紅說。
大春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大春正拉著剛剛收獲的一大卡車大豆準備晾曬。“你看我這大豆粒粒飽滿,非常漂亮。”王大春是王樓村出了名的種地“老把式”,從事農資經營20餘年,每年都要開20多場會議,學習科學種田方法。
“我又流轉了300畝土地,這季收割完,900畝地全部種上弱筋小麥。”王大春說,他種植的弱筋小麥已與麵包和餅幹廠家簽訂了收購合同。
在鴻運草業合作社,三台花生摘果機不停地運轉,廠區旁的路上排滿了拉花生秧的車輛。
“我們免費為村民摘果,晝夜不停。”鴻運草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小軍說,村民隻管把帶著花生的花生秧拉過來,他們會把花生秧做成牛羊的飼料銷往全國各地。
“我與山東一家食品公司簽訂了合同,花生準備走鮮果,收了就拉走,暫定每斤3.5元。”在王樓村的懷洲家庭農場,負責人瞿懷洲忙得不亦樂乎。
在王樓村番茄產業園,脫貧戶劉新春正在大棚內摘番茄。劉新春愛人身體殘疾不能幹活,家裏的經濟壓力較大。去年,王樓村建了160畝番茄產業園、33座現代化塑料大棚,技術人員每天都在園區指導,不愁銷路。劉新春爭先報名,承包了一座大棚,今年春季第一茬番茄為劉新春帶來2萬元收入。嚐到甜頭的劉新春經過協調又承包了兩座大棚,秋季的番茄開始采摘。“這兩個棚的番茄品種好,價錢高。”劉新春說,今年再掙個三四萬元沒問題。
如今,王樓村的番茄產業園年可生產優質番茄1500噸,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村民有的承包大棚,有的常年在園區務工增加收入。
王樓村轄12個村民小組565戶2085人,耕地6578畝,是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定點幫扶村,主要以種植花生、小麥為主。近年來,建成高標準農田3000畝,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又為王樓村幫扶修建了33座生產橋及部分生產路。“有了這些橋排水通暢了,莊稼就不容易淹了。”村民黃德說,橋順了,路通了,心裏也舒暢了。
今年,王樓村榮獲河南省第一批鄉村建設示範村,王樓村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獲全省“雙治理”創新社區(村)級實驗點。
“去年,王樓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餘萬元,今年有望增加20餘萬元。”王樓村黨支部書記薑超眾說,王樓村已形成以劉莊組為中心的番茄種植基地、肉羊養殖基地、春威門業公司、扶貧車間、物流公司等“產業發展區”;以瞿樓組為中心的懷州家庭農場、大春種植合作社、鴻運草業合作社等“農業種植區”;以王樓組為中心的小廣場、小遊園、體育廣場等“文化生活區”;以馮莊組為中心的黨群服務中心、村文化書屋、村衛生室等“行政服務區”,通過“四區”聯動,推動王樓村鄉村振興。(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