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2023年2月,“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安陽啟動,尋根溯源綿延數千年的漢字文化。2023年10月,“甲骨文之鄉”安陽再迎國際文字盛宴——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設址於此。10月19日起,大河網繼續推出“寫意中國”係列報道,講述外籍專家以及留學生的漢字故事,與海內外網友一起繼續追尋文字的足跡,探尋一撇一捺寫就的文化傳奇。
大河網訊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孕育形成的紅旗渠精神,不僅記載了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那段戰天鬥地的奮鬥曆程,而且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10月21日,紅旗渠風景區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加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的中外嘉賓走近這座永不斷流的精神之渠,用文化之旅的方式實地感悟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紀念館
“這些事跡是真的嗎?太感人了。”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細致入微的講解再現了那段難忘的修渠歲月,紀念館陳列的一件件修渠工具、一幅幅舊照片把時間重新定格在20世紀60年代,沿著時間的長廊,林縣人“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四部曲一一呈現。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尼日利亞籍留學生李昊瑞(RAPHAEL EBUBE OJIMMADU)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詢問:“這真是人工建造的嗎?真是太震撼了。”
曆史記載,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麵完成,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幹渠全長70.6公裏(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幹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全長1500公裏,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被稱之為“人工天河”,是“新中國奇跡”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青年洞
談到參觀完紅旗渠的感受,李昊瑞接著說:“這個工程彰顯了中國人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正是老一輩兒人的無私奉獻才造就了今日的大美林州。”
在實地感受紅旗渠的地形地勢後,這一偉大的“人工天河”讓北京語言大學越南籍留學生阮氏妙翠(NGUYEN THI DIEU THUY)深感震撼。“紅旗渠坐落在山穀內,遍布石頭與山林。在那個年代,科技並不發達,生活條件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環境的限製。1960年,為了解決用水的問題,人們用現有的工具一點點挖掘,在近十年的時間裏成功把水引進田裏。”阮氏妙翠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也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自力更生,在現有的條件下為了生活而努力。艱苦創業,在艱苦的情況下更加努力地奮鬥,才能看到更加美好地明天,給予下一代更好的將來。團結協作,在艱苦的環境下朝著共同的目標奮力前行,通渠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淚,這真的令我非常感動。無私奉獻,即為了社會奉獻自身。”
青年洞旁的題刻
結合自己的留學經曆,阮氏妙翠對未來充滿期待地說:“在中國的日子裏,我與周圍的夥伴們團結協作,互相幫助,收獲滿滿。我們留學生都非常熱愛漢語,熱愛中華文化,希望能在中國學好漢語,畢業後回國成為優秀的中文教師,秉持初心無私奉獻,滿足越南人民學習中文的需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此行是西安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金森成第二次來紅旗渠,紅旗渠精神依然讓他感動。“紅旗渠是中國人民眾誌成城、團結協作開鑿出來的偉大工程。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比如我會和周圍同學、朋友互幫互助,共同努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團結協作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紅旗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體現吧。”(周金淼 楊佳欣)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2023年2月,“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安陽啟動,尋根溯源綿延數千年的漢字文化。2023年10月,“甲骨文之鄉”安陽再迎國際文字盛宴——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設址於此。10月19日起,大河網繼續推出“寫意中國”係列報道,講述外籍專家以及留學生的漢字故事,與海內外網友一起繼續追尋文字的足跡,探尋一撇一捺寫就的文化傳奇。
大河網訊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孕育形成的紅旗渠精神,不僅記載了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那段戰天鬥地的奮鬥曆程,而且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10月21日,紅旗渠風景區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加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的中外嘉賓走近這座永不斷流的精神之渠,用文化之旅的方式實地感悟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紀念館
“這些事跡是真的嗎?太感人了。”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細致入微的講解再現了那段難忘的修渠歲月,紀念館陳列的一件件修渠工具、一幅幅舊照片把時間重新定格在20世紀60年代,沿著時間的長廊,林縣人“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四部曲一一呈現。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尼日利亞籍留學生李昊瑞(RAPHAEL EBUBE OJIMMADU)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詢問:“這真是人工建造的嗎?真是太震撼了。”
曆史記載,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麵完成,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幹渠全長70.6公裏(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幹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全長1500公裏,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被稱之為“人工天河”,是“新中國奇跡”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青年洞
談到參觀完紅旗渠的感受,李昊瑞接著說:“這個工程彰顯了中國人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正是老一輩兒人的無私奉獻才造就了今日的大美林州。”
在實地感受紅旗渠的地形地勢後,這一偉大的“人工天河”讓北京語言大學越南籍留學生阮氏妙翠(NGUYEN THI DIEU THUY)深感震撼。“紅旗渠坐落在山穀內,遍布石頭與山林。在那個年代,科技並不發達,生活條件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環境的限製。1960年,為了解決用水的問題,人們用現有的工具一點點挖掘,在近十年的時間裏成功把水引進田裏。”阮氏妙翠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也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自力更生,在現有的條件下為了生活而努力。艱苦創業,在艱苦的情況下更加努力地奮鬥,才能看到更加美好地明天,給予下一代更好的將來。團結協作,在艱苦的環境下朝著共同的目標奮力前行,通渠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淚,這真的令我非常感動。無私奉獻,即為了社會奉獻自身。”
青年洞旁的題刻
結合自己的留學經曆,阮氏妙翠對未來充滿期待地說:“在中國的日子裏,我與周圍的夥伴們團結協作,互相幫助,收獲滿滿。我們留學生都非常熱愛漢語,熱愛中華文化,希望能在中國學好漢語,畢業後回國成為優秀的中文教師,秉持初心無私奉獻,滿足越南人民學習中文的需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此行是西安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金森成第二次來紅旗渠,紅旗渠精神依然讓他感動。“紅旗渠是中國人民眾誌成城、團結協作開鑿出來的偉大工程。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比如我會和周圍同學、朋友互幫互助,共同努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團結協作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紅旗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體現吧。”(周金淼 楊佳欣)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