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10月20日下午,“解讀中原糧倉的密碼”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全國糧食先進縣”——周口市商水縣,探究高標準農田智能化建設管理新方法,領略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新風采。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生態氣象監測係統
現代化農業種植讓土地“生金”
從用人力種地向用機械種地,再到現在“用手機”種地;從拉管子澆水到智能灌溉,再到精準滴灌;從施肥“一炮轟”到現在的多次施肥、精準施肥、滴灌帶施肥……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邱守先實實在在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種植帶來的好處。
邱守先展示智能灌溉手機APP
“選擇手動控製,打開3#閥門,隻需要等待10秒左右,我們的自動噴槍就開始工作了。”在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五號井,邱守先通過手機APP現場操作智能化灌溉係統,並接連誇讚道,“這設備是真智能,隻要手機有信號,我在家、在外地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施肥、澆水,真是給我們種地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管理中心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五號井,是當地智能化灌溉設備的代表,建成於2020年3月。該井裝備有水肥一體機、智能化灌溉設備,井深90米,內徑50公分,控製麵積80畝,帶動噴槍80個左右,每個噴槍可覆蓋0.8畝左右,可實現節水70%、節肥20%。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等待收割的玉米
“我們今年第一次采用‘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將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4000至4500株提高到6000至6500株,用滴灌帶設施實現精準澆水、施肥,以無人機飛防作業為玉米豐收‘保駕護航’,最高畝產2050斤,平均畝產1807斤,是我種地以來收益最好的一年。”邱守先說。
為什麼密植玉米產量這麼高?邱守先認為,首先是因為玉米株數種得多。但是,株數增加不一定帶來高產,還增加了倒伏風險。因此,所種的品種要適合密植,要抗病抗倒伏。其次,從栽培技術來看,最核心的是必須與滴灌相結合,隻有滴灌,才能精準澆水、施肥,從而實現高產穩產。最後,因為肥水供應充足,密植玉米的生長周期也延長了,多長10天,每畝地就增產100多斤。
複合型“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劉記森介紹合作社的農機設備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怎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劉記森給出了答案:“我認為新型農民必須是複合型人才,不光要會種地,還要懂技術、懂農機、懂運營,要善於研究新形勢、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發展。”
糧食烘幹設備
“我認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劉記森說,基於此,他通過合作社整合各種農業機械300多台(套),無人飛機40架,合作有人直升機3架,大型烘幹設備1套,“這樣我們可以更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機械化作業,同時有效地利用閑置機器,並租借給他人使用,以此獲得農機設備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該合作社針對當地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勞動力減少、“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問題較為突出等現象,創新實施了“土地托管”“糧食銀行”等,實現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現已發展為集種植、管理、收儲、銷售、農機植保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劉記森動員合作社積極開展綠色優質糧食產品種植基地建設,采用中藥農藥綠色防控技術,從源頭上杜絕化學農藥使用,打造無農藥殘留綠色糧食生產基地,突出特色,提質增效,確保糧食生產“雙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從多打糧到多打優質糧,從三產融合到品牌強農,商水縣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引導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生產向機械化集中、管理向專業化集中、經營向市場化集中;廣泛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等多元化服務。目前,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引領下,商水縣139萬畝耕地年產12億斤小麥、10億斤玉米,帶動農民增收2.3億元,戶均增收850元。(文/圖 萬慶麗)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10月20日下午,“解讀中原糧倉的密碼”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全國糧食先進縣”——周口市商水縣,探究高標準農田智能化建設管理新方法,領略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新風采。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生態氣象監測係統
現代化農業種植讓土地“生金”
從用人力種地向用機械種地,再到現在“用手機”種地;從拉管子澆水到智能灌溉,再到精準滴灌;從施肥“一炮轟”到現在的多次施肥、精準施肥、滴灌帶施肥……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邱守先實實在在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種植帶來的好處。
邱守先展示智能灌溉手機APP
“選擇手動控製,打開3#閥門,隻需要等待10秒左右,我們的自動噴槍就開始工作了。”在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五號井,邱守先通過手機APP現場操作智能化灌溉係統,並接連誇讚道,“這設備是真智能,隻要手機有信號,我在家、在外地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施肥、澆水,真是給我們種地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管理中心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五號井,是當地智能化灌溉設備的代表,建成於2020年3月。該井裝備有水肥一體機、智能化灌溉設備,井深90米,內徑50公分,控製麵積80畝,帶動噴槍80個左右,每個噴槍可覆蓋0.8畝左右,可實現節水70%、節肥20%。
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等待收割的玉米
“我們今年第一次采用‘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將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4000至4500株提高到6000至6500株,用滴灌帶設施實現精準澆水、施肥,以無人機飛防作業為玉米豐收‘保駕護航’,最高畝產2050斤,平均畝產1807斤,是我種地以來收益最好的一年。”邱守先說。
為什麼密植玉米產量這麼高?邱守先認為,首先是因為玉米株數種得多。但是,株數增加不一定帶來高產,還增加了倒伏風險。因此,所種的品種要適合密植,要抗病抗倒伏。其次,從栽培技術來看,最核心的是必須與滴灌相結合,隻有滴灌,才能精準澆水、施肥,從而實現高產穩產。最後,因為肥水供應充足,密植玉米的生長周期也延長了,多長10天,每畝地就增產100多斤。
複合型“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劉記森介紹合作社的農機設備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怎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劉記森給出了答案:“我認為新型農民必須是複合型人才,不光要會種地,還要懂技術、懂農機、懂運營,要善於研究新形勢、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發展。”
糧食烘幹設備
“我認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劉記森說,基於此,他通過合作社整合各種農業機械300多台(套),無人飛機40架,合作有人直升機3架,大型烘幹設備1套,“這樣我們可以更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機械化作業,同時有效地利用閑置機器,並租借給他人使用,以此獲得農機設備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該合作社針對當地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勞動力減少、“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問題較為突出等現象,創新實施了“土地托管”“糧食銀行”等,實現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現已發展為集種植、管理、收儲、銷售、農機植保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劉記森動員合作社積極開展綠色優質糧食產品種植基地建設,采用中藥農藥綠色防控技術,從源頭上杜絕化學農藥使用,打造無農藥殘留綠色糧食生產基地,突出特色,提質增效,確保糧食生產“雙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從多打糧到多打優質糧,從三產融合到品牌強農,商水縣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引導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生產向機械化集中、管理向專業化集中、經營向市場化集中;廣泛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等多元化服務。目前,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引領下,商水縣139萬畝耕地年產12億斤小麥、10億斤玉米,帶動農民增收2.3億元,戶均增收850元。(文/圖 萬慶麗)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