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網絡文化的雅與俗丨焦點網談
更新時間:2023-10-16 11:18:53    來源:今豫網言
雅與俗,就像一對雙胞胎,從先秦文化誕生之初,已開始相伴相隨。人們似乎都喜雅而厭俗,當你拿出自己的文章或書畫,旁人說,真是雅作,你定會嘴上謙虛著“不敢當”,心裏卻美滋滋,而旁人若說,真是俗作,你肯定會不高興,甚至引發反駁爭吵。
而回到家,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才是常態。誰又能不食人間煙火呢?人穀為俗,是習慣、也是風俗,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行為本身就是俗。所以當文化遇見網絡,當雅碰上俗,我們討論的“網絡文化”話題就很值得說了。
一 
先說文化,文化可太重要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剛剛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會議上,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作為新時代新人,我們並不是旁觀者,而是肩負著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在我們心中,一個屈原,抵過所有的楚王,一首嶽飛的滿江紅,抵過千萬篇奏章,一幅清明上河圖,抵過無數的金銀,這就是文化的價值,文化的分量。說到底,文化即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即意識,文化即曆史,文化即氣象。文化正如一條奔流不息、綿長永久的河流,上遊是過去最寶貴的精華,下遊是最開闊的未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愛護和創造當前這一片清碧的水域。
我們有幸擁有唐詩宋詞,有幸擁有那麼多的愛國英雄、民族脊梁,他們的傳世名言久久回蕩耳畔,我們不禁要想,如今的人們要留給後人什麼經典?在哲學、思想、文學、製度,以及現代的影視、音樂、潮流等等文化藝術領域,我們能創新創造什麼?



西安大雁塔步行街 圖源:視覺中國

再說網絡,互聯網來到了當代中國社會,可謂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生態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深刻改變我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也在推動我們持續培育網絡文化。 
今天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互聯網各大平台上遨遊,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往俗了看,互聯網就是一個亂哄哄的大廣場,往雅了看,互聯網又何嚐不是一個人聲鼎沸、熱門非凡的繁華人間呢? 
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文化曾作出重要論述,建設網絡強國,其中有一條要有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文化,這是一道必答題。
二 
網絡文化千姿百態,難以一言而蔽之,甚至可以說隻要在網絡上流行傳播的都是網絡文化,但當前總的來看,網絡文化的內核還是大眾文化,是年輕人的文化,是草根文化。
網絡文化有玩“梗”的特點。從微博熱搜榜到個人朋友圈,每個人都熱衷當一個段子手,當你能第一時間get到笑點,網絡文化才會接納你,你也就擁有了“網感”。在網絡上,大家沒大沒小,習慣於戲謔解構,青春盡情綻放,個性自由張揚。聽不懂梗,你就“奧特”了。網絡文化有共同創作的特點。無論是二次元,還是鬼畜,腦洞大開是常態,跨界混搭才好玩。互聯網是一個最佳的交流空間,大家因愛好而聚集,觀點互相碰撞,各種形態進化極快,各種新潮層出不窮。比如,嗶哩嗶哩視頻網就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融合創新的突出代表,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在平台上做up主,無論是科普、分享、教學或是創作出《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優秀的宣傳片,無疑都打破了互聯網文化的圈層,真正做到了“出圈”,由於各類文化的彙集,b站真正成為了“萬能”網站,幾乎在搜索引擎裏可以搜到所有你想看的。 



被無線技術包圍 圖源:視覺中國

網絡文化有公眾關注的特點。網絡平台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評判標準,那就是流量,就是是否吸引眼球,誰有了話題度,大家就會關注議論誰。好的文化現象,有利於凝聚人心、促進公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而壞的文化現象,可以將現實中分散的醜惡問題極端地、集中地表現出來,比如網絡暴力就是典型的表現。
很多現象可以用好與壞評價,但雅與俗並不能簡單以好與壞定論。就像吃大蒜與喝咖啡,誰比誰高尚?就像聽相聲與聽歌劇,誰比誰高等?豫劇俗嗎?觀眾正是喜歡這股樸實爽利勁兒。唐宮夜宴雅嗎?大家正是喜歡她們活潑頑皮的樣子。
唐詩為什麼好?好就好在風格各異、氣象萬千,既有李商隱這樣的朦朧派,又有李白這樣的狂放派,既有杜甫這樣的寫實派,又有李賀這樣的幻想派,而白居易又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稹來了個通俗易懂派。
所以,雅與俗是會互相轉化的。陽春白雪能飛到尋常百姓家,下裏巴人也能登上所謂“大雅之堂”。這裏麵既會有歲月變遷的因素,也常有觀點更迭的可能。各種時尚潮流,不是幾十年一個輪回嗎?隻有各自偏好受眾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有人說,你這些觀點不是和稀泥嗎?這不是和稀泥,而是不能狹窄偏激,無論是互聯網文化,還是現代社會文明,其共同需要具備的特征,都離不開包容、平等、理解、尊重、自由、開放。 
再雅的文化,也要通俗性表達,否則就會曲高和寡。昆曲高雅吧?但隻在小亭子、小台子上唱,有幾個人能聽到?而借助直播,一場便有成千上萬人聽,這才能有更多人被“種草”。傳統舞蹈優雅吧?但多年來默默無聞,隻有創新形式,借助熱門欄目來個水下洛神,才引來了這無數“刷屏”。無論什麼樣的文化藝術都不能建造壁壘、固步自封、不求改變。



昆曲演員 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每一項文化藝術都有其創作與傳播規律,但通俗性表達、趣味性表達是網絡文化的發展趨勢。餘華、羅翔、戴建業等大家化身網紅,他們的知識和聲音自然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擴散。 
再俗的文化,也要符合道德,不能觸碰紅線。就像雅與俗不是對立的,一貫喜歡雅的“精英”也不能對大多喜歡俗的“大眾”有高高在上心態,指點可以,但別指指點點,要如同治水一樣,多疏少堵。以網絡短視頻為例,一本正經講哲學的,肯定沒有美女變裝的點擊點讚量高,這很正常。有質感的大片當然好,而小成本的、粗糙的大眾自拍短劇也得允許存在。雅自帶精致,有引導性,那便自覺地精益求精。但俗也沒有錯,隻是俗有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不能“三俗”,哪“三俗”?主要指庸俗、低俗、媚俗。
比如,互聯網上有一些劇情偏套路化、爽化、喪化,但隻要不是三觀扭曲走偏,不宣揚醜惡,不虛假賣慘,這種視頻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一部分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應一味地看不起,甚至一禁了之,而是合理引導,使其能夠融入健康向上網絡文化之中。
作為職能監管部門,以及各大平台,要打擊整治的,重點是黑公關、網絡水軍、造謠攻擊、人肉搜索等“清朗”係列專項行動的內容,對網絡上的違規違法、經濟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雅文化也好,俗文化也罷,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雅與俗是太極圖的兩條魚,相互提供營養。說到底,網絡文化既需要雅,也需要俗,但無論是俗或雅,正能量是主流,向上向善是大方向。每種受眾都需要被看見,這就是接地氣、大眾化。



茶文化 圖源:視覺中國

中華神州是紅色江山,人民群眾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在這裏的網絡生態中,我們要反對特權、反對欺壓、反對傲慢、反對偏見,我們呼喚更多為人民群眾所創作的文化作品,歡迎紮根本土、紀錄時代,講述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故事,這樣的作品才是彰顯文化自信、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才更容易和觀眾產生精神共鳴,才更能贏得觀眾和市場的雙重認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文化。麵向未來,我們有信心、有底氣,通過我們接棒努力,一定能夠展示出新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清風徐來天地明,百花齊放滿園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網絡文化的雅與俗丨焦點網談
2023-10-16 11:18:53    來源:今豫網言
雅與俗,就像一對雙胞胎,從先秦文化誕生之初,已開始相伴相隨。人們似乎都喜雅而厭俗,當你拿出自己的文章或書畫,旁人說,真是雅作,你定會嘴上謙虛著“不敢當”,心裏卻美滋滋,而旁人若說,真是俗作,你肯定會不高興,甚至引發反駁爭吵。
而回到家,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才是常態。誰又能不食人間煙火呢?人穀為俗,是習慣、也是風俗,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行為本身就是俗。所以當文化遇見網絡,當雅碰上俗,我們討論的“網絡文化”話題就很值得說了。
一 
先說文化,文化可太重要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剛剛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會議上,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作為新時代新人,我們並不是旁觀者,而是肩負著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在我們心中,一個屈原,抵過所有的楚王,一首嶽飛的滿江紅,抵過千萬篇奏章,一幅清明上河圖,抵過無數的金銀,這就是文化的價值,文化的分量。說到底,文化即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即意識,文化即曆史,文化即氣象。文化正如一條奔流不息、綿長永久的河流,上遊是過去最寶貴的精華,下遊是最開闊的未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愛護和創造當前這一片清碧的水域。
我們有幸擁有唐詩宋詞,有幸擁有那麼多的愛國英雄、民族脊梁,他們的傳世名言久久回蕩耳畔,我們不禁要想,如今的人們要留給後人什麼經典?在哲學、思想、文學、製度,以及現代的影視、音樂、潮流等等文化藝術領域,我們能創新創造什麼?



西安大雁塔步行街 圖源:視覺中國

再說網絡,互聯網來到了當代中國社會,可謂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生態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深刻改變我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也在推動我們持續培育網絡文化。 
今天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互聯網各大平台上遨遊,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往俗了看,互聯網就是一個亂哄哄的大廣場,往雅了看,互聯網又何嚐不是一個人聲鼎沸、熱門非凡的繁華人間呢? 
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文化曾作出重要論述,建設網絡強國,其中有一條要有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文化,這是一道必答題。
二 
網絡文化千姿百態,難以一言而蔽之,甚至可以說隻要在網絡上流行傳播的都是網絡文化,但當前總的來看,網絡文化的內核還是大眾文化,是年輕人的文化,是草根文化。
網絡文化有玩“梗”的特點。從微博熱搜榜到個人朋友圈,每個人都熱衷當一個段子手,當你能第一時間get到笑點,網絡文化才會接納你,你也就擁有了“網感”。在網絡上,大家沒大沒小,習慣於戲謔解構,青春盡情綻放,個性自由張揚。聽不懂梗,你就“奧特”了。網絡文化有共同創作的特點。無論是二次元,還是鬼畜,腦洞大開是常態,跨界混搭才好玩。互聯網是一個最佳的交流空間,大家因愛好而聚集,觀點互相碰撞,各種形態進化極快,各種新潮層出不窮。比如,嗶哩嗶哩視頻網就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融合創新的突出代表,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在平台上做up主,無論是科普、分享、教學或是創作出《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優秀的宣傳片,無疑都打破了互聯網文化的圈層,真正做到了“出圈”,由於各類文化的彙集,b站真正成為了“萬能”網站,幾乎在搜索引擎裏可以搜到所有你想看的。 



被無線技術包圍 圖源:視覺中國

網絡文化有公眾關注的特點。網絡平台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評判標準,那就是流量,就是是否吸引眼球,誰有了話題度,大家就會關注議論誰。好的文化現象,有利於凝聚人心、促進公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而壞的文化現象,可以將現實中分散的醜惡問題極端地、集中地表現出來,比如網絡暴力就是典型的表現。
很多現象可以用好與壞評價,但雅與俗並不能簡單以好與壞定論。就像吃大蒜與喝咖啡,誰比誰高尚?就像聽相聲與聽歌劇,誰比誰高等?豫劇俗嗎?觀眾正是喜歡這股樸實爽利勁兒。唐宮夜宴雅嗎?大家正是喜歡她們活潑頑皮的樣子。
唐詩為什麼好?好就好在風格各異、氣象萬千,既有李商隱這樣的朦朧派,又有李白這樣的狂放派,既有杜甫這樣的寫實派,又有李賀這樣的幻想派,而白居易又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稹來了個通俗易懂派。
所以,雅與俗是會互相轉化的。陽春白雪能飛到尋常百姓家,下裏巴人也能登上所謂“大雅之堂”。這裏麵既會有歲月變遷的因素,也常有觀點更迭的可能。各種時尚潮流,不是幾十年一個輪回嗎?隻有各自偏好受眾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有人說,你這些觀點不是和稀泥嗎?這不是和稀泥,而是不能狹窄偏激,無論是互聯網文化,還是現代社會文明,其共同需要具備的特征,都離不開包容、平等、理解、尊重、自由、開放。 
再雅的文化,也要通俗性表達,否則就會曲高和寡。昆曲高雅吧?但隻在小亭子、小台子上唱,有幾個人能聽到?而借助直播,一場便有成千上萬人聽,這才能有更多人被“種草”。傳統舞蹈優雅吧?但多年來默默無聞,隻有創新形式,借助熱門欄目來個水下洛神,才引來了這無數“刷屏”。無論什麼樣的文化藝術都不能建造壁壘、固步自封、不求改變。



昆曲演員 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每一項文化藝術都有其創作與傳播規律,但通俗性表達、趣味性表達是網絡文化的發展趨勢。餘華、羅翔、戴建業等大家化身網紅,他們的知識和聲音自然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擴散。 
再俗的文化,也要符合道德,不能觸碰紅線。就像雅與俗不是對立的,一貫喜歡雅的“精英”也不能對大多喜歡俗的“大眾”有高高在上心態,指點可以,但別指指點點,要如同治水一樣,多疏少堵。以網絡短視頻為例,一本正經講哲學的,肯定沒有美女變裝的點擊點讚量高,這很正常。有質感的大片當然好,而小成本的、粗糙的大眾自拍短劇也得允許存在。雅自帶精致,有引導性,那便自覺地精益求精。但俗也沒有錯,隻是俗有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不能“三俗”,哪“三俗”?主要指庸俗、低俗、媚俗。
比如,互聯網上有一些劇情偏套路化、爽化、喪化,但隻要不是三觀扭曲走偏,不宣揚醜惡,不虛假賣慘,這種視頻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一部分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應一味地看不起,甚至一禁了之,而是合理引導,使其能夠融入健康向上網絡文化之中。
作為職能監管部門,以及各大平台,要打擊整治的,重點是黑公關、網絡水軍、造謠攻擊、人肉搜索等“清朗”係列專項行動的內容,對網絡上的違規違法、經濟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雅文化也好,俗文化也罷,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雅與俗是太極圖的兩條魚,相互提供營養。說到底,網絡文化既需要雅,也需要俗,但無論是俗或雅,正能量是主流,向上向善是大方向。每種受眾都需要被看見,這就是接地氣、大眾化。



茶文化 圖源:視覺中國

中華神州是紅色江山,人民群眾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在這裏的網絡生態中,我們要反對特權、反對欺壓、反對傲慢、反對偏見,我們呼喚更多為人民群眾所創作的文化作品,歡迎紮根本土、紀錄時代,講述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故事,這樣的作品才是彰顯文化自信、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才更容易和觀眾產生精神共鳴,才更能贏得觀眾和市場的雙重認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文化。麵向未來,我們有信心、有底氣,通過我們接棒努力,一定能夠展示出新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清風徐來天地明,百花齊放滿園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