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院內一隅。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楊淩 趙同增 李曉敏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駿
7月15日,重建河南省醫學科學院揭牌儀式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舉行,標誌著省醫學科學院承載新使命開啟新征程。
短短3個月,瞄準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按照“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目標,這片熱土上所創造出的成績“醫”鳴驚人——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中原納米酶實驗室等全球領先的醫學研究平台加速建設,閻錫蘊、大衛·阿蘭·韋茨等國內外知名院士紛至遝來,國藥集團、中信大健康等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先後落地……
中原醫學科學城精彩紛“城”,正成為令人矚目的科研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
“五醫”如火如荼
項目紛至遝來
10月13日下午,在鄭州航空港區黃海路南側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們正在忙著平整土地,再過幾天,備受關注的“兩院一中心”(省人民醫院南院區、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省紅十字血液中心)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自省醫學科學院揭牌以來,中原醫學科學城已洽談簽約項目共37個、簽約金額554.8億元;開工一批項目41個、項目資金216.2億元;投產一批項目10個、總投資71.5億元。
“簽約一批”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納米生物學家閻錫蘊的納米酶技術,牛津大學大衛·帕特森教授的動物數字化遙測藥篩技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毅教授的細胞與免疫治療技術等項目。
“開工一批”中有“兩院一中心”、鄭州大學醫學院新校區、雙鶴湖“四中心”等項目。
“投產一批”中有醫療器械CDMO平台、豫檢集團、省直三院耳瘢痕防治夾係列專利本土產業化等項目。
一個個項目穿“珠”成“鏈”,圍繞著一個“醫”字,中原醫學科學城著力打造集“醫研、醫教、醫療、醫工、醫藥”於一體的“五醫”循環發展模式:圍繞醫學科學院打造“醫研”基地;圍繞鄭州大學醫學院新校區和新型研究型大學打造“醫教”基地;圍繞省人民醫院南院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和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兩院一中心”打造“醫療”基地;圍繞器械產業園打造“醫工”基地;圍繞細胞免疫、生物醫藥、數字健康等打造“醫藥”基地。
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鏈迅速構建,“五醫”循環發展模式成效凸顯。
六大模式發力
“大咖”接踵而至
近段時間,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院士、教授先後加盟中原醫學科學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大衛·阿蘭·韋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主任閻錫蘊……中原醫學科學城正成為令人矚目的醫學人才高地。
“大咖”們因何而來?中原醫學科學城探索出的“科學家+技術經理人+企業+產業”“公共平台+孵化器+產業園”“基金+轉化政策支持+產業”“市場+金融+產業”“人才激勵政策+公共配套+空間提供”“人才圖譜+技術路線圖譜+招商圖譜”六大招商模式,猶如吸引高端人才的強力磁石,承載著“中原新高峰”的滿滿誠意,不斷向世界發出邀請。
3個月來,省醫學科學院在長春、北京、西安開設人才招聘專場,通過引進、招聘、調入、雙聘雙跨雙激勵等方式,引聚科研人員210人。
閻錫蘊被業內稱為“科研女神”,其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目前被省醫科院全職引進。
“家鄉對科研人才的呼喚讓我很心動,這裏對科研人才的重視更令我感動。”心動加感動,閻錫蘊決定回到老家河南。中原納米酶實驗室隨之落地,重點在納米酶催化醫學、納米酶與綠色農業、納米酶綠色工業催化等三大方向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
“吸引一位頂級人才,帶來一項前沿技術,造就一個創新高地,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省醫學科學院科研顧問郭永軍說,到2025年年底,中原醫學科學城將引聚20個左右高端人才團隊、100個左右課題團隊或學術帶頭人,科研人員總量達1000人左右,金字塔型高端人才結構基本形成。
“鐵三角”相互賦能
融合漸入佳境
三角形被譽為“最穩定的結構”。
在“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組成的“鐵三角”中,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為“龍頭”,中原醫學科學城作“載體”,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成“集群”。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學術副院長張毅及其導師——國際腫瘤免疫領域著名專家皮埃爾·範德布魯根所主導建設的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便是“鐵三角”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讓‘河南造’新藥造福腫瘤患者是我畢生的追求,但作為一名臨床科研人員和醫生,想把臨床取得的突破變為藥品、實現產業化,談何容易!”張毅說,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三高”行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新藥研發流程漫長,環節複雜,研發周期和投入有著“雙十”的俗稱,即“十年周期、十億美元投入”,別說對於一名臨床醫生,即便對於一家初創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基於‘鐵三角’的各自分工,我們打造的‘1+1+1’運營模式,瞄準從臨床、科研到產業化的痛點,讓‘金點子’變為現實造福於民。”鄭州航空港區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饒凱告訴記者,第一個“1”是科學家、醫療工作者,不斷推動技術發展,提升診療水平;第二個“1”即醫科城公司擔當“操盤手”,提供從研究、注冊申報到生產全流程服務;第三個“1”是配套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入駐專業園區,實現產業快速集聚。
“鐵三角”相互賦能,張毅的困惑在這裏迎刃而解,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建設加速,將有助於推動我省細胞與免疫領域創新藥取得重大突破。
“院產城”融合漸入佳境,創新發展格局快速形成,一個以中原醫學科學城為核心的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發布“黃金十條”
崛起“築夢之城”
梅河芳鄰是中原醫學科學城內一個人才公寓小區的名字,隨著中原醫學科學城的加速建設,這個有著5000套人才公寓的小區,將迎來數千名“芳鄰”。
26歲的黃夢楠,便是這些“芳鄰”中的一位。
今年6月,從長安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黃夢楠,不僅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入職之初還享受到了鄭州航空港區免費入住人才公寓的“政策大禮包”。
今年以來,像黃夢楠一樣享受到“免租、拎包入住”的應屆畢業生還有很多。為吸引高端人才入駐,鄭州航空港對外發布“空中絲路”人才計劃和“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黃金十條”,助力青年人才在這裏奮鬥、在這裏安家,讓廣大青年人才無需經曆“港漂”,紮根港區共謀發展。
據了解,免租人才公寓政策麵向所有來鄭州航空港區就業創業的2023屆博士、碩士和全日製本科畢業生,他們可分別申請享受最長3年、2年、1年的免租人才公寓。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鄭州航空港區不斷加快完善中原醫學科技城城市配套服務,提供優質服務保障,努力打造天下英才向往之地和築夢之城。
美麗的雙鶴湖波光粼粼、鳥兒翔集、錦鱗遊泳,湖畔綠樹成蔭、繁花盛開。中原醫學科學城片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環境優美;毗鄰機場、高鐵站,地鐵年底運行,交通便利;建成外國語高中、藝術小學等學校及多個幼兒園,教育資源豐富;開建商業服務中心、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等項目,全方位滿足居民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
格物濟世,旦複光華。一個院產城高度融合、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的創新高峰,一個會聚醫學科學高層次人才的產業高地,一座生機勃勃、機遇無限的活力之城,正在人們熱切期盼的目光中款款走來。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院內一隅。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楊淩 趙同增 李曉敏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駿
7月15日,重建河南省醫學科學院揭牌儀式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舉行,標誌著省醫學科學院承載新使命開啟新征程。
短短3個月,瞄準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按照“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目標,這片熱土上所創造出的成績“醫”鳴驚人——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中原納米酶實驗室等全球領先的醫學研究平台加速建設,閻錫蘊、大衛·阿蘭·韋茨等國內外知名院士紛至遝來,國藥集團、中信大健康等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先後落地……
中原醫學科學城精彩紛“城”,正成為令人矚目的科研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
“五醫”如火如荼
項目紛至遝來
10月13日下午,在鄭州航空港區黃海路南側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們正在忙著平整土地,再過幾天,備受關注的“兩院一中心”(省人民醫院南院區、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省紅十字血液中心)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自省醫學科學院揭牌以來,中原醫學科學城已洽談簽約項目共37個、簽約金額554.8億元;開工一批項目41個、項目資金216.2億元;投產一批項目10個、總投資71.5億元。
“簽約一批”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納米生物學家閻錫蘊的納米酶技術,牛津大學大衛·帕特森教授的動物數字化遙測藥篩技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毅教授的細胞與免疫治療技術等項目。
“開工一批”中有“兩院一中心”、鄭州大學醫學院新校區、雙鶴湖“四中心”等項目。
“投產一批”中有醫療器械CDMO平台、豫檢集團、省直三院耳瘢痕防治夾係列專利本土產業化等項目。
一個個項目穿“珠”成“鏈”,圍繞著一個“醫”字,中原醫學科學城著力打造集“醫研、醫教、醫療、醫工、醫藥”於一體的“五醫”循環發展模式:圍繞醫學科學院打造“醫研”基地;圍繞鄭州大學醫學院新校區和新型研究型大學打造“醫教”基地;圍繞省人民醫院南院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和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兩院一中心”打造“醫療”基地;圍繞器械產業園打造“醫工”基地;圍繞細胞免疫、生物醫藥、數字健康等打造“醫藥”基地。
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鏈迅速構建,“五醫”循環發展模式成效凸顯。
六大模式發力
“大咖”接踵而至
近段時間,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院士、教授先後加盟中原醫學科學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大衛·阿蘭·韋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主任閻錫蘊……中原醫學科學城正成為令人矚目的醫學人才高地。
“大咖”們因何而來?中原醫學科學城探索出的“科學家+技術經理人+企業+產業”“公共平台+孵化器+產業園”“基金+轉化政策支持+產業”“市場+金融+產業”“人才激勵政策+公共配套+空間提供”“人才圖譜+技術路線圖譜+招商圖譜”六大招商模式,猶如吸引高端人才的強力磁石,承載著“中原新高峰”的滿滿誠意,不斷向世界發出邀請。
3個月來,省醫學科學院在長春、北京、西安開設人才招聘專場,通過引進、招聘、調入、雙聘雙跨雙激勵等方式,引聚科研人員210人。
閻錫蘊被業內稱為“科研女神”,其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目前被省醫科院全職引進。
“家鄉對科研人才的呼喚讓我很心動,這裏對科研人才的重視更令我感動。”心動加感動,閻錫蘊決定回到老家河南。中原納米酶實驗室隨之落地,重點在納米酶催化醫學、納米酶與綠色農業、納米酶綠色工業催化等三大方向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
“吸引一位頂級人才,帶來一項前沿技術,造就一個創新高地,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省醫學科學院科研顧問郭永軍說,到2025年年底,中原醫學科學城將引聚20個左右高端人才團隊、100個左右課題團隊或學術帶頭人,科研人員總量達1000人左右,金字塔型高端人才結構基本形成。
“鐵三角”相互賦能
融合漸入佳境
三角形被譽為“最穩定的結構”。
在“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組成的“鐵三角”中,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為“龍頭”,中原醫學科學城作“載體”,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成“集群”。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學術副院長張毅及其導師——國際腫瘤免疫領域著名專家皮埃爾·範德布魯根所主導建設的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便是“鐵三角”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讓‘河南造’新藥造福腫瘤患者是我畢生的追求,但作為一名臨床科研人員和醫生,想把臨床取得的突破變為藥品、實現產業化,談何容易!”張毅說,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三高”行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新藥研發流程漫長,環節複雜,研發周期和投入有著“雙十”的俗稱,即“十年周期、十億美元投入”,別說對於一名臨床醫生,即便對於一家初創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基於‘鐵三角’的各自分工,我們打造的‘1+1+1’運營模式,瞄準從臨床、科研到產業化的痛點,讓‘金點子’變為現實造福於民。”鄭州航空港區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饒凱告訴記者,第一個“1”是科學家、醫療工作者,不斷推動技術發展,提升診療水平;第二個“1”即醫科城公司擔當“操盤手”,提供從研究、注冊申報到生產全流程服務;第三個“1”是配套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入駐專業園區,實現產業快速集聚。
“鐵三角”相互賦能,張毅的困惑在這裏迎刃而解,細胞與免疫治療CD-MO平台建設加速,將有助於推動我省細胞與免疫領域創新藥取得重大突破。
“院產城”融合漸入佳境,創新發展格局快速形成,一個以中原醫學科學城為核心的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發布“黃金十條”
崛起“築夢之城”
梅河芳鄰是中原醫學科學城內一個人才公寓小區的名字,隨著中原醫學科學城的加速建設,這個有著5000套人才公寓的小區,將迎來數千名“芳鄰”。
26歲的黃夢楠,便是這些“芳鄰”中的一位。
今年6月,從長安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黃夢楠,不僅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入職之初還享受到了鄭州航空港區免費入住人才公寓的“政策大禮包”。
今年以來,像黃夢楠一樣享受到“免租、拎包入住”的應屆畢業生還有很多。為吸引高端人才入駐,鄭州航空港對外發布“空中絲路”人才計劃和“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黃金十條”,助力青年人才在這裏奮鬥、在這裏安家,讓廣大青年人才無需經曆“港漂”,紮根港區共謀發展。
據了解,免租人才公寓政策麵向所有來鄭州航空港區就業創業的2023屆博士、碩士和全日製本科畢業生,他們可分別申請享受最長3年、2年、1年的免租人才公寓。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鄭州航空港區不斷加快完善中原醫學科技城城市配套服務,提供優質服務保障,努力打造天下英才向往之地和築夢之城。
美麗的雙鶴湖波光粼粼、鳥兒翔集、錦鱗遊泳,湖畔綠樹成蔭、繁花盛開。中原醫學科學城片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環境優美;毗鄰機場、高鐵站,地鐵年底運行,交通便利;建成外國語高中、藝術小學等學校及多個幼兒園,教育資源豐富;開建商業服務中心、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等項目,全方位滿足居民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
格物濟世,旦複光華。一個院產城高度融合、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的創新高峰,一個會聚醫學科學高層次人才的產業高地,一座生機勃勃、機遇無限的活力之城,正在人們熱切期盼的目光中款款走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