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大河奔流,惠此中原
更新時間:2023-10-13 21:57:04    來源:新華社

  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至豫陝交界處切開山體噴薄而下,攜帶的泥沙造就沃野千裏的華北平原,位於腹心地帶的河南更是膏腴之地。大河奔流,惠此中原,從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王朝夏開始,河南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為中華文明誕生和發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關鍵地區,中原腹地深刻而集中地體現了這五個突出特性。

  華夏根脈,賡續在茲

  秋風微涼,豫西黃河南岸的仰韶村遊人如織。這裏出土的古樸絢麗的彩陶,持續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豫陝交界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2020年9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與中國學者一道,在這裏啟動科學發掘,一種新的史前文化被發現並以“仰韶”命名,中國現代考古學也由此發軔。

  “百年考古,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一係列重要遺址,理清了發展譜係,證明從古至今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不曾間斷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文明肇始,從“河”而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從史前發展到各個王朝的更迭,絕大部分是以黃河流域為舞台。”而中原地區,更是保留著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最關鍵的曆史鏈條與文化譜係。

  分布於黃河沿線的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古都,書寫了中國古代文明恢宏燦爛的篇章。

  賡續曆史文脈,三地紛紛深挖各自特色,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標。走近鄭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AR、VR和MR等數字技術,遊客們得以穿越回“商都”,站上“牛車”,體驗一把在商代街道上行進的樂趣;在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遠望古風古韻的天堂明堂景區,一秒夢回盛唐;開封清明上河園實景演繹傳世名畫,華燈初上時,東京夢華盛景再現。古都氣象與現代生活共振,重煥生機。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天堂(左)、明堂(2015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和載體,古老的漢字同樣是首先發現於中原。

  一個多世紀前,“一片甲骨驚天下”。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往前推進了約一千年。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結構數千年來沒有改變。漢字,不僅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

  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漢字係統以其穩定性和傳承性,使得中華曆史文化能夠持續發展並保存著完好的形態,中華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貫之,連綿不絕。”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說。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使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保持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秉持著深沉的文化基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堅持自身的文化傳統不迷失、不動搖。”王巍說。

  文化百川,彙聚在茲

  沿著街道信步鄭州老城區,會邂逅奇妙的場景。曆史文化街區北順城街,店鋪林立,小吃雲集,秋風中送來牛羊肉的香氣。與濃鬱的煙火氣一路之隔,就是鄭州商城遺址,街巷的流光溢彩不時映照在古老的城牆上。

  3600年前選定的城址,如今仍是鄭州的核心城區。古老與現代,人間煙火與曆史文脈,在這裏和諧共生。

  上溯至5000多年前,位於河南鞏義的雙槐樹遺址出土器物就包含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等許多周邊地區文化因子。

  參觀者在“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內觀看、拍攝演出(2021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王巍認為,當時的中原先民對周邊地區文化采取主動吸收而非排斥的態度,這是中華文明的底色,也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

  近兩年,洛陽的漢服潮頻頻出圈。無論景區街巷,隨處可見身著華服的遊客沉浸式打卡體驗。

  身穿漢服的遊客在洛陽洛邑古城內拍照(2023年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唐代時,東都洛陽就是個包容性、開放性很強的大都會,設有‘三市’用於商貿交易。大量胡客雲集,胡風盛行,並與漢風相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張新斌說。

  滔滔黃河在中原滋養出強大的文明。多元融為一體,恰如萬川彙於一流,浩浩蕩蕩,生機勃勃。

  “中原猶如一個大的熔爐,南下的遊牧民族在中原大熔爐中華夏化,然後又向南方遷移。”張新斌認為,中原所特有的貫通南北、融彙東西的地理優勢,不斷包容著東南西北彙向中原的各種族群,在形成文化的共同取向之後,成為民族擴容新的張力。

  美國人霍利定居洛陽多年了,他不僅結識了誌趣相投的音樂愛好者,還學會用地道的洛陽話砍價。霍利最喜歡走街串巷,感受多元文化,他說:“洛陽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又充滿青春活力。”

  參觀者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商店內挑選“考古盲盒”(2022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地處內陸腹地的河南迎來開放機遇,開通了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成為對接歐洲的開放前沿。

  早晨,荷蘭鬱金香抵達鄭州北郊的雙橋花卉市場。經由“空中絲路”,從亞歐大陸西端的地頭收割,到相距近萬公裏的中國中部的鮮花店,僅需不到24小時。

  守正創新,履踐在茲

  從古至今,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

  21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河南已由傳統農業大省轉變為現代經濟大省,站上新的起點。

  在河南省商水縣南陵村一處高標準農田裏,直升機在進行植保作業(2021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不久前,茶飲蜜雪冰城走紅東南亞。從2018年正式“出海”,到如今在全球的連鎖店超過3萬家,除了產品定位符合海外市場需求外,文化創新和共振也是助力之一。該企業創新性地設計推出《蜜雪冰城主題曲》和“雪王”品牌形象走紅網絡。主題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雪王”形象作為茶飲文化符號,衍生出百餘種周邊產品。

  這是河南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秋高氣爽,鄭州龍子湖晴空如洗,水鳥翩躚。在這裏,一個集聚13家科研機構、入駐1300餘家企業、聚攏30000名員工的龍子湖智慧島已蔚然成型。

  近年來,河南先後出台了《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係列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構建科技創新體係。

  一列中歐班列(鄭州)駛出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2017年8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學院龍頭帶動,省實驗室異軍突起,中試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業勢頭強勁,創新驅動潮湧中原。

  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體外診斷研發和製造型企業就嚐到了創新的“甜”。“公司成立至今,幾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營收資金搞研發。”安圖生物副總經理吳學煒說。

  數據顯示,河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52%。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區生產總值31326億元,同比增長3.8%。

  工作人員在宇通新能源廠區高端及海外承裝車間裏作業(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以創新驅動發展,大河之南的河南正奮楫揚帆,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大河奔流,惠此中原
2023-10-13 21:57:04    來源:新華社

  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至豫陝交界處切開山體噴薄而下,攜帶的泥沙造就沃野千裏的華北平原,位於腹心地帶的河南更是膏腴之地。大河奔流,惠此中原,從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王朝夏開始,河南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為中華文明誕生和發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關鍵地區,中原腹地深刻而集中地體現了這五個突出特性。

  華夏根脈,賡續在茲

  秋風微涼,豫西黃河南岸的仰韶村遊人如織。這裏出土的古樸絢麗的彩陶,持續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豫陝交界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2020年9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與中國學者一道,在這裏啟動科學發掘,一種新的史前文化被發現並以“仰韶”命名,中國現代考古學也由此發軔。

  “百年考古,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一係列重要遺址,理清了發展譜係,證明從古至今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不曾間斷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文明肇始,從“河”而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從史前發展到各個王朝的更迭,絕大部分是以黃河流域為舞台。”而中原地區,更是保留著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最關鍵的曆史鏈條與文化譜係。

  分布於黃河沿線的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古都,書寫了中國古代文明恢宏燦爛的篇章。

  賡續曆史文脈,三地紛紛深挖各自特色,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標。走近鄭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AR、VR和MR等數字技術,遊客們得以穿越回“商都”,站上“牛車”,體驗一把在商代街道上行進的樂趣;在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遠望古風古韻的天堂明堂景區,一秒夢回盛唐;開封清明上河園實景演繹傳世名畫,華燈初上時,東京夢華盛景再現。古都氣象與現代生活共振,重煥生機。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天堂(左)、明堂(2015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和載體,古老的漢字同樣是首先發現於中原。

  一個多世紀前,“一片甲骨驚天下”。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往前推進了約一千年。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結構數千年來沒有改變。漢字,不僅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

  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漢字係統以其穩定性和傳承性,使得中華曆史文化能夠持續發展並保存著完好的形態,中華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貫之,連綿不絕。”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說。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使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保持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秉持著深沉的文化基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堅持自身的文化傳統不迷失、不動搖。”王巍說。

  文化百川,彙聚在茲

  沿著街道信步鄭州老城區,會邂逅奇妙的場景。曆史文化街區北順城街,店鋪林立,小吃雲集,秋風中送來牛羊肉的香氣。與濃鬱的煙火氣一路之隔,就是鄭州商城遺址,街巷的流光溢彩不時映照在古老的城牆上。

  3600年前選定的城址,如今仍是鄭州的核心城區。古老與現代,人間煙火與曆史文脈,在這裏和諧共生。

  上溯至5000多年前,位於河南鞏義的雙槐樹遺址出土器物就包含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等許多周邊地區文化因子。

  參觀者在“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內觀看、拍攝演出(2021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王巍認為,當時的中原先民對周邊地區文化采取主動吸收而非排斥的態度,這是中華文明的底色,也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

  近兩年,洛陽的漢服潮頻頻出圈。無論景區街巷,隨處可見身著華服的遊客沉浸式打卡體驗。

  身穿漢服的遊客在洛陽洛邑古城內拍照(2023年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唐代時,東都洛陽就是個包容性、開放性很強的大都會,設有‘三市’用於商貿交易。大量胡客雲集,胡風盛行,並與漢風相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張新斌說。

  滔滔黃河在中原滋養出強大的文明。多元融為一體,恰如萬川彙於一流,浩浩蕩蕩,生機勃勃。

  “中原猶如一個大的熔爐,南下的遊牧民族在中原大熔爐中華夏化,然後又向南方遷移。”張新斌認為,中原所特有的貫通南北、融彙東西的地理優勢,不斷包容著東南西北彙向中原的各種族群,在形成文化的共同取向之後,成為民族擴容新的張力。

  美國人霍利定居洛陽多年了,他不僅結識了誌趣相投的音樂愛好者,還學會用地道的洛陽話砍價。霍利最喜歡走街串巷,感受多元文化,他說:“洛陽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又充滿青春活力。”

  參觀者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商店內挑選“考古盲盒”(2022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地處內陸腹地的河南迎來開放機遇,開通了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成為對接歐洲的開放前沿。

  早晨,荷蘭鬱金香抵達鄭州北郊的雙橋花卉市場。經由“空中絲路”,從亞歐大陸西端的地頭收割,到相距近萬公裏的中國中部的鮮花店,僅需不到24小時。

  守正創新,履踐在茲

  從古至今,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

  21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河南已由傳統農業大省轉變為現代經濟大省,站上新的起點。

  在河南省商水縣南陵村一處高標準農田裏,直升機在進行植保作業(2021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不久前,茶飲蜜雪冰城走紅東南亞。從2018年正式“出海”,到如今在全球的連鎖店超過3萬家,除了產品定位符合海外市場需求外,文化創新和共振也是助力之一。該企業創新性地設計推出《蜜雪冰城主題曲》和“雪王”品牌形象走紅網絡。主題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雪王”形象作為茶飲文化符號,衍生出百餘種周邊產品。

  這是河南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秋高氣爽,鄭州龍子湖晴空如洗,水鳥翩躚。在這裏,一個集聚13家科研機構、入駐1300餘家企業、聚攏30000名員工的龍子湖智慧島已蔚然成型。

  近年來,河南先後出台了《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係列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構建科技創新體係。

  一列中歐班列(鄭州)駛出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2017年8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學院龍頭帶動,省實驗室異軍突起,中試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業勢頭強勁,創新驅動潮湧中原。

  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體外診斷研發和製造型企業就嚐到了創新的“甜”。“公司成立至今,幾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營收資金搞研發。”安圖生物副總經理吳學煒說。

  數據顯示,河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52%。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區生產總值31326億元,同比增長3.8%。

  工作人員在宇通新能源廠區高端及海外承裝車間裏作業(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以創新驅動發展,大河之南的河南正奮楫揚帆,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