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從一首詩出發,我們能獲得什麼?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在河南鄭州舉辦,這是一場詩歌藝術的盛會,河南再次掀起學詩、讀詩、寫詩的熱潮。大河網推出《詩情“話”意》主題報道,精心挑選中國詩詞中涉及古代農業、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詩句,在最美金秋,與師生、專家等詩約中原,追尋曆史變遷軌跡。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大河網訊 (記者 臧小景)“當時,渴望西行建功立業的岑參,騎馬途中遇到了東歸長安的故人使者,想到自己的妻子正在長安,便想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隻好帶個口信。”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代交通不便,往往就是靠口信和家書形式傳遞信息。今天,你們給遠方親人傳達信息的方式是什麼呢?”10月9日,駐馬店第二實驗小學教師郭麗君,正帶領學生們穿越千年領略《逢入京使》詩中之意。
“老師,我的阿姨家住在廣州,從這裏到廣州有1000多公裏的路程,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就會通過微信語音和QQ等聯係方式,與我的阿姨進行網絡上的溝通交流,這可真是太方便了。”一位學生回答。
課堂上,郭麗君告訴學生,從古至今,我們通信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遠古時代的你劃我猜,發展到語言文字,從煙霧信號到飛鴿傳書,從見字如麵到萬物互聯,通信方式的變革充分展現了人類的智慧,也讓我們見證了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
知識丨古代家書為何“抵萬金”?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當時戰火連綿,家書難得,一封低上萬兩黃金。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籍的《秋思》裏,詩人為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想要寫一封家書,又擔心時間匆忙有沒有寫到的地方,送信之人即將出發了他又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詩人杜牧的《贈獵騎》中,詩人請求獵人不要射從南方飛來的雁,恐怕鴻雁攜帶有給出遠門人的家書。
南陽市實驗學校語文老師曲芮琳分析說,能抵黃金萬兩的家書,臨行前因害怕遺漏而又被打開的書信,以及詩人對獵人不要射殺鴻雁的請求,通過閱讀這些古代詩歌,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對親人的思念和古代通信的不易。
在古代,書信是主流的聯絡方式,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與家書有關的詩句。但是如果古人因戰亂、任職等原因不得不離開家鄉,書信的傳遞可能也會因種種條件而受限。
“在《逢入京使》中我們可以看到,如遇突發情況,連寄一封書信都顯得困難重重,隻能托人帶一個口信,在古代,與親人間的聯絡竟然需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足見當時通信手段的單一性和困難程度。”曲芮琳說。
盤點丨從紙短情長到“一念天地”
“從詩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中國主要借助於口信、信鴿、驛站等方式傳遞信息,這些方式在政治和軍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網絡空間安全應用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張誌勇說。
到19世紀末,電報和電話技術傳入中國,電報在長距離通信中起到關鍵作用,而電話促進了實時通話和溝通。近代文學家陳衍在《次韻和邱仙根山長寄懷 其四》詩中也提到電話,其中寫道:“花間酬酒邀明月,電話三更斷壁鍾。”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迅速發展了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更廣泛的通信渠道和基礎設施。1987年,我國正式引入了1G移動通信技術,標誌著中國踏入了移動通信時代。
“隨後,我國又先後經曆了從2G、3G,到4G、5G的移動通信技術變遷。5G技術提供了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遲和更大的連接密度,支持了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自動無人駕駛等新興應用。”張誌勇表示。
而6G作為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將實現1Tbps的峰值速率,微秒級的端到端延遲和千億級的終端連接密度,從而更加全麵支持更複雜、更寬闊的應用場景,如Web3.0、數字孿生、元宇宙等,可以說未來已來。
“詩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早期通信方式的原始和困難,從而也折射出通信方式和通信技術從古到今的曆史演進、躍遷變革,更加憧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一念天地’的美好願景。”張誌勇稱。
解讀丨智引未來 專攻“卡脖子”難題
如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即使我們相隔萬裏,依然可以聽見親人暖心的話語,足不出戶實現與親友“歡聚一堂”的美好願景。
曲芮琳特意提到,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太空教師”帶來的“天宮課堂”妙趣橫生,宇航員老師的諄諄教誨在幾秒後就能從太空傳遞到我們麵前,通信的發展將我們帶進了充滿奇趣奧妙的太空世界,使全世界的孩子在此刻心心相連,共享知識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政策來支持通信行業的發展,其中包括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雲計算、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等。
“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必將進一步推動通信行業及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加快智能製造、數字孿生、工業元宇宙和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及智慧城市、跨境電商等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張誌勇說。
麵對未來通信業的發展,張誌勇認為,要繼續加大“新基建”政策支持,出台更多有利於提升廣大民眾生產、生活和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政策導向。
“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原始創新和產業變革,不斷提高通信技術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並注重新一代通信技術行業和上下遊產業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網絡信息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張誌勇還建議,我們既要加強通信技術領域的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對先進經驗和技術“知己知彼”,又要加大對通信與網絡空間安全技術的科技研發投入和“卡脖子”難題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大力發展國產可替代技術和信創產業,全麵提升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從一首詩出發,我們能獲得什麼?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在河南鄭州舉辦,這是一場詩歌藝術的盛會,河南再次掀起學詩、讀詩、寫詩的熱潮。大河網推出《詩情“話”意》主題報道,精心挑選中國詩詞中涉及古代農業、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詩句,在最美金秋,與師生、專家等詩約中原,追尋曆史變遷軌跡。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大河網訊 (記者 臧小景)“當時,渴望西行建功立業的岑參,騎馬途中遇到了東歸長安的故人使者,想到自己的妻子正在長安,便想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隻好帶個口信。”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代交通不便,往往就是靠口信和家書形式傳遞信息。今天,你們給遠方親人傳達信息的方式是什麼呢?”10月9日,駐馬店第二實驗小學教師郭麗君,正帶領學生們穿越千年領略《逢入京使》詩中之意。
“老師,我的阿姨家住在廣州,從這裏到廣州有1000多公裏的路程,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就會通過微信語音和QQ等聯係方式,與我的阿姨進行網絡上的溝通交流,這可真是太方便了。”一位學生回答。
課堂上,郭麗君告訴學生,從古至今,我們通信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遠古時代的你劃我猜,發展到語言文字,從煙霧信號到飛鴿傳書,從見字如麵到萬物互聯,通信方式的變革充分展現了人類的智慧,也讓我們見證了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
知識丨古代家書為何“抵萬金”?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當時戰火連綿,家書難得,一封低上萬兩黃金。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籍的《秋思》裏,詩人為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想要寫一封家書,又擔心時間匆忙有沒有寫到的地方,送信之人即將出發了他又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詩人杜牧的《贈獵騎》中,詩人請求獵人不要射從南方飛來的雁,恐怕鴻雁攜帶有給出遠門人的家書。
南陽市實驗學校語文老師曲芮琳分析說,能抵黃金萬兩的家書,臨行前因害怕遺漏而又被打開的書信,以及詩人對獵人不要射殺鴻雁的請求,通過閱讀這些古代詩歌,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對親人的思念和古代通信的不易。
在古代,書信是主流的聯絡方式,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與家書有關的詩句。但是如果古人因戰亂、任職等原因不得不離開家鄉,書信的傳遞可能也會因種種條件而受限。
“在《逢入京使》中我們可以看到,如遇突發情況,連寄一封書信都顯得困難重重,隻能托人帶一個口信,在古代,與親人間的聯絡竟然需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足見當時通信手段的單一性和困難程度。”曲芮琳說。
盤點丨從紙短情長到“一念天地”
“從詩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中國主要借助於口信、信鴿、驛站等方式傳遞信息,這些方式在政治和軍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網絡空間安全應用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張誌勇說。
到19世紀末,電報和電話技術傳入中國,電報在長距離通信中起到關鍵作用,而電話促進了實時通話和溝通。近代文學家陳衍在《次韻和邱仙根山長寄懷 其四》詩中也提到電話,其中寫道:“花間酬酒邀明月,電話三更斷壁鍾。”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迅速發展了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更廣泛的通信渠道和基礎設施。1987年,我國正式引入了1G移動通信技術,標誌著中國踏入了移動通信時代。
“隨後,我國又先後經曆了從2G、3G,到4G、5G的移動通信技術變遷。5G技術提供了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遲和更大的連接密度,支持了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自動無人駕駛等新興應用。”張誌勇表示。
而6G作為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將實現1Tbps的峰值速率,微秒級的端到端延遲和千億級的終端連接密度,從而更加全麵支持更複雜、更寬闊的應用場景,如Web3.0、數字孿生、元宇宙等,可以說未來已來。
“詩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早期通信方式的原始和困難,從而也折射出通信方式和通信技術從古到今的曆史演進、躍遷變革,更加憧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一念天地’的美好願景。”張誌勇稱。
解讀丨智引未來 專攻“卡脖子”難題
如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即使我們相隔萬裏,依然可以聽見親人暖心的話語,足不出戶實現與親友“歡聚一堂”的美好願景。
曲芮琳特意提到,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太空教師”帶來的“天宮課堂”妙趣橫生,宇航員老師的諄諄教誨在幾秒後就能從太空傳遞到我們麵前,通信的發展將我們帶進了充滿奇趣奧妙的太空世界,使全世界的孩子在此刻心心相連,共享知識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政策來支持通信行業的發展,其中包括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雲計算、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等。
“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必將進一步推動通信行業及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加快智能製造、數字孿生、工業元宇宙和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及智慧城市、跨境電商等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張誌勇說。
麵對未來通信業的發展,張誌勇認為,要繼續加大“新基建”政策支持,出台更多有利於提升廣大民眾生產、生活和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政策導向。
“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原始創新和產業變革,不斷提高通信技術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並注重新一代通信技術行業和上下遊產業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網絡信息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張誌勇還建議,我們既要加強通信技術領域的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對先進經驗和技術“知己知彼”,又要加大對通信與網絡空間安全技術的科技研發投入和“卡脖子”難題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大力發展國產可替代技術和信創產業,全麵提升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