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落地中原科技城兩年後,哈工大鄭州研究院的人才“虹吸效應”已逐步顯現。受訪者供圖
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已在河南落地了醫用內窺鏡、智能網聯車輛、無人飛行器等產業化項目。本報記者 師喆 攝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的新型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研究團隊。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今年年初,我省明確提出要“積極引進一流大學研究院落戶中原科技城”,吸引眾多國內外一流高校來豫深化省校合作,掀起新一輪的“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建設高潮。中秋國慶假期,本報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探訪這些研究院火熱的建設進度,感受河南強勢推進創新發展的力度。
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
共建為企業培養“答題人”
□本報記者 師喆
未來的機器人是什麼樣子的?你隻需發出指令,機器人就能根據周圍環境變化,自主做出決策判斷與動作調整。
“給普通的機器人下個指令,讓它向前行進5米,它會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動作。讓智能機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個杯子,卻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機器人就需要自行去尋找杯子。”10月6日,記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見到張點金時,一台四足智能實驗機器人正在他的指令下做出各種動作。
2022年,張點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入職哈工大鄭州研究院。作為該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的一名“90後”博士後,他主要研究的是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決策技術,以全方位降低機器人使用門檻,推動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普及。
當下,突飛猛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提升機器人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機器人任務的抽象程度越高,其完成任務的難度就越大,需要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張點金說,“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研究方向,主要麵向製造業的柔性製造和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
目前,團隊在嚐試將機器人機構設計、多模態傳感融合以及機器人自主任務規劃等技術與當地企業需求相結合,在實際問題中解決科學與技術難題,將先進學術研究落地為實際生產力。
對於不少企業而言,想要進一步發展,就意味著要麵對創新研發的挑戰。關鍵技術難題如何突破?能否獲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哈工大鄭州研究院正在以實際舉措為企業培養更多“答題人”。
與宇通客車等頭部企業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從企業生產實踐中征集“真課題”上百項,采取“校企雙導師+攻關企業真課題”的模式,培養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目前,哈工大產教融合項目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已經陸續到鄭開展科學研究和實習實踐,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已與中電27所、宇通客車、省科學院等近20家科研機構和頭部企業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搭建校企對接渠道,以校企雙方導師凝練的企業“真課題”為紐帶,完成學生專業、校內導師、合作企業多方“一一對應”關係。
針對解決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研究院積極探索機製體製創新,堅持引才與育才相結合,力促產學研融合發展。一方麵搭建高水平創新平台,成立醫學健康研究院、先進光電技術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等多個科研院所,招攬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麵,通過產教融合方式,探索搭建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沃土”平台,為河南做好“新工科”人才供給。
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
融合牽住產業發展“牛鼻子”
□本報記者 師喆 見習記者 張夢源
“過去大家想要評估心理健康狀況,往往需要填上一份長長的表格,既麻煩,又容易受到主觀情緒影響。現在通過這樣一台設備,就能快速準確地進行分析檢測。”10月5日,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潘浩儒向記者介紹。
這是一款便攜的頭戴式三導聯設備,在前額處貼上三個導電極片,即刻就能把腦電數據讀取出來。
“以抑鬱症患者為例,他們的腦電神經反射圖文與常人不同,我們通過數據分析能及時判斷檢測者的腦健康情況。”在潘浩儒看來,從傳統量表法到科學儀器分析,從相對主觀到客觀,這是相關科研領域的一次革命性創新。
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建設的腦健康智能評估與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麵向海量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及重點人群,在傳統量表檢測法的基礎上引入設備技術,為患者帶來客觀檢測和精準物理幹預治療,更好做到“早篩查、早發現、早幹預”。
除了頭戴式三導聯設備,團隊還研發了步態分析係統、眼動分析係統等,能夠實現162秒快速分析篩查。目前已經與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鄭州市精神衛生中心等機構探討合作事項,結合實際臨床需求對產品進行二次開發。
“這個項目涉及多學科交叉,包括腦科學、微電子、計算機等。團隊在技術方麵具有顯著優勢,再加上市場的大量需求,我們有信心在河南孵化出相關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潘浩儒表示。
對於正在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河南而言,牽動發展的“牛鼻子”就是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
自2021年落地河南後,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就聚焦醫工融合等重點方向,發揮北理工醫工融合研究院、醫學技術學院麵向臨床醫學與健康服務的技術開發優勢,結合鄭州市醫療健康大市場需求,開展新型診療設備、數字診療產品、光醫學產品新型醫學檢驗檢測產品、康複治療產品的技術與市場開發。
“我們將圍繞河南產業發展需求,持續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前沿科技引領、國際學術影響和高端人才會聚效應,重點在智能化裝備、創新醫療產品等方向建設係列研發平台,構築高層次人才培養體係,力爭打造一支有國家級平台支撐的本地技術團隊,加快產出和轉化科技成果,助力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潘浩儒說。
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
協同為高質量發展添翼
□本報記者 尹江勇
對標《河南省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鏈行動方案》,建設生物醫藥創新中心;聚焦納米材料改造傳統產業以及納米生物醫藥領域,落地推廣腫瘤早篩項目;聚焦小分子藥物的發現研究,服務新鄉生物醫藥發展……這個排得滿滿的任務目錄,是新揭牌的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的“工作表”。
10月5日,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小勤。
“上海交通大學多年來與河南的合作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績。”曾小勤介紹,例如,與平煤神馬共同開發的矽烷法多晶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使矽烷科技於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成為氫矽材料“第一股”。
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在河南省的教育、科研、產學研合作總體牽頭單位。據了解,研究院將結合河南省、鄭州市產業定位及發展方向,重點圍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並視條件適時拓展智能製造、節能環保及現代食品等領域,在我省布局建設高端研發平台、成果轉化及產業孵化基地,同時開展谘詢服務、產業培育、教育培訓等工作。條件成熟時,研究院將大力推進研究生在豫聯合培養,與豫籍高校、企業等共建一批優質研究生生源及培養基地。
目前,作為上海交大鄭州研究院重要功能板塊之一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前期項目已經啟動,項目團隊分別與河南省腫瘤醫院、新鄉市、平原實驗室開展的創新合作及共建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聚焦鄭州汽車產業需求,研究院還在汽車動力、智能控製及電子材料領域探索建設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曾小勤表示,研究院目前的重點工作是推動機構登記注冊,在研究院登記注冊後,上述先期啟動項目將第一時間入駐研究院,為河南省、鄭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交大智慧和交大力量。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牽手向新材料研發進軍
□本報記者 尹江勇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落地中原,可以說是一次雙向奔赴的‘天作之合’。”10月4日,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副主任、中原飛馬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選朋感慨。
今年9月,鄭州市人民政府、武漢理工大學、豫資控股集團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鄭州高新區共同推動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落地,為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材料產業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要改變河南材料產業大而不強的狀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找到既擁有優秀的科研和成果轉化能力,又有深耕河南意願的技術和團隊,將他們引入河南,並持續、長期發揮作用。”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賀璽告訴記者。
“武漢理工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科優勢,與河南省、鄭州市及當地企業在新材料領域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這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合作順利進行。”王選朋介紹,“現在,我們的研發中心已落地鄭州高新區賽微產業園1號樓,辦公場地和實驗室中試基地正在裝修,預計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王選朋表示,研發中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與產業化高度結合。目前,研發中心聚焦新能源動力與儲能電池及關鍵新材料領域的迫切需求,已啟動了首批6個研發項目的轉化,“其中一個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項目,產品成本相比鋰離子電池降低40%以上,而且高安全、長壽命,在大規模儲能方麵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以研發中心組建為抓手,相關合作方也開啟了對我省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我們每個項目的轉化都會尋求與產業方的共同完成,當產業方提供工程化、供應鏈和下遊客戶資源的配套支持時,會顯著縮短轉化周期,更有利於踩準、踩穩趕上行業窗口期。”賀璽表示,要發揮好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自身在專業化創新服務、資源整合和投資運營、資本運作方麵的優勢,以“產業集團省屬企業+專項基金+轉化平台”為發展思路,加強校企協同合作,突破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瓶頸,共同助力打造河南省萬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落地中原科技城兩年後,哈工大鄭州研究院的人才“虹吸效應”已逐步顯現。受訪者供圖
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已在河南落地了醫用內窺鏡、智能網聯車輛、無人飛行器等產業化項目。本報記者 師喆 攝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的新型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研究團隊。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今年年初,我省明確提出要“積極引進一流大學研究院落戶中原科技城”,吸引眾多國內外一流高校來豫深化省校合作,掀起新一輪的“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建設高潮。中秋國慶假期,本報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探訪這些研究院火熱的建設進度,感受河南強勢推進創新發展的力度。
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
共建為企業培養“答題人”
□本報記者 師喆
未來的機器人是什麼樣子的?你隻需發出指令,機器人就能根據周圍環境變化,自主做出決策判斷與動作調整。
“給普通的機器人下個指令,讓它向前行進5米,它會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動作。讓智能機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個杯子,卻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機器人就需要自行去尋找杯子。”10月6日,記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見到張點金時,一台四足智能實驗機器人正在他的指令下做出各種動作。
2022年,張點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入職哈工大鄭州研究院。作為該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的一名“90後”博士後,他主要研究的是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決策技術,以全方位降低機器人使用門檻,推動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普及。
當下,突飛猛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提升機器人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機器人任務的抽象程度越高,其完成任務的難度就越大,需要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張點金說,“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研究方向,主要麵向製造業的柔性製造和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
目前,團隊在嚐試將機器人機構設計、多模態傳感融合以及機器人自主任務規劃等技術與當地企業需求相結合,在實際問題中解決科學與技術難題,將先進學術研究落地為實際生產力。
對於不少企業而言,想要進一步發展,就意味著要麵對創新研發的挑戰。關鍵技術難題如何突破?能否獲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哈工大鄭州研究院正在以實際舉措為企業培養更多“答題人”。
與宇通客車等頭部企業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從企業生產實踐中征集“真課題”上百項,采取“校企雙導師+攻關企業真課題”的模式,培養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目前,哈工大產教融合項目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已經陸續到鄭開展科學研究和實習實踐,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已與中電27所、宇通客車、省科學院等近20家科研機構和頭部企業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搭建校企對接渠道,以校企雙方導師凝練的企業“真課題”為紐帶,完成學生專業、校內導師、合作企業多方“一一對應”關係。
針對解決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研究院積極探索機製體製創新,堅持引才與育才相結合,力促產學研融合發展。一方麵搭建高水平創新平台,成立醫學健康研究院、先進光電技術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等多個科研院所,招攬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麵,通過產教融合方式,探索搭建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沃土”平台,為河南做好“新工科”人才供給。
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
融合牽住產業發展“牛鼻子”
□本報記者 師喆 見習記者 張夢源
“過去大家想要評估心理健康狀況,往往需要填上一份長長的表格,既麻煩,又容易受到主觀情緒影響。現在通過這樣一台設備,就能快速準確地進行分析檢測。”10月5日,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潘浩儒向記者介紹。
這是一款便攜的頭戴式三導聯設備,在前額處貼上三個導電極片,即刻就能把腦電數據讀取出來。
“以抑鬱症患者為例,他們的腦電神經反射圖文與常人不同,我們通過數據分析能及時判斷檢測者的腦健康情況。”在潘浩儒看來,從傳統量表法到科學儀器分析,從相對主觀到客觀,這是相關科研領域的一次革命性創新。
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建設的腦健康智能評估與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麵向海量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及重點人群,在傳統量表檢測法的基礎上引入設備技術,為患者帶來客觀檢測和精準物理幹預治療,更好做到“早篩查、早發現、早幹預”。
除了頭戴式三導聯設備,團隊還研發了步態分析係統、眼動分析係統等,能夠實現162秒快速分析篩查。目前已經與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鄭州市精神衛生中心等機構探討合作事項,結合實際臨床需求對產品進行二次開發。
“這個項目涉及多學科交叉,包括腦科學、微電子、計算機等。團隊在技術方麵具有顯著優勢,再加上市場的大量需求,我們有信心在河南孵化出相關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潘浩儒表示。
對於正在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河南而言,牽動發展的“牛鼻子”就是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
自2021年落地河南後,北京理工大學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就聚焦醫工融合等重點方向,發揮北理工醫工融合研究院、醫學技術學院麵向臨床醫學與健康服務的技術開發優勢,結合鄭州市醫療健康大市場需求,開展新型診療設備、數字診療產品、光醫學產品新型醫學檢驗檢測產品、康複治療產品的技術與市場開發。
“我們將圍繞河南產業發展需求,持續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前沿科技引領、國際學術影響和高端人才會聚效應,重點在智能化裝備、創新醫療產品等方向建設係列研發平台,構築高層次人才培養體係,力爭打造一支有國家級平台支撐的本地技術團隊,加快產出和轉化科技成果,助力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潘浩儒說。
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
協同為高質量發展添翼
□本報記者 尹江勇
對標《河南省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鏈行動方案》,建設生物醫藥創新中心;聚焦納米材料改造傳統產業以及納米生物醫藥領域,落地推廣腫瘤早篩項目;聚焦小分子藥物的發現研究,服務新鄉生物醫藥發展……這個排得滿滿的任務目錄,是新揭牌的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的“工作表”。
10月5日,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小勤。
“上海交通大學多年來與河南的合作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績。”曾小勤介紹,例如,與平煤神馬共同開發的矽烷法多晶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使矽烷科技於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成為氫矽材料“第一股”。
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鄭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在河南省的教育、科研、產學研合作總體牽頭單位。據了解,研究院將結合河南省、鄭州市產業定位及發展方向,重點圍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並視條件適時拓展智能製造、節能環保及現代食品等領域,在我省布局建設高端研發平台、成果轉化及產業孵化基地,同時開展谘詢服務、產業培育、教育培訓等工作。條件成熟時,研究院將大力推進研究生在豫聯合培養,與豫籍高校、企業等共建一批優質研究生生源及培養基地。
目前,作為上海交大鄭州研究院重要功能板塊之一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前期項目已經啟動,項目團隊分別與河南省腫瘤醫院、新鄉市、平原實驗室開展的創新合作及共建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聚焦鄭州汽車產業需求,研究院還在汽車動力、智能控製及電子材料領域探索建設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曾小勤表示,研究院目前的重點工作是推動機構登記注冊,在研究院登記注冊後,上述先期啟動項目將第一時間入駐研究院,為河南省、鄭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交大智慧和交大力量。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牽手向新材料研發進軍
□本報記者 尹江勇
“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落地中原,可以說是一次雙向奔赴的‘天作之合’。”10月4日,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副主任、中原飛馬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選朋感慨。
今年9月,鄭州市人民政府、武漢理工大學、豫資控股集團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鄭州高新區共同推動武漢理工大學鄭州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落地,為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材料產業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要改變河南材料產業大而不強的狀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找到既擁有優秀的科研和成果轉化能力,又有深耕河南意願的技術和團隊,將他們引入河南,並持續、長期發揮作用。”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賀璽告訴記者。
“武漢理工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科優勢,與河南省、鄭州市及當地企業在新材料領域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這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合作順利進行。”王選朋介紹,“現在,我們的研發中心已落地鄭州高新區賽微產業園1號樓,辦公場地和實驗室中試基地正在裝修,預計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王選朋表示,研發中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與產業化高度結合。目前,研發中心聚焦新能源動力與儲能電池及關鍵新材料領域的迫切需求,已啟動了首批6個研發項目的轉化,“其中一個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項目,產品成本相比鋰離子電池降低40%以上,而且高安全、長壽命,在大規模儲能方麵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以研發中心組建為抓手,相關合作方也開啟了對我省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我們每個項目的轉化都會尋求與產業方的共同完成,當產業方提供工程化、供應鏈和下遊客戶資源的配套支持時,會顯著縮短轉化周期,更有利於踩準、踩穩趕上行業窗口期。”賀璽表示,要發揮好河南省新材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自身在專業化創新服務、資源整合和投資運營、資本運作方麵的優勢,以“產業集團省屬企業+專項基金+轉化平台”為發展思路,加強校企協同合作,突破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瓶頸,共同助力打造河南省萬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