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
國慶假期,避開熱門景點,去有特色、有詩意的地方遊玩,成了不少遊客的選擇。大家更注重旅遊個性化體驗和目的性特色,這些美麗而相對人少的地方滿足了大家出遊但不從眾的需求,讓遊客豐富了對各地風光的認知和體驗,並從中感受到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限魅力。讓我們一起來看小眾“寶藏打卡地”的“出圈”秘訣。
衛輝市獅豹頭鄉“風車天路”
穿山越嶺
感受風和自由
遊客在衛輝市“風車天路”騎行。李衛民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亞偉
“白色的風車,安靜地轉著,真實的感覺,夢境般遙遠……”
聽著周傑倫的《白色風車》,行駛在900米高山如履平地,風力發電扇葉影子劃過“風車天路”,有人和影子玩起“跳繩”,有人找片空地歇息……“摩友”們的“寶藏騎行線路”被發掘了,許多“摩友”選擇“二刷”。
“走,帶你騎行衛輝市‘風車天路’。”10月3日,許久未見的發小趙俊恒直接把摩托車騎到記者家門口,他雖然才28歲,但摩托車駕齡已10年,平時最愛鑽進大山裏尋美景。
自由的風吹飛思緒,不由想起兒時鐵道旁赤腳追晚霞。路程未半,車就多了起來,趙俊恒推上護目鏡感慨:“這裏真的火了!”
2019年,衛輝市獅豹頭鄉最高峰山頂建成15座風力發電“大風車”,這處別致的景色被趙俊恒和他的“摩友”們發現了,但受路況限製,他們並沒有近距離接近“大風車”。
去年,省道227林桐線升級,平坦的公路連高山、越峽穀、跨河湖,將沿途美景“穿成珍珠項鏈”——駛過獅豹頭鄉塔崗村,視野豁然開朗,可與廣闊的塔崗水庫肩並肩;青年洞隧道像是帷幕,穿梭其中,慢慢接近洞口,光線逐漸耀眼,衝出隧道的那一刻,另一番景色映入眼簾,水從山上溢出,家長帶著孩子遊樂。
趙俊恒導航“皮定均司令部舊址”所在地柳樹嶺村,那裏是“風車公路”的其中一端。在比幹夫人祠旁有條岔路,直行或左轉都能到達,“風車天路”形成了一條小環線。
“風車天路”全長約4公裏,包含這條路在內的大環線,串起山上山下33個村子,1個多小時的騎行路程就翻越了以往難以翻越的大山,四周美景卻是大山村民的朝朝暮暮。“風車天路”串起來的更是幸福——嫁出去的姑娘回家更方便了;抖音搜索“衛輝風車天路”,視頻一下刷不到盡頭,評論區熱鬧地討論著哪家的大燴菜、燉大鵝好吃。兩年間,“風車天路”旁興起48家“農家樂”。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和愛的人一起出發吧。
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
觀候鳥遊濕地
感受天然氧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劉夢珂 通訊員 薛皓
10月3日上午,走進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生態島鬱鬱蔥蔥,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遊濕地、觀候鳥,感受天然氧吧,流連忘返。
各種水鳥時而飛翔、時而降落,或四處覓食,或休閑漫步,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溫馨和諧的自然畫卷,不少遊客拿起手機、相機或無人機,記錄美好瞬間。
遊客田國慶說:“在這裏,可以盡情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之美。看到一些水鳥,比如青頭潛鴨、黑水雞等,感覺非常美,心情也特別舒暢。”
“聽說民權這個濕地公園環境不錯,就開車和朋友來這裏轉轉,沒想到有這麼好的生態、廣闊的水麵,這一趟挺值得。”商丘市民高小峰說。
民權黃河故道是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最後一次改道留下的舊河槽。近年來,民權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大濕地保護和修複力度,民權黃河故道已從昔日的“舊河槽”變為保護珍稀動物的國家濕地公園,定期棲息有8.3萬隻水禽,有大鴇、青頭潛鴨、大天鵝、震旦鴉雀等近百種珍稀鳥類。該濕地公園於2020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全國82處濕地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同時,該濕地作為豫東平原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商丘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二類標準。
近年來,民權縣圍繞“國家濕地公園”這塊招牌做大旅遊“蛋糕”,做活“文旅+”文章,創建了6個國家A級旅遊景區,推出了生態康養、休閑療養、綠色食品等產品,逐步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如今,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已成了周邊群眾休閑的好去處、外地遊客的打卡地。
宜陽縣洛水昌穀
沉浸式體驗受追捧
國慶假期在洛水昌穀景區中央草坪休閑的遊客。受訪者供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沉浸式”成為很多遊玩項目的“關鍵詞”,這也讓一些互動體驗感很強的景點成為新的旅遊熱門地。
10月4日,宜陽縣洛水昌穀遊客絡繹不絕。在中央草坪上,視野開闊、環境愜意,露營帳篷點綴其中。“帳篷市集”上,攤主精心打造出一個個充滿個性和創意的產品。
據園區運營經理畢歐磊介紹,近年來,隨著人們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的出遊需求也在不斷升級。洛水昌穀在項目打造時,也更加注重互動性和體驗性。
當大人們正在帳篷內品飲精釀或談論香茗之時,孩子們已在草坪上釋放飛盤、追逐足球;環繞園區水係的蒸汽小火車成為小朋友最喜愛的項目,11.66公裏的“旅程”讓一家人體驗乘火車穿梭於山穀之中的樂趣;精靈屋是女孩們的心儀拍照打卡地,精細的製景營造出童話般的感受……
當天,記者遇到了帶娃出行的王女士,她興奮地說到了自駕電動遊艇的經曆。“自己開船,有手就會。”她說,坐著遊艇,一家人不僅能觀賞沿途的風光,還能直達精靈屋,感受更強的“登陸”方式。采訪中,王女士說的最多的是“沉浸式體驗”。
近年來,宜陽縣堅持新文旅發展理念,提出“5118”文旅發展思路,用顛覆性創意整合文旅資源、打造文旅新業態,聚焦年輕化消費,持續加大引流,線上做流量、線下做變現,帶動文旅市場強勢發展。一批融合新業態,推出新玩法、新體驗的沉浸式文旅項目,成為持續吸引遊客的“流量密碼”。
南樂縣倉頡陵
“字聖故裏”尋千年文脈
南樂文廟舉辦誦讀活動,帶火文化遊。於亞欣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逯彥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
“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10月4日,南樂縣第四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段姁諾跟著家人來到倉頡文化博物館,尋找“千年文脈”:“之前隻知道我的家鄉是‘字聖故裏’,現在看到這麼多有關文字產生的石碑、畫像,更覺得自豪。”
倉頡造字是家喻戶曉的傳說,在倉頡的故鄉南樂縣,倉頡陵經過數次修複、重建。目前,南樂縣倉頡文化博物館展出陵墓、廟宇遺址及珍貴文物,成為遊客與古人隔空對話、感受漢字之美的“時空隧道”。
南樂縣倉頡陵成為當地及周邊遊客短途旅遊的打卡地,據統計,截至當天,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倉頡陵已接待遊客4.5萬人次。
“與鄉村遊、海濱遊、登山遊等常見的旅遊方式相比,文化遊在濮陽人的圈子中熱度不斷攀升。”濮陽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倉頡陵等文化旅遊景點,“這與濮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分不開。”
出土“中華第一龍”的濮陽曆史悠久,有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漢字文化、雜技文化等豐富的區域特色文化。該市堅持高標準謀劃、項目化運作,打造一批景點、開發一批線路、培育一批品牌、建成一批項目,增強文化旅遊產業聯動能力。以今年3月底啟動的“濮陽八景”評選為例,南樂縣“文廟新命”、範縣“再遇板橋”、華龍區“印象雜技”、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戚邑春秋”等文化景觀受到廣泛關注。“希望濮陽文化旅遊進一步形成IP,吸引更多人探訪。”濮陽市旅遊從業者李雲萍說。
鄢陵縣鶴鳴湖公園
湖光花意引客來
在鄢陵縣鶴鳴湖舉行的摩托艇公開賽現場。河南日報資料照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烜
“沒想到在中原腹地還有這麼美的地方,不僅可以盡情享受‘天然氧吧’的舒適,感受花海的旖旎,還能泛舟湖上,欣賞沿湖風光。”10月3日,在鄢陵縣鶴鳴湖公園,來自湖北武漢的遊客趙世偉正和家人一起遊玩,意猶未盡。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鄢陵縣鶴鳴湖公園成為當地新的網紅打卡地,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盡情暢遊。這裏雖無厚重的方磚、古樸的閣樓,卻有漫野草坪、滿目碧波,彰顯水韻的靈動與清新。
一泓澄綠,水光瀲灩。鶴鳴湖水域麵積3308畝,周邊生態綠地麵積約7000畝。鄢陵縣鶴鳴湖公園堅持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規劃同步實施,按照鶴鳴湖遊樂區、長壽山文化區、園藝展示區、淺濕地遊覽區、花海觀賞區、彭祖養生美食娛樂街區等六大功能區進行布局,精心構建環湖濕地、景觀橋、環湖景觀道,並配備了潛流濕地、水生植物、木質棧道、半島廣場、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等旅遊設施,形成了集生態、休閑、養生、養老於一體的旅遊功能區。
“鶴鳴湖公園內沒有地產類項目,全部用來做園林景觀、生態濕地,做與花木產業、旅遊產業相關的配套項目,全力打造生態公園、親民公園。這幾天,日均客流量在1萬人次以上。”鄢陵縣文廣旅局局長劉會峰說。
詩情有花意,一葉總關情。鄢陵縣位於亞熱帶到北溫帶的過渡區域,是“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素有“花都”“花鄉”的美譽。目前,全縣花木栽培麵積近70萬畝,花木主產區林木覆蓋率達8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0倍以上。
依托花木優勢、綠色底蘊,鄢陵縣著力抓好鄢陵花博園、唐韻櫻花小鎮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建設,積極打造鶴鳴湖公園等新興特色景區,持續探索“以生態承載旅遊、以旅遊激活三產”的發展之路,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節”假期前4天,鄢陵縣接待遊客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約30%。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
國慶假期,避開熱門景點,去有特色、有詩意的地方遊玩,成了不少遊客的選擇。大家更注重旅遊個性化體驗和目的性特色,這些美麗而相對人少的地方滿足了大家出遊但不從眾的需求,讓遊客豐富了對各地風光的認知和體驗,並從中感受到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限魅力。讓我們一起來看小眾“寶藏打卡地”的“出圈”秘訣。
衛輝市獅豹頭鄉“風車天路”
穿山越嶺
感受風和自由
遊客在衛輝市“風車天路”騎行。李衛民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亞偉
“白色的風車,安靜地轉著,真實的感覺,夢境般遙遠……”
聽著周傑倫的《白色風車》,行駛在900米高山如履平地,風力發電扇葉影子劃過“風車天路”,有人和影子玩起“跳繩”,有人找片空地歇息……“摩友”們的“寶藏騎行線路”被發掘了,許多“摩友”選擇“二刷”。
“走,帶你騎行衛輝市‘風車天路’。”10月3日,許久未見的發小趙俊恒直接把摩托車騎到記者家門口,他雖然才28歲,但摩托車駕齡已10年,平時最愛鑽進大山裏尋美景。
自由的風吹飛思緒,不由想起兒時鐵道旁赤腳追晚霞。路程未半,車就多了起來,趙俊恒推上護目鏡感慨:“這裏真的火了!”
2019年,衛輝市獅豹頭鄉最高峰山頂建成15座風力發電“大風車”,這處別致的景色被趙俊恒和他的“摩友”們發現了,但受路況限製,他們並沒有近距離接近“大風車”。
去年,省道227林桐線升級,平坦的公路連高山、越峽穀、跨河湖,將沿途美景“穿成珍珠項鏈”——駛過獅豹頭鄉塔崗村,視野豁然開朗,可與廣闊的塔崗水庫肩並肩;青年洞隧道像是帷幕,穿梭其中,慢慢接近洞口,光線逐漸耀眼,衝出隧道的那一刻,另一番景色映入眼簾,水從山上溢出,家長帶著孩子遊樂。
趙俊恒導航“皮定均司令部舊址”所在地柳樹嶺村,那裏是“風車公路”的其中一端。在比幹夫人祠旁有條岔路,直行或左轉都能到達,“風車天路”形成了一條小環線。
“風車天路”全長約4公裏,包含這條路在內的大環線,串起山上山下33個村子,1個多小時的騎行路程就翻越了以往難以翻越的大山,四周美景卻是大山村民的朝朝暮暮。“風車天路”串起來的更是幸福——嫁出去的姑娘回家更方便了;抖音搜索“衛輝風車天路”,視頻一下刷不到盡頭,評論區熱鬧地討論著哪家的大燴菜、燉大鵝好吃。兩年間,“風車天路”旁興起48家“農家樂”。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和愛的人一起出發吧。
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
觀候鳥遊濕地
感受天然氧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劉夢珂 通訊員 薛皓
10月3日上午,走進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生態島鬱鬱蔥蔥,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遊濕地、觀候鳥,感受天然氧吧,流連忘返。
各種水鳥時而飛翔、時而降落,或四處覓食,或休閑漫步,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溫馨和諧的自然畫卷,不少遊客拿起手機、相機或無人機,記錄美好瞬間。
遊客田國慶說:“在這裏,可以盡情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之美。看到一些水鳥,比如青頭潛鴨、黑水雞等,感覺非常美,心情也特別舒暢。”
“聽說民權這個濕地公園環境不錯,就開車和朋友來這裏轉轉,沒想到有這麼好的生態、廣闊的水麵,這一趟挺值得。”商丘市民高小峰說。
民權黃河故道是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最後一次改道留下的舊河槽。近年來,民權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大濕地保護和修複力度,民權黃河故道已從昔日的“舊河槽”變為保護珍稀動物的國家濕地公園,定期棲息有8.3萬隻水禽,有大鴇、青頭潛鴨、大天鵝、震旦鴉雀等近百種珍稀鳥類。該濕地公園於2020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全國82處濕地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同時,該濕地作為豫東平原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商丘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二類標準。
近年來,民權縣圍繞“國家濕地公園”這塊招牌做大旅遊“蛋糕”,做活“文旅+”文章,創建了6個國家A級旅遊景區,推出了生態康養、休閑療養、綠色食品等產品,逐步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如今,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已成了周邊群眾休閑的好去處、外地遊客的打卡地。
宜陽縣洛水昌穀
沉浸式體驗受追捧
國慶假期在洛水昌穀景區中央草坪休閑的遊客。受訪者供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沉浸式”成為很多遊玩項目的“關鍵詞”,這也讓一些互動體驗感很強的景點成為新的旅遊熱門地。
10月4日,宜陽縣洛水昌穀遊客絡繹不絕。在中央草坪上,視野開闊、環境愜意,露營帳篷點綴其中。“帳篷市集”上,攤主精心打造出一個個充滿個性和創意的產品。
據園區運營經理畢歐磊介紹,近年來,隨著人們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的出遊需求也在不斷升級。洛水昌穀在項目打造時,也更加注重互動性和體驗性。
當大人們正在帳篷內品飲精釀或談論香茗之時,孩子們已在草坪上釋放飛盤、追逐足球;環繞園區水係的蒸汽小火車成為小朋友最喜愛的項目,11.66公裏的“旅程”讓一家人體驗乘火車穿梭於山穀之中的樂趣;精靈屋是女孩們的心儀拍照打卡地,精細的製景營造出童話般的感受……
當天,記者遇到了帶娃出行的王女士,她興奮地說到了自駕電動遊艇的經曆。“自己開船,有手就會。”她說,坐著遊艇,一家人不僅能觀賞沿途的風光,還能直達精靈屋,感受更強的“登陸”方式。采訪中,王女士說的最多的是“沉浸式體驗”。
近年來,宜陽縣堅持新文旅發展理念,提出“5118”文旅發展思路,用顛覆性創意整合文旅資源、打造文旅新業態,聚焦年輕化消費,持續加大引流,線上做流量、線下做變現,帶動文旅市場強勢發展。一批融合新業態,推出新玩法、新體驗的沉浸式文旅項目,成為持續吸引遊客的“流量密碼”。
南樂縣倉頡陵
“字聖故裏”尋千年文脈
南樂文廟舉辦誦讀活動,帶火文化遊。於亞欣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逯彥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
“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10月4日,南樂縣第四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段姁諾跟著家人來到倉頡文化博物館,尋找“千年文脈”:“之前隻知道我的家鄉是‘字聖故裏’,現在看到這麼多有關文字產生的石碑、畫像,更覺得自豪。”
倉頡造字是家喻戶曉的傳說,在倉頡的故鄉南樂縣,倉頡陵經過數次修複、重建。目前,南樂縣倉頡文化博物館展出陵墓、廟宇遺址及珍貴文物,成為遊客與古人隔空對話、感受漢字之美的“時空隧道”。
南樂縣倉頡陵成為當地及周邊遊客短途旅遊的打卡地,據統計,截至當天,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倉頡陵已接待遊客4.5萬人次。
“與鄉村遊、海濱遊、登山遊等常見的旅遊方式相比,文化遊在濮陽人的圈子中熱度不斷攀升。”濮陽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倉頡陵等文化旅遊景點,“這與濮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分不開。”
出土“中華第一龍”的濮陽曆史悠久,有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漢字文化、雜技文化等豐富的區域特色文化。該市堅持高標準謀劃、項目化運作,打造一批景點、開發一批線路、培育一批品牌、建成一批項目,增強文化旅遊產業聯動能力。以今年3月底啟動的“濮陽八景”評選為例,南樂縣“文廟新命”、範縣“再遇板橋”、華龍區“印象雜技”、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戚邑春秋”等文化景觀受到廣泛關注。“希望濮陽文化旅遊進一步形成IP,吸引更多人探訪。”濮陽市旅遊從業者李雲萍說。
鄢陵縣鶴鳴湖公園
湖光花意引客來
在鄢陵縣鶴鳴湖舉行的摩托艇公開賽現場。河南日報資料照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烜
“沒想到在中原腹地還有這麼美的地方,不僅可以盡情享受‘天然氧吧’的舒適,感受花海的旖旎,還能泛舟湖上,欣賞沿湖風光。”10月3日,在鄢陵縣鶴鳴湖公園,來自湖北武漢的遊客趙世偉正和家人一起遊玩,意猶未盡。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鄢陵縣鶴鳴湖公園成為當地新的網紅打卡地,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盡情暢遊。這裏雖無厚重的方磚、古樸的閣樓,卻有漫野草坪、滿目碧波,彰顯水韻的靈動與清新。
一泓澄綠,水光瀲灩。鶴鳴湖水域麵積3308畝,周邊生態綠地麵積約7000畝。鄢陵縣鶴鳴湖公園堅持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規劃同步實施,按照鶴鳴湖遊樂區、長壽山文化區、園藝展示區、淺濕地遊覽區、花海觀賞區、彭祖養生美食娛樂街區等六大功能區進行布局,精心構建環湖濕地、景觀橋、環湖景觀道,並配備了潛流濕地、水生植物、木質棧道、半島廣場、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等旅遊設施,形成了集生態、休閑、養生、養老於一體的旅遊功能區。
“鶴鳴湖公園內沒有地產類項目,全部用來做園林景觀、生態濕地,做與花木產業、旅遊產業相關的配套項目,全力打造生態公園、親民公園。這幾天,日均客流量在1萬人次以上。”鄢陵縣文廣旅局局長劉會峰說。
詩情有花意,一葉總關情。鄢陵縣位於亞熱帶到北溫帶的過渡區域,是“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素有“花都”“花鄉”的美譽。目前,全縣花木栽培麵積近70萬畝,花木主產區林木覆蓋率達8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0倍以上。
依托花木優勢、綠色底蘊,鄢陵縣著力抓好鄢陵花博園、唐韻櫻花小鎮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建設,積極打造鶴鳴湖公園等新興特色景區,持續探索“以生態承載旅遊、以旅遊激活三產”的發展之路,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節”假期前4天,鄢陵縣接待遊客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約30%。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