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李玥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從中國中部來到歐洲腹地,我不知道萬裏之外的盧森堡,等待我的是什麼,心裏多少有點忐忑。
隨著我們《走在“一帶一路”上》歐洲采訪組在盧森堡度過了7天的時光後,現在回想起來,除了緊張的工作,美麗的城堡,我還收獲著盧森堡人對中國人、對河南人的真誠和友好,讓我身處異國,卻有了一種“相見恨晚”的美好體驗。
被譽為“千堡之國”的盧森堡
河南成了最好的“通行證”
我們是從北京飛往巴黎轉機飛往盧森堡。由於晚點,在戴高樂機場轉機的時間隻有一個小時十分鍾。但洲際航班和歐洲區域內的航班並不在一個航站樓,下了飛機後我們一行三人帶著大包小包一路小跑,乘地鐵、轉擺渡車,趕著去邊檢站。
時間短、語言又不通,根據我多年在國內趕飛機的經驗,很有可能無法趕上去盧森堡的飛機了。但我們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去邊檢櫃台問了問。當聽說我們三個人是來自中國河南的記者,要到盧森堡采訪空中絲綢之路時,邊檢工作人員立馬露出了笑容。他告訴我們,他就是盧森堡人,在那裏很多盧森堡人都知道空中絲路,也知道亞洲的那一端有一個叫鄭州的城市。為此,他特別申請為我們開辟綠色通道,讓我們順利安檢及時登機。
為我們開辟綠色通道的“盧森堡老鄉”
沒想到,與盧森堡的第一次接觸竟然以這樣的方式發生在法國,那一刻,“他鄉遇故知”是我們三個人共同的感受,那感覺就像是遇到了一個“盧森堡老鄉”,焦慮瞬間消失。
遺憾的是,我們都沒有時間問問這位“盧森堡老鄉”的名字。
在這裏采訪,語言是最大的障礙,盧森堡語、德語、法語,我們熟悉的英語竟然是第四語言。另一方麵,在非常注重個人隱私的歐洲,大多數人對街頭拍攝采訪都是抗拒的。但我們此行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拍攝街頭畫麵和街采,一開始這樣的“閉門羹”我們並沒有少吃。
後來,我們換了一個方式,開門見山告訴他們,我們是來自中國、來自河南時,很多人還是很友好的豎起大拇指,並微笑著回應。
在盧森堡市中心隨機采訪
從“手牽手”到“心貼心”
7天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在盧森堡,正在掀起一股“中國熱”,這裏時時刻刻都能找到屬於中國、屬於河南的印記。
在盧貨航,有一間會議室命名為鄭州,總裁福森表示,鄭州會議室的命名,是對河南在盧貨航無法取代位置的一種體現。
在盧貨航總部采訪
盧森堡貨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森為河南送祝福
盧森堡最大的物流企業瓦倫伯恩CEO弗朗茨·沃龍寶告訴我,去過九次中國的他早已是河南的老朋友。采訪結束時,他向我們展示了一份珍藏的禮物,那就是河南航投送給他的《道德經》。他說這是他最喜愛的一件禮物,這是友誼的最好象征,這份濃濃的夥伴情讓他終生難忘。
瓦倫伯恩物流公司CEO弗朗茨·沃龍寶展示《道德經》
采訪中,越來越多的普通盧森堡民眾都表達了希望到中國、到河南旅行的願望。在中國駐盧森堡大使館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擺放著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瞬間被一掃而空。在盧森堡國家曆史與藝術博物館,人們對河南文物在盧森堡展出的盛況至今還記憶猶新。
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書籍愛不釋手
在盧森堡國家曆史與藝術博物館送河南文物展覽書籍
而在當地第一家開設中文教學的雅典娜中學,老師和家長都表示越來越多的盧森堡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小學習中文、掌握中文。坐在盧森堡的教室裏,看著滿屋子歐洲小朋友在認真朗讀“曲項向天歌”,心中滿是自豪。
盧森堡小朋友們正在學習中文課
雷米希市長雅克·西斯邀請記者欣賞摩澤爾河風景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
在盧森堡,我感受到了這種民心相通帶來的溫暖。而這一切,正是源於十年前河南航投和盧森堡貨航的那次牽手。十年來,這條“空中絲路”帶來的不僅是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更帶動了人民交流、互相了解,將兩國人民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
小演員們用中文說“我愛河南”
放慢腳步,在異國他鄉,沉浸在盧森堡的秋日陽光裏,倍感親切和溫暖。
歐洲三人組在盧森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