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如今已經成為人們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接受精神洗禮的紅色打卡地。當地不僅講好了紅色故事,還靠紅色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一雙手托起一顆紅星,這裏是何家衝村村口。這裏麵的紅色故事不勝枚舉,今天就用我手上的這三張圖片為指引,帶大家到裏麵去找一找這些動人的紅色故事。
作為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之一,何家衝裏有40多個景點,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著當年的紅軍長征故事。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走進何家衝,很容易就能找到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目標,也就是這棵有800多年樹齡的老銀杏樹,當時紅25軍就是在這裏集合出發,踏上了長征之路。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熊晨彥:出發當晚,可以說是大雨滂沱。一道閃電將銀杏樹劈開了一個大豁口。三年之後,沿著這道豁口向著長征勝利的方向,又長出了一隻新芽,這也象征著我們革命的火種生生不息,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遊客 周先生:可見我們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勇於向上的勇氣就像我們的革命精神一樣。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我們的第二個打卡點,離剛剛的古銀杏樹也不遠,他就是我們的紅軍碾。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孫斌遠:1934年的11月16號之前,何家衝的父老鄉親連續三天,人停磨不停晝日晝夜碾米碾麵,把這碾好的米麵炒熟,分發給我們紅25軍的將士們。長征的時候備用的幹糧,村子裏有很多老百姓就跟隨著隊伍就長征了。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那現在咱們村還有當兵入伍的傳統嗎?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孫斌遠:每年應征入伍的時候,這個征兵的時候我們村的適齡青年就積極報名參軍。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紅色精神也是代代相傳。
軍民魚水情,紅25軍的2000多名將士,告別大別山的父老鄉親後,就踏上了戰略轉移的長征路,他們也成為 了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部隊,被譽為“北上先鋒”。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何家衝的老鄉對紅軍的支持遠不止糧食和物資,還有用生命守護的深情。我們今天要尋找的最後一個打卡點就是紅軍的英雄母親何大媽。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您看過這張照片嗎?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見過,就在這裏麵呢。
照片旁邊,就是何大媽奮不顧身救紅軍戰士餘占海的故事。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敵人說,放餘占海可以啊,要麼挖掉餘占海一隻眼睛,要麼挖掉何大媽的一隻眼睛。何大媽一把從敵人手中奪過槍,他用槍頭狠狠地砸向自己的右眼,當時是鮮血湧出血流滿麵,就這樣這個餘占海紅軍戰士得救了。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實習):聽您講這個故事感覺曆曆在目。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是啊,這個何大媽呀,她是我的曾外祖母。我現在是這個村的義務講解員,我有責任,我要把何大媽和紅軍的故事講下去。
如今的何家衝圍繞“北上先鋒”長征出發地的定位,還打造了紅色公園和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開發長征精神等課程20多項,紅色加研學加民宿加服務,每年能接待遊客60多萬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如今已經成為人們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接受精神洗禮的紅色打卡地。當地不僅講好了紅色故事,還靠紅色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一雙手托起一顆紅星,這裏是何家衝村村口。這裏麵的紅色故事不勝枚舉,今天就用我手上的這三張圖片為指引,帶大家到裏麵去找一找這些動人的紅色故事。
作為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之一,何家衝裏有40多個景點,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著當年的紅軍長征故事。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走進何家衝,很容易就能找到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目標,也就是這棵有800多年樹齡的老銀杏樹,當時紅25軍就是在這裏集合出發,踏上了長征之路。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熊晨彥:出發當晚,可以說是大雨滂沱。一道閃電將銀杏樹劈開了一個大豁口。三年之後,沿著這道豁口向著長征勝利的方向,又長出了一隻新芽,這也象征著我們革命的火種生生不息,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遊客 周先生:可見我們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勇於向上的勇氣就像我們的革命精神一樣。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我們的第二個打卡點,離剛剛的古銀杏樹也不遠,他就是我們的紅軍碾。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孫斌遠:1934年的11月16號之前,何家衝的父老鄉親連續三天,人停磨不停晝日晝夜碾米碾麵,把這碾好的米麵炒熟,分發給我們紅25軍的將士們。長征的時候備用的幹糧,村子裏有很多老百姓就跟隨著隊伍就長征了。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那現在咱們村還有當兵入伍的傳統嗎?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孫斌遠:每年應征入伍的時候,這個征兵的時候我們村的適齡青年就積極報名參軍。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紅色精神也是代代相傳。
軍民魚水情,紅25軍的2000多名將士,告別大別山的父老鄉親後,就踏上了戰略轉移的長征路,他們也成為 了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部隊,被譽為“北上先鋒”。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何家衝的老鄉對紅軍的支持遠不止糧食和物資,還有用生命守護的深情。我們今天要尋找的最後一個打卡點就是紅軍的英雄母親何大媽。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您看過這張照片嗎?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見過,就在這裏麵呢。
照片旁邊,就是何大媽奮不顧身救紅軍戰士餘占海的故事。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敵人說,放餘占海可以啊,要麼挖掉餘占海一隻眼睛,要麼挖掉何大媽的一隻眼睛。何大媽一把從敵人手中奪過槍,他用槍頭狠狠地砸向自己的右眼,當時是鮮血湧出血流滿麵,就這樣這個餘占海紅軍戰士得救了。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卓(實習):聽您講這個故事感覺曆曆在目。
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村民 何桂英:是啊,這個何大媽呀,她是我的曾外祖母。我現在是這個村的義務講解員,我有責任,我要把何大媽和紅軍的故事講下去。
如今的何家衝圍繞“北上先鋒”長征出發地的定位,還打造了紅色公園和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開發長征精神等課程20多項,紅色加研學加民宿加服務,每年能接待遊客60多萬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