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特刊丨跟隨古人去賞月
更新時間:2023-9-29 8:49:15    來源:河南日報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中秋至,花好月圓人團圓。古往今來,中秋賞月,對月抒懷,是人們傳遞情感、寄托情思的方式。

  中原大地,古城林立。大到皇城王都,小到州縣山川,多有“八景”之說。這“八景”中經常有明月隱現,引發古人歌以詠之。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我們特意擷取登封“嵩門待月”、許昌“石梁皓月”、信陽“溮河泛月”、開封“州橋明月”、南陽“府山曉月”、新鄉“鴻門夜月”之詩意景致,共此月圓時,同敘家國情。

  嵩門誦詩待清輝

  嵩門待月

  嵩山大法王寺東有兩座山峰,嶙峋突兀,相對聳峙,形狀如門,故稱“嵩門”。每逢中秋之夜,一輪銀盤似的皓月,從這半圓形的門洞中盈盈升起,好似玉鏡嵌於架中,此景被稱為“嵩門待月”。自古以來,“嵩門待月”都被認為是“登封八景”之首。

5f44b06084c65815c29bb22944b92916_p64_b.jpg

  “文脈嵩山·詩意中國”嵩門待月中秋詩會現場。吳增耀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通訊員 韓心澤

  “登封人的心中,住著一個如詩如畫的月亮。”中秋佳節前夕,登封市作協副主席、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活動策劃人崔燕方忙得不亦樂乎。

  “明月照山川,長空掛玉盤”。古人邀朋會友,吟詩作賦,飲酒歡歌,直待月出嵩門;今人則以中秋詩會、待月誦詩的形式寄托美好、祈願團圓。

  “‘嵩門待月’是嵩山地區的傳統習俗。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下傳承發展而來的。十幾年來,詩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鄭州特色文藝品牌。”令崔燕方驚喜的是,今年的中秋詩會成為了第七屆中國詩歌節的係列活動之一。

  借萬古勝景,誦明月之詩。9月25日晚,嵩山大法王寺“嵩門待月”觀景點,一場別具韻味的“文脈嵩山·詩意中國”嵩門待月中秋詩會華彩綻放。

  “這輪出於‘嵩門’的圓月,李白、王維、白居易、宋之問、程頤、程顥、範仲淹等都看過,留下了不少歌詠‘嵩門待月’的千古詩篇。”崔燕方說,“‘嵩門待月’已成為刻在登封人心底的鄉愁。”

  此次中秋詩會創新編排了拜月典禮《中秋拜月》、詩詞聯誦《藏在古詩裏的嵩山》等節目,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體會古人拜月盛況,探索藏在古詩裏的嵩山美景,感受激蕩深沉的家國情懷。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明月始終一往情深。“相聚天地之中,置身中嶽嵩山,共待一輪清輝,一起誦詩品茗,伴著詩歌雅樂感受錦繡山河、萬家燈火,這樣的過節方式很有意義。”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參會嘉賓、青年詩人蘇笑嫣坦言。

  “今宵月色還如水,嵩門待月不忍歸。”在登封,有一種詩意叫“嵩門待月”。

  石梁河畔月如水

  石梁皓月

  “石梁皓月”曾是“許州十景”之一。據《許州誌》載:許昌城西北石梁河上,有橋曰石梁橋,修成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此橋乃石砌孔橋,河兩岸為開闊地,橋下流水清幽,猶如仙境。

945f0f482784389e096da303c48d6e4d_p63_b.jpg

  9月26日晚,第十一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主題中秋晚會再現“溮河泛月”美景。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宏冰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烜

  “石梁河畔夜迢迢,驀見銀蟾湧碧霄。水際連天渾一色,卻疑身度彩虹橋。”這是清代許昌知州甄汝舟所作的詩句,講述彼時“石梁皓月”的景色,在許昌廣為人知、流傳至今。

  9月28日,出許昌城西北,車行約半個小時,即到達長葛市石固鎮南寨外東北角的石梁河畔。細雨蒙蒙中,碧水流淌,兩岸綠樹蔥蘢,時有市民在亭台樓榭、休閑步道間穿梭,盡享雨中綠意。

  “最靈動的賞月莫過於‘水中月’。‘石梁皓月’,曾是許昌最為知名的景色之一。在清代,許昌人賞月賦詩首選此地。”同行的許昌市文化學者韓曉民說,史料記載,每當皓月當空之時,清澈的河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如今,雖然足不出戶能賞遍月夜美景,但來到這裏,追古撫今,依然思緒萬千。”許昌市詩詞愛好者趙瀟說,想起了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想起了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思親愁緒,在詩意之間對中秋有了更深的感受。

  “石梁河也曾有過一段沉浮的曆史。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環境汙染等問題,石梁河一度蒙塵,引發了黑臭水體等‘病症’。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這條河流重新煥發生機,變得水清、岸綠、景美。”許昌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趙瑞說。

  悠悠石梁河,訴說著皓月中的中秋詩意,也倒映出一座古城的厚重曆史。

  一橋明月照古今

  州橋明月

  州橋是北宋時期汴梁城中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當時汴河上13座橋中最壯觀的一座。每當月明之夜,“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登橋觀月的人熙熙攘攘。人們俯瞰河麵,皎月沉底,銀波蕩漾,故被譽為“州橋明月”,是“汴京八景”之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青竹

  “州橋明月”在北宋時就讓人流連忘返。這座橫跨汴河的古橋,如今重見天日,在考古工棚的周密嗬護之下,明月曾經撫摸過的浮雕石壁上,海馬依然奔騰、仙鶴依舊飛舞,讓人有“秒回”北宋的穿越時空之感。

  一河覽古今,一橋望千年。今天的開封明月夜下的橋梁已不止13座。僅大宋禦河就有橋梁11座,其中市政橋5座、景觀橋6座,均參照了宋代名橋的原型仿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宋代橋梁“博物館”。

  陸福橋就是按照《東京夢華錄》描繪的州橋造型而修建的,橋寬40米,橋洞兩邊的雕刻展示了北宋時期十分盛行的傀儡戲、皮影戲、雜劇、雜技等娛樂場景。

  皓月當空,月影闌珊。漫步陸福橋上,皎皎月色與河水融為一體,仿佛當年“州橋明月”的美景就在眼前。

  橋下“水上巴士”載著遊客行駛在如夢如幻的禦河之上“泛舟賞月”,水中倒映的亭台水榭,隨著船行流動的波紋而起舞,古意的橋梁與水光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在水間搖曳生姿。對岸戲台之上身著宋裝的女子撥弦起舞,一派歌舞升平、安樂祥和的景象,讓人有種夢回千年的錯覺。

  陸福橋旁邊的西司夜市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嗞嗞作響的烤肉串、香噴噴的炒涼粉、熱騰騰的小籠包……一巷燈籠高掛,一街人間煙火,食色鮮香應有盡有。

  逛夜市的市民,倚靠在橋欄旁,吃著燒烤,看月華灑落人間。往來的遊人、叫賣的商販和禦河、明月、樓閣相互交融,再現了北宋州橋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兩岸店鋪酒樓繁榮,笙歌連成一片的繁華盛景。

  府山盛景一時新

  府山曉月

  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到南陽為唐王時,在王府後花園建造了一座太湖石假山,今人稱之為“王府山”。王府山高18.6米,山巔有亭,是南陽古城最高的地方。舊時農曆每月十五前後的拂曉時分,一輪圓月掛在天邊,與王府山巔的古亭交相輝映,此景被文人雅士稱之為“府山曉月”,是“南陽古城八景”之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通訊員吳 雙

  “南陽有個王府山,扒扒差差挨住天。”這首流傳於南陽的童謠,源於南陽市老城區裏的一處明代建築王府山。

  中秋節前,記者走進王府山,欲領略王府山的月夜美景,恰遇南陽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鑒平,聽他講述古宛城王府山的古今往事。

  “明朝第五任唐王朱彌鍗是個風雅之人,他寫的《新秋雨餘登疊山》詩這樣描述王府山的雄奇巍峨:‘南陽有佳致,暇目一陶情,峰移擎巨手,神功巧經營……’”崔鑒平說,“當年的造園大師借助嫻熟的疊山技法,讓古城一隅的假山呈現出真山的‘險、拙、奇、空、皴、透’意境,使王府山成為古宛城裏的一大奇觀,今天亦是讓外地遊客歎為觀止的南陽一景。”

  提到中秋賞月,崔鑒平介紹:“朱彌鍗的另一首詩《二弟淅陽王府中秋待月》中有雲:‘白玉堂前待月升,情知今夕路光明……’一直以來南陽人都把王府山作為最佳的賞月地。如今我們每逢中秋之夜,必相約王府山下,談古論今,品茶賞月。南陽唐王府博物館也將開啟夜遊‘模式’,讓更多人了解南陽的過去,再現‘府山曉月’的良辰盛景。”

  詩會鴻門夜月明

  鴻門夜月

  “鴻門夜月”曾是“新鄉八大景”之一。據《新鄉縣誌》載:“鴻門夜月:四望白沙,夜色如晝,可助野趣,亦動愴懷。”鴻門現為新鄉市洪門鎮,縣誌中注解說,“按鴻門在縣東十裏,平沙千頃,寂無一塵,每遇月夕,沙月交輝,光明加倍,故曰鴻門夜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 任娜

  “晚入鴻門景最幽,冰輪初上柳梢頭。”一首名為《詠鴻門夜月》的古詩流傳至今,其中的主角月亮更是由古到今照亮了每一個中秋佳節。

  9月28日,新鄉市紅旗區洪門鎮,華燈初上,伴隨著蒙蒙細雨,趙定河畔流光溢彩。

  距離此處不遠,來自新鄉市各條戰線的代表攜親帶友,相聚文廟,開始了一場名為“天地人相和‘心’鄉月正圓”的中秋詩會,大家徜徉詩海,祈福團圓。

  專業朗誦者口中的《月光下的中國》,讓人感受到了祖國婉麗而壯美、清新而又深沉;孩子們伴著古琴和笛子,《蒹葭》《桃夭》《木瓜》等一首首《詩經》名篇,帶著大家穿越中原沃野、齊魯大地、燕山脈絡,讓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吟唱的《新鄉古八景》,勾勒出“李台晚照霞千裏,牧野春耕雨衣蓑”的美景……

  “詩詞太有穿透力了,這樣的賞月才有意境!”市民鍾女士忍不住為活動點讚。她說,文以載道,詩以言誌,在傳統節日裏讓孩子在詩詞的美妙中感受中國文化,她覺得這是最好的傳承。

  燈影婆娑,相聚的喜悅蔓延開來,安定祥和的節日氣氛慢慢升起,為城市增添了一份詩意和浪漫。

22.png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特刊丨跟隨古人去賞月
    2023-9-29 8:49:15    來源:河南日報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中秋至,花好月圓人團圓。古往今來,中秋賞月,對月抒懷,是人們傳遞情感、寄托情思的方式。

      中原大地,古城林立。大到皇城王都,小到州縣山川,多有“八景”之說。這“八景”中經常有明月隱現,引發古人歌以詠之。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我們特意擷取登封“嵩門待月”、許昌“石梁皓月”、信陽“溮河泛月”、開封“州橋明月”、南陽“府山曉月”、新鄉“鴻門夜月”之詩意景致,共此月圓時,同敘家國情。

      嵩門誦詩待清輝

      嵩門待月

      嵩山大法王寺東有兩座山峰,嶙峋突兀,相對聳峙,形狀如門,故稱“嵩門”。每逢中秋之夜,一輪銀盤似的皓月,從這半圓形的門洞中盈盈升起,好似玉鏡嵌於架中,此景被稱為“嵩門待月”。自古以來,“嵩門待月”都被認為是“登封八景”之首。

    5f44b06084c65815c29bb22944b92916_p64_b.jpg

      “文脈嵩山·詩意中國”嵩門待月中秋詩會現場。吳增耀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通訊員 韓心澤

      “登封人的心中,住著一個如詩如畫的月亮。”中秋佳節前夕,登封市作協副主席、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活動策劃人崔燕方忙得不亦樂乎。

      “明月照山川,長空掛玉盤”。古人邀朋會友,吟詩作賦,飲酒歡歌,直待月出嵩門;今人則以中秋詩會、待月誦詩的形式寄托美好、祈願團圓。

      “‘嵩門待月’是嵩山地區的傳統習俗。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下傳承發展而來的。十幾年來,詩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鄭州特色文藝品牌。”令崔燕方驚喜的是,今年的中秋詩會成為了第七屆中國詩歌節的係列活動之一。

      借萬古勝景,誦明月之詩。9月25日晚,嵩山大法王寺“嵩門待月”觀景點,一場別具韻味的“文脈嵩山·詩意中國”嵩門待月中秋詩會華彩綻放。

      “這輪出於‘嵩門’的圓月,李白、王維、白居易、宋之問、程頤、程顥、範仲淹等都看過,留下了不少歌詠‘嵩門待月’的千古詩篇。”崔燕方說,“‘嵩門待月’已成為刻在登封人心底的鄉愁。”

      此次中秋詩會創新編排了拜月典禮《中秋拜月》、詩詞聯誦《藏在古詩裏的嵩山》等節目,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體會古人拜月盛況,探索藏在古詩裏的嵩山美景,感受激蕩深沉的家國情懷。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明月始終一往情深。“相聚天地之中,置身中嶽嵩山,共待一輪清輝,一起誦詩品茗,伴著詩歌雅樂感受錦繡山河、萬家燈火,這樣的過節方式很有意義。”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參會嘉賓、青年詩人蘇笑嫣坦言。

      “今宵月色還如水,嵩門待月不忍歸。”在登封,有一種詩意叫“嵩門待月”。

      石梁河畔月如水

      石梁皓月

      “石梁皓月”曾是“許州十景”之一。據《許州誌》載:許昌城西北石梁河上,有橋曰石梁橋,修成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此橋乃石砌孔橋,河兩岸為開闊地,橋下流水清幽,猶如仙境。

    945f0f482784389e096da303c48d6e4d_p63_b.jpg

      9月26日晚,第十一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主題中秋晚會再現“溮河泛月”美景。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宏冰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烜

      “石梁河畔夜迢迢,驀見銀蟾湧碧霄。水際連天渾一色,卻疑身度彩虹橋。”這是清代許昌知州甄汝舟所作的詩句,講述彼時“石梁皓月”的景色,在許昌廣為人知、流傳至今。

      9月28日,出許昌城西北,車行約半個小時,即到達長葛市石固鎮南寨外東北角的石梁河畔。細雨蒙蒙中,碧水流淌,兩岸綠樹蔥蘢,時有市民在亭台樓榭、休閑步道間穿梭,盡享雨中綠意。

      “最靈動的賞月莫過於‘水中月’。‘石梁皓月’,曾是許昌最為知名的景色之一。在清代,許昌人賞月賦詩首選此地。”同行的許昌市文化學者韓曉民說,史料記載,每當皓月當空之時,清澈的河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如今,雖然足不出戶能賞遍月夜美景,但來到這裏,追古撫今,依然思緒萬千。”許昌市詩詞愛好者趙瀟說,想起了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想起了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思親愁緒,在詩意之間對中秋有了更深的感受。

      “石梁河也曾有過一段沉浮的曆史。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環境汙染等問題,石梁河一度蒙塵,引發了黑臭水體等‘病症’。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這條河流重新煥發生機,變得水清、岸綠、景美。”許昌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趙瑞說。

      悠悠石梁河,訴說著皓月中的中秋詩意,也倒映出一座古城的厚重曆史。

      一橋明月照古今

      州橋明月

      州橋是北宋時期汴梁城中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當時汴河上13座橋中最壯觀的一座。每當月明之夜,“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登橋觀月的人熙熙攘攘。人們俯瞰河麵,皎月沉底,銀波蕩漾,故被譽為“州橋明月”,是“汴京八景”之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青竹

      “州橋明月”在北宋時就讓人流連忘返。這座橫跨汴河的古橋,如今重見天日,在考古工棚的周密嗬護之下,明月曾經撫摸過的浮雕石壁上,海馬依然奔騰、仙鶴依舊飛舞,讓人有“秒回”北宋的穿越時空之感。

      一河覽古今,一橋望千年。今天的開封明月夜下的橋梁已不止13座。僅大宋禦河就有橋梁11座,其中市政橋5座、景觀橋6座,均參照了宋代名橋的原型仿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宋代橋梁“博物館”。

      陸福橋就是按照《東京夢華錄》描繪的州橋造型而修建的,橋寬40米,橋洞兩邊的雕刻展示了北宋時期十分盛行的傀儡戲、皮影戲、雜劇、雜技等娛樂場景。

      皓月當空,月影闌珊。漫步陸福橋上,皎皎月色與河水融為一體,仿佛當年“州橋明月”的美景就在眼前。

      橋下“水上巴士”載著遊客行駛在如夢如幻的禦河之上“泛舟賞月”,水中倒映的亭台水榭,隨著船行流動的波紋而起舞,古意的橋梁與水光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在水間搖曳生姿。對岸戲台之上身著宋裝的女子撥弦起舞,一派歌舞升平、安樂祥和的景象,讓人有種夢回千年的錯覺。

      陸福橋旁邊的西司夜市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嗞嗞作響的烤肉串、香噴噴的炒涼粉、熱騰騰的小籠包……一巷燈籠高掛,一街人間煙火,食色鮮香應有盡有。

      逛夜市的市民,倚靠在橋欄旁,吃著燒烤,看月華灑落人間。往來的遊人、叫賣的商販和禦河、明月、樓閣相互交融,再現了北宋州橋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兩岸店鋪酒樓繁榮,笙歌連成一片的繁華盛景。

      府山盛景一時新

      府山曉月

      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到南陽為唐王時,在王府後花園建造了一座太湖石假山,今人稱之為“王府山”。王府山高18.6米,山巔有亭,是南陽古城最高的地方。舊時農曆每月十五前後的拂曉時分,一輪圓月掛在天邊,與王府山巔的古亭交相輝映,此景被文人雅士稱之為“府山曉月”,是“南陽古城八景”之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通訊員吳 雙

      “南陽有個王府山,扒扒差差挨住天。”這首流傳於南陽的童謠,源於南陽市老城區裏的一處明代建築王府山。

      中秋節前,記者走進王府山,欲領略王府山的月夜美景,恰遇南陽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鑒平,聽他講述古宛城王府山的古今往事。

      “明朝第五任唐王朱彌鍗是個風雅之人,他寫的《新秋雨餘登疊山》詩這樣描述王府山的雄奇巍峨:‘南陽有佳致,暇目一陶情,峰移擎巨手,神功巧經營……’”崔鑒平說,“當年的造園大師借助嫻熟的疊山技法,讓古城一隅的假山呈現出真山的‘險、拙、奇、空、皴、透’意境,使王府山成為古宛城裏的一大奇觀,今天亦是讓外地遊客歎為觀止的南陽一景。”

      提到中秋賞月,崔鑒平介紹:“朱彌鍗的另一首詩《二弟淅陽王府中秋待月》中有雲:‘白玉堂前待月升,情知今夕路光明……’一直以來南陽人都把王府山作為最佳的賞月地。如今我們每逢中秋之夜,必相約王府山下,談古論今,品茶賞月。南陽唐王府博物館也將開啟夜遊‘模式’,讓更多人了解南陽的過去,再現‘府山曉月’的良辰盛景。”

      詩會鴻門夜月明

      鴻門夜月

      “鴻門夜月”曾是“新鄉八大景”之一。據《新鄉縣誌》載:“鴻門夜月:四望白沙,夜色如晝,可助野趣,亦動愴懷。”鴻門現為新鄉市洪門鎮,縣誌中注解說,“按鴻門在縣東十裏,平沙千頃,寂無一塵,每遇月夕,沙月交輝,光明加倍,故曰鴻門夜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 任娜

      “晚入鴻門景最幽,冰輪初上柳梢頭。”一首名為《詠鴻門夜月》的古詩流傳至今,其中的主角月亮更是由古到今照亮了每一個中秋佳節。

      9月28日,新鄉市紅旗區洪門鎮,華燈初上,伴隨著蒙蒙細雨,趙定河畔流光溢彩。

      距離此處不遠,來自新鄉市各條戰線的代表攜親帶友,相聚文廟,開始了一場名為“天地人相和‘心’鄉月正圓”的中秋詩會,大家徜徉詩海,祈福團圓。

      專業朗誦者口中的《月光下的中國》,讓人感受到了祖國婉麗而壯美、清新而又深沉;孩子們伴著古琴和笛子,《蒹葭》《桃夭》《木瓜》等一首首《詩經》名篇,帶著大家穿越中原沃野、齊魯大地、燕山脈絡,讓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吟唱的《新鄉古八景》,勾勒出“李台晚照霞千裏,牧野春耕雨衣蓑”的美景……

      “詩詞太有穿透力了,這樣的賞月才有意境!”市民鍾女士忍不住為活動點讚。她說,文以載道,詩以言誌,在傳統節日裏讓孩子在詩詞的美妙中感受中國文化,她覺得這是最好的傳承。

      燈影婆娑,相聚的喜悅蔓延開來,安定祥和的節日氣氛慢慢升起,為城市增添了一份詩意和浪漫。

    22.pn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