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稻花香裏說豐年丨黃河岸邊稻花香 展開美麗鄉村新畫卷
更新時間:2023-9-26 20:53:28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為了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南、四川等地省委網信辦主辦,五省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和融媒體中心共同參與的“稻花香裏說豐年”網上主題宣傳於9月23日正式啟動。

9月26日是河南豐收主題日,眼下,中原大地全麵進入“收秋時間”,一起來看河南稻田的金色畫卷。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滔滔黃河水,滴滴潤中原。9月的黃河兩岸,稻花飄香,再迎豐年。

引來黃河水 堿區稻花香

“再有十來天就能收割早稻了,今年水稻長勢非常不錯,比往年還要好,產量自然不會差,又是一個豐收年。”9月25日,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海對記者說,萬裏黃河長,好米看原陽!原陽位於北緯34度黃金米源帶,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狹長的黃河鹽堿窪地,賦予了“黃金晴”大米高蛋白質、高氨基酸、低脂肪、弱堿性等4大特性。

原陽大米種植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陽人民飽受洪澇和鹽堿的侵擾。1968年,原陽縣在原武鎮試種水稻成功,“引來黃河水,堿區稻花香”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經過5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原陽稻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人民日報譽為“中國第一米”。

“我們水牛趙村以前是鹽堿地,那時,我們村裏有句話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生鹽堿,種地不打糧’。”趙俊海說,自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引黃灌溉洗刷鹽堿,長出好莊稼,現在的水牛趙村已經變成了萬畝良田。

距離原陽縣100多公裏外的長垣市趙堤鎮,曾經也是一個受鹽堿侵擾嚴重的地區,如今在種糧大戶師素蘭的帶領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引導種植優質水稻,通過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全力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體係,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組織化程度,以點帶麵引領農業和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的富硒水稻還要30天才能收割,現在都已經被預定了2萬斤。”師素蘭告訴記者,黃河灣裏的稻米,色澤晶瑩剔透、口感軟筋香甜、富含鈣鎂鋅硒、營養豐富均衡,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明年她還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一地兩收 增產增收

水波粼粼,秧苗青青,不時有鯽魚穿梭其間,一幅魚在稻田裏自由遊弋的美麗畫卷在蘭考縣三義寨鄉南馬莊村呈現。這是該村近年來嚐試稻魚混養的一種新模式,當地群眾把這種魚稱為“稻花鯽”。

“天涼快或稻田裏水深時,鯽魚到稻田裏覓食。天熱或稻田裏水少了,鯽魚就會遊到四周和中間較深的水溝裏。”在稻田旁看護的村民楊大爺告訴記者,他們的“稻花鯽”全部是原生態喂養,不喂一點飼料,“稻花鯽”靠稻田裏的營養生長,等到稻子成熟,“稻花鯽”也長成了。

不僅是“稻花鯽”,為了提升原陽稻米綜合效益,2015年起,原陽推動稻鰍共養、稻蟹共養、稻鴨共養等一地多用的生態種養殖模式;稻魚生態種養,以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了水稻、魚蝦、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也實現了有機水稻的蓬勃發展。

“之前種稻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這樣種出來的水稻不好吃,還對環境造成了汙染。”原陽縣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吳振邦說,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他和鄉親們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餘畝,投資200多萬元嚐試建成稻鰍生態共作生態基地。

“黃金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常年出口國外。”吳振邦說,稻田裏的根線蟲、水蚯蚓等水生害蟲,成了泥鰍的天然餌料,而泥鰍除了吞食水稻害蟲,還能為水稻根係鬆土,促進水稻生長。通過稻田養鰍,水稻不用化肥、農藥,完全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和追求。

“有機大米每公斤至少可以賣到20元到30元,每畝地產值超過1萬元,每畝水稻純利潤在4000元以上。”吳振邦說,靠著稻田養鰍,改變了農民的種植傳統和習慣,既改善了生態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觀光旅遊 展開鄉村美麗畫卷

通過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等方式,原陽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成為鄉村麵貌煥顏一新的“魚米之鄉”。

“每年來的水鳥越來越多,白鷺、灰鷺好多鳥咱叫不上名,證明咱的生態環境更好了,這鳥自然就多了。”吳振邦說,用他的話來形容現在的生活環境就是“田中有蛙叫、水中有魚遊、空中有鳥飛”。

太平鎮水牛趙村更是依托現有資源,積極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結合農業自身特色,農村的人文氣息,在發展水稻產業的同時,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家水稻主題5A級景區,大力建設有機健康、耕讀體驗、文承、水稻觀光、特色民宿、養生度假、休閑養老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美麗鄉村,不僅給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其獨特的稻鄉風景也成為很多市民的向往地。

在水牛趙村,還未走進黃河農耕博物館就能感受到深深的“鄉愁”:稻田裏分布著用稻草紮成的惟妙惟肖的水牛和草人,石滾為基、磨盤為麵拚出一張簡易桌子,飲馬的水槽和自來水管成了“新搭檔”,水車不時轉動發出仿佛遠古傳來的“吱呀”聲……這些藏在細節裏的“農耕元素”,讓人穿越時空,回到了幾十年前黃河岸邊的稻田裏。

而在超過300平方米的博物館裏,除了難得一見的老物件,新的智能互動設備讓人“穿越”起來更方便。在黃河流域示意圖前,輕點圖上的動植物就能馬上得到聲響、動畫回應,點擊黃河沿岸地名上的卷軸圖標就能顯示出相應的地理、曆史知識;在虛擬翻書係統前,做出翻動的手勢,書頁就能隨手翻動。這些設備有益又有趣,深受遊客的喜愛。

“按照‘第一產業做精原陽大米,第二產業發展稻田養蟹、稻田養鰍等立體生態混養,第三產業大力承接都市人的農業觀光遊’的思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我們形成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相互拉動的發展格局,呈現出了鄉村加快振興的良好勢頭。”趙俊海說。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稻花香裏說豐年丨黃河岸邊稻花香 展開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3-9-26 20:53:28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為了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南、四川等地省委網信辦主辦,五省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和融媒體中心共同參與的“稻花香裏說豐年”網上主題宣傳於9月23日正式啟動。

9月26日是河南豐收主題日,眼下,中原大地全麵進入“收秋時間”,一起來看河南稻田的金色畫卷。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滔滔黃河水,滴滴潤中原。9月的黃河兩岸,稻花飄香,再迎豐年。

引來黃河水 堿區稻花香

“再有十來天就能收割早稻了,今年水稻長勢非常不錯,比往年還要好,產量自然不會差,又是一個豐收年。”9月25日,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海對記者說,萬裏黃河長,好米看原陽!原陽位於北緯34度黃金米源帶,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狹長的黃河鹽堿窪地,賦予了“黃金晴”大米高蛋白質、高氨基酸、低脂肪、弱堿性等4大特性。

原陽大米種植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陽人民飽受洪澇和鹽堿的侵擾。1968年,原陽縣在原武鎮試種水稻成功,“引來黃河水,堿區稻花香”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經過5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原陽稻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人民日報譽為“中國第一米”。

“我們水牛趙村以前是鹽堿地,那時,我們村裏有句話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生鹽堿,種地不打糧’。”趙俊海說,自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引黃灌溉洗刷鹽堿,長出好莊稼,現在的水牛趙村已經變成了萬畝良田。

距離原陽縣100多公裏外的長垣市趙堤鎮,曾經也是一個受鹽堿侵擾嚴重的地區,如今在種糧大戶師素蘭的帶領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引導種植優質水稻,通過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全力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體係,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組織化程度,以點帶麵引領農業和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的富硒水稻還要30天才能收割,現在都已經被預定了2萬斤。”師素蘭告訴記者,黃河灣裏的稻米,色澤晶瑩剔透、口感軟筋香甜、富含鈣鎂鋅硒、營養豐富均衡,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明年她還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一地兩收 增產增收

水波粼粼,秧苗青青,不時有鯽魚穿梭其間,一幅魚在稻田裏自由遊弋的美麗畫卷在蘭考縣三義寨鄉南馬莊村呈現。這是該村近年來嚐試稻魚混養的一種新模式,當地群眾把這種魚稱為“稻花鯽”。

“天涼快或稻田裏水深時,鯽魚到稻田裏覓食。天熱或稻田裏水少了,鯽魚就會遊到四周和中間較深的水溝裏。”在稻田旁看護的村民楊大爺告訴記者,他們的“稻花鯽”全部是原生態喂養,不喂一點飼料,“稻花鯽”靠稻田裏的營養生長,等到稻子成熟,“稻花鯽”也長成了。

不僅是“稻花鯽”,為了提升原陽稻米綜合效益,2015年起,原陽推動稻鰍共養、稻蟹共養、稻鴨共養等一地多用的生態種養殖模式;稻魚生態種養,以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了水稻、魚蝦、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也實現了有機水稻的蓬勃發展。

“之前種稻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這樣種出來的水稻不好吃,還對環境造成了汙染。”原陽縣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吳振邦說,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他和鄉親們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餘畝,投資200多萬元嚐試建成稻鰍生態共作生態基地。

“黃金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常年出口國外。”吳振邦說,稻田裏的根線蟲、水蚯蚓等水生害蟲,成了泥鰍的天然餌料,而泥鰍除了吞食水稻害蟲,還能為水稻根係鬆土,促進水稻生長。通過稻田養鰍,水稻不用化肥、農藥,完全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和追求。

“有機大米每公斤至少可以賣到20元到30元,每畝地產值超過1萬元,每畝水稻純利潤在4000元以上。”吳振邦說,靠著稻田養鰍,改變了農民的種植傳統和習慣,既改善了生態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觀光旅遊 展開鄉村美麗畫卷

通過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等方式,原陽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成為鄉村麵貌煥顏一新的“魚米之鄉”。

“每年來的水鳥越來越多,白鷺、灰鷺好多鳥咱叫不上名,證明咱的生態環境更好了,這鳥自然就多了。”吳振邦說,用他的話來形容現在的生活環境就是“田中有蛙叫、水中有魚遊、空中有鳥飛”。

太平鎮水牛趙村更是依托現有資源,積極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結合農業自身特色,農村的人文氣息,在發展水稻產業的同時,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家水稻主題5A級景區,大力建設有機健康、耕讀體驗、文承、水稻觀光、特色民宿、養生度假、休閑養老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美麗鄉村,不僅給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其獨特的稻鄉風景也成為很多市民的向往地。

在水牛趙村,還未走進黃河農耕博物館就能感受到深深的“鄉愁”:稻田裏分布著用稻草紮成的惟妙惟肖的水牛和草人,石滾為基、磨盤為麵拚出一張簡易桌子,飲馬的水槽和自來水管成了“新搭檔”,水車不時轉動發出仿佛遠古傳來的“吱呀”聲……這些藏在細節裏的“農耕元素”,讓人穿越時空,回到了幾十年前黃河岸邊的稻田裏。

而在超過300平方米的博物館裏,除了難得一見的老物件,新的智能互動設備讓人“穿越”起來更方便。在黃河流域示意圖前,輕點圖上的動植物就能馬上得到聲響、動畫回應,點擊黃河沿岸地名上的卷軸圖標就能顯示出相應的地理、曆史知識;在虛擬翻書係統前,做出翻動的手勢,書頁就能隨手翻動。這些設備有益又有趣,深受遊客的喜愛。

“按照‘第一產業做精原陽大米,第二產業發展稻田養蟹、稻田養鰍等立體生態混養,第三產業大力承接都市人的農業觀光遊’的思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我們形成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相互拉動的發展格局,呈現出了鄉村加快振興的良好勢頭。”趙俊海說。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