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曆史厚重、文化燦爛,可講述、可轉化的故事和場景很多,通過不同形式的創新持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河南文化流行風潮。”
□本報記者 張建新 王延輝
9月19日,鄭州之夜格外不同,有著特別的“文化味兒”。
當晚,寓意“黃河帆影、藝術之舟”的鄭州大劇院流光溢彩,包括國內文化名人、博物館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業界學者、多領域微博大V在內的百餘位嘉賓會聚一堂,共同見證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典。
作為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係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以一種中國新文化傳播的全新方式,讓社交媒體微博與文化積澱深厚的河南重新相遇。
在這裏,遇見文明賡續傳承;在這裏,看見文化生生不息。
四川甘孜“00後”藏族小夥兒丁真珍珠清澈的笑容綻放盛典,站在“我在鄭州很想你”的標牌前,手拿“年度文化交流青年榜樣”的獎杯,他和“年度傑出文化貢獻人物”獲得者、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來了一張背靠背的合影,傳遞出“文化的接力傳承”的寓意。
“我會好好學習文化,把更多優秀文化傳播出去。”雖然說著一口不甚流利的漢語,但丁真珍珠的話語質樸堅定。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兒。”單霽翔樂見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現象,“越來越多年輕人把參觀博物館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正是由於堅持守正創新,近年來博物館頻頻“上新”“出圈”。頒獎盛典上,鄭州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六家博物館獲得“年度創新宣傳博物館”。“借助新媒體力量,博物館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讓曆史文化傳承有了新的接力者,浸潤在厚重的文化滋養中,我們會繼續創新傳播方式,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品讀博物館、愛上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郭春媛說。
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傳統文化曆久彌新。一個個非遺傳承人的堅守,還原千百年前的明豔與精彩。傳拓傳承人李仁清拓古傳今、“複活”石雕,小相獅舞傳承人李金土全新演繹“高空獅藝”……盛典之上,兩位來自鄭州的非遺傳承人捧起了“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獎杯,他們激動地表示,要守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講好鄭州故事、河南故事、黃河故事。
“在這裏可以回望曆史,也可以展望未來。”站在鄭州的舞台上,盛典的文化見證人、演員郭曉東稱自己有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因為他曾有幸扮演過人民公仆焦裕祿。“我演繹了焦裕祿的一生,懂得了‘擇一事,終一生’這句話的分量。”
“手藝人,也是‘守藝人’。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和努力,讓大家看到更多可能性,讓那些深藏於阡陌街巷深處的傳統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視野,讓浸潤著匠人匠心的古老記憶、民俗意識重新煥發光彩。”在現場,郭曉東深情講述了“借文化之帆、揚中國精神”的時代故事。
年度網絡文學IP、年度破圈文學IP、年度作家、年度突破作家、年度文化電視節目、年度動畫IP、年度優秀演出IP、年度跨界先鋒人物……一個個獎項,詮釋著新的文化使命——傳承與創新。
憑借《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古董局中局》等作品,知名作家馬伯庸“圈粉”無數。“我一直覺得中國曆史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摘得“年度作家”榮譽的他深有感觸。
“城市文化名片塑造有六個標準:文化底蘊、好奇心、獨一無二、當下價值觀、連接現實、可轉化性。”在“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2023微博文化之夜主題論壇上,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河南曆史厚重、文化燦爛,可講述、可轉化的故事和場景很多,通過不同形式的創新持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河南文化流行風潮。”
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
“在鞏義雙槐樹遺址中,就出現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雛形,這種理念一直延續了下來。”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中原大地感情深厚,“在古都鄭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你能夠看到萬年前農業的出現,5000多年前‘古國’的形成,3600年前鄭州商城的都城建立。這些都生動詮釋了中華悠久而燦爛的曆史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厚重燦爛,為文化創作、傳承創新提供了豐厚滋養。”盛典之上,手捧“年度文化電視節目”獎杯,《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登場了!洛陽》製片人何冀兵說,“這是一種使命,我們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IP以年輕的姿態登場亮相,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傳統與創新齊飛,文化共時代一色。中華文明的力量,中華文化的魅力,正在更多的細節、更好的創意、更多的方式中被看見、被呈現。
絕續興替,歲月深藏;傳承創新,生生不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曆史厚重、文化燦爛,可講述、可轉化的故事和場景很多,通過不同形式的創新持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河南文化流行風潮。”
□本報記者 張建新 王延輝
9月19日,鄭州之夜格外不同,有著特別的“文化味兒”。
當晚,寓意“黃河帆影、藝術之舟”的鄭州大劇院流光溢彩,包括國內文化名人、博物館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業界學者、多領域微博大V在內的百餘位嘉賓會聚一堂,共同見證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典。
作為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係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以一種中國新文化傳播的全新方式,讓社交媒體微博與文化積澱深厚的河南重新相遇。
在這裏,遇見文明賡續傳承;在這裏,看見文化生生不息。
四川甘孜“00後”藏族小夥兒丁真珍珠清澈的笑容綻放盛典,站在“我在鄭州很想你”的標牌前,手拿“年度文化交流青年榜樣”的獎杯,他和“年度傑出文化貢獻人物”獲得者、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來了一張背靠背的合影,傳遞出“文化的接力傳承”的寓意。
“我會好好學習文化,把更多優秀文化傳播出去。”雖然說著一口不甚流利的漢語,但丁真珍珠的話語質樸堅定。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兒。”單霽翔樂見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現象,“越來越多年輕人把參觀博物館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正是由於堅持守正創新,近年來博物館頻頻“上新”“出圈”。頒獎盛典上,鄭州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六家博物館獲得“年度創新宣傳博物館”。“借助新媒體力量,博物館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讓曆史文化傳承有了新的接力者,浸潤在厚重的文化滋養中,我們會繼續創新傳播方式,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品讀博物館、愛上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郭春媛說。
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傳統文化曆久彌新。一個個非遺傳承人的堅守,還原千百年前的明豔與精彩。傳拓傳承人李仁清拓古傳今、“複活”石雕,小相獅舞傳承人李金土全新演繹“高空獅藝”……盛典之上,兩位來自鄭州的非遺傳承人捧起了“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獎杯,他們激動地表示,要守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講好鄭州故事、河南故事、黃河故事。
“在這裏可以回望曆史,也可以展望未來。”站在鄭州的舞台上,盛典的文化見證人、演員郭曉東稱自己有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因為他曾有幸扮演過人民公仆焦裕祿。“我演繹了焦裕祿的一生,懂得了‘擇一事,終一生’這句話的分量。”
“手藝人,也是‘守藝人’。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和努力,讓大家看到更多可能性,讓那些深藏於阡陌街巷深處的傳統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視野,讓浸潤著匠人匠心的古老記憶、民俗意識重新煥發光彩。”在現場,郭曉東深情講述了“借文化之帆、揚中國精神”的時代故事。
年度網絡文學IP、年度破圈文學IP、年度作家、年度突破作家、年度文化電視節目、年度動畫IP、年度優秀演出IP、年度跨界先鋒人物……一個個獎項,詮釋著新的文化使命——傳承與創新。
憑借《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古董局中局》等作品,知名作家馬伯庸“圈粉”無數。“我一直覺得中國曆史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摘得“年度作家”榮譽的他深有感觸。
“城市文化名片塑造有六個標準:文化底蘊、好奇心、獨一無二、當下價值觀、連接現實、可轉化性。”在“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2023微博文化之夜主題論壇上,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河南曆史厚重、文化燦爛,可講述、可轉化的故事和場景很多,通過不同形式的創新持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河南文化流行風潮。”
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
“在鞏義雙槐樹遺址中,就出現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雛形,這種理念一直延續了下來。”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中原大地感情深厚,“在古都鄭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你能夠看到萬年前農業的出現,5000多年前‘古國’的形成,3600年前鄭州商城的都城建立。這些都生動詮釋了中華悠久而燦爛的曆史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厚重燦爛,為文化創作、傳承創新提供了豐厚滋養。”盛典之上,手捧“年度文化電視節目”獎杯,《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登場了!洛陽》製片人何冀兵說,“這是一種使命,我們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IP以年輕的姿態登場亮相,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傳統與創新齊飛,文化共時代一色。中華文明的力量,中華文化的魅力,正在更多的細節、更好的創意、更多的方式中被看見、被呈現。
絕續興替,歲月深藏;傳承創新,生生不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