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開欄的話
去年4月,省政府印發《“中原農穀”建設方案》,在新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一年多來,這座農科“芯”城建起“四梁八柱”,創新探索了一係列建設新路徑、新模式,科創資源、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高標準農田、預製菜企業、種子公司、農機企業等,實地感受中原農穀的發展脈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亞偉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1981年出生的薛衛波卻種了1700畝地。
秋收將近,一場雨落在中原農穀核心區——平原示範區。9月20日清晨,家住師寨鎮苗樓村的薛衛波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點開智慧農業雲平台,通過攝像頭看看高粱地、玉米地和大豆地的情況。沒有出現倒伏,薛衛波放心了,又通過農田間布設的小氣候監測設施,查看未來幾天天氣預測情況。
薛衛波種地忙中有序。他在手機上就能看到土壤墒情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缺水缺肥了,手機上輕輕一點,水肥一體機自動配比、噴灌,噴防則采取無人機作業。除了拌種之類的碎活兒需要雇臨時工,其他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2021年,在外經營農資的薛衛波看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廣闊前景,決定回家流轉土地。種了一輩子地的父親第一個反對:“你在外麵幹得好好的,回來種地是不是倒退了?”薛衛波耐心勸導:“這些年我幹的工作也算農業,咱先種500畝地中不中?”
“新農人”說服了“老把式”。那年冬天,薛衛波種的小麥綠油油的,長勢喜人,父親為之驕傲,逢人就說:“不讓他種他非種,結果種得還不賴。咱種地看到蟲才打藥,人家直接用無人機防蟲,不服不行。”
遺憾的是,薛衛波的父親不久後因病離世,沒能看到小麥豐收。把土地出租給薛衛波的鄉親們每畝地拿到1300元租金和300多元分紅。
2022年4月,省政府出台《“中原農穀”建設方案》,提出要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穀”。家處中原農穀核心區的薛衛波更加堅定種好地的信心,又多租了600畝地。得益於“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薛衛波也能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原農穀的主要受益者就是我們,以前澆水要雇人,現在智能灌溉設施免費用。今年我又擴種了600畝。”薛衛波坦言,節約成本隻是一方麵,規模化種植掙的錢主要是增產部分。
薛衛波道出增產秘訣:“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靠數據。”新鄉市氣象局業務科副科長李彤霄介紹,ZY1700型宇宙線區域土壤水分自動觀測儀立在地頭,根據近地表宇宙射線快中子強度與土壤含水量呈反比原理,可以無汙染連續檢測土壤墒情。此外還有蟲情監測、苗情監測等多台設備,提供精準數據。
“精準數據是自動化的前提。”河南數智穀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李楠森說,該公司研發的良田合杆,讓像薛衛波一樣的新農人種地更簡單——分布在地裏的良田合杆可以獨立“思考”,如需澆水便通過數據傳輸協議給附近的噴灌設備發出澆水指令,甚至哪一片地需要單獨澆水,它都會給無人機畫出精準的作業路徑。
薛衛波今年準備再多租1000畝地,他說:“父親如果知道我把地種得這麼好,一定會更為我驕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開欄的話
去年4月,省政府印發《“中原農穀”建設方案》,在新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一年多來,這座農科“芯”城建起“四梁八柱”,創新探索了一係列建設新路徑、新模式,科創資源、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高標準農田、預製菜企業、種子公司、農機企業等,實地感受中原農穀的發展脈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亞偉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1981年出生的薛衛波卻種了1700畝地。
秋收將近,一場雨落在中原農穀核心區——平原示範區。9月20日清晨,家住師寨鎮苗樓村的薛衛波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點開智慧農業雲平台,通過攝像頭看看高粱地、玉米地和大豆地的情況。沒有出現倒伏,薛衛波放心了,又通過農田間布設的小氣候監測設施,查看未來幾天天氣預測情況。
薛衛波種地忙中有序。他在手機上就能看到土壤墒情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缺水缺肥了,手機上輕輕一點,水肥一體機自動配比、噴灌,噴防則采取無人機作業。除了拌種之類的碎活兒需要雇臨時工,其他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2021年,在外經營農資的薛衛波看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廣闊前景,決定回家流轉土地。種了一輩子地的父親第一個反對:“你在外麵幹得好好的,回來種地是不是倒退了?”薛衛波耐心勸導:“這些年我幹的工作也算農業,咱先種500畝地中不中?”
“新農人”說服了“老把式”。那年冬天,薛衛波種的小麥綠油油的,長勢喜人,父親為之驕傲,逢人就說:“不讓他種他非種,結果種得還不賴。咱種地看到蟲才打藥,人家直接用無人機防蟲,不服不行。”
遺憾的是,薛衛波的父親不久後因病離世,沒能看到小麥豐收。把土地出租給薛衛波的鄉親們每畝地拿到1300元租金和300多元分紅。
2022年4月,省政府出台《“中原農穀”建設方案》,提出要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穀”。家處中原農穀核心區的薛衛波更加堅定種好地的信心,又多租了600畝地。得益於“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薛衛波也能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原農穀的主要受益者就是我們,以前澆水要雇人,現在智能灌溉設施免費用。今年我又擴種了600畝。”薛衛波坦言,節約成本隻是一方麵,規模化種植掙的錢主要是增產部分。
薛衛波道出增產秘訣:“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靠數據。”新鄉市氣象局業務科副科長李彤霄介紹,ZY1700型宇宙線區域土壤水分自動觀測儀立在地頭,根據近地表宇宙射線快中子強度與土壤含水量呈反比原理,可以無汙染連續檢測土壤墒情。此外還有蟲情監測、苗情監測等多台設備,提供精準數據。
“精準數據是自動化的前提。”河南數智穀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李楠森說,該公司研發的良田合杆,讓像薛衛波一樣的新農人種地更簡單——分布在地裏的良田合杆可以獨立“思考”,如需澆水便通過數據傳輸協議給附近的噴灌設備發出澆水指令,甚至哪一片地需要單獨澆水,它都會給無人機畫出精準的作業路徑。
薛衛波今年準備再多租1000畝地,他說:“父親如果知道我把地種得這麼好,一定會更為我驕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