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陽
金秋時節,蘭考縣東壩頭。昔日“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的景象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泡桐溢翠、田野如畫。
大河奔騰,氣象萬千,變化不止於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作為重大戰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黃的主戰場,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幅人、河、城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山青水綠鳥飛回
進入秋季,三門峽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最美時節:山巒疊翠,鳥鳴清澗。
曾經,受利益驅動,這裏粗放無序開采,數十萬人在山裏工作、生活,小秦嶺森林出現一塊塊“斑禿”,地表崩塌,河流汙染。
封堵坑口、清運礦渣、播撒草籽、栽植樹木……從2016年起,三門峽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麵修複小秦嶺生態環境。
“治理後的大山恢複了寧靜,山裏空氣好了,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了。”護林員張高弟說。
昔日被生態環境部長期掛牌督辦的負麵典型,蝶變為聯合國“生態修複典型案例”,正是河南致力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真實寫照。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自2020年以來,黃河幹流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水質,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劣Ⅴ類水質斷麵全麵消除;沿黃複合型生態廊道目前已綠化11.5萬畝,幹流右岸全線貫通;截至2022年黃河已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生態保護效果持續顯現……河南堅持中遊“治山”、下遊“治灘”、受水區“織網”,黃河正成為中原大地的“綠色飄帶”。
生態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黃河孟津段,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在此愜意生活;新鄉、開封等地黃河灘區,前來越冬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數量穩定在350多隻;到三門峽棲息越冬的大天鵝,數量從10年前的幾百隻增至現在的1.5萬隻,三門峽亦成為“中國大天鵝之鄉”。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黃河安瀾保障日益增強。
連續22年調水調沙,黃河累計輸沙入海32.5億噸,下遊河道平均下切3.1米,“懸河”態勢得到初步遏製;建成501公裏的標準化堤防和98處控導工程,防浪林、行道林、生態林相互交織;加快數字水利發展,用現代科技為黃河防汛保駕護航。
黃河寧,天下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於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保護發展兩相宜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走綠色低碳轉型之路,已成沿黃各地的共識。
用更少的水產更多更好的糧——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近年來,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各地統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在黃河兩岸實施了122個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把1952萬畝高標準農田升級為高效節水灌溉田,每年可節水1億多立方米。
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河南在黃河流域及引黃受水區14個市建設高標準農田5391萬畝,占流域耕地麵積的77.5%,實施節水灌溉麵積2330萬畝,占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麵積的81%。
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主攻方向——前不久,德力西電氣濮陽基地被工信部授權的節能診斷服務機構鈦和檢測認證集團授予“零碳工廠”證書,成為河南省首個“零碳工廠”。
這是沿黃城市濮陽積極實施產業結構全麵“減碳”、能源結構持續“降碳”的一個縮影。“優先用上自產的綠色電能,每年可節約電費超過150萬元,用綠色‘領銜’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德力西電氣供應鏈相關負責人說。
放眼全省,傳統產業節能降碳做“減法”,三年來全省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3%;綠色產業培育壯大做“加法”,圍繞新興領域、前沿領域,布局千億級產業集群,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位於新鄉縣的河南威猛振動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光伏儲能係統、數字工廠智慧平台、戶外風時尚工裝、各有分工的智能機器人頻頻閃現。“我們的訣竅就是創新。”該公司總經理王思民說。
在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驅動下,沿黃各地持續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滾動推進“三個一批”項目建設……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黃河兩岸高質量發展如火如荼。
賡續文脈煥新彩
9月14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正式啟動,20餘家中外媒體聚首鄭州,探尋黃河文明。
“太震撼了!文明就這樣曆經幾千年流淌而來。”在隻有河南·戲劇幻城,俄羅斯巴什基爾電視台記者點讚:“河南在弘揚黃河文化方麵做得非常好!”
河南是黃河文化核心區和集大成之地,移步換景,黃河故事緩緩展開——
在鄭州,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西山遺址、青台遺址……讓中華文明發展的軸線延伸數千年,加快推進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曆史文化的輻射力不斷增強。
在洛陽,朱閣璀璨入畫,羅衣錦繡如雲,裙裾飄飄、團扇遮麵穿梭於曆史遺跡間……一批又一批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前來打卡,“漢服熱”帶動古都文旅熱,黃河文化煥發新姿。
在開封,黑崗口黃河河勢觀測台、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黃河宋城文化廣場,一條生態廊道穿起散落的曆史文化遺跡,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光。
河南抓好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資源利用、文化業態創新,多種方式深挖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融入生活、創新發展的黃河文化大放異彩。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紮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中原大地,日日新,又日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陽
金秋時節,蘭考縣東壩頭。昔日“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的景象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泡桐溢翠、田野如畫。
大河奔騰,氣象萬千,變化不止於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作為重大戰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黃的主戰場,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幅人、河、城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山青水綠鳥飛回
進入秋季,三門峽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最美時節:山巒疊翠,鳥鳴清澗。
曾經,受利益驅動,這裏粗放無序開采,數十萬人在山裏工作、生活,小秦嶺森林出現一塊塊“斑禿”,地表崩塌,河流汙染。
封堵坑口、清運礦渣、播撒草籽、栽植樹木……從2016年起,三門峽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麵修複小秦嶺生態環境。
“治理後的大山恢複了寧靜,山裏空氣好了,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了。”護林員張高弟說。
昔日被生態環境部長期掛牌督辦的負麵典型,蝶變為聯合國“生態修複典型案例”,正是河南致力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真實寫照。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自2020年以來,黃河幹流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水質,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劣Ⅴ類水質斷麵全麵消除;沿黃複合型生態廊道目前已綠化11.5萬畝,幹流右岸全線貫通;截至2022年黃河已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生態保護效果持續顯現……河南堅持中遊“治山”、下遊“治灘”、受水區“織網”,黃河正成為中原大地的“綠色飄帶”。
生態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黃河孟津段,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在此愜意生活;新鄉、開封等地黃河灘區,前來越冬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數量穩定在350多隻;到三門峽棲息越冬的大天鵝,數量從10年前的幾百隻增至現在的1.5萬隻,三門峽亦成為“中國大天鵝之鄉”。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黃河安瀾保障日益增強。
連續22年調水調沙,黃河累計輸沙入海32.5億噸,下遊河道平均下切3.1米,“懸河”態勢得到初步遏製;建成501公裏的標準化堤防和98處控導工程,防浪林、行道林、生態林相互交織;加快數字水利發展,用現代科技為黃河防汛保駕護航。
黃河寧,天下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於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保護發展兩相宜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走綠色低碳轉型之路,已成沿黃各地的共識。
用更少的水產更多更好的糧——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近年來,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各地統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在黃河兩岸實施了122個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把1952萬畝高標準農田升級為高效節水灌溉田,每年可節水1億多立方米。
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河南在黃河流域及引黃受水區14個市建設高標準農田5391萬畝,占流域耕地麵積的77.5%,實施節水灌溉麵積2330萬畝,占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麵積的81%。
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主攻方向——前不久,德力西電氣濮陽基地被工信部授權的節能診斷服務機構鈦和檢測認證集團授予“零碳工廠”證書,成為河南省首個“零碳工廠”。
這是沿黃城市濮陽積極實施產業結構全麵“減碳”、能源結構持續“降碳”的一個縮影。“優先用上自產的綠色電能,每年可節約電費超過150萬元,用綠色‘領銜’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德力西電氣供應鏈相關負責人說。
放眼全省,傳統產業節能降碳做“減法”,三年來全省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3%;綠色產業培育壯大做“加法”,圍繞新興領域、前沿領域,布局千億級產業集群,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位於新鄉縣的河南威猛振動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光伏儲能係統、數字工廠智慧平台、戶外風時尚工裝、各有分工的智能機器人頻頻閃現。“我們的訣竅就是創新。”該公司總經理王思民說。
在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驅動下,沿黃各地持續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滾動推進“三個一批”項目建設……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黃河兩岸高質量發展如火如荼。
賡續文脈煥新彩
9月14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正式啟動,20餘家中外媒體聚首鄭州,探尋黃河文明。
“太震撼了!文明就這樣曆經幾千年流淌而來。”在隻有河南·戲劇幻城,俄羅斯巴什基爾電視台記者點讚:“河南在弘揚黃河文化方麵做得非常好!”
河南是黃河文化核心區和集大成之地,移步換景,黃河故事緩緩展開——
在鄭州,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西山遺址、青台遺址……讓中華文明發展的軸線延伸數千年,加快推進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曆史文化的輻射力不斷增強。
在洛陽,朱閣璀璨入畫,羅衣錦繡如雲,裙裾飄飄、團扇遮麵穿梭於曆史遺跡間……一批又一批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前來打卡,“漢服熱”帶動古都文旅熱,黃河文化煥發新姿。
在開封,黑崗口黃河河勢觀測台、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黃河宋城文化廣場,一條生態廊道穿起散落的曆史文化遺跡,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光。
河南抓好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資源利用、文化業態創新,多種方式深挖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融入生活、創新發展的黃河文化大放異彩。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紮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中原大地,日日新,又日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