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東壩頭鎮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曾經是蘭考最大的風口,也是焦裕祿帶領群眾防風治沙最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8月31日下午,在張莊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86歲的雷中江。老人家穿著一件白色對襟上衣,身材高大,步履矯健,上樓梯不讓人攙扶。
“您見過焦書記嗎?”記者這麼一問,雷中江濃重的豫東話,就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打不住了。
他第一次見到焦書記,並不“光彩”。
“那時候20多歲,拿著家裏織的土布,和另外兩個人準備扒火車去安徽換吃的,出門的時候,兜裏隻有2毛錢。”雷中江笑著說,“扒火車要選擇有利地形,我們就到火車站的東閘口,藏在棚子後頭。下午4點來鍾,從站台上走過來3個人,我們被發現了,想跑已經來不及,隻能硬著頭皮站那兒。”
“前麵那人問我們是哪裏的,我們回答說是東壩頭的,又問來幹什麼,我們拿出布給他看,說要去安徽用布換吃的。”60年前的細節,雷中江仍記得十分清楚,“他走到我跟前,一隻手扶著我的肩膀,一隻手握著我的手說,‘我是咱縣委的,姓焦,是我們沒有把工作做好,讓你們受苦了,你們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後來又見過焦書記嗎?”記者問。
“見過很多次。”雷中江說。
“您對焦書記有什麼印象?”
“他常穿著一件藍色外套,已經褪色泛白。雖說衣服不新,卻很幹淨、很規矩,有縣委書記的風範。他身體消瘦,但精神頭兒很好,就是臉色有點發黑,可能是肝病的原因。”
雷中江接著給記者講了一個焦書記“裝哭”的故事。
“那是1963年5月,蘭考下了大雨,眼看快收獲的小麥被淹了,焦書記到一個鄉察訪,想找當地幹部討論怎麼辦,他們都不參加。焦書記就去他們家裏找,看到有的幹部急得在家裏哭。”
於是,焦裕祿決定開一個三級幹部會。
“幹部們剛到會場時,精神頭兒很不好。焦書記上台講話,在那兒一坐,頭趴在桌子上,也不吭聲。他抬起頭,大家一看,原來焦書記在表演哭。然後,焦書記說,有些幹部在家裏哭,如果哭能解決問題,我領著大家在這裏哭三天三夜。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就是焦書記教給大家的道理。”
半個多世紀過去,正是憑著“在困難麵前逞英雄”的精神,曾經飽受“三害”之苦的蘭考人民,書寫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奇跡。
如今,張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8.5萬元。
走在村裏的幸福路上,一棟棟紅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各個商鋪裏,藏紅花、葡萄酒、芝麻油等土特產琳琅滿目。從北京來的駐村第一書記餘強告訴記者,村裏還辦起了農家樂,一年有10多萬名遊客到這裏旅遊體驗。
村民們鼓了口袋,也追求“富腦袋”。
幸福路旁的桐花書館裏,記者見到了常來這裏看書的村民袁忍。67歲的她,穿著一件大紅短袖上衣,臉上的笑容也如衣服般喜氣。
“沒想到,草庵子住過了,瓦房住過了,樓房也住上了。”“還有一個沒想到,就是咱農民也能有‘工資’,60歲以上,政府一個月發140塊錢哩。”
一旁的餘強給記者補充道:“現在不少村民都是‘一動兩不動’。”
“啥意思?”記者不禁好奇。
“‘一動’就是有一輛小汽車,‘兩不動’就是村裏有一棟房子,縣城裏還有一套房子。生活一點兒不比大城市裏的人差。”餘強解釋說。
憶苦思甜,蘭考人民更知幸福日子來之不易。
不遠處的鄉賢館裏,村裏的藝術團正在排練,團名叫做“夢裏張莊”。
正在排練的節目是豫劇《焦裕祿》中的一段《我這裏向大家說聲對不起》,唱的是焦裕祿在蘭考火車站見到農民逃荒時的情景。
“咱不怨天不怨地,靠我們自己救自己。除‘三害’,咱們要共甘苦,發奮爭氣。不改變窮麵貌,我決不把蘭考離……”
一曲唱罷,令人無限懷思。
這出豫劇,雷中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這幾句唱詞,唱出了焦書記的內心,他心中裝著全體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短短475天,足以定格成一個永恒。
“焦書記在我們蘭考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焦書記跟俺們可親,一提起來,大家都說‘俺們的焦書記,俺們的焦書記’。俺們現在還享著焦書記的福嘞……”老人家聲音哽咽,用手抹去眼角的淚水。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東壩頭鎮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曾經是蘭考最大的風口,也是焦裕祿帶領群眾防風治沙最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8月31日下午,在張莊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86歲的雷中江。老人家穿著一件白色對襟上衣,身材高大,步履矯健,上樓梯不讓人攙扶。
“您見過焦書記嗎?”記者這麼一問,雷中江濃重的豫東話,就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打不住了。
他第一次見到焦書記,並不“光彩”。
“那時候20多歲,拿著家裏織的土布,和另外兩個人準備扒火車去安徽換吃的,出門的時候,兜裏隻有2毛錢。”雷中江笑著說,“扒火車要選擇有利地形,我們就到火車站的東閘口,藏在棚子後頭。下午4點來鍾,從站台上走過來3個人,我們被發現了,想跑已經來不及,隻能硬著頭皮站那兒。”
“前麵那人問我們是哪裏的,我們回答說是東壩頭的,又問來幹什麼,我們拿出布給他看,說要去安徽用布換吃的。”60年前的細節,雷中江仍記得十分清楚,“他走到我跟前,一隻手扶著我的肩膀,一隻手握著我的手說,‘我是咱縣委的,姓焦,是我們沒有把工作做好,讓你們受苦了,你們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後來又見過焦書記嗎?”記者問。
“見過很多次。”雷中江說。
“您對焦書記有什麼印象?”
“他常穿著一件藍色外套,已經褪色泛白。雖說衣服不新,卻很幹淨、很規矩,有縣委書記的風範。他身體消瘦,但精神頭兒很好,就是臉色有點發黑,可能是肝病的原因。”
雷中江接著給記者講了一個焦書記“裝哭”的故事。
“那是1963年5月,蘭考下了大雨,眼看快收獲的小麥被淹了,焦書記到一個鄉察訪,想找當地幹部討論怎麼辦,他們都不參加。焦書記就去他們家裏找,看到有的幹部急得在家裏哭。”
於是,焦裕祿決定開一個三級幹部會。
“幹部們剛到會場時,精神頭兒很不好。焦書記上台講話,在那兒一坐,頭趴在桌子上,也不吭聲。他抬起頭,大家一看,原來焦書記在表演哭。然後,焦書記說,有些幹部在家裏哭,如果哭能解決問題,我領著大家在這裏哭三天三夜。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就是焦書記教給大家的道理。”
半個多世紀過去,正是憑著“在困難麵前逞英雄”的精神,曾經飽受“三害”之苦的蘭考人民,書寫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奇跡。
如今,張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8.5萬元。
走在村裏的幸福路上,一棟棟紅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各個商鋪裏,藏紅花、葡萄酒、芝麻油等土特產琳琅滿目。從北京來的駐村第一書記餘強告訴記者,村裏還辦起了農家樂,一年有10多萬名遊客到這裏旅遊體驗。
村民們鼓了口袋,也追求“富腦袋”。
幸福路旁的桐花書館裏,記者見到了常來這裏看書的村民袁忍。67歲的她,穿著一件大紅短袖上衣,臉上的笑容也如衣服般喜氣。
“沒想到,草庵子住過了,瓦房住過了,樓房也住上了。”“還有一個沒想到,就是咱農民也能有‘工資’,60歲以上,政府一個月發140塊錢哩。”
一旁的餘強給記者補充道:“現在不少村民都是‘一動兩不動’。”
“啥意思?”記者不禁好奇。
“‘一動’就是有一輛小汽車,‘兩不動’就是村裏有一棟房子,縣城裏還有一套房子。生活一點兒不比大城市裏的人差。”餘強解釋說。
憶苦思甜,蘭考人民更知幸福日子來之不易。
不遠處的鄉賢館裏,村裏的藝術團正在排練,團名叫做“夢裏張莊”。
正在排練的節目是豫劇《焦裕祿》中的一段《我這裏向大家說聲對不起》,唱的是焦裕祿在蘭考火車站見到農民逃荒時的情景。
“咱不怨天不怨地,靠我們自己救自己。除‘三害’,咱們要共甘苦,發奮爭氣。不改變窮麵貌,我決不把蘭考離……”
一曲唱罷,令人無限懷思。
這出豫劇,雷中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這幾句唱詞,唱出了焦書記的內心,他心中裝著全體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短短475天,足以定格成一個永恒。
“焦書記在我們蘭考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焦書記跟俺們可親,一提起來,大家都說‘俺們的焦書記,俺們的焦書記’。俺們現在還享著焦書記的福嘞……”老人家聲音哽咽,用手抹去眼角的淚水。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