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2023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嘉賓走進洛陽
更新時間:2023-9-7 20:35:47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一座洛陽城,半部中國史。9月6日,2023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嘉賓所乘坐的汽車緩緩駛入河洛大地,一場洛陽與世界的文化碰撞悄然發生。各位國際旅遊城市市長及代表滿懷憧憬與期待,分別赴洛陽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及遺址園開啟為期一天的華夏古都考察之旅,穿越時空,感觸華夏文明。

龍門石窟,講述無聲的曆史

6日上午,嘉賓們走進龍門石窟景區,被左側伊河的萬頃碧波所吸引,不斷感歎自然之美。伊河,秦川之一,中國黃河南岸洛河支流之一,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相彙而成伊洛河,直接影響了洛陽盆地古代城市的布局、選址和變遷,如二裏頭、隋唐洛陽城遺址、東周王城。伊洛河擁抱中原腹地,見證華夏文明成長,撐起了厚重的河洛文化。

沿著伊河河畔,龍門石窟逐漸映入眼簾。“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最高峰”。其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期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曆經10多個朝代長達1400餘年,是一處壯觀的世界文化遺產。伴隨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曆史科普,一行人駐足於盧舍那大佛前,感受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以及無窮智慧。“龍門石窟真的太壯觀了!” 瑞典萌芽動力集團執行總裁安娜·瑪麗亞·塞西莉亞·埃裏克森·德克感慨道。

“盧舍那”是梵語,意思是光明普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標誌著唐代雕刻的最高水平。大佛莊重,祥和的麵容似乎在向眾人講述著曆史長河的波瀾與曲折。

首次來到洛陽的西班牙坎塔布裏亞大區國際事務部部長拉奎爾·曼薩納雷斯·瓦爾多表示:“龍門石窟的曆史與文化底蘊深厚,這些獨特的雕刻藝術令她印象深刻。河南可以向全世界展示的東西太多了,相信未來河南會吸引到更多的外國遊客前來遊覽!”

盛世隋唐,以遺跡對話未來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應天門處於古代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的南方,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雄偉壯闊,氣勢恢宏。嘉賓們紛紛與應天門合照留念,鏡頭定格下的是華夏文明與世界的交融。“真的很開心能有機會來到這裏,中國的曆史古老且悠久,中途雖然曆經波折,但最終變得如此強大。”德國中部機場貨運物流副總裁萊比錫向大河網記者分享自己的感觸說。

下一站的明堂,被稱為“萬象神宮”,是昔日武則天管理朝政的正殿,其內部裝飾金碧輝煌,再現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唐的繁盛與國威。華麗的大殿上正上演著一出出精彩的唐風歌舞表演, 城建廳內陳列著巨木十國以及宮城的沙盤模型,影視廳中世界上最大的弧度影院回望曆代古都的恢弘與變遷,嘉賓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輝煌的中華文明曆史軌跡。芬蘭捷瓦斯基拉大學商業經濟學院院長漢娜·莉娜·佩索寧對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表現出濃厚興趣。“我們與中國擁有著相同的文明特點,這些建築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曆史的載體。”希臘雅典埃利尼科市議長沙帕利斯·伊奧尼斯也向記者分享他的感悟。

穿越夏朝,在二裏頭遺址溯源中國

在中國第一王朝夏代的中晚期都城遺址“二裏頭”,肅穆的古文物展館內,鑲嵌綠鬆石獸麵紋銅牌飾、綠鬆石龍形器、乳釘紋青銅爵、白陶盉等文物珍寶吸引嘉賓駐足旁觀,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現最早中國。

遺址內陳設有宮殿、製陶作坊、墓葬等遺跡,以及大量出土的玉器、銅器等遺物,向遊客們揭開古老的夏都“麵紗”。“在這裏,我們得以了解中國文明根源,能看到數千年前發生的事情真的太神奇了。在人類文明早期,中國人便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那時候他們就已經明白了社會需求,製作出如今陳設在此的陶器、銅器,以便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文物遺跡經曆千年,記載了人類的曆史,並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學習動力。”洛陽之旅使得美國彩虹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斯蒂芬·裏徹激發了對華夏文明的學習熱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曆史的長河中曆久彌新。洛陽城誕生出令世人驚歎的輝煌成就,是中華文明的小小縮影,積澱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向往。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結合燈光,投影等手段,洛陽跨過千年時間阻隔,將古老中國的社會圖景生動地展現在世界麵前,不斷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周金淼 楊佳欣)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2023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嘉賓走進洛陽
2023-9-7 20:35:47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一座洛陽城,半部中國史。9月6日,2023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嘉賓所乘坐的汽車緩緩駛入河洛大地,一場洛陽與世界的文化碰撞悄然發生。各位國際旅遊城市市長及代表滿懷憧憬與期待,分別赴洛陽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及遺址園開啟為期一天的華夏古都考察之旅,穿越時空,感觸華夏文明。

龍門石窟,講述無聲的曆史

6日上午,嘉賓們走進龍門石窟景區,被左側伊河的萬頃碧波所吸引,不斷感歎自然之美。伊河,秦川之一,中國黃河南岸洛河支流之一,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相彙而成伊洛河,直接影響了洛陽盆地古代城市的布局、選址和變遷,如二裏頭、隋唐洛陽城遺址、東周王城。伊洛河擁抱中原腹地,見證華夏文明成長,撐起了厚重的河洛文化。

沿著伊河河畔,龍門石窟逐漸映入眼簾。“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最高峰”。其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期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曆經10多個朝代長達1400餘年,是一處壯觀的世界文化遺產。伴隨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曆史科普,一行人駐足於盧舍那大佛前,感受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以及無窮智慧。“龍門石窟真的太壯觀了!” 瑞典萌芽動力集團執行總裁安娜·瑪麗亞·塞西莉亞·埃裏克森·德克感慨道。

“盧舍那”是梵語,意思是光明普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標誌著唐代雕刻的最高水平。大佛莊重,祥和的麵容似乎在向眾人講述著曆史長河的波瀾與曲折。

首次來到洛陽的西班牙坎塔布裏亞大區國際事務部部長拉奎爾·曼薩納雷斯·瓦爾多表示:“龍門石窟的曆史與文化底蘊深厚,這些獨特的雕刻藝術令她印象深刻。河南可以向全世界展示的東西太多了,相信未來河南會吸引到更多的外國遊客前來遊覽!”

盛世隋唐,以遺跡對話未來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應天門處於古代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的南方,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雄偉壯闊,氣勢恢宏。嘉賓們紛紛與應天門合照留念,鏡頭定格下的是華夏文明與世界的交融。“真的很開心能有機會來到這裏,中國的曆史古老且悠久,中途雖然曆經波折,但最終變得如此強大。”德國中部機場貨運物流副總裁萊比錫向大河網記者分享自己的感觸說。

下一站的明堂,被稱為“萬象神宮”,是昔日武則天管理朝政的正殿,其內部裝飾金碧輝煌,再現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唐的繁盛與國威。華麗的大殿上正上演著一出出精彩的唐風歌舞表演, 城建廳內陳列著巨木十國以及宮城的沙盤模型,影視廳中世界上最大的弧度影院回望曆代古都的恢弘與變遷,嘉賓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輝煌的中華文明曆史軌跡。芬蘭捷瓦斯基拉大學商業經濟學院院長漢娜·莉娜·佩索寧對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表現出濃厚興趣。“我們與中國擁有著相同的文明特點,這些建築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曆史的載體。”希臘雅典埃利尼科市議長沙帕利斯·伊奧尼斯也向記者分享他的感悟。

穿越夏朝,在二裏頭遺址溯源中國

在中國第一王朝夏代的中晚期都城遺址“二裏頭”,肅穆的古文物展館內,鑲嵌綠鬆石獸麵紋銅牌飾、綠鬆石龍形器、乳釘紋青銅爵、白陶盉等文物珍寶吸引嘉賓駐足旁觀,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現最早中國。

遺址內陳設有宮殿、製陶作坊、墓葬等遺跡,以及大量出土的玉器、銅器等遺物,向遊客們揭開古老的夏都“麵紗”。“在這裏,我們得以了解中國文明根源,能看到數千年前發生的事情真的太神奇了。在人類文明早期,中國人便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那時候他們就已經明白了社會需求,製作出如今陳設在此的陶器、銅器,以便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文物遺跡經曆千年,記載了人類的曆史,並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學習動力。”洛陽之旅使得美國彩虹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斯蒂芬·裏徹激發了對華夏文明的學習熱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曆史的長河中曆久彌新。洛陽城誕生出令世人驚歎的輝煌成就,是中華文明的小小縮影,積澱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向往。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結合燈光,投影等手段,洛陽跨過千年時間阻隔,將古老中國的社會圖景生動地展現在世界麵前,不斷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周金淼 楊佳欣)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