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豫見好人丨從青絲到白發 他39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臥床妻
更新時間:2023-9-6 20:22:10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臧小景)“我跟她離了,她日子咋過啊。人這一輩子不能壞良心啊,誰都有兄弟姐妹,如果是咱姐妹,這情況離婚了,咱心裏頭是啥滋味?咱農村有句俗話——‘我上輩子欠她哩’!”

朱長貴是中牟縣劉集鎮朱塘池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從青絲到白發,他39年如一日照顧臥床妻,不離不棄。提起他,無論是朱塘池村的幹部還是群眾都是點頭稱讚:“是個大好人”“對他媳婦兒真是萬裏難挑一”“無怨無悔照顧妻子半輩子了,毫無怨言”。

在2023年一季度“中國好人榜”中,今年63歲的朱長貴光榮登榜,入選孝老愛親類“中國好人”。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吧——

變故丨婚後妻子發病 花光家裏積蓄

  “有女兒那一年,到現在29年了,睡覺躺不平、坐不直,還日夜不停地抖。醫生說倆小時吃一次藥,不吃,會抖得更厲害。”

朱長貴說,1984年結婚後不久,妻子就出現輕微的症狀。然後,他開始了漫長的尋醫問藥之路。這麼多年,為妻子看病吃藥已花去近30萬元。

  早些年,朱長貴父母健在時還能幫忙照看,朱長貴一邊在家門口打臨時工,一邊起早貪黑地在地裏忙活,就是為了能多掙個治病養家的錢。後來父母去世,朱長貴就不打工了,專職在家照顧妻子,還要幹農活,一個人扛起了家庭重擔。

行動丨照顧臥床妻子 39年如一日

  剛開始,朱長貴妻子病情較輕時候是手腳顫抖,不能幹重活,後來病情越來越重,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為補貼家用,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朱長貴既要照顧臥床的妻子,又要照看兩個孫子。

每天朱長貴做好飯先一勺一勺喂給妻子吃,然後為妻子換洗衣服、擦洗身子,妻子每次大小便之後,他都會及時清洗。晚上,妻子有時還會鬧騰不睡覺,他不顧疲憊地哄著她,30多年來,朱長貴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

“農忙時節,我爸每天早上不吃飯,戴著頭燈都要去幹活,天亮後趕緊回家給家人做飯,每天特別的辛苦。待家裏都安排好後,又帶著農具到地裏就繼續幹活,因為我媽身體不好,農活都是我爸自己幹。”朱長貴女兒眼裏寫滿了對爸爸的心疼。

為了照顧妻子,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去和好友小聚,也不能出遠門,生活異常艱辛。39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妻子,朱長貴的付出常人難以想象,額頭的皺紋、頭頂的白發寫滿了他人生的艱辛。

信念丨堅守婚姻承諾 傳承良好家風

 朱長貴的父親在世時常這樣說:“嫁到咱家來,就是咱一輩子的親人,有困難一起克服。”朱長貴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幫著朱長貴照顧病人,其傳承下來的“忠厚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的良好家風也一直影響著後人。

“我對現在的生活也可滿足,鎮裏建的這安置小區可幹淨,跟城裏樓房沒啥區別。兒子結婚了,孫子也可懂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倆小家夥也會‘打下手’了。比著前幾年,這日子已經好太多了!”朱長貴說。

  幾十年如一日,朱長貴用樸實無華的行動傳承著良好家風,詮釋了“丈夫”兩個字的深刻內涵。他的善舉大愛,贏得了街坊鄰居的稱讚,也成為自家後代和鄰居身邊的榜樣。

記者手記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跟她離了,她日子咋過啊。”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隻有相濡以沫的每一天。39年來,朱長貴用自己一生秉承的堅定信念和優秀的個人品格,不離不棄,攜手與妻子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譜寫了一曲愛的讚歌。

“我對現在的生活也可滿足,鎮裏建的這安置小區可幹淨,跟城裏樓房沒啥區別。兒子結婚了,孫子也可懂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倆小家夥也會‘打下手’了。比著前幾年,這日子已經好太多了!”言語中,朱長貴充滿了樂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父母在世時幫助朱長貴照顧他的妻子,父母離世後朱長貴全職照顧妻子。家風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風浸潤著孩子們的成長,朱長貴的兩個小孫子如今也能幫忙照顧奶奶。朱長貴用自己的愛構建了一個令人尊敬的家庭,給身邊人樹立了榜樣。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豫見好人丨從青絲到白發 他39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臥床妻
    2023-9-6 20:22:10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臧小景)“我跟她離了,她日子咋過啊。人這一輩子不能壞良心啊,誰都有兄弟姐妹,如果是咱姐妹,這情況離婚了,咱心裏頭是啥滋味?咱農村有句俗話——‘我上輩子欠她哩’!”

    朱長貴是中牟縣劉集鎮朱塘池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從青絲到白發,他39年如一日照顧臥床妻,不離不棄。提起他,無論是朱塘池村的幹部還是群眾都是點頭稱讚:“是個大好人”“對他媳婦兒真是萬裏難挑一”“無怨無悔照顧妻子半輩子了,毫無怨言”。

    在2023年一季度“中國好人榜”中,今年63歲的朱長貴光榮登榜,入選孝老愛親類“中國好人”。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吧——

    變故丨婚後妻子發病 花光家裏積蓄

      “有女兒那一年,到現在29年了,睡覺躺不平、坐不直,還日夜不停地抖。醫生說倆小時吃一次藥,不吃,會抖得更厲害。”

    朱長貴說,1984年結婚後不久,妻子就出現輕微的症狀。然後,他開始了漫長的尋醫問藥之路。這麼多年,為妻子看病吃藥已花去近30萬元。

      早些年,朱長貴父母健在時還能幫忙照看,朱長貴一邊在家門口打臨時工,一邊起早貪黑地在地裏忙活,就是為了能多掙個治病養家的錢。後來父母去世,朱長貴就不打工了,專職在家照顧妻子,還要幹農活,一個人扛起了家庭重擔。

    行動丨照顧臥床妻子 39年如一日

      剛開始,朱長貴妻子病情較輕時候是手腳顫抖,不能幹重活,後來病情越來越重,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為補貼家用,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朱長貴既要照顧臥床的妻子,又要照看兩個孫子。

    每天朱長貴做好飯先一勺一勺喂給妻子吃,然後為妻子換洗衣服、擦洗身子,妻子每次大小便之後,他都會及時清洗。晚上,妻子有時還會鬧騰不睡覺,他不顧疲憊地哄著她,30多年來,朱長貴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

    “農忙時節,我爸每天早上不吃飯,戴著頭燈都要去幹活,天亮後趕緊回家給家人做飯,每天特別的辛苦。待家裏都安排好後,又帶著農具到地裏就繼續幹活,因為我媽身體不好,農活都是我爸自己幹。”朱長貴女兒眼裏寫滿了對爸爸的心疼。

    為了照顧妻子,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去和好友小聚,也不能出遠門,生活異常艱辛。39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妻子,朱長貴的付出常人難以想象,額頭的皺紋、頭頂的白發寫滿了他人生的艱辛。

    信念丨堅守婚姻承諾 傳承良好家風

     朱長貴的父親在世時常這樣說:“嫁到咱家來,就是咱一輩子的親人,有困難一起克服。”朱長貴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幫著朱長貴照顧病人,其傳承下來的“忠厚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的良好家風也一直影響著後人。

    “我對現在的生活也可滿足,鎮裏建的這安置小區可幹淨,跟城裏樓房沒啥區別。兒子結婚了,孫子也可懂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倆小家夥也會‘打下手’了。比著前幾年,這日子已經好太多了!”朱長貴說。

      幾十年如一日,朱長貴用樸實無華的行動傳承著良好家風,詮釋了“丈夫”兩個字的深刻內涵。他的善舉大愛,贏得了街坊鄰居的稱讚,也成為自家後代和鄰居身邊的榜樣。

    記者手記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跟她離了,她日子咋過啊。”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隻有相濡以沫的每一天。39年來,朱長貴用自己一生秉承的堅定信念和優秀的個人品格,不離不棄,攜手與妻子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譜寫了一曲愛的讚歌。

    “我對現在的生活也可滿足,鎮裏建的這安置小區可幹淨,跟城裏樓房沒啥區別。兒子結婚了,孫子也可懂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倆小家夥也會‘打下手’了。比著前幾年,這日子已經好太多了!”言語中,朱長貴充滿了樂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父母在世時幫助朱長貴照顧他的妻子,父母離世後朱長貴全職照顧妻子。家風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風浸潤著孩子們的成長,朱長貴的兩個小孫子如今也能幫忙照顧奶奶。朱長貴用自己的愛構建了一個令人尊敬的家庭,給身邊人樹立了榜樣。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