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記者 祁嘉潤
腳下,是縱橫交織的路網水係;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萬畝良田。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一派亟待豐收的場景,看著踏實、令人提氣。
和過路的老鄉們聊起這些年村裏耕地的情況,一位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說:“還是現在成規模了好,上了機械,種地、施肥、收割都方便。”當地一名幹部也表示:“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繞不開成片連方、規模經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再次明確,要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建立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製,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形成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耕地保護合力。
不難發現,提及規模經營,“適度”二字,尤其被強調。
何為適度?蘭考縣惠安街道司野村靠近開發區,多數村民選擇將土地流轉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與經營主體簽訂協議,將成片連方土地交由後者規模化種植。這樣一來,村民既能安心就近務工,還可穩定獲得土地流轉費的保底收益及一定比例的分紅。紅廟鎮土嶺村耕地條件較好,村民多將土地統一交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再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社會化托管主體,獲取專業的耕、種、管、收、銷全過程服務,以此獲得更高的收益。而在其他一些村鎮,對無意流轉或托管土地的村民,會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通過集采集配,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為農戶提供統一的農資、耕種、管理、收獲、銷售等服務,並可通過簽訂協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銷售糧食作物……
無論是司野村的流轉,還是土嶺村的托管,抑或其他一些村莊的“五統一”服務模式,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
當前,各地正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此過程中,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各方必須麵對的課題。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曾出現過因盲目擴大規模而導致資金鏈跟不上、管理水平達不到等問題,最終造成耕地資源浪費、農民利益受損。
蘭考的經驗啟示我們,要深刻理解“適度規模”的內涵要求,把握並處理好“適度”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唯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算細、算好增收賬,因地製宜選擇適合的模式,並同步做好科學規劃、機製保障等工作,才能不斷提升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下好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棋。
調研途中,聽蘭考縣一名幹部動情地講,當年焦裕祿來到蘭考時,全縣每畝地每年僅能產糧40多斤。6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蘭考,每畝地每年產糧能達到2000多斤,是名副其實的“噸良田”。
“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從沙地到良田,60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奇跡。如今,當地多種模式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探索值得我們再一次深深思考。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人民日報記者 祁嘉潤
腳下,是縱橫交織的路網水係;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萬畝良田。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一派亟待豐收的場景,看著踏實、令人提氣。
和過路的老鄉們聊起這些年村裏耕地的情況,一位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說:“還是現在成規模了好,上了機械,種地、施肥、收割都方便。”當地一名幹部也表示:“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繞不開成片連方、規模經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再次明確,要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建立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製,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形成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耕地保護合力。
不難發現,提及規模經營,“適度”二字,尤其被強調。
何為適度?蘭考縣惠安街道司野村靠近開發區,多數村民選擇將土地流轉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與經營主體簽訂協議,將成片連方土地交由後者規模化種植。這樣一來,村民既能安心就近務工,還可穩定獲得土地流轉費的保底收益及一定比例的分紅。紅廟鎮土嶺村耕地條件較好,村民多將土地統一交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再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社會化托管主體,獲取專業的耕、種、管、收、銷全過程服務,以此獲得更高的收益。而在其他一些村鎮,對無意流轉或托管土地的村民,會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通過集采集配,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為農戶提供統一的農資、耕種、管理、收獲、銷售等服務,並可通過簽訂協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銷售糧食作物……
無論是司野村的流轉,還是土嶺村的托管,抑或其他一些村莊的“五統一”服務模式,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
當前,各地正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此過程中,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各方必須麵對的課題。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曾出現過因盲目擴大規模而導致資金鏈跟不上、管理水平達不到等問題,最終造成耕地資源浪費、農民利益受損。
蘭考的經驗啟示我們,要深刻理解“適度規模”的內涵要求,把握並處理好“適度”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唯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算細、算好增收賬,因地製宜選擇適合的模式,並同步做好科學規劃、機製保障等工作,才能不斷提升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下好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棋。
調研途中,聽蘭考縣一名幹部動情地講,當年焦裕祿來到蘭考時,全縣每畝地每年僅能產糧40多斤。6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蘭考,每畝地每年產糧能達到2000多斤,是名副其實的“噸良田”。
“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從沙地到良田,60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奇跡。如今,當地多種模式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探索值得我們再一次深深思考。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