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我,是來自甘肅的一粒紫花苜蓿草種。一直以來,我有著“牧草之王”的美譽。
對,沒錯,我根係發達,能鑽進土裏10米深,一年能收三四茬。
4年前,我搬了一次家,來到了千裏之外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想不到,我不隻可以用來喂牛羊,還能為守護黃河發揮重要作用;更想不到,在這裏,我經曆了“七十二般變化”,開啟了一段奇幻的綠色循環之旅。
安家
老實說,讓我走出大西北,最初我是拒絕的。
2000多年前,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我們的祖先帶回,我們就在中國北方安家落戶,世代安心做牧草。
這一時要搬新家,我們心裏也打鼓:聽說黃河的最後一道彎就在蘭考。曆史上,黃河多次決溢、改道,明代有詩雲,“頃來河漲疑海勢,樹杪懸沙注平地”,以至於黃河灘區沙丘連綿,半沙半淤、土壤貧瘠。
20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
2019年,河南省派人到甘肅考察後,打算引進我們在灘區進行種植。一來種好草、養好牛、喝好奶,搞“種養加”一體化發展;二來利用我們的特性,“鎖風沙、治鹽堿、改生態”,把灘區環境治理好。
但前提是,搬家後我們會不會水土不服,能不能一舉兩得?
帶著這樣的好奇,2019年秋天,我們首批小夥伴來到了蘭考縣東壩頭鎮,在3.38萬畝的灘區沙地安家。
怕我們水土不服,龍頭企業還拉上農業專家,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我們得到了精心嗬護。專家專門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簡單地說,就是讓我們“按需進補”,成本低了,肥料利用率高了,也避免了多餘肥料汙染土壤。
他們用的噴灌機,不受地形限製,也不會碾壓我們的幼苗。土地利用率和有效灌溉率達到90%。
專家們一測:我們長大以後,不僅品質沒降低,產量還增加了一倍。相比於老家大西北,這裏升溫早、降溫晚,每年我們能多長三茬,能收割六至七茬。
沒想到,中原的氣候,我們還挺適應!到今天,我們已經覆蓋了8萬畝的黃河灘區。原來的沙地,搖身一變成了碧波千頃的“灘區草原”和天然氧吧。
變身
當我們還有半個月左右進入抽穗期時,就可以被收割了。經曆晾曬、聚攏、切碎、裹包、發酵,等到幹物質占比45%時,我們被大貨車運往養牛場。
奇幻之旅,才剛剛開始。
我和同伴們被送往不同的目的地。每年,在蘭考可以收獲18.2萬噸苜蓿青貯,總產值近2.2億元。其中一半以上就在蘭考本地牧場消化。另一些同伴前往駐馬店、新鄉等地,還有的要遠走陝西。
蘭考提倡“灘內種好草,灘外養好牛”。我們有的小夥伴目的地在許河鄉楊橋村北的首農萬頭牧場,這裏能養1萬頭牛。
每頭牛有耳標“身份證”、帶芯片記錄運動量多大。這裏有雙列牛舍、犢牛暖棚、犢牛島,還有現代化的擠奶廳,擠奶過程中有巨型風扇和噴淋降溫。
我們被投入8萬平方米的青貯池。青貯苜蓿口感好、易消化,從口到胃,我們完成了作為牧草的使命。
化學反應,讓我們產生“分身”:一部分營養成分被奶牛吸收,轉化成牛奶;一部分變為糞汙,混入養殖廢水變成沼液、有機肥,還田再利用。
這裏平均每天生產100噸鮮奶。我們被迅速冷藏至4攝氏度以下,乘專業運奶車抵達新鄉市原陽縣的乳業加工廠。到那裏,我可能變身為盒裝純牛奶,大家很可能在華北的大小超市裏與我相遇。
輪回
對我的“糞汙分身”,大家先別嫌棄,看我接下來的奇幻旅程。
要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成為“糞汙”的我們不能亂排亂放,要經過處理。
在蘭考,處理我們有兩種方式:場內循環和集中處置。
場內,利用幹濕分離設備分離出固體物質,形成沼氣和沼渣。沼渣烘幹後,回填牛臥床。液體部分被用於灌溉。
場外,我們被集中送往儀封鎮的河南第一家生物製氣公司。我們在這裏變身為生物質天然氣,隨著縣城的天然氣管道,進入千家萬戶,或者烹熟某個家庭的晚餐,化身一縷尋常百姓家的煙火氣;或者加熱夜歸人的洗澡水,洗去一身的疲憊。
當然,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我們要和秸稈充分攪拌,然後經過20到30天的厭氧發酵,沼液沼渣用作肥料還田,沼氣進一步提純成天然氣。
這裏正常達產後,年處理畜禽糞汙約20萬噸、農作物秸稈約3萬噸,年產生物天然氣925萬標準立方米。不消說,這為蘭考這個肉牛奶牛養殖大縣解決養殖麵源汙染難題幫了大忙。
經過數次分身、變身,我已經說不清,我置身哪個部分,到底走到了哪裏。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的我再次回到了這片焦裕祿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蘭考人正在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良種良法、測土配方、深耕深鬆、秸稈還田、綠色循環、數字賦能……一些更新的嚐試正在徐徐鋪開。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我,是來自甘肅的一粒紫花苜蓿草種。一直以來,我有著“牧草之王”的美譽。
對,沒錯,我根係發達,能鑽進土裏10米深,一年能收三四茬。
4年前,我搬了一次家,來到了千裏之外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想不到,我不隻可以用來喂牛羊,還能為守護黃河發揮重要作用;更想不到,在這裏,我經曆了“七十二般變化”,開啟了一段奇幻的綠色循環之旅。
安家
老實說,讓我走出大西北,最初我是拒絕的。
2000多年前,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我們的祖先帶回,我們就在中國北方安家落戶,世代安心做牧草。
這一時要搬新家,我們心裏也打鼓:聽說黃河的最後一道彎就在蘭考。曆史上,黃河多次決溢、改道,明代有詩雲,“頃來河漲疑海勢,樹杪懸沙注平地”,以至於黃河灘區沙丘連綿,半沙半淤、土壤貧瘠。
20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
2019年,河南省派人到甘肅考察後,打算引進我們在灘區進行種植。一來種好草、養好牛、喝好奶,搞“種養加”一體化發展;二來利用我們的特性,“鎖風沙、治鹽堿、改生態”,把灘區環境治理好。
但前提是,搬家後我們會不會水土不服,能不能一舉兩得?
帶著這樣的好奇,2019年秋天,我們首批小夥伴來到了蘭考縣東壩頭鎮,在3.38萬畝的灘區沙地安家。
怕我們水土不服,龍頭企業還拉上農業專家,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我們得到了精心嗬護。專家專門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簡單地說,就是讓我們“按需進補”,成本低了,肥料利用率高了,也避免了多餘肥料汙染土壤。
他們用的噴灌機,不受地形限製,也不會碾壓我們的幼苗。土地利用率和有效灌溉率達到90%。
專家們一測:我們長大以後,不僅品質沒降低,產量還增加了一倍。相比於老家大西北,這裏升溫早、降溫晚,每年我們能多長三茬,能收割六至七茬。
沒想到,中原的氣候,我們還挺適應!到今天,我們已經覆蓋了8萬畝的黃河灘區。原來的沙地,搖身一變成了碧波千頃的“灘區草原”和天然氧吧。
變身
當我們還有半個月左右進入抽穗期時,就可以被收割了。經曆晾曬、聚攏、切碎、裹包、發酵,等到幹物質占比45%時,我們被大貨車運往養牛場。
奇幻之旅,才剛剛開始。
我和同伴們被送往不同的目的地。每年,在蘭考可以收獲18.2萬噸苜蓿青貯,總產值近2.2億元。其中一半以上就在蘭考本地牧場消化。另一些同伴前往駐馬店、新鄉等地,還有的要遠走陝西。
蘭考提倡“灘內種好草,灘外養好牛”。我們有的小夥伴目的地在許河鄉楊橋村北的首農萬頭牧場,這裏能養1萬頭牛。
每頭牛有耳標“身份證”、帶芯片記錄運動量多大。這裏有雙列牛舍、犢牛暖棚、犢牛島,還有現代化的擠奶廳,擠奶過程中有巨型風扇和噴淋降溫。
我們被投入8萬平方米的青貯池。青貯苜蓿口感好、易消化,從口到胃,我們完成了作為牧草的使命。
化學反應,讓我們產生“分身”:一部分營養成分被奶牛吸收,轉化成牛奶;一部分變為糞汙,混入養殖廢水變成沼液、有機肥,還田再利用。
這裏平均每天生產100噸鮮奶。我們被迅速冷藏至4攝氏度以下,乘專業運奶車抵達新鄉市原陽縣的乳業加工廠。到那裏,我可能變身為盒裝純牛奶,大家很可能在華北的大小超市裏與我相遇。
輪回
對我的“糞汙分身”,大家先別嫌棄,看我接下來的奇幻旅程。
要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成為“糞汙”的我們不能亂排亂放,要經過處理。
在蘭考,處理我們有兩種方式:場內循環和集中處置。
場內,利用幹濕分離設備分離出固體物質,形成沼氣和沼渣。沼渣烘幹後,回填牛臥床。液體部分被用於灌溉。
場外,我們被集中送往儀封鎮的河南第一家生物製氣公司。我們在這裏變身為生物質天然氣,隨著縣城的天然氣管道,進入千家萬戶,或者烹熟某個家庭的晚餐,化身一縷尋常百姓家的煙火氣;或者加熱夜歸人的洗澡水,洗去一身的疲憊。
當然,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我們要和秸稈充分攪拌,然後經過20到30天的厭氧發酵,沼液沼渣用作肥料還田,沼氣進一步提純成天然氣。
這裏正常達產後,年處理畜禽糞汙約20萬噸、農作物秸稈約3萬噸,年產生物天然氣925萬標準立方米。不消說,這為蘭考這個肉牛奶牛養殖大縣解決養殖麵源汙染難題幫了大忙。
經過數次分身、變身,我已經說不清,我置身哪個部分,到底走到了哪裏。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的我再次回到了這片焦裕祿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蘭考人正在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良種良法、測土配方、深耕深鬆、秸稈還田、綠色循環、數字賦能……一些更新的嚐試正在徐徐鋪開。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