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南陽三顧
更新時間:2023-9-2 9:48:34    來源:經濟日報

  一日和朋友聊天,談起筆者家鄉南陽。朋友說:“常聽人講,‘南陽,一個值得三顧的地方’,除了打‘諸葛亮牌’,南陽還有些什麼?”

  “於顯樂都,既麗且康!陪京之南,居漢之陽。”約1900年前,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以一篇《南都賦》讚頌其家鄉南陽獨特的山川風貌、曆史地位。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12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5次到訪南陽,寫下《南都行》等10餘首詩篇,感慨“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毛澤東同誌揮毫撰寫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這一名篇。

  八百裏伏牛綿延東西,千萬年淯水緩緩流淌,華夏文明在此紮根,楚漢文化於此發源……今年盛夏,筆者重回故土,切實感受到這座悠久古城的新鮮脈動。

  農事忙

  綠油油的玉米如紗帳般籠罩田地,青翠的芝麻莖隨著素雅花朵的綻放拔節生長,廣袤田野的盡頭青山如黛,碧水長流……故鄉記憶離不開這片被譽為“中州糧倉”的土地,還有辛勤耕耘的農民。

  南陽古稱“宛”,北倚伏牛,南臨漢水,西依秦嶺,東連江淮,是三麵環山的盆地;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東西接合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嶺,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熱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正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距今五六十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中原人類的鼻祖“南召猿人”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南陽人常念叨“召父杜母”的故事。《漢書》《後漢書》記載,西漢時期的南陽太守召信臣和東漢時期的南陽太守杜詩,在任期間都注重農業發展,開鑿水利溝渠、開墾荒地陂池,並發明水排助力農具鑄造,被百姓稱頌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足見南陽重農之風由來已久。

  “南陽盆地是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自古以來,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稍微種點莊稼就餓不著,這也造成農民守成思想嚴重,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南陽市農業農村係統工作多年的吳梽立說,“但如今大不一樣了!南陽農民群體靠著開拓創新改變了傳統農業的‘打法’,還創辦了不少優秀的農業企業。”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1992年,一位南陽農村小夥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國營肉聯廠工作,為實現年少時“科學養豬”的夢想,他辭去“鐵飯碗”,回到農村老家,借錢養了22頭生豬。

  村裏人大都不看好他的決定,“放著‘鐵飯碗’不要,非得回來養豬”。

  從這22頭生豬起家,小夥和妻子用30年時間培育出了全球出欄量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去年出欄生豬6120萬頭,居全球第一位。當年的小夥秦英林也實現了最初的創業夢想:把中國典型的散戶養豬模式升級為現代化養殖產業;通過技術革新,攻克生物育種、養豬環保、疫病防控等多項難題,近年來還布局建設了“樓房養豬綜合體”。

  在傳統的糧食加工領域,探索也不曾止步。

  1998年,另一位南陽小夥承包了他所在的瀕臨倒閉的麵條廠,彼時廠裏僅有兩間辦公室,員工不到10人。他研發出“千禧麵”“福祿壽喜麵”等創意產品,在掛麵市場脫穎而出。2008年,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全產業鏈戰略,帶動傳統麵業轉型升級。如今,“想念”已成為河南規模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並通過“想念農場”建設和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利益聯結機製,帶動10萬農戶致富。“想念”,真正成了家鄉農民的想念。

  探索不停,創新不止。“中州糧倉”真正的前途,取決於誰來種地。

  南陽市內鄉縣吳祖坤等5名“90後”大學生采用數字化種養循環模式種糧6200畝,比當地農戶畝均增產20%——智慧種田蹚出了豐糧新路,農業生產從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也打開了青年大有可為的新天地。

  曾經,告別“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不少農村大學生的夢想;而今,“怎麼種地、誰來種地”的時代課題,在南陽大地有了新的注解。

  良方揚

  “來半斤羊肉餃子,半斤韭菜雞蛋餃子,一碟醋,再來碗餃子湯!”南陽人愛吃餃子,熱騰騰的水餃更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節日餐,吃了能防止凍掉耳朵。這種飲食習俗,相傳源於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為救治凍傷百姓而製作的“祛寒嬌耳湯”。

  南陽溫涼河畔的醫聖祠,是張仲景長眠之地。

  醫聖祠內,一株曆經460餘年風霜的淩霄花在驕陽下盛放;祠堂外圍,醫聖文化園建設正酣,仿漢建築風格的紅牆甫一建起,便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地,被稱為“南陽紅牆”。

  一代良醫千秋月,照徹華夏萬戶春。

  《後漢書》記載,東漢後期不到100年時間裏,暴發過多次大疫,尤以傷寒為甚。張仲景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起因和診治方法,曆經數十年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巨著,也是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

  張仲景不僅精研醫術,更心懷蒼生。相傳他任長沙太守期間,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會在大堂之上為前來看病的百姓診治。千百年來,他受到文人士大夫景仰和百姓緬懷,被稱為“醫聖”。

  新冠疫情暴發後,我國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就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

  南陽作為醫聖故裏,不僅中醫藥文化積澱厚重,境內八百裏伏牛山還素有“天然藥庫”美譽,擁有道地中藥材2436種,辛夷、山茱萸、桐桔梗、裕丹參、唐梔子、宛艾、金銀花、夏枯草“八大宛藥”久負盛名,發展中醫藥產業潛力巨大。

  1978年,伏牛山腹地,仲景宛西製藥的67名開拓者靠35萬元起家,走遍9省23市,把宛藥從西峽山區帶到了全國。近年來,南陽市通過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打造“全國中醫藥名都”,發揮本地中藥材資源優勢,全麵構建一二三產業聯動產業體係,中醫藥產業年產值已突破400億元。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約2500年前,《詩經·采葛》記錄下春秋時期勞動人民“采艾”的情景,對艾葉的種植運用也伴隨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優質艾草,“南陽艾”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南陽人知艾喜艾,但一度,散、亂、雜、弱的艾草產業並未很好發展。通過實施宛藥振興計劃、艾產業高質量發展倍增計劃等,南陽艾產業鏈日趨完備,如今,艾草產業年產值達150億元。

  曆盡天華成此景,百年宛藥誠可期。

  南陽盆地出產艾草,還盛產月季。

  這裏月季栽培始於唐代,興於明清,盛於當代,有我國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張衡故裏臥龍區石橋鎮有“中國月季之鄉”的美譽。

  “惟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占四時春。”漫步南陽大地,碧空如洗,滿城芬芳。15.5萬餘畝月季正成為現代化特色產業,出口量占全國的70%。去年5月建成並開放的南陽艾草文化博覽館與緊鄰的世界月季大觀園,形成了南陽“一花一草”雙名片。

  一株草的傳承,一朵花的驚豔,還有一碗湯的溫暖。

  南陽人對湯的執念不亞於餃子,晨起一碗湯更是必不可少。相比1900年前醫聖古方“祛寒嬌耳湯”,當代南陽人屬意的美味莫過於早餐鋪子那碗熱騰騰的胡辣湯。無論風霜雨雪、心情好壞,來上一碗麻辣過癮、鮮香濃鬱的胡辣湯,就著油條下肚,整個人立馬精神抖擻;細品,牛羊肉的清香和胡椒的微辣慢慢襲來,齒頰留香,暖意陣陣。胡辣湯,從南陽人的生活良方,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特色產業,湧現出不少連鎖品牌。

  文脈長

  北緯32°58′,東經112°30′,有一道高崗,因其勢似虯龍,得名臥龍崗。

  這是一道文脈之崗。《明嘉靖南陽府誌校注》記載,西晉初,蜀國故將黃權及其族人為祭祀諸葛亮,在臥龍崗上修建了武侯祠。南宋紹興八年,嶽飛北上抗金,夜宿南陽武侯祠時“揮涕走筆”書寫前後《出師表》的手跡,也保存在祠內碑廊的石刻中。

  今日的南陽武侯祠、臥龍崗文化園內碧水蕩漾、修竹舞風,古建築群雕梁耀目、危簷欲飛。隨著“盛夏遊園會”啟動,原創情景劇《三顧茅廬》、舞蹈《楚風漢韻》、器樂表演《空靈鼓》等輪番上演,遊客可沉浸式體驗諸葛亮從躬耕隴畝到“草廬對”後踏入漢末江湖,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的一生。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高懸在南陽武侯祠廟堂之上的這副名聯,是清道光到同治年間先後五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蘅,為平息南陽、襄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所撰。

  如今,千年論爭有了新的應答。

  今年8月初,湖北襄陽黨政代表團一行到南陽考察調研,深化南襄盆地一體化,共同打造襄南雙城經濟圈,期間還考察了臥龍崗文化園。8月23日,南陽市黨政考察團赴襄陽市,一場南陽·襄陽工作座談會正推動兩地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

  滄海桑田,新時代的南陽與襄陽,不再是三國之爭的焦點。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兩地交通便捷、產業相融,正同心協力唱好“南襄雙城記”。

  除諸葛亮外,南陽還有不少“名片”。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這裏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漢光武帝劉秀於此起兵創立東漢王朝,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兩漢古跡觸手可及,楚風漢韻沁人肺腑。被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的南陽漢畫像石,呈現著2000年前的風土故事;“南陽四聖”範蠡、張衡、張仲景和諸葛亮的故事與遺跡,演繹著風雲激蕩的楚漢傳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裏自然景觀兼容南秀北雄。城北的獨山山體渾圓、滿目蒼翠,是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開采的獨玉的唯一原產地。母親河白河穿越中心城區,形成了中原城市少有的萬畝碧水揚波的壯觀景象。

  這裏更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湛藍天空下,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渠首大壩巍然矗立。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工建設起,南陽淅川縣36.8萬移民群眾舍小家、為國家,確保千裏長渠穿山渡河,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腳踏這片土地,仰望星空,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命名的小行星1802號“張衡星”、9092號“南陽星”閃耀天穹;放眼大地,青山巍巍,丹水浩渺……曾“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化與生態瑰寶,正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中。

  今年上半年,南陽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2.11億元,旅遊人數達5162.4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2.9%、30.2%。推動文旅康養深度融合發展,“南陽,一個值得三顧的地方”城市形象品牌正在打響。

  古往南都帝鄉,曾令多少文人墨客撫今追昔;今朝三顧之城,又能否讓人流連忘返?

  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南陽無法被定義;千年風華,曆久彌醇,南陽三顧還有新傳奇……(徐達)

202309025843.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南陽三顧
    2023-9-2 9:48:34    來源:經濟日報

      一日和朋友聊天,談起筆者家鄉南陽。朋友說:“常聽人講,‘南陽,一個值得三顧的地方’,除了打‘諸葛亮牌’,南陽還有些什麼?”

      “於顯樂都,既麗且康!陪京之南,居漢之陽。”約1900年前,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以一篇《南都賦》讚頌其家鄉南陽獨特的山川風貌、曆史地位。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12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5次到訪南陽,寫下《南都行》等10餘首詩篇,感慨“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毛澤東同誌揮毫撰寫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這一名篇。

      八百裏伏牛綿延東西,千萬年淯水緩緩流淌,華夏文明在此紮根,楚漢文化於此發源……今年盛夏,筆者重回故土,切實感受到這座悠久古城的新鮮脈動。

      農事忙

      綠油油的玉米如紗帳般籠罩田地,青翠的芝麻莖隨著素雅花朵的綻放拔節生長,廣袤田野的盡頭青山如黛,碧水長流……故鄉記憶離不開這片被譽為“中州糧倉”的土地,還有辛勤耕耘的農民。

      南陽古稱“宛”,北倚伏牛,南臨漢水,西依秦嶺,東連江淮,是三麵環山的盆地;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東西接合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嶺,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熱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正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距今五六十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中原人類的鼻祖“南召猿人”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南陽人常念叨“召父杜母”的故事。《漢書》《後漢書》記載,西漢時期的南陽太守召信臣和東漢時期的南陽太守杜詩,在任期間都注重農業發展,開鑿水利溝渠、開墾荒地陂池,並發明水排助力農具鑄造,被百姓稱頌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足見南陽重農之風由來已久。

      “南陽盆地是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自古以來,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稍微種點莊稼就餓不著,這也造成農民守成思想嚴重,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南陽市農業農村係統工作多年的吳梽立說,“但如今大不一樣了!南陽農民群體靠著開拓創新改變了傳統農業的‘打法’,還創辦了不少優秀的農業企業。”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1992年,一位南陽農村小夥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國營肉聯廠工作,為實現年少時“科學養豬”的夢想,他辭去“鐵飯碗”,回到農村老家,借錢養了22頭生豬。

      村裏人大都不看好他的決定,“放著‘鐵飯碗’不要,非得回來養豬”。

      從這22頭生豬起家,小夥和妻子用30年時間培育出了全球出欄量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去年出欄生豬6120萬頭,居全球第一位。當年的小夥秦英林也實現了最初的創業夢想:把中國典型的散戶養豬模式升級為現代化養殖產業;通過技術革新,攻克生物育種、養豬環保、疫病防控等多項難題,近年來還布局建設了“樓房養豬綜合體”。

      在傳統的糧食加工領域,探索也不曾止步。

      1998年,另一位南陽小夥承包了他所在的瀕臨倒閉的麵條廠,彼時廠裏僅有兩間辦公室,員工不到10人。他研發出“千禧麵”“福祿壽喜麵”等創意產品,在掛麵市場脫穎而出。2008年,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全產業鏈戰略,帶動傳統麵業轉型升級。如今,“想念”已成為河南規模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並通過“想念農場”建設和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利益聯結機製,帶動10萬農戶致富。“想念”,真正成了家鄉農民的想念。

      探索不停,創新不止。“中州糧倉”真正的前途,取決於誰來種地。

      南陽市內鄉縣吳祖坤等5名“90後”大學生采用數字化種養循環模式種糧6200畝,比當地農戶畝均增產20%——智慧種田蹚出了豐糧新路,農業生產從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也打開了青年大有可為的新天地。

      曾經,告別“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不少農村大學生的夢想;而今,“怎麼種地、誰來種地”的時代課題,在南陽大地有了新的注解。

      良方揚

      “來半斤羊肉餃子,半斤韭菜雞蛋餃子,一碟醋,再來碗餃子湯!”南陽人愛吃餃子,熱騰騰的水餃更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節日餐,吃了能防止凍掉耳朵。這種飲食習俗,相傳源於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為救治凍傷百姓而製作的“祛寒嬌耳湯”。

      南陽溫涼河畔的醫聖祠,是張仲景長眠之地。

      醫聖祠內,一株曆經460餘年風霜的淩霄花在驕陽下盛放;祠堂外圍,醫聖文化園建設正酣,仿漢建築風格的紅牆甫一建起,便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地,被稱為“南陽紅牆”。

      一代良醫千秋月,照徹華夏萬戶春。

      《後漢書》記載,東漢後期不到100年時間裏,暴發過多次大疫,尤以傷寒為甚。張仲景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起因和診治方法,曆經數十年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巨著,也是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

      張仲景不僅精研醫術,更心懷蒼生。相傳他任長沙太守期間,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會在大堂之上為前來看病的百姓診治。千百年來,他受到文人士大夫景仰和百姓緬懷,被稱為“醫聖”。

      新冠疫情暴發後,我國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就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

      南陽作為醫聖故裏,不僅中醫藥文化積澱厚重,境內八百裏伏牛山還素有“天然藥庫”美譽,擁有道地中藥材2436種,辛夷、山茱萸、桐桔梗、裕丹參、唐梔子、宛艾、金銀花、夏枯草“八大宛藥”久負盛名,發展中醫藥產業潛力巨大。

      1978年,伏牛山腹地,仲景宛西製藥的67名開拓者靠35萬元起家,走遍9省23市,把宛藥從西峽山區帶到了全國。近年來,南陽市通過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打造“全國中醫藥名都”,發揮本地中藥材資源優勢,全麵構建一二三產業聯動產業體係,中醫藥產業年產值已突破400億元。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約2500年前,《詩經·采葛》記錄下春秋時期勞動人民“采艾”的情景,對艾葉的種植運用也伴隨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優質艾草,“南陽艾”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南陽人知艾喜艾,但一度,散、亂、雜、弱的艾草產業並未很好發展。通過實施宛藥振興計劃、艾產業高質量發展倍增計劃等,南陽艾產業鏈日趨完備,如今,艾草產業年產值達150億元。

      曆盡天華成此景,百年宛藥誠可期。

      南陽盆地出產艾草,還盛產月季。

      這裏月季栽培始於唐代,興於明清,盛於當代,有我國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張衡故裏臥龍區石橋鎮有“中國月季之鄉”的美譽。

      “惟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占四時春。”漫步南陽大地,碧空如洗,滿城芬芳。15.5萬餘畝月季正成為現代化特色產業,出口量占全國的70%。去年5月建成並開放的南陽艾草文化博覽館與緊鄰的世界月季大觀園,形成了南陽“一花一草”雙名片。

      一株草的傳承,一朵花的驚豔,還有一碗湯的溫暖。

      南陽人對湯的執念不亞於餃子,晨起一碗湯更是必不可少。相比1900年前醫聖古方“祛寒嬌耳湯”,當代南陽人屬意的美味莫過於早餐鋪子那碗熱騰騰的胡辣湯。無論風霜雨雪、心情好壞,來上一碗麻辣過癮、鮮香濃鬱的胡辣湯,就著油條下肚,整個人立馬精神抖擻;細品,牛羊肉的清香和胡椒的微辣慢慢襲來,齒頰留香,暖意陣陣。胡辣湯,從南陽人的生活良方,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特色產業,湧現出不少連鎖品牌。

      文脈長

      北緯32°58′,東經112°30′,有一道高崗,因其勢似虯龍,得名臥龍崗。

      這是一道文脈之崗。《明嘉靖南陽府誌校注》記載,西晉初,蜀國故將黃權及其族人為祭祀諸葛亮,在臥龍崗上修建了武侯祠。南宋紹興八年,嶽飛北上抗金,夜宿南陽武侯祠時“揮涕走筆”書寫前後《出師表》的手跡,也保存在祠內碑廊的石刻中。

      今日的南陽武侯祠、臥龍崗文化園內碧水蕩漾、修竹舞風,古建築群雕梁耀目、危簷欲飛。隨著“盛夏遊園會”啟動,原創情景劇《三顧茅廬》、舞蹈《楚風漢韻》、器樂表演《空靈鼓》等輪番上演,遊客可沉浸式體驗諸葛亮從躬耕隴畝到“草廬對”後踏入漢末江湖,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的一生。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高懸在南陽武侯祠廟堂之上的這副名聯,是清道光到同治年間先後五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蘅,為平息南陽、襄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所撰。

      如今,千年論爭有了新的應答。

      今年8月初,湖北襄陽黨政代表團一行到南陽考察調研,深化南襄盆地一體化,共同打造襄南雙城經濟圈,期間還考察了臥龍崗文化園。8月23日,南陽市黨政考察團赴襄陽市,一場南陽·襄陽工作座談會正推動兩地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

      滄海桑田,新時代的南陽與襄陽,不再是三國之爭的焦點。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兩地交通便捷、產業相融,正同心協力唱好“南襄雙城記”。

      除諸葛亮外,南陽還有不少“名片”。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這裏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漢光武帝劉秀於此起兵創立東漢王朝,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兩漢古跡觸手可及,楚風漢韻沁人肺腑。被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的南陽漢畫像石,呈現著2000年前的風土故事;“南陽四聖”範蠡、張衡、張仲景和諸葛亮的故事與遺跡,演繹著風雲激蕩的楚漢傳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裏自然景觀兼容南秀北雄。城北的獨山山體渾圓、滿目蒼翠,是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開采的獨玉的唯一原產地。母親河白河穿越中心城區,形成了中原城市少有的萬畝碧水揚波的壯觀景象。

      這裏更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湛藍天空下,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渠首大壩巍然矗立。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工建設起,南陽淅川縣36.8萬移民群眾舍小家、為國家,確保千裏長渠穿山渡河,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腳踏這片土地,仰望星空,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命名的小行星1802號“張衡星”、9092號“南陽星”閃耀天穹;放眼大地,青山巍巍,丹水浩渺……曾“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化與生態瑰寶,正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中。

      今年上半年,南陽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2.11億元,旅遊人數達5162.4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2.9%、30.2%。推動文旅康養深度融合發展,“南陽,一個值得三顧的地方”城市形象品牌正在打響。

      古往南都帝鄉,曾令多少文人墨客撫今追昔;今朝三顧之城,又能否讓人流連忘返?

      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南陽無法被定義;千年風華,曆久彌醇,南陽三顧還有新傳奇……(徐達)

    202309025843.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