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星光豫亮 精神長青”係列調研報告之五 | 丹江湖畔樹豐碑
更新時間:2023-8-31 11:01:4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微信圖片_20230831072401.png

        製圖:王坤源

       “為了沿線人民能夠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為大家,搬出來了。這是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沿線人民、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你們,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們就是挖井人。”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的講話

  湖水闊無邊,蒼茫萬頃連。

  處暑時節,站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大壩旁,你會驚歎於這項世紀工程的壯麗與雄偉:滔滔丹江水從閘口奔流而出,沿著河道蜿蜒北上,如同一條綠色巨龍,演繹著說不完的感人故事……

  這裏有淅川移民的大愛報國、忠誠擔當,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還有大家同心協力顧大局的眾誌成城。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尋新時代凡人豐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過程中展現出的奉獻精神。

p03_b.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劉海濤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拳拳之忠赤子情

  “一腳踩出四兩油,不用犁耙不用牛,端瓢麥種撒下地,一收十年糧不愁。”走進淅川縣九重鎮樺櫟扒移民新村,正在收芝麻的村民,哼著兒時的歌謠。

  淅川,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裏平川而得名,古稱丹陽,楚文化發源地,地勢“一山兩河三川”,其“三川”平原(順陽川、板橋川、丹陽川)曾是淅川最為富庶的膏腴之地。老樺櫟扒村就位於丹陽川上。

  “‘富得流油’的土地在哪兒呢?”記者問道。

  “全淹了,我們當時最好的土地現在全在水下嘞。”樺櫟扒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年朝看似輕描淡寫,心中卻蕩起漣漪。

  1965年出生的張年朝是土生土長的樺櫟扒村人。2011年,是河南省南水北調移民收官之年,繼2009年試點移民和2010年第一批移民全麵搬出後,事關大局的第二批移民搬遷工作正式啟動。這次,樺櫟扒村在列。

  “拖家帶口、舉家搬遷,真的有些舍不得。”剛接到搬遷通知時,張年朝的情緒有些低落。

  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必須第一時間去做群眾的工作。

  “想走嗎?”“不想!”

  “能搬嗎?”“隻要國家需要,就能搬。”

  縱有萬般不舍,為了顧全國家整體利益,為了讓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人民喝上用上幹淨清澈的丹江水,村民們毅然決然地拋家舍業、別離故土,無怨無悔。

  “移民,南陽成,則河南成;河南成,則中線成。”

  據統計,淅川移民搬遷,自丹江口水庫初期工程1958年9月丹江口大壩開工,到2011年年底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結束,曆經半個多世紀,先後移民36.8萬人。丹江口水庫達到南水北調的蓄水位以後,淅川縣境內庫區麵積509平方公裏,占總庫容的一半多,幾十萬畝良田成為一片汪洋,幾十萬間房屋被拆除或淹沒,全縣17個鄉鎮的2396個自然村涉淹搬遷。

  “現在我們住得很好,生活也很好。但是我沒事兒還會回去看看,看看老樹、石磨盤,心裏也就踏實了……”張年朝望著老家的方向。

  轉眼間,10多年過去了,就像移民不會忘記家鄉一樣,人們也不會忘記,淅川人民曾演繹了一幕幕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7eb83a5f02094d2997cb6451eef651d6.jpg

  淅川縣九重鎮鄒莊移民新村麵貌一新。趙家奇 攝

  赤膽鐵肩擎碧水

  淅川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這水不僅要供得上,還要供得好。

  “為了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淅川必須堅持‘水質保護、綠色發展’主線不動搖。”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擲地有聲。

  多年來,為了保護庫區水質環境,淅川縣關停並轉350多家造紙、水泥、冶煉、化工等涉汙企業。許多在水庫邊從事養魚、捕撈和旅遊餐飲的群眾,也都棄船上岸,改為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行當。

  36歲的馬書會,去年剛剛加入淅川縣馬蹬鎮雙泉觀村護林隊,每天早上,他就帶著幹糧和水,騎著兩輪電動車,一頭“紮”進山林裏,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的護林任務:防火、防盜、防病蟲害。

  “種樹不容易,我就是想盡我所能護好眼前這片山林……”馬書會堅定地說。

  是啊,種樹這件事,在丹江庫區確實不容易。

  淅川縣一帶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石漠化主要分布於丹江庫區周圍和丹江河、鸛河、淇河、滔河等流域,石漠化總麵積達125萬畝。

  “石漠化區域基岩裸露,礫石堆積,土壤瘠薄,植被稀少,其水源涵養能力低,生態環境脆弱,影響南水北調水質安全。”淅川縣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周桃龍介紹。

  2013年以來,淅川縣向石漠化宣戰。企業和大戶承包、專業隊合同造林,人背、肩扛、車拉、多級提灌、客土造林等多種辦法相結合,累計投入20多億元,治理石漠化麵積38.2萬畝,新造林合格麵積連續多年位居河南省縣級前列。

  “去年造林時,69支專業造林隊、上千人,一幹就是3個月。運苗、挖坑、栽樹、挑水,從山腳到山頂,都是人。”周桃龍看著雙泉觀村造林點的一片新綠,眼中泛起激動的淚花,“你看,這就是我們為這一庫清水築起的綠色屏障。”

  據了解,全線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截至2023年8月22日8時,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達583億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f2d8e000376d4e35ba04b43e3d39bc67.jpg

  淅川縣環庫造林對比 淅川縣馬蹬鎮向陽村荒山綠化後。葛玉頂 攝

  同心協力謀發展

  淅川縣是全國水庫移民遷安大縣,是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的移民遷出縣。如何讓移民們安居樂業,一直是淅川縣各級領導幹部放在心頭上的事。

  “搬得出隻是第一步,還要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要堅定實現移民群眾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周大鵬說。

  來到九重鎮鄒莊村,村口滿架的綠,映照出葡萄、獼猴桃的富民產業新希望;“江山論”廣場,回響著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就是江山”的諄諄教導;村部前紅心廣場“笑臉牆”上,552張鄉親們的笑臉寫滿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伴著朝陽,村民張光先來到果園,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現在我們村裏的產業豐富得很,一年四季家門口都能找到活幹,方便照顧老人孩子,城裏親戚來了都羨慕我們的小日子。”清晨的陽光映照著她的燦爛笑容。

  張光先的幸福生活,來自淅川縣圍繞移民工作的不斷探索。2021年,淅川縣以鄒莊村為試點,謀定“示範引領、點線結合、組團發展”鄉村振興新模式,成立大鄒莊聯合黨總支,聯合鄒莊村以及周邊的3個村,啟動實施大鄒莊建設。

  大鄒莊通過整合農文旅多業態,打造集紅色研學、農耕文化研學、農旅休閑等於一體的觀光帶。

  實施大鄒莊草莓種植產業園項目,建成317座草莓大棚並全部發展特色農業,按每股本金1000元的標準,鼓勵村民入股。

  近年來,通過持續推動淅川縣移民事業高質量發展,全縣有三分之二移民新村集體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部分移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50萬元。2022年,全縣移民人均純收入達1.59萬元,較搬遷前增加萬餘元。

  南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北方,滋潤著一座座城市。一渠清水,是一部厚重的曆史,記載著樸實善良、平凡而偉大的付出;是一座精神的豐碑,銘刻著奉獻的力量……

09a479a66cee4eadbe5c3f1a67168aae.jpg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攝

  專家點評

  人民至上和無私奉獻的新時代畫卷

  □南陽幹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包曉

  南水北調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在人類水利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宏偉詩篇。南水北調工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調水為民、治水興邦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人民至上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原則。人民利益和福祉是黨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目的。正是為了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京津兩市和華北廣大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這些地區的民生,黨和國家才作出了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大決策。南水北調的建設實踐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無論是建設者、運營者,還是移民工作者,都忠實履行人民至上最高標準,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為切實維護好移民的切身利益,國家按照前期補償、補助和後期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妥善安置移民群眾,使移民安置與資源利用、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無私奉獻是中原兒女的無疆大愛。淅川幾十萬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告別故土、拋家舍業,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用鐵肩擔起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做到了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過程中展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征程上要加倍珍惜和大力弘揚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促進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整理)

  記者手記

  一泓碧波隻此青綠

  □劉海濤

  “拋家舍業四十萬移民遠遷他鄉大愛報國千秋頌,故園尋根八百裏丹江迎來親人血脈相連萬古傳。”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生態文化苑大門兩側,一副長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這個文化苑中的古樹博物園裏,1000多棵來自丹江口水庫移民淹沒區的古樹,隨著初秋的微風沙沙作響,好像在告訴遠遷他鄉的親人:人走了,根還在。

  從上世紀50年代的遠赴青海,到60年代的再遷荊楚,再到新世紀的壯別家園,淅川縣先後有3次、共36.8萬人移民搬遷。

  他們中有經曆過3次大搬遷、輾轉3省4地、被稱為“移民標本”的倉房鎮沿江村村民何肇勝;有年齡最大的移民、102歲的香花鎮南王營村村民王秀華;有出生不到24小時,就隨母親在救護車上搬遷到輝縣市的年齡最小的移民孟慶輝。10多年來,移民像一粒粒種子,落進異鄉的土地,生根、開花、結果。

  汽車沿丹江口水庫環庫公路行駛,山和水並行,山是漫山遍野的青,水是碧波蕩漾的綠。隻此青綠的一泓碧水,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移民壯歌,也書寫了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時代篇章。

Page_s.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星光豫亮 精神長青”係列調研報告之五 | 丹江湖畔樹豐碑
    2023-8-31 11:01:4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微信圖片_20230831072401.png

            製圖:王坤源

           “為了沿線人民能夠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為大家,搬出來了。這是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沿線人民、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你們,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們就是挖井人。”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的講話

      湖水闊無邊,蒼茫萬頃連。

      處暑時節,站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大壩旁,你會驚歎於這項世紀工程的壯麗與雄偉:滔滔丹江水從閘口奔流而出,沿著河道蜿蜒北上,如同一條綠色巨龍,演繹著說不完的感人故事……

      這裏有淅川移民的大愛報國、忠誠擔當,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還有大家同心協力顧大局的眾誌成城。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尋新時代凡人豐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過程中展現出的奉獻精神。

    p03_b.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劉海濤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拳拳之忠赤子情

      “一腳踩出四兩油,不用犁耙不用牛,端瓢麥種撒下地,一收十年糧不愁。”走進淅川縣九重鎮樺櫟扒移民新村,正在收芝麻的村民,哼著兒時的歌謠。

      淅川,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裏平川而得名,古稱丹陽,楚文化發源地,地勢“一山兩河三川”,其“三川”平原(順陽川、板橋川、丹陽川)曾是淅川最為富庶的膏腴之地。老樺櫟扒村就位於丹陽川上。

      “‘富得流油’的土地在哪兒呢?”記者問道。

      “全淹了,我們當時最好的土地現在全在水下嘞。”樺櫟扒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年朝看似輕描淡寫,心中卻蕩起漣漪。

      1965年出生的張年朝是土生土長的樺櫟扒村人。2011年,是河南省南水北調移民收官之年,繼2009年試點移民和2010年第一批移民全麵搬出後,事關大局的第二批移民搬遷工作正式啟動。這次,樺櫟扒村在列。

      “拖家帶口、舉家搬遷,真的有些舍不得。”剛接到搬遷通知時,張年朝的情緒有些低落。

      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必須第一時間去做群眾的工作。

      “想走嗎?”“不想!”

      “能搬嗎?”“隻要國家需要,就能搬。”

      縱有萬般不舍,為了顧全國家整體利益,為了讓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人民喝上用上幹淨清澈的丹江水,村民們毅然決然地拋家舍業、別離故土,無怨無悔。

      “移民,南陽成,則河南成;河南成,則中線成。”

      據統計,淅川移民搬遷,自丹江口水庫初期工程1958年9月丹江口大壩開工,到2011年年底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結束,曆經半個多世紀,先後移民36.8萬人。丹江口水庫達到南水北調的蓄水位以後,淅川縣境內庫區麵積509平方公裏,占總庫容的一半多,幾十萬畝良田成為一片汪洋,幾十萬間房屋被拆除或淹沒,全縣17個鄉鎮的2396個自然村涉淹搬遷。

      “現在我們住得很好,生活也很好。但是我沒事兒還會回去看看,看看老樹、石磨盤,心裏也就踏實了……”張年朝望著老家的方向。

      轉眼間,10多年過去了,就像移民不會忘記家鄉一樣,人們也不會忘記,淅川人民曾演繹了一幕幕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7eb83a5f02094d2997cb6451eef651d6.jpg

      淅川縣九重鎮鄒莊移民新村麵貌一新。趙家奇 攝

      赤膽鐵肩擎碧水

      淅川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這水不僅要供得上,還要供得好。

      “為了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淅川必須堅持‘水質保護、綠色發展’主線不動搖。”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擲地有聲。

      多年來,為了保護庫區水質環境,淅川縣關停並轉350多家造紙、水泥、冶煉、化工等涉汙企業。許多在水庫邊從事養魚、捕撈和旅遊餐飲的群眾,也都棄船上岸,改為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行當。

      36歲的馬書會,去年剛剛加入淅川縣馬蹬鎮雙泉觀村護林隊,每天早上,他就帶著幹糧和水,騎著兩輪電動車,一頭“紮”進山林裏,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的護林任務:防火、防盜、防病蟲害。

      “種樹不容易,我就是想盡我所能護好眼前這片山林……”馬書會堅定地說。

      是啊,種樹這件事,在丹江庫區確實不容易。

      淅川縣一帶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石漠化主要分布於丹江庫區周圍和丹江河、鸛河、淇河、滔河等流域,石漠化總麵積達125萬畝。

      “石漠化區域基岩裸露,礫石堆積,土壤瘠薄,植被稀少,其水源涵養能力低,生態環境脆弱,影響南水北調水質安全。”淅川縣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周桃龍介紹。

      2013年以來,淅川縣向石漠化宣戰。企業和大戶承包、專業隊合同造林,人背、肩扛、車拉、多級提灌、客土造林等多種辦法相結合,累計投入20多億元,治理石漠化麵積38.2萬畝,新造林合格麵積連續多年位居河南省縣級前列。

      “去年造林時,69支專業造林隊、上千人,一幹就是3個月。運苗、挖坑、栽樹、挑水,從山腳到山頂,都是人。”周桃龍看著雙泉觀村造林點的一片新綠,眼中泛起激動的淚花,“你看,這就是我們為這一庫清水築起的綠色屏障。”

      據了解,全線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截至2023年8月22日8時,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達583億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f2d8e000376d4e35ba04b43e3d39bc67.jpg

      淅川縣環庫造林對比 淅川縣馬蹬鎮向陽村荒山綠化後。葛玉頂 攝

      同心協力謀發展

      淅川縣是全國水庫移民遷安大縣,是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的移民遷出縣。如何讓移民們安居樂業,一直是淅川縣各級領導幹部放在心頭上的事。

      “搬得出隻是第一步,還要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要堅定實現移民群眾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周大鵬說。

      來到九重鎮鄒莊村,村口滿架的綠,映照出葡萄、獼猴桃的富民產業新希望;“江山論”廣場,回響著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就是江山”的諄諄教導;村部前紅心廣場“笑臉牆”上,552張鄉親們的笑臉寫滿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伴著朝陽,村民張光先來到果園,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現在我們村裏的產業豐富得很,一年四季家門口都能找到活幹,方便照顧老人孩子,城裏親戚來了都羨慕我們的小日子。”清晨的陽光映照著她的燦爛笑容。

      張光先的幸福生活,來自淅川縣圍繞移民工作的不斷探索。2021年,淅川縣以鄒莊村為試點,謀定“示範引領、點線結合、組團發展”鄉村振興新模式,成立大鄒莊聯合黨總支,聯合鄒莊村以及周邊的3個村,啟動實施大鄒莊建設。

      大鄒莊通過整合農文旅多業態,打造集紅色研學、農耕文化研學、農旅休閑等於一體的觀光帶。

      實施大鄒莊草莓種植產業園項目,建成317座草莓大棚並全部發展特色農業,按每股本金1000元的標準,鼓勵村民入股。

      近年來,通過持續推動淅川縣移民事業高質量發展,全縣有三分之二移民新村集體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部分移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50萬元。2022年,全縣移民人均純收入達1.59萬元,較搬遷前增加萬餘元。

      南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北方,滋潤著一座座城市。一渠清水,是一部厚重的曆史,記載著樸實善良、平凡而偉大的付出;是一座精神的豐碑,銘刻著奉獻的力量……

    09a479a66cee4eadbe5c3f1a67168aae.jpg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攝

      專家點評

      人民至上和無私奉獻的新時代畫卷

      □南陽幹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包曉

      南水北調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在人類水利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宏偉詩篇。南水北調工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調水為民、治水興邦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人民至上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原則。人民利益和福祉是黨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目的。正是為了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京津兩市和華北廣大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這些地區的民生,黨和國家才作出了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大決策。南水北調的建設實踐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無論是建設者、運營者,還是移民工作者,都忠實履行人民至上最高標準,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為切實維護好移民的切身利益,國家按照前期補償、補助和後期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妥善安置移民群眾,使移民安置與資源利用、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無私奉獻是中原兒女的無疆大愛。淅川幾十萬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告別故土、拋家舍業,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用鐵肩擔起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做到了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過程中展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征程上要加倍珍惜和大力弘揚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促進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整理)

      記者手記

      一泓碧波隻此青綠

      □劉海濤

      “拋家舍業四十萬移民遠遷他鄉大愛報國千秋頌,故園尋根八百裏丹江迎來親人血脈相連萬古傳。”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生態文化苑大門兩側,一副長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這個文化苑中的古樹博物園裏,1000多棵來自丹江口水庫移民淹沒區的古樹,隨著初秋的微風沙沙作響,好像在告訴遠遷他鄉的親人:人走了,根還在。

      從上世紀50年代的遠赴青海,到60年代的再遷荊楚,再到新世紀的壯別家園,淅川縣先後有3次、共36.8萬人移民搬遷。

      他們中有經曆過3次大搬遷、輾轉3省4地、被稱為“移民標本”的倉房鎮沿江村村民何肇勝;有年齡最大的移民、102歲的香花鎮南王營村村民王秀華;有出生不到24小時,就隨母親在救護車上搬遷到輝縣市的年齡最小的移民孟慶輝。10多年來,移民像一粒粒種子,落進異鄉的土地,生根、開花、結果。

      汽車沿丹江口水庫環庫公路行駛,山和水並行,山是漫山遍野的青,水是碧波蕩漾的綠。隻此青綠的一泓碧水,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移民壯歌,也書寫了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時代篇章。

    Page_s.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