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建設製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深入貫徹人才強省戰略,加強數據、設計、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到2025年,基本形成重點產業鏈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全覆蓋。為此,大河網聯合共青團河南省委推出《智造河南“青”力相助》係列策劃,聚焦那些向“智”造夢想全力奔跑的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講述他們執著攻關高精尖技術、連接社會所需的模範故事。
大河網訊 “我工作的終極目標是設計藥物分子結合在與疾病相關的蛋白的特定位點,調節蛋白功能,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一襲白衣,麵容清秀,神情專注而靈動,她是衝在創新藥物研究領域一線的“鬥士”,她是同事眼中認真負責、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係教授楊琳琳,與病魔作鬥爭、為人民守護健康,是她畢生追求的夢想。
楊琳琳的研究方向叫做計算機(人工智能)輔助藥物設計,是用計算機軟件、算法、算力來助推創新藥物研究,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項技術已成為新藥研發的重要工具之一,可加快新藥研發的過程。
“我們的具體工作包含多個方麵,比如模建蛋白質三維結構、模擬蛋白結構的動態變化、發現蛋白上的可藥位點(藥物可以結合並發揮作用的位置)等。”楊琳琳告訴記者,雖然她目前所從事的行業並不被大眾所熟知,卻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技術,並且在最初階段發現的良好線索對藥物發現過程至關重要。
一步一腳印
找到治病良藥是前行動力
楊琳琳最先學的是生物專業,但是太過基礎的學科特性讓她感覺和應用方麵有些脫離。“人還是要做點更有實際意義的事兒。”生物學科背景偏向醫學,還可以跟臨床結合,出口指向應用,醫學領域讓楊琳琳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於是,她的研究方向轉向了醫學。
為醫學、藥學、生物學各專業學生做AI藥物設計研究方向的宣講
“在科研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開先河’。”楊琳琳說,在科研創新的過程中,要反複思考、嚐試各種方法、浪費很多時間,幾乎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困難其實也是意義的所在。”她說,熬通宵往往不是最難的時候,反倒是項目快到尾聲即將看到結果時,“這時候,恰恰最需要非常穩定和規律的作息,需要清醒的頭腦去全力以赴地攻克最後的難題。”
楊琳琳回憶,讀研究生時,從宿舍到實驗室兩三公裏的路,為了做一個課題,有一兩年時間,她經常夜裏兩三點獨自一個人走回去,雖然“有點害怕”,但這種努力在她看來反倒是一種平靜與充實。“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做好了科研,你會感到非常踏實和放心。”她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手頭工作,腳踏實地地做該做的事。
“不論哪一類研究,不確定因素都很多,研究周期很長,而且人體是複雜係統,個體差異性很大。但一旦有好的成果,對我們的生活可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這正是我們不斷試錯、努力前行的動力。”楊琳琳說。
科技創新排頭兵
29歲入選全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楊琳琳曾在29歲時就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她笑稱那是“意外之喜”。事實上,近年來她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一係列學術研究成果,先後主持國家博士後麵上基金一項、作為項目骨幹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兩項,足以證明她獲得這個獎“實至名歸”。
入選全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說到“女博士”,楊琳琳告訴記者,“那次同時獲獎的女性有的俏皮,有的溫婉大方。”楊琳琳笑著說,外界要改變對女科學家“灰頭土臉”的印象。“同時,女科學家相較於男科學家並不存在‘缺陷’一詞,真正做科研與性別和外在其實沒有關係。”
“就如同這個獎項的宗旨一樣,這不僅是對我們綜合研究成果的認可以及個人能力的認定,也是鼓勵更多的女性參與到社會事務中來。”楊琳琳說,獲得這個榮譽,隻是對她之前努力的肯定,但這絕不意味著停止,一個良藥是可以跨越時空、曆久彌新的,研究新藥本身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但一個良藥對人們健康的影響是更加長遠的,值得我們科研人員用一生去探尋。(趙檬 董蕾)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建設製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深入貫徹人才強省戰略,加強數據、設計、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到2025年,基本形成重點產業鏈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全覆蓋。為此,大河網聯合共青團河南省委推出《智造河南“青”力相助》係列策劃,聚焦那些向“智”造夢想全力奔跑的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講述他們執著攻關高精尖技術、連接社會所需的模範故事。
大河網訊 “我工作的終極目標是設計藥物分子結合在與疾病相關的蛋白的特定位點,調節蛋白功能,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一襲白衣,麵容清秀,神情專注而靈動,她是衝在創新藥物研究領域一線的“鬥士”,她是同事眼中認真負責、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係教授楊琳琳,與病魔作鬥爭、為人民守護健康,是她畢生追求的夢想。
楊琳琳的研究方向叫做計算機(人工智能)輔助藥物設計,是用計算機軟件、算法、算力來助推創新藥物研究,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項技術已成為新藥研發的重要工具之一,可加快新藥研發的過程。
“我們的具體工作包含多個方麵,比如模建蛋白質三維結構、模擬蛋白結構的動態變化、發現蛋白上的可藥位點(藥物可以結合並發揮作用的位置)等。”楊琳琳告訴記者,雖然她目前所從事的行業並不被大眾所熟知,卻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技術,並且在最初階段發現的良好線索對藥物發現過程至關重要。
一步一腳印
找到治病良藥是前行動力
楊琳琳最先學的是生物專業,但是太過基礎的學科特性讓她感覺和應用方麵有些脫離。“人還是要做點更有實際意義的事兒。”生物學科背景偏向醫學,還可以跟臨床結合,出口指向應用,醫學領域讓楊琳琳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於是,她的研究方向轉向了醫學。
為醫學、藥學、生物學各專業學生做AI藥物設計研究方向的宣講
“在科研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開先河’。”楊琳琳說,在科研創新的過程中,要反複思考、嚐試各種方法、浪費很多時間,幾乎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困難其實也是意義的所在。”她說,熬通宵往往不是最難的時候,反倒是項目快到尾聲即將看到結果時,“這時候,恰恰最需要非常穩定和規律的作息,需要清醒的頭腦去全力以赴地攻克最後的難題。”
楊琳琳回憶,讀研究生時,從宿舍到實驗室兩三公裏的路,為了做一個課題,有一兩年時間,她經常夜裏兩三點獨自一個人走回去,雖然“有點害怕”,但這種努力在她看來反倒是一種平靜與充實。“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做好了科研,你會感到非常踏實和放心。”她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手頭工作,腳踏實地地做該做的事。
“不論哪一類研究,不確定因素都很多,研究周期很長,而且人體是複雜係統,個體差異性很大。但一旦有好的成果,對我們的生活可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這正是我們不斷試錯、努力前行的動力。”楊琳琳說。
科技創新排頭兵
29歲入選全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楊琳琳曾在29歲時就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她笑稱那是“意外之喜”。事實上,近年來她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一係列學術研究成果,先後主持國家博士後麵上基金一項、作為項目骨幹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兩項,足以證明她獲得這個獎“實至名歸”。
入選全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說到“女博士”,楊琳琳告訴記者,“那次同時獲獎的女性有的俏皮,有的溫婉大方。”楊琳琳笑著說,外界要改變對女科學家“灰頭土臉”的印象。“同時,女科學家相較於男科學家並不存在‘缺陷’一詞,真正做科研與性別和外在其實沒有關係。”
“就如同這個獎項的宗旨一樣,這不僅是對我們綜合研究成果的認可以及個人能力的認定,也是鼓勵更多的女性參與到社會事務中來。”楊琳琳說,獲得這個榮譽,隻是對她之前努力的肯定,但這絕不意味著停止,一個良藥是可以跨越時空、曆久彌新的,研究新藥本身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但一個良藥對人們健康的影響是更加長遠的,值得我們科研人員用一生去探尋。(趙檬 董蕾)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