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近日,“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南陽移民新村。“我們都挺好”,這是采訪團在活動期間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村民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讓一個個移民新村奏響了“安居、樂業、致富”的交響曲。
來了新家就沒後悔
2011年6月19日,23歲的李景蘭作為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第二批移民,跟隨家人一起從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清豐嶺村搬進了南陽市宛城區紅泥灣鎮清豐嶺村的新家。
宛城區紅泥灣鎮清豐嶺村村部 攝影 王小軍
“搬家前,我們家的經濟條件就不是特別好。弟弟年紀小,父親生病也需要人照顧,我當時很有壓力。”李景蘭說。搬進新家沒多久,日漸向好的新生活就給李景蘭打了一針“強心劑”。她說:“現在弟弟在外麵打工,我在村上開的工廠裏做些簡單的流水線工作,政府有很多惠民政策能惠及我爸。”
曾有顧慮的李景蘭並非移民的個例。能讓“李景蘭”們既來之也安之的原因,正是清豐嶺村以產業振興促移民村鄉村振興的不斷探索和鄉村如火如荼的發展。
據清豐嶺村黨支部書記杜長敏介紹,多渠道招商引資、吸引項目落地是能讓移民群眾得實惠的工作重點。如今,清豐嶺村已形成彙金膨化係列食品加工項目、丹水人家食品、河南智楷鋰電科技等項目和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移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移民人均純收入已由搬遷前的4200元增長到現在的22600元以上。
村民變“股民”
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是一座僅有750人的小村莊。2011年6月,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村民們從九重鎮原油坊崗村搬遷至此。
為了更好地支持鄒莊村發展,淅川縣提出建設“大鄒莊”,以鄒莊村為核心,聯動下孔、孔北、水寨3個村,成立大鄒莊示範區,按照產業一體化規劃抱團發展草莓產業。
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的笑臉牆 攝影 王小軍
鄒莊村依托整合後的土地以及產業發展資金,建設了375座溫室大棚。其中,310座溫室大棚租給農業公司發展草莓、苕尖輪作種植,65座由村民入股的掘井人農業合作社經營,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讓村民有了地租、務工、分紅三份收入。
為了保障農民利益,鄒莊村為入股村民提供了保底收益,並將草莓種植收益的80%分給村民。村民變“股民”,大大激發了當地群眾的積極性。
搬到這裏 算是搬到“福窩”了
2009年8月25日,266戶馬川村村民從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岸的盛灣鎮一次完成了全村整體搬遷。
既要讓村民在新家留得下來,也要讓他們的新生活過得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一點,平頂山市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曆任黨支部書記都牢記於心。
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 攝影 王小軍
“珍稀菌可是我們村的一個寶。”馬川新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全雙超介紹說,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寶豐縣瞄準了珍稀菌產業市場前景好、收益快的優勢,因地製宜,整合移民、扶貧、交通、水利等領域的政策資金,引進珍稀菌種植產業。
“我們從淅川整體搬遷至此,算是搬進‘福窩’了。”全雙超說,隨著珍稀菌產業的迅猛發展,全村266戶村民不僅以土地入股園區,還在園區有活幹,村集體每年也能分紅30餘萬元。
如今的收入是搬遷前的近五倍
2010年8月,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南陽市淅川縣盛灣鎮馬灣、王溝、馬溝3個自然村388戶1672人移民到了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馬灣新村。
當“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來到村民劉玉柱家時,他正在打理院門口的盆栽。劉玉柱說:“我們村離郟縣縣城隻有1公裏,年輕人騎著電動車就能去縣城工作,年紀大的去村產業園拔個草一天也能收入幾十元錢。”
馬灣新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泉介紹,近年來,馬灣新村采用“公司+村集體經濟”的模式建成了占地近1000畝的生態農業產業園,通過農旅融合發展,形成了生態旅遊、農耕體驗、休閑采摘於一體的產業鏈。2022年,馬灣新村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7萬元,是搬遷前的近五倍,村集體收入更是達到了47萬元。(文 張雨晴 王小軍)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近日,“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南陽移民新村。“我們都挺好”,這是采訪團在活動期間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村民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讓一個個移民新村奏響了“安居、樂業、致富”的交響曲。
來了新家就沒後悔
2011年6月19日,23歲的李景蘭作為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第二批移民,跟隨家人一起從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清豐嶺村搬進了南陽市宛城區紅泥灣鎮清豐嶺村的新家。
宛城區紅泥灣鎮清豐嶺村村部 攝影 王小軍
“搬家前,我們家的經濟條件就不是特別好。弟弟年紀小,父親生病也需要人照顧,我當時很有壓力。”李景蘭說。搬進新家沒多久,日漸向好的新生活就給李景蘭打了一針“強心劑”。她說:“現在弟弟在外麵打工,我在村上開的工廠裏做些簡單的流水線工作,政府有很多惠民政策能惠及我爸。”
曾有顧慮的李景蘭並非移民的個例。能讓“李景蘭”們既來之也安之的原因,正是清豐嶺村以產業振興促移民村鄉村振興的不斷探索和鄉村如火如荼的發展。
據清豐嶺村黨支部書記杜長敏介紹,多渠道招商引資、吸引項目落地是能讓移民群眾得實惠的工作重點。如今,清豐嶺村已形成彙金膨化係列食品加工項目、丹水人家食品、河南智楷鋰電科技等項目和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移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移民人均純收入已由搬遷前的4200元增長到現在的22600元以上。
村民變“股民”
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是一座僅有750人的小村莊。2011年6月,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村民們從九重鎮原油坊崗村搬遷至此。
為了更好地支持鄒莊村發展,淅川縣提出建設“大鄒莊”,以鄒莊村為核心,聯動下孔、孔北、水寨3個村,成立大鄒莊示範區,按照產業一體化規劃抱團發展草莓產業。
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的笑臉牆 攝影 王小軍
鄒莊村依托整合後的土地以及產業發展資金,建設了375座溫室大棚。其中,310座溫室大棚租給農業公司發展草莓、苕尖輪作種植,65座由村民入股的掘井人農業合作社經營,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讓村民有了地租、務工、分紅三份收入。
為了保障農民利益,鄒莊村為入股村民提供了保底收益,並將草莓種植收益的80%分給村民。村民變“股民”,大大激發了當地群眾的積極性。
搬到這裏 算是搬到“福窩”了
2009年8月25日,266戶馬川村村民從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岸的盛灣鎮一次完成了全村整體搬遷。
既要讓村民在新家留得下來,也要讓他們的新生活過得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一點,平頂山市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曆任黨支部書記都牢記於心。
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 攝影 王小軍
“珍稀菌可是我們村的一個寶。”馬川新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全雙超介紹說,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寶豐縣瞄準了珍稀菌產業市場前景好、收益快的優勢,因地製宜,整合移民、扶貧、交通、水利等領域的政策資金,引進珍稀菌種植產業。
“我們從淅川整體搬遷至此,算是搬進‘福窩’了。”全雙超說,隨著珍稀菌產業的迅猛發展,全村266戶村民不僅以土地入股園區,還在園區有活幹,村集體每年也能分紅30餘萬元。
如今的收入是搬遷前的近五倍
2010年8月,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南陽市淅川縣盛灣鎮馬灣、王溝、馬溝3個自然村388戶1672人移民到了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馬灣新村。
當“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來到村民劉玉柱家時,他正在打理院門口的盆栽。劉玉柱說:“我們村離郟縣縣城隻有1公裏,年輕人騎著電動車就能去縣城工作,年紀大的去村產業園拔個草一天也能收入幾十元錢。”
馬灣新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泉介紹,近年來,馬灣新村采用“公司+村集體經濟”的模式建成了占地近1000畝的生態農業產業園,通過農旅融合發展,形成了生態旅遊、農耕體驗、休閑采摘於一體的產業鏈。2022年,馬灣新村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7萬元,是搬遷前的近五倍,村集體收入更是達到了47萬元。(文 張雨晴 王小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