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丨守好北上清水 南陽淅川走出了綠色發展路
更新時間:2023-8-25 21:19:35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千裏長渠,始於南陽。8月23日下午,“一泓碧波 隻此青綠——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團一行抵達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登高遠望,山青水綠,蔥蘢的綠色成了淅川縣的最大特色。

在淅川縣,打造重重綠色屏障,保證一泓清水永續北送,不止是大街小巷宣傳牌上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覺行為。

24小時全方位水質保護

讓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渠清如許,離不開“源頭”的保護與付出。

2014年,清冽的丹江水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奔湧而出,沿著千裏長渠一路北上,流過中原、湧入京津。

“截至2023年8月22日8時,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達583億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處水質專員康靜偉向媒體團一行介紹道,在河南,十餘個省轄市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九成以上生活用水為南水北調水,基本告別了飲用黃河水的曆史。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其實,作為發揮著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渠首,要想守護一泓清水並不容易。記者了解到,通過人工巡查、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與精密儀器設備檢測分析相結合,陶岔渠首已經實現了入渠水質全周期監測。而庫區水進入渠首大壩還要再經過“三道關”——兩道攔網用於阻擋體積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機器人“查漏補缺”。

“全線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在接受采訪過程中,這是康靜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透著滿滿的底氣,而這份底氣正來自淅川縣每一位“護水人”共同協作、堅持不懈的水質保護工作。

護水工作

“為將水源地的生態安全落於實處,我們在全國首創了‘互聯網+護水’的機製,整合‘四網絡兩平台’,在庫區、主要入庫河流和跨渠橋梁安裝視頻監控探頭500多個,對入庫五大河流、庫區周邊重點部位實施24小時全方位、全覆蓋監控。”據淅川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張尚介紹,8000餘人的清漂、護水、護林隊伍,和庫區水上綜合執法大隊構成了保護水質的堅實力量。

40餘人48年堅守

築起8000米環湖生態淨水屏障

渠首守護的是水質,而守護的中堅力量在於人。

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水源地植樹、護林、保水的任務非常艱巨。在位於“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場,40多名護林員用48年的堅守,穿行在沒有路的山間密林裏,築起了丹江水流入主幹渠前的8000米環湖生態屏障。

“太子山林場護林隊是河南省唯一的水上護林隊。”記者了解到,48年前,這裏到處是荒山禿嶺,一群20歲出頭的護林青年,拿著鐵鍬和鎬頭,背著帆布帳篷、草墊來到這裏。多年來,山路崎嶇難行,兩山之間要繞道幾十公裏,護林隊巡護就隻能借助船隻;上山沒有路,護林隊員巡山時就沿著陡峭的山坡艱難攀爬;沒有水,他們就在山上圍堰,用木桶和陶罐從山下抬運;為了增加樹苗根部的儲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隊員陳人忠還發明了“底肥栽苗”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48年的歲月裏,40多名護林員,在這片22平方公裏的荒山上,種下片片綠林、管護座座青山,林場森林覆蓋率從不足30%提升到現在的92%,活立木蓄積量從2.5萬立方米增長到現在的10萬立方米以上。他們將青春化作蕩漾的林海,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構築起生態淨水屏障。

撬動綠色轉型

守好“大水缸”也端起“金飯碗”

身處渠首特殊的地理位置,淅川縣站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上。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最重要的水源地,為守護好這一泓清水,淅川縣突破了“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的窘境,向著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工人正在修剪石榴樹

8月24日,“一泓碧波 隻此青綠——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淅川縣馬蹬鎮,見到村民們正忙著為九月即將收獲的石榴修剪枝葉。

“我們基地種植的是突尼斯軟籽石榴,飽滿多汁、口感清甜,是公認的優質軟籽石榴。而且基地裏工作的老鄉們,每年還能收入個兩三萬。”果然出色生態林業公司負責人高辰告訴記者,基地每年的產量能夠達到100萬斤,除去售賣的鮮果,還有少量的進行深加工,整個產值能達到六七百萬元。而談起奮戰12年的事業,最讓高辰充滿成就感的並非每年的利潤有多少,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綠化了庫區生態環境。

“為避免農業麵源汙染影響水質,我們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是生物有機肥。”高辰告訴記者,水庫周圍的生產活動皆是如此,始終把水質放在了第一位置。

馬蹬鎮,隻是生態富民的一個側影。伴著一渠清水淙淙流過,一批批無汙染、高質量的現代企業在淅川縣紮下了根。據介紹,淅川縣圍繞“果藥菌”主導產業,引進培育市級以上農產品龍頭企業22家,實現年產值25億元以上。

如今,淅川縣守好了“源頭活水”的清如許,也走出了“隻此青綠”的渠首發展之路。南水北調對水質保護的要求給淅川縣戴上了“緊箍咒”,卻也因此成了撬動他們綠色轉型的助推器。(董蕾)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丨守好北上清水 南陽淅川走出了綠色發展路
    2023-8-25 21:19:35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千裏長渠,始於南陽。8月23日下午,“一泓碧波 隻此青綠——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團一行抵達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登高遠望,山青水綠,蔥蘢的綠色成了淅川縣的最大特色。

    在淅川縣,打造重重綠色屏障,保證一泓清水永續北送,不止是大街小巷宣傳牌上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覺行為。

    24小時全方位水質保護

    讓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渠清如許,離不開“源頭”的保護與付出。

    2014年,清冽的丹江水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奔湧而出,沿著千裏長渠一路北上,流過中原、湧入京津。

    “截至2023年8月22日8時,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達583億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處水質專員康靜偉向媒體團一行介紹道,在河南,十餘個省轄市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九成以上生活用水為南水北調水,基本告別了飲用黃河水的曆史。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其實,作為發揮著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渠首,要想守護一泓清水並不容易。記者了解到,通過人工巡查、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與精密儀器設備檢測分析相結合,陶岔渠首已經實現了入渠水質全周期監測。而庫區水進入渠首大壩還要再經過“三道關”——兩道攔網用於阻擋體積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機器人“查漏補缺”。

    “全線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在接受采訪過程中,這是康靜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透著滿滿的底氣,而這份底氣正來自淅川縣每一位“護水人”共同協作、堅持不懈的水質保護工作。

    護水工作

    “為將水源地的生態安全落於實處,我們在全國首創了‘互聯網+護水’的機製,整合‘四網絡兩平台’,在庫區、主要入庫河流和跨渠橋梁安裝視頻監控探頭500多個,對入庫五大河流、庫區周邊重點部位實施24小時全方位、全覆蓋監控。”據淅川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張尚介紹,8000餘人的清漂、護水、護林隊伍,和庫區水上綜合執法大隊構成了保護水質的堅實力量。

    40餘人48年堅守

    築起8000米環湖生態淨水屏障

    渠首守護的是水質,而守護的中堅力量在於人。

    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水源地植樹、護林、保水的任務非常艱巨。在位於“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場,40多名護林員用48年的堅守,穿行在沒有路的山間密林裏,築起了丹江水流入主幹渠前的8000米環湖生態屏障。

    “太子山林場護林隊是河南省唯一的水上護林隊。”記者了解到,48年前,這裏到處是荒山禿嶺,一群20歲出頭的護林青年,拿著鐵鍬和鎬頭,背著帆布帳篷、草墊來到這裏。多年來,山路崎嶇難行,兩山之間要繞道幾十公裏,護林隊巡護就隻能借助船隻;上山沒有路,護林隊員巡山時就沿著陡峭的山坡艱難攀爬;沒有水,他們就在山上圍堰,用木桶和陶罐從山下抬運;為了增加樹苗根部的儲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隊員陳人忠還發明了“底肥栽苗”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48年的歲月裏,40多名護林員,在這片22平方公裏的荒山上,種下片片綠林、管護座座青山,林場森林覆蓋率從不足30%提升到現在的92%,活立木蓄積量從2.5萬立方米增長到現在的10萬立方米以上。他們將青春化作蕩漾的林海,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構築起生態淨水屏障。

    撬動綠色轉型

    守好“大水缸”也端起“金飯碗”

    身處渠首特殊的地理位置,淅川縣站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上。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最重要的水源地,為守護好這一泓清水,淅川縣突破了“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的窘境,向著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工人正在修剪石榴樹

    8月24日,“一泓碧波 隻此青綠——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淅川縣馬蹬鎮,見到村民們正忙著為九月即將收獲的石榴修剪枝葉。

    “我們基地種植的是突尼斯軟籽石榴,飽滿多汁、口感清甜,是公認的優質軟籽石榴。而且基地裏工作的老鄉們,每年還能收入個兩三萬。”果然出色生態林業公司負責人高辰告訴記者,基地每年的產量能夠達到100萬斤,除去售賣的鮮果,還有少量的進行深加工,整個產值能達到六七百萬元。而談起奮戰12年的事業,最讓高辰充滿成就感的並非每年的利潤有多少,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綠化了庫區生態環境。

    “為避免農業麵源汙染影響水質,我們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是生物有機肥。”高辰告訴記者,水庫周圍的生產活動皆是如此,始終把水質放在了第一位置。

    馬蹬鎮,隻是生態富民的一個側影。伴著一渠清水淙淙流過,一批批無汙染、高質量的現代企業在淅川縣紮下了根。據介紹,淅川縣圍繞“果藥菌”主導產業,引進培育市級以上農產品龍頭企業22家,實現年產值25億元以上。

    如今,淅川縣守好了“源頭活水”的清如許,也走出了“隻此青綠”的渠首發展之路。南水北調對水質保護的要求給淅川縣戴上了“緊箍咒”,卻也因此成了撬動他們綠色轉型的助推器。(董蕾)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