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中原通往西域的“天上樓闕”
更新時間:2023-8-13 12:26:07    來源:河南日報

閱讀提示: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它們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為賡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專家和學者走進考古遺跡、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機構,一起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大河網訊 “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九陌鼓初起,萬車輪已行。周秦時幾變,伊洛水猶清。二月中橋路,鳥啼春草生。”站在洛陽城前,連唐朝詩人於鄴都忍不住賦詩感慨,可見隋唐洛陽城曾經的輝煌壯觀。

8月12日,采訪團一行人走進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天上樓闕”——隋唐洛陽城定鼎門。

《帝王世紀》記載:成王定鼎於郟鄏,其南名定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從洛河北岸隋唐天堂南望,洛河南岸就是雄偉的定鼎門,再往南是龍門石窟,伊水流出。

千年曆史變遷,唐宋時的地麵在現在地下五六米處,那裏隱匿著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孔道定鼎門。

若問古今興衰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據洛陽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屈昆傑介紹,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的郭城正南門,隋稱建國門,唐稱定鼎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至今已1400餘年,一直沿用至北宋,使用時間長達約530年,其間經過多次大規模的重建和修繕,基本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隋末這裏成了群雄征戰戰場,唐末動亂又幾經戰火,北宋成了廢墟。當後人重建洛陽,司馬光再次走過定鼎門的時候留下了一句千古感歎:“若問古今興衰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定鼎門為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築結構,由墩台、隔牆和門道三部分組成,是一座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其間以城牆相連的宏大建築群。

唐代建築,紅色為皇家專用,所以定鼎門用紅色為裝飾色,說明定鼎門在首都建築中的重要地位。

門道內的路麵鋪路技術和今天有異曲同工之效,路土分為三層,下層為河卵石基礎,上麵兩層是路土麵。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留下了大量與絲綢之路有關係的曆史遺存。

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的代表性遺存

據屈昆傑介紹,2007年,在定鼎門南發現有晚唐的人的腳印、車轍和動物的蹄印,其中,動物蹄印是駱駝蹄印。駱駝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表明唐代西域與洛陽有密切往來。

完整留下這些印跡,完全是巧合。

夏天雨後的道路,土質鬆軟,行人趕著駱駝、拉著車子匆匆進城出城,留下了清晰的印跡,然而又一場大雨突然來到,來自洛河的洪水攜帶大量淤泥,順著天街到了定鼎門,奪路而出,迅速覆蓋行人痕跡,雨過天晴,路麵淤泥並沒有被清理,就這樣人、動物和車轍痕跡被保存下來。可謂天造地設,促成如此奇跡。

在古代道路上發現如此密集的人、動物和車轍痕跡,在國內尚屬首次,再現了1000多年前定鼎門外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繁華交通情形,其中駱駝蹄印是唐代洛陽與西域之間存在頻繁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證,再次說明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也是定鼎門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進入定鼎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闊一百步、南北九裏的天街,位於洛陽城的中軸線上,是當時洛陽城內最重要的街道,它和定鼎門、天津橋、端門、應天門、乾元殿、玄武門等形成了洛陽城的中軸線,體現了隋唐都城的規劃理念和皇權威儀。

天街兩側臨近定鼎門坐落著兩個裏坊,分別為明教坊和寧人坊。

明教坊內有龍興觀,寧人坊裏有龍興寺,隔著天街對峙,非常壯觀,兩坊內住著很多貴族官員,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代名相宋璟,他住在明教坊。

現在的兩坊一街已經成為遺址公園,對市民開放。

總體來說,作為公元7—10世紀隋唐東都洛陽城的南入口,定鼎門遺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的代表性遺存,與隋唐洛陽外郭城城牆、裏坊、道路、水係等遺存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城市規劃特征,展現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型禮製特征,並對唐代東亞城市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莫韶華 王瑩)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中原通往西域的“天上樓闕”
    2023-8-13 12:26:07    來源:河南日報

    閱讀提示: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它們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為賡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專家和學者走進考古遺跡、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機構,一起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大河網訊 “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九陌鼓初起,萬車輪已行。周秦時幾變,伊洛水猶清。二月中橋路,鳥啼春草生。”站在洛陽城前,連唐朝詩人於鄴都忍不住賦詩感慨,可見隋唐洛陽城曾經的輝煌壯觀。

    8月12日,采訪團一行人走進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天上樓闕”——隋唐洛陽城定鼎門。

    《帝王世紀》記載:成王定鼎於郟鄏,其南名定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從洛河北岸隋唐天堂南望,洛河南岸就是雄偉的定鼎門,再往南是龍門石窟,伊水流出。

    千年曆史變遷,唐宋時的地麵在現在地下五六米處,那裏隱匿著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孔道定鼎門。

    若問古今興衰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據洛陽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屈昆傑介紹,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的郭城正南門,隋稱建國門,唐稱定鼎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至今已1400餘年,一直沿用至北宋,使用時間長達約530年,其間經過多次大規模的重建和修繕,基本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隋末這裏成了群雄征戰戰場,唐末動亂又幾經戰火,北宋成了廢墟。當後人重建洛陽,司馬光再次走過定鼎門的時候留下了一句千古感歎:“若問古今興衰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定鼎門為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築結構,由墩台、隔牆和門道三部分組成,是一座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其間以城牆相連的宏大建築群。

    唐代建築,紅色為皇家專用,所以定鼎門用紅色為裝飾色,說明定鼎門在首都建築中的重要地位。

    門道內的路麵鋪路技術和今天有異曲同工之效,路土分為三層,下層為河卵石基礎,上麵兩層是路土麵。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留下了大量與絲綢之路有關係的曆史遺存。

    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的代表性遺存

    據屈昆傑介紹,2007年,在定鼎門南發現有晚唐的人的腳印、車轍和動物的蹄印,其中,動物蹄印是駱駝蹄印。駱駝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表明唐代西域與洛陽有密切往來。

    完整留下這些印跡,完全是巧合。

    夏天雨後的道路,土質鬆軟,行人趕著駱駝、拉著車子匆匆進城出城,留下了清晰的印跡,然而又一場大雨突然來到,來自洛河的洪水攜帶大量淤泥,順著天街到了定鼎門,奪路而出,迅速覆蓋行人痕跡,雨過天晴,路麵淤泥並沒有被清理,就這樣人、動物和車轍痕跡被保存下來。可謂天造地設,促成如此奇跡。

    在古代道路上發現如此密集的人、動物和車轍痕跡,在國內尚屬首次,再現了1000多年前定鼎門外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繁華交通情形,其中駱駝蹄印是唐代洛陽與西域之間存在頻繁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證,再次說明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也是定鼎門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進入定鼎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闊一百步、南北九裏的天街,位於洛陽城的中軸線上,是當時洛陽城內最重要的街道,它和定鼎門、天津橋、端門、應天門、乾元殿、玄武門等形成了洛陽城的中軸線,體現了隋唐都城的規劃理念和皇權威儀。

    天街兩側臨近定鼎門坐落著兩個裏坊,分別為明教坊和寧人坊。

    明教坊內有龍興觀,寧人坊裏有龍興寺,隔著天街對峙,非常壯觀,兩坊內住著很多貴族官員,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代名相宋璟,他住在明教坊。

    現在的兩坊一街已經成為遺址公園,對市民開放。

    總體來說,作為公元7—10世紀隋唐東都洛陽城的南入口,定鼎門遺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的代表性遺存,與隋唐洛陽外郭城城牆、裏坊、道路、水係等遺存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城市規劃特征,展現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型禮製特征,並對唐代東亞城市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莫韶華 王瑩)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