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新能源汽車出口增3倍 外貿“新三樣”見證河南換道領跑|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⑥
更新時間:2023-8-12 20:28:08    來源:大象評論
【專題】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

編者按:

近日,各省份陸續公布本地經濟數據。上半年,河南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蓄勢的發展態勢。過往,我們習慣於從GDP的增速等主流數據看經濟的發展。這一次,我們換個角度,以新視角捕捉經濟新活力、新趨勢。大象新聞推出“豫觀察”特別報道《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從“非主流”數據入手,透過數據觀察背後經濟結構變化,讀懂河南經濟的真實脈動。

大象新聞記者 周蘭 陳鄭伊



(全文1333字,閱讀約需4分鍾)

從私家車到出租車、網約車,從公交車到長途客車,近年來,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的身影出現在河南的大街小巷。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其出口量呈爆發式增長,還帶動了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出口銷量。當前,河南的服裝、家電、家具等外貿“老三樣”,正向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大步跨越,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那麼,外貿“新三樣”產品異軍突起,傳遞了何種信號?

整車出口量成倍增長 “河南造”加速駛向全球

漫步街頭,隨處可見綠牌汽車。隨著外貿經濟的複蘇,今年以來,宇通、日產、奇瑞等“河南造”新能源汽車正加速駛向全球。

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南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數量3.4萬輛,同比增長31%,其中,有0.3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到海外,同比增長235%;去年全年河南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數量8.7萬輛,同比增長32%,其中有1.5萬輛出口到海外,同比增長343%。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零部件,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銷量也十分可觀。

鄭州海關統計的數據顯示,去年,包括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在內的河南外貿“新三樣”出口貨值超62億元,其中,去年上半年出口貨值超16億元。今年上半年出口貨值超37億元,同比增長1.2倍。

在黃河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裴方亮看來,“新三樣”出口增長預示著河南正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這一亮點與新能源汽車企業及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河南息息相關。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南已有新能源、鋰電池等相關企業2.5萬家,去年新注冊6500餘家,同比增長28.44%。今年上半年新增3634家,同比增長9.95%。

裴方亮分析,電動載人汽車和鋰離子蓄電池出口增長迅猛,充分體現我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積累與突破。“河南以龐大的市場優勢與人才優勢,吸引了大量新能源企業落地河南,我省已躋身新能源汽車產業前列。”

“新三樣”“老三樣”優勢互補 推動河南外貿再上層樓

以往,服裝、家電、家具被稱為外貿出口的“老三樣”。從外貿“老三樣”到外貿“新三樣”的產品結構升級,河南省外向型經濟正在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跨越。

裴方亮認為,“老三樣”產品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附加值較低。“新三樣”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代表了當今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近年來,河南省聚焦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完整產業鏈,這為‘新三樣’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全球綠色低碳消費趨勢凸顯,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需求旺盛,也推動了‘新三樣’對外出口的增長。”

那麼,外貿“新三樣”產品異軍突起,是否會對外貿“老三樣”產品造成衝擊?

在裴方亮看來,答案是肯定的。“會產生一定衝擊,但不會完全取代。”裴方亮解釋,隨著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供給鏈重構,河南“老三樣”產品將麵臨成本競爭壓力。但是,“老三樣”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積累,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品牌打造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滿足新興市場需求。兩者可以形成互補效應,共同推動河南外貿高質量發展。

“大眾對於新能源產品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一旦續航和性能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對於這種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發展的產業在外貿出口這關,具有非常強勁的優勢。”裴方亮說。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新能源汽車出口增3倍 外貿“新三樣”見證河南換道領跑|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⑥
2023-8-12 20:28:08    來源:大象評論
【專題】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

編者按:

近日,各省份陸續公布本地經濟數據。上半年,河南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蓄勢的發展態勢。過往,我們習慣於從GDP的增速等主流數據看經濟的發展。這一次,我們換個角度,以新視角捕捉經濟新活力、新趨勢。大象新聞推出“豫觀察”特別報道《非主流數據裏的經濟脈動》,從“非主流”數據入手,透過數據觀察背後經濟結構變化,讀懂河南經濟的真實脈動。

大象新聞記者 周蘭 陳鄭伊



(全文1333字,閱讀約需4分鍾)

從私家車到出租車、網約車,從公交車到長途客車,近年來,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的身影出現在河南的大街小巷。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其出口量呈爆發式增長,還帶動了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出口銷量。當前,河南的服裝、家電、家具等外貿“老三樣”,正向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大步跨越,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那麼,外貿“新三樣”產品異軍突起,傳遞了何種信號?

整車出口量成倍增長 “河南造”加速駛向全球

漫步街頭,隨處可見綠牌汽車。隨著外貿經濟的複蘇,今年以來,宇通、日產、奇瑞等“河南造”新能源汽車正加速駛向全球。

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南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數量3.4萬輛,同比增長31%,其中,有0.3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到海外,同比增長235%;去年全年河南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數量8.7萬輛,同比增長32%,其中有1.5萬輛出口到海外,同比增長343%。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零部件,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銷量也十分可觀。

鄭州海關統計的數據顯示,去年,包括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在內的河南外貿“新三樣”出口貨值超62億元,其中,去年上半年出口貨值超16億元。今年上半年出口貨值超37億元,同比增長1.2倍。

在黃河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裴方亮看來,“新三樣”出口增長預示著河南正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這一亮點與新能源汽車企業及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河南息息相關。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南已有新能源、鋰電池等相關企業2.5萬家,去年新注冊6500餘家,同比增長28.44%。今年上半年新增3634家,同比增長9.95%。

裴方亮分析,電動載人汽車和鋰離子蓄電池出口增長迅猛,充分體現我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積累與突破。“河南以龐大的市場優勢與人才優勢,吸引了大量新能源企業落地河南,我省已躋身新能源汽車產業前列。”

“新三樣”“老三樣”優勢互補 推動河南外貿再上層樓

以往,服裝、家電、家具被稱為外貿出口的“老三樣”。從外貿“老三樣”到外貿“新三樣”的產品結構升級,河南省外向型經濟正在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跨越。

裴方亮認為,“老三樣”產品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附加值較低。“新三樣”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代表了當今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近年來,河南省聚焦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完整產業鏈,這為‘新三樣’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全球綠色低碳消費趨勢凸顯,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需求旺盛,也推動了‘新三樣’對外出口的增長。”

那麼,外貿“新三樣”產品異軍突起,是否會對外貿“老三樣”產品造成衝擊?

在裴方亮看來,答案是肯定的。“會產生一定衝擊,但不會完全取代。”裴方亮解釋,隨著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供給鏈重構,河南“老三樣”產品將麵臨成本競爭壓力。但是,“老三樣”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積累,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品牌打造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滿足新興市場需求。兩者可以形成互補效應,共同推動河南外貿高質量發展。

“大眾對於新能源產品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一旦續航和性能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對於這種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發展的產業在外貿出口這關,具有非常強勁的優勢。”裴方亮說。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