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渠水長流正青春丨長在紅旗渠畔,95後青年追逐“薯”於家鄉的“大產業”夢想
更新時間:2023-8-11 20:22:11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臧小景 實習生 王璐瑤)8月9日,清晨的陽光灑在嫩綠的紅薯葉片上,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新的氣息。林州市橫水鎮新莊村,廣袤的田地裏,紅薯藤蔓盤旋生長,此時的紅薯食指般大小。村民們正聚集在田間拔草,讓紅薯更好地吸收陽光和養分。

“林州多山地,土地土質也十分獨特,大部分都是紅膠泥土,土質偏硬,許多農作物不適合生長,適合種植抗旱作物,例如澱粉型紅薯、小米。”劉藝磊是林州市橫水鎮新莊村一名95後青年。

長在紅旗渠畔,劉藝磊從小受紅旗渠精神影響,不怕苦不怕累,大學畢業後,他隨家人帶動全鎮種植紅薯,生產的產品“圈粉達人”酸辣粉暢銷全國。

尋藤椒粉之路:想到紅旗渠就充滿決心和鬥誌

“2017年我們流轉承包了家後麵小山坡上500多畝地,開始種植紅薯,後來種植麵積逐年擴大,目前流轉的土地有5000多畝,紅薯產業幾乎覆蓋整個橫水鎮所有自然村落。”

劉藝磊出生於1996年,2015年考入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專業。2019年大學畢業後,便轉戰家族企業。談起回鄉創業之路,劉亞磊感觸頗多,尤其是尋找藤椒粉令他印象最深。

“以前我們生產最基礎的初級農產品,現在也做一些深加工產品,比如我們把紅薯做成澱粉粉條、粉皮、酸辣粉、紅薯幹。酸辣粉以紅薯為原料,前幾年市場非常好,但我們原來生產的產品太過單一。”

麵對這一問題,2020年劉藝磊建議父親,再加一條酸辣粉的生產線。之後,他便負責酸辣粉外包裝的設計、調味包的選擇、配料等工作。為了找到滿意的藤椒粉,他輾轉去了很多城市,鄭州、新鄉、焦作,重慶……跑了二三十個廠家,最終在成都找到。

“我在紅旗渠附近長大,從小到大去過許多次紅旗渠青年洞,小的時候不是很能體會革命先輩修建紅旗渠的艱辛與毅力。工作之後尤其是這兩年我越發感受到生活的艱辛,但是每當我想到紅旗渠的修建過程,我就覺得我遇到的困難根本不算什麼,又會充滿決心和鬥誌。”劉藝磊感慨說。

酸辣粉暢銷之路:真材實料才是經久不衰的秘訣

“之前提到農業,都會想到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現在不一樣了,從產品的育苗、種植到加工銷售是一條龍服務。”談起變化,劉藝磊還提到如今的機械化種植,如一畝地起多少壟,多少條滴灌帶澆多少次水,現在都是通過控製麵板,用專業的設備來進行起壟、灌溉。

對於經營方式,劉藝磊介紹,有部分土地他們自己種植,還有一部分地是和農民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他們提供種苗。種苗都是和商丘農科院、洛陽農科院等合作,農科院提供優質種苗,他們擴繁之後,發放給農戶種植再保底回收。

目前生產的產品主要銷往河南、山西、重慶、四川等地。例如在鄭州,通過商家對接廠家,省去了中間環節,可以直接為酸辣粉連鎖店或者火鍋店提供所需原料。

“現在粉條行業相對來說還比較混亂,許多生產商在粉條中添加木薯粉、明礬等,以降低生產成本。隨著去年315的曝光,消費者逐漸注意到粉條中木薯粉添加這一現象。”劉藝磊認為,從長遠來看,真材實料才是產品銷售經久不衰的秘訣。

未來發展之路:為林州現代化農業發展再添新綠

“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產生的利潤非常低,我們現在還是處於持續投入的狀態。”劉藝磊表示,林州市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很大。

劉藝磊介紹,之前因為場地太小一直無法擴大生產。今年土地申請通過後,新廠訂的是全自動設備,新廠建成後預計每小時能處理75噸紅薯,產能是過去的十倍。

“由於北方氣候條件的限製,一年隻能種一季紅薯,在清明節到勞動節之間種植,國慶節到霜降采收,收紅薯時至少要有兩三百人參與勞動。土地流轉了的農民也可以到我們的工廠或者流轉地裏工作,我們現在大概帶動四五百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談到今年發展目標,劉藝磊表示,新廠建成之後,可以整體帶動林州2萬~3萬畝的紅薯種植,基本覆蓋林州鄉鎮,加快推進紅薯產業的發展,為林州現代化農業發展再添新綠。

“近日,萬名青少年進林州研學,瞻仰革命先輩,學習紅旗渠精神,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活動。紅旗渠養活了安陽人,而青少年則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來學習並傳承紅旗渠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劉藝磊說。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渠水長流正青春丨長在紅旗渠畔,95後青年追逐“薯”於家鄉的“大產業”夢想
2023-8-11 20:22:11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臧小景 實習生 王璐瑤)8月9日,清晨的陽光灑在嫩綠的紅薯葉片上,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新的氣息。林州市橫水鎮新莊村,廣袤的田地裏,紅薯藤蔓盤旋生長,此時的紅薯食指般大小。村民們正聚集在田間拔草,讓紅薯更好地吸收陽光和養分。

“林州多山地,土地土質也十分獨特,大部分都是紅膠泥土,土質偏硬,許多農作物不適合生長,適合種植抗旱作物,例如澱粉型紅薯、小米。”劉藝磊是林州市橫水鎮新莊村一名95後青年。

長在紅旗渠畔,劉藝磊從小受紅旗渠精神影響,不怕苦不怕累,大學畢業後,他隨家人帶動全鎮種植紅薯,生產的產品“圈粉達人”酸辣粉暢銷全國。

尋藤椒粉之路:想到紅旗渠就充滿決心和鬥誌

“2017年我們流轉承包了家後麵小山坡上500多畝地,開始種植紅薯,後來種植麵積逐年擴大,目前流轉的土地有5000多畝,紅薯產業幾乎覆蓋整個橫水鎮所有自然村落。”

劉藝磊出生於1996年,2015年考入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專業。2019年大學畢業後,便轉戰家族企業。談起回鄉創業之路,劉亞磊感觸頗多,尤其是尋找藤椒粉令他印象最深。

“以前我們生產最基礎的初級農產品,現在也做一些深加工產品,比如我們把紅薯做成澱粉粉條、粉皮、酸辣粉、紅薯幹。酸辣粉以紅薯為原料,前幾年市場非常好,但我們原來生產的產品太過單一。”

麵對這一問題,2020年劉藝磊建議父親,再加一條酸辣粉的生產線。之後,他便負責酸辣粉外包裝的設計、調味包的選擇、配料等工作。為了找到滿意的藤椒粉,他輾轉去了很多城市,鄭州、新鄉、焦作,重慶……跑了二三十個廠家,最終在成都找到。

“我在紅旗渠附近長大,從小到大去過許多次紅旗渠青年洞,小的時候不是很能體會革命先輩修建紅旗渠的艱辛與毅力。工作之後尤其是這兩年我越發感受到生活的艱辛,但是每當我想到紅旗渠的修建過程,我就覺得我遇到的困難根本不算什麼,又會充滿決心和鬥誌。”劉藝磊感慨說。

酸辣粉暢銷之路:真材實料才是經久不衰的秘訣

“之前提到農業,都會想到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現在不一樣了,從產品的育苗、種植到加工銷售是一條龍服務。”談起變化,劉藝磊還提到如今的機械化種植,如一畝地起多少壟,多少條滴灌帶澆多少次水,現在都是通過控製麵板,用專業的設備來進行起壟、灌溉。

對於經營方式,劉藝磊介紹,有部分土地他們自己種植,還有一部分地是和農民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他們提供種苗。種苗都是和商丘農科院、洛陽農科院等合作,農科院提供優質種苗,他們擴繁之後,發放給農戶種植再保底回收。

目前生產的產品主要銷往河南、山西、重慶、四川等地。例如在鄭州,通過商家對接廠家,省去了中間環節,可以直接為酸辣粉連鎖店或者火鍋店提供所需原料。

“現在粉條行業相對來說還比較混亂,許多生產商在粉條中添加木薯粉、明礬等,以降低生產成本。隨著去年315的曝光,消費者逐漸注意到粉條中木薯粉添加這一現象。”劉藝磊認為,從長遠來看,真材實料才是產品銷售經久不衰的秘訣。

未來發展之路:為林州現代化農業發展再添新綠

“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產生的利潤非常低,我們現在還是處於持續投入的狀態。”劉藝磊表示,林州市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很大。

劉藝磊介紹,之前因為場地太小一直無法擴大生產。今年土地申請通過後,新廠訂的是全自動設備,新廠建成後預計每小時能處理75噸紅薯,產能是過去的十倍。

“由於北方氣候條件的限製,一年隻能種一季紅薯,在清明節到勞動節之間種植,國慶節到霜降采收,收紅薯時至少要有兩三百人參與勞動。土地流轉了的農民也可以到我們的工廠或者流轉地裏工作,我們現在大概帶動四五百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談到今年發展目標,劉藝磊表示,新廠建成之後,可以整體帶動林州2萬~3萬畝的紅薯種植,基本覆蓋林州鄉鎮,加快推進紅薯產業的發展,為林州現代化農業發展再添新綠。

“近日,萬名青少年進林州研學,瞻仰革命先輩,學習紅旗渠精神,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活動。紅旗渠養活了安陽人,而青少年則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來學習並傳承紅旗渠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劉藝磊說。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