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閱讀提示: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它們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為賡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專家和學者走進考古遺跡、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機構,一起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大河網訊 “州橋,正對於大內禦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禦路也。”900年前,宋人孟元老靖康之亂後避地江左,晚年,追憶汴京盛事,懷著對往昔的無限眷念和對現實的無限傷感,撰寫了《東京夢華錄》,這部著作是“為了忘卻的紀念”,是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滅都之痛唱出的淒婉挽歌。
回憶往昔繁華,抒發黍離之悲,尋孟元老筆下的州橋
州橋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始建於唐代建中年間,因在州之南門故名州橋,五代稱汴橋,宋代改稱天漢橋。
為何州橋能夠代表整個東京令孟元老念念不忘?汴京八景“州橋明月”的風與月,東京夢華的市井街鬧,鱗次櫛比的民居民宿,百肆雜陳的商鋪集市,昔日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究竟是何等繁華!
當看到孟元老所著對州橋的描寫時,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和考古隊員們就在猜測,這“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是在哪裏?聽起來如此美輪美奐的“雕刻”應該是什麼樣子?千年過後,城摞城,橋摞橋,拂去塵土,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州橋遺址進行發掘,讓湮沒千年的繁華漸露真容,昔日榮光逐漸揭開麵紗。
其中最奪人眼球的莫過於發現了河道兩側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圖案與《東京夢華錄》記載完全一致,可謂曆史照進現實。
記者在現場看到,壁畫栩栩如生,海馬、瑞獸、鶴禽、祥雲清晰可見,非常漂亮。
據王三營介紹,目前揭露的北側石壁頂部距地表深度約6.8米,石壁通高5.3米,東西長21.2米,雕刻紋飾的石塊有16層,通高3.3米,有3組圖案。整個石壁每組為一匹海馬和兩隻仙鶴環以祥雲組成,長度約為7.5米。整個石壁推測共有4組圖案,長度約為30米,每匹海馬頭部還長有“獨角”。
記者發現在每塊石磚上還歪歪斜斜地刻有“荒十二”“月十三”“盈十一”等字樣,這又是什麼意思?
這些字樣是古人發明的“拚圖大法”,南岸石壁編碼來源於《千字文》,自下而上“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從左至右則是數字排列;北側石壁編碼來源於《上大人》,也是中國傳統啟蒙中的習字教材,自下而上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從左至右則是數字排列,相當於現在的坐標係XY軸,便於找準定位。
“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麵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製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王三營說。
文人騷客憶州橋,詩詞歌賦頌汴梁
“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戀戀不舍之人又何止孟元老一人!100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舊遊汴京忍不住賦詩感懷,州橋踏月想金陵,金陵賞月憶汴京,時空穿梭,人事變遷,交叉渲染,寄以情愫。
北宋的開封是一個“橋梁之都”。當時穿城而過的河流共有四條,分別是汴河、蔡河、五丈河與金水河,橫跨在這些河流上麵的橋梁總數達到36座之多。在這眾多橋梁中,唯獨汴河上的州橋備受青睞。
梅堯臣描繪過州橋兩岸的滿目繁華:“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檻豔歌留。”
南宋詩人範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故都汴京,哀傷《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六軍指代的是天子統帥的軍隊,故國人民懷念北宋,一架州橋承載著萬般情思。
張知甫、王銍、蔡絛、洪邁等人在筆記中提及它,而如《水滸傳》《宋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金瓶梅》等涉及北宋京城的小說也總是以州橋作為故事的背景。水滸中楊誌怒殺潑皮牛二的故事就發生於此。
作為東京城勝景的見證者,北宋之後的歲月裏,州橋曆經重修改建。黃河泛濫導致汴河淤塞日漸嚴重,明朝末年一場洪水灌城後,汴河與州橋徹底在開封地麵上消失。
對於開封人而言,“州橋”是一座石橋,更是千百年來通聯古今、見證開封曆史的一座古跡。
六萬件文物標本數量震撼 瓷器5.6萬件涉及宋金元明清
據王三營介紹,截至2022年7月,州橋及汴河遺址考古共完成發掘麵積4400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種類包括河道、水工設施、橋梁、道路、神廟、房址、沉船、水井、倉儲、灶台、灰坑等。
除了巨幅壁畫,東側探方中大運河(汴河)故道遺存河道、堤岸特征明顯,地層邊界清晰。
宋代河道中還發現沉船遺存,元代河道地層中保留有狹河木樁,明代州橋青石鋪築橋麵,磚砌拱券,石砌橋台。
此外,在州橋東側河神廟基址旁發現三尊高80厘米~100厘米的鎏金銅造像,初步判斷應為河神廟中神祇金龍四大王、文昌帝君、真武帝君造像,與河神祭祀有關,也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三尊造像不可多得,極為珍貴。
州橋遺址新發現共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0000多件,質地包括陶、瓷、石、玉、木、骨、金、銀、銅、鐵、蚌、琉璃等,其中瓷器標本56000多件,陶器標本1800多件,銅錢1000多枚,骨器200多件,銅器100多件,玉器50多件,石器50多件,鐵器30多件。
填補北宋藝術史的空白 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清代的汴河形態
此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大運河遺產有何意義?王三營認為,北宋東京城是中國都城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都城,對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探討北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禮儀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州橋是大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曆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也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築技術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談及美輪美奐的州橋石壁時,王三營說,“它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規模、題材、風格方麵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製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此外,本次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莫韶華 王瑩)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閱讀提示: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它們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為賡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專家和學者走進考古遺跡、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機構,一起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大河網訊 “州橋,正對於大內禦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禦路也。”900年前,宋人孟元老靖康之亂後避地江左,晚年,追憶汴京盛事,懷著對往昔的無限眷念和對現實的無限傷感,撰寫了《東京夢華錄》,這部著作是“為了忘卻的紀念”,是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滅都之痛唱出的淒婉挽歌。
回憶往昔繁華,抒發黍離之悲,尋孟元老筆下的州橋
州橋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始建於唐代建中年間,因在州之南門故名州橋,五代稱汴橋,宋代改稱天漢橋。
為何州橋能夠代表整個東京令孟元老念念不忘?汴京八景“州橋明月”的風與月,東京夢華的市井街鬧,鱗次櫛比的民居民宿,百肆雜陳的商鋪集市,昔日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究竟是何等繁華!
當看到孟元老所著對州橋的描寫時,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和考古隊員們就在猜測,這“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是在哪裏?聽起來如此美輪美奐的“雕刻”應該是什麼樣子?千年過後,城摞城,橋摞橋,拂去塵土,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州橋遺址進行發掘,讓湮沒千年的繁華漸露真容,昔日榮光逐漸揭開麵紗。
其中最奪人眼球的莫過於發現了河道兩側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圖案與《東京夢華錄》記載完全一致,可謂曆史照進現實。
記者在現場看到,壁畫栩栩如生,海馬、瑞獸、鶴禽、祥雲清晰可見,非常漂亮。
據王三營介紹,目前揭露的北側石壁頂部距地表深度約6.8米,石壁通高5.3米,東西長21.2米,雕刻紋飾的石塊有16層,通高3.3米,有3組圖案。整個石壁每組為一匹海馬和兩隻仙鶴環以祥雲組成,長度約為7.5米。整個石壁推測共有4組圖案,長度約為30米,每匹海馬頭部還長有“獨角”。
記者發現在每塊石磚上還歪歪斜斜地刻有“荒十二”“月十三”“盈十一”等字樣,這又是什麼意思?
這些字樣是古人發明的“拚圖大法”,南岸石壁編碼來源於《千字文》,自下而上“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從左至右則是數字排列;北側石壁編碼來源於《上大人》,也是中國傳統啟蒙中的習字教材,自下而上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從左至右則是數字排列,相當於現在的坐標係XY軸,便於找準定位。
“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麵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製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王三營說。
文人騷客憶州橋,詩詞歌賦頌汴梁
“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戀戀不舍之人又何止孟元老一人!100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舊遊汴京忍不住賦詩感懷,州橋踏月想金陵,金陵賞月憶汴京,時空穿梭,人事變遷,交叉渲染,寄以情愫。
北宋的開封是一個“橋梁之都”。當時穿城而過的河流共有四條,分別是汴河、蔡河、五丈河與金水河,橫跨在這些河流上麵的橋梁總數達到36座之多。在這眾多橋梁中,唯獨汴河上的州橋備受青睞。
梅堯臣描繪過州橋兩岸的滿目繁華:“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檻豔歌留。”
南宋詩人範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故都汴京,哀傷《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六軍指代的是天子統帥的軍隊,故國人民懷念北宋,一架州橋承載著萬般情思。
張知甫、王銍、蔡絛、洪邁等人在筆記中提及它,而如《水滸傳》《宋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金瓶梅》等涉及北宋京城的小說也總是以州橋作為故事的背景。水滸中楊誌怒殺潑皮牛二的故事就發生於此。
作為東京城勝景的見證者,北宋之後的歲月裏,州橋曆經重修改建。黃河泛濫導致汴河淤塞日漸嚴重,明朝末年一場洪水灌城後,汴河與州橋徹底在開封地麵上消失。
對於開封人而言,“州橋”是一座石橋,更是千百年來通聯古今、見證開封曆史的一座古跡。
六萬件文物標本數量震撼 瓷器5.6萬件涉及宋金元明清
據王三營介紹,截至2022年7月,州橋及汴河遺址考古共完成發掘麵積4400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種類包括河道、水工設施、橋梁、道路、神廟、房址、沉船、水井、倉儲、灶台、灰坑等。
除了巨幅壁畫,東側探方中大運河(汴河)故道遺存河道、堤岸特征明顯,地層邊界清晰。
宋代河道中還發現沉船遺存,元代河道地層中保留有狹河木樁,明代州橋青石鋪築橋麵,磚砌拱券,石砌橋台。
此外,在州橋東側河神廟基址旁發現三尊高80厘米~100厘米的鎏金銅造像,初步判斷應為河神廟中神祇金龍四大王、文昌帝君、真武帝君造像,與河神祭祀有關,也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三尊造像不可多得,極為珍貴。
州橋遺址新發現共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0000多件,質地包括陶、瓷、石、玉、木、骨、金、銀、銅、鐵、蚌、琉璃等,其中瓷器標本56000多件,陶器標本1800多件,銅錢1000多枚,骨器200多件,銅器100多件,玉器50多件,石器50多件,鐵器30多件。
填補北宋藝術史的空白 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清代的汴河形態
此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大運河遺產有何意義?王三營認為,北宋東京城是中國都城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都城,對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探討北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禮儀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州橋是大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曆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也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築技術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談及美輪美奐的州橋石壁時,王三營說,“它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規模、題材、風格方麵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製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此外,本次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莫韶華 王瑩)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