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河南省種業“航母”何時揚帆起航
更新時間:2023-7-22 10:55:39    來源:大象新聞

科研人員利用高通量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平台檢測花生種子油酸含量。劉曉陽 攝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劉曉陽

  時間:7月17日

  調研地點: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

  前不久,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植物生物技術》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在國內花生育種界引起不小轟動。

  “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抗除草劑的花生新種質,為花生種質資源精準創新提供了新途徑。”這一重大突破正是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家生物育種中心”)花生育種團隊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作為我國農業領域首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從2019年4月啟動建設至今,國家生物育種中心努力構建集創新、熟化、展示、轉化、產業、資本等覆蓋生物經濟全鏈條的完善產業體係,全麵提升生物育種科研創新能力,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端穩國人飯碗。

  有基礎有優勢 生物育種碩果累累

  盛夏時節,位於中原農穀核心區的國家生物育種中心,一派繁忙景象。試驗田裏,耐密植高油大豆新品種鄭1825,長勢喜人,植株已有二三十厘米高;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孫子淇正在利用高通量分子育種平台篩選花生抗病材料。

  經過4年的緊張建設,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的田間試驗區和科研設施區已投入使用,國內領先的農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單倍體育種、轉基因與基因編輯等研發平台建成投用。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立足河南實際,按照“邊建設、邊運行、邊產出”的思路,國家生物育種中心先期啟動了小麥、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的育種研究,並逐漸形成以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為優勢和重點的研究領域。其中,小麥、花生育種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花生遠緣雜交育種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秉承“資源共享,不搞重複建設”的理念,國家生物育種中心整合依托省農科院建設的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花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22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發平台的科研資源。自組建以來,共有37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或河南省審定,有83個新品係參加區域試驗。

  比如,育成的小麥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8500萬畝的1/3左右,占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麵積的65%以上;育成的花生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2200萬畝的50%左右,占全省高油酸花生種植麵積的50%以上;大豆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700萬畝的20%左右。這些品種不僅在我省糧油作物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支撐國家糧油安全的重要成果。

  引進來走出去 創新選人用人機製

  “政府牽頭,企業化運作,這是一個很大的平台。”早在2020年,來自德國的知名蔬菜專家喬治·克赫就全職加盟了國家生物育種中心,負責蔬菜育種團隊的組建並開展相關工作。

  喬治·克赫致力於高端設施蔬菜新品種的研發,聚焦番茄、生菜、辣椒、黃瓜這四個蔬菜作物,選育出高抗、好吃、健康的蔬菜新品種。目前,蔬菜育種團隊正在加緊籌備中,蔬菜溫室建設、種質資源搜集等工作都在同步推進。

  “針對育種研發中遇到的一時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我們加大對外科技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創新能力。”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相關負責人鄭崢表示。中心與農業學科綜合實力排名全球第一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開展實質性合作,通過“訂單式”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帶著任務去學習、開展聯合攻關,任務完成後回來工作,這一合作形式為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根據需求麵向國內外優勢科研機構通過合作攻關、定製研發或揭榜攻關,柔性引進人才,補齊研發短板,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同時,研發平台麵向社會開放共享,為國內外相關研發機構提供公共技術服務。

  補短板強鏈條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

  生物育種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雖然河南發展生物經濟優勢明顯,但必須承認,生物技術原創能力薄弱、事業單位體製機製不活、育種模式落後、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要通過體製機製創新,盡快補齊短板,提高創新效率。

  “為破解現有事業單位人員向企業流動的瓶頸障礙,快速形成中心的基礎創新力量,探索實施‘雙跨單聘’‘兩權分處’的特殊政策。”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研發部負責人張磊介紹,例如,省農科院的多個育種團隊在保留原事業單位身份和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到生物育種中心工作,實行企業化管理,享受所聘崗位的薪酬,研究取得的成果署名權歸原所在單位,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歸中心,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此舉旨在破解種業科技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一方麵可以充分發揮體製內科研機構的育種研發優勢,另一方麵,企業化管理可以解決事業單位運轉效率偏低,創新動力活力不足的問題。”張磊坦言。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國家生物育種中心不斷加快產業發展步伐,以有力的科技創新能力助推秋樂種業成功上市;聚焦高端設施蔬菜種業產業發展,成立“中育科蔬”蔬菜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與平頂山市農科院合資成立“中育平韭”特種蔬菜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著力打造特種蔬菜領域的“隱形冠軍”。

  “持續強化體製機製創新,統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力爭科研條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打造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我國種業科技體製機製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說。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河南省種業“航母”何時揚帆起航
    2023-7-22 10:55:39    來源:大象新聞

    科研人員利用高通量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平台檢測花生種子油酸含量。劉曉陽 攝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劉曉陽

      時間:7月17日

      調研地點: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

      前不久,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植物生物技術》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在國內花生育種界引起不小轟動。

      “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抗除草劑的花生新種質,為花生種質資源精準創新提供了新途徑。”這一重大突破正是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家生物育種中心”)花生育種團隊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作為我國農業領域首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從2019年4月啟動建設至今,國家生物育種中心努力構建集創新、熟化、展示、轉化、產業、資本等覆蓋生物經濟全鏈條的完善產業體係,全麵提升生物育種科研創新能力,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端穩國人飯碗。

      有基礎有優勢 生物育種碩果累累

      盛夏時節,位於中原農穀核心區的國家生物育種中心,一派繁忙景象。試驗田裏,耐密植高油大豆新品種鄭1825,長勢喜人,植株已有二三十厘米高;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孫子淇正在利用高通量分子育種平台篩選花生抗病材料。

      經過4年的緊張建設,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的田間試驗區和科研設施區已投入使用,國內領先的農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單倍體育種、轉基因與基因編輯等研發平台建成投用。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立足河南實際,按照“邊建設、邊運行、邊產出”的思路,國家生物育種中心先期啟動了小麥、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的育種研究,並逐漸形成以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為優勢和重點的研究領域。其中,小麥、花生育種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花生遠緣雜交育種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秉承“資源共享,不搞重複建設”的理念,國家生物育種中心整合依托省農科院建設的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花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22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發平台的科研資源。自組建以來,共有37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或河南省審定,有83個新品係參加區域試驗。

      比如,育成的小麥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8500萬畝的1/3左右,占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麵積的65%以上;育成的花生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2200萬畝的50%左右,占全省高油酸花生種植麵積的50%以上;大豆品種種植麵積占全省700萬畝的20%左右。這些品種不僅在我省糧油作物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支撐國家糧油安全的重要成果。

      引進來走出去 創新選人用人機製

      “政府牽頭,企業化運作,這是一個很大的平台。”早在2020年,來自德國的知名蔬菜專家喬治·克赫就全職加盟了國家生物育種中心,負責蔬菜育種團隊的組建並開展相關工作。

      喬治·克赫致力於高端設施蔬菜新品種的研發,聚焦番茄、生菜、辣椒、黃瓜這四個蔬菜作物,選育出高抗、好吃、健康的蔬菜新品種。目前,蔬菜育種團隊正在加緊籌備中,蔬菜溫室建設、種質資源搜集等工作都在同步推進。

      “針對育種研發中遇到的一時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我們加大對外科技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創新能力。”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相關負責人鄭崢表示。中心與農業學科綜合實力排名全球第一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開展實質性合作,通過“訂單式”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帶著任務去學習、開展聯合攻關,任務完成後回來工作,這一合作形式為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根據需求麵向國內外優勢科研機構通過合作攻關、定製研發或揭榜攻關,柔性引進人才,補齊研發短板,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同時,研發平台麵向社會開放共享,為國內外相關研發機構提供公共技術服務。

      補短板強鏈條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

      生物育種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雖然河南發展生物經濟優勢明顯,但必須承認,生物技術原創能力薄弱、事業單位體製機製不活、育種模式落後、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要通過體製機製創新,盡快補齊短板,提高創新效率。

      “為破解現有事業單位人員向企業流動的瓶頸障礙,快速形成中心的基礎創新力量,探索實施‘雙跨單聘’‘兩權分處’的特殊政策。”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研發部負責人張磊介紹,例如,省農科院的多個育種團隊在保留原事業單位身份和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到生物育種中心工作,實行企業化管理,享受所聘崗位的薪酬,研究取得的成果署名權歸原所在單位,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歸中心,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此舉旨在破解種業科技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一方麵可以充分發揮體製內科研機構的育種研發優勢,另一方麵,企業化管理可以解決事業單位運轉效率偏低,創新動力活力不足的問題。”張磊坦言。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國家生物育種中心不斷加快產業發展步伐,以有力的科技創新能力助推秋樂種業成功上市;聚焦高端設施蔬菜種業產業發展,成立“中育科蔬”蔬菜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與平頂山市農科院合資成立“中育平韭”特種蔬菜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著力打造特種蔬菜領域的“隱形冠軍”。

      “持續強化體製機製創新,統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力爭科研條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打造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我國種業科技體製機製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說。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