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趙雲飛,來自河南省林州市的一個貧困山村。
林州,您不一定聽說過,但您一定聽說過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當地10萬群眾,為了改變千百年來受困於幹旱的命運,完全依靠人工,用近10年時間,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在太行山的山腰上修建了長約1500公裏的水利工程,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趙雲飛的爺爺、伯父、父親,都是當年修築紅旗渠的石匠。
石匠,在大山之中,終年累月地敲擊石頭、琢磨石頭,與石頭相伴、以石頭為生。
趙雲飛原本也可能沿著祖輩的腳印,成為一名石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他的人生軌道轉向了。他的工地,由山上轉向了山下;他的對象,由石頭轉向了煤炭;他的工具,由鐵錘轉向了機械——現代化的智能機械。
趙雲飛(左)在工作中。
幹一行精一行
1989年出生的趙雲飛,從小與石頭打交道。住的是石頭屋,走的是石頭路,爬的是石頭山,就是摔倒,也是磕碰在石頭上,帶來實實在在的疼痛。石頭壘起的太行山,給了他一切。他的祖祖輩輩,他的世界,他的生活,都與石頭有關,甚至他的體格,也像石頭般堅硬、壯實。
曾經,他的夢想是走出大山,遠離石頭,在城市裏當一名白領。可2007年參加高考後,他被華北科技學院錄取,專業是采礦工程。
兜兜轉轉,仍然是與石頭打交道。
他有些沮喪,但很快調整了自己。既然與石頭有緣,那就老老實實地走進石頭世界吧。況且,人類文明就是從石頭世界走出來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而且,石頭世界仍然是一個未知世界,蘊藏著無限可能。
大學4年裏,他認真學習,鑽研各種與礦石有關的知識。由於積極努力,他先後拿到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孫越崎獎學金等,專業成績年年名列前茅。
大學畢業時,神東煤炭集團來學校選拔人才。他順利地獲得了進入這家世界一流煤炭企業的通行證,崗位在集團旗下的榆家梁煤礦綜采二隊。
可以說,入職神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喜訊傳到家裏,父親卻眉頭緊鎖。首先,他是家裏唯一的男孩,父親希望他畢業後回歸故裏,早早結婚生子;再則,在這位老石匠的印象裏,煤礦處於深深的地下,洞裏到處是危險的石頭,他擔心孩子的安全。
但是,趙雲飛的信念像石頭般堅硬,他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他力氣大,人又勤快,同事們都願意跟他搭夥幹活。
85公斤的水泵,他抱起來就走;4.2米的單體支柱,他一個人搬運。
有一次,井下換饋電開關,車進不來,隻能靠人工。班長說:“誰跟我一起抬?”
大家麵麵相覷。趙雲飛從後麵擠進來說:“我試試。”
兩人抬了50多米,到地方後才發現,這個“大家夥”居然重達170公斤!
出力流汗倒是不怕,但很快,更複雜的考驗來了。
他學的專業是采礦工程,最適合的崗位本是煤機司機,不料隊裏缺電工,要將他放到電工崗位上。
說實話,當電工不僅專業不對口,收入也相對較少。想到自身,想到父母,想到現實,他心裏七上八下。隊裏領導對他說,當司機要戴護目鏡,你是近視眼,不方便。
確也如此。
那就電工吧,當電工也一樣能幹好。
可是,井下複雜的電路世界,很快就讓趙雲飛摸不著頭腦了。
跟了師傅幾天,他仍然一頭霧水,隻得沉下心來,從最基礎的“開關”學起。
井下開關,遠非外人印象中的普通開關。一個開關就是一個電機控製器,如冰箱大小,結構複雜,操作不當就會出問題。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終於把開關原理搞明白了,但具體到現場操作,根本沒有那麼簡單,拆開機器,裏麵的電路似蛛網、若蜂巢,搗鼓半天,毫無頭緒。
可這一切,對於師傅來說,手到擒來。
術業有專攻,不服不行。
他問:“要多久才能學會啊?”
師傅說:“當個好電工,至少要3年!”
趙雲飛沒泄氣。下班後,他將廢舊開關拆下來,抱回宿舍,把線拆了再接,接了再拆。零件散落滿床,油汙斑斑點點,思緒沉沉入夢。
足足苦熬了一個多月,複雜的線路才像一棵大樹的幹枝葉果,在他的腦海裏形成整體脈絡圖。一個原本幽暗的世界,悄然變得明朗了……
當電工,他不止幹好本專業,別人的事情也幫著做。天長日久,他竟然學會了設備維護與維修、故障處理、安全防護等多種技能,成為隊裏名副其實的全能手。
麵對誇獎,他說話的嗓門不自覺高起來,心中的得意讓他產生了小小的驕傲。
2012年9月的一天,井下運輸機電纜突發漏電事故,隊長通知他趕緊去維修。
關鍵時刻,卻怎麼也找不到故障點。
於是,機器被迫停止運行,生產戛然中斷。生產中斷就意味著產量降低,產量降低將影響到績效考核。
隊長急得團團轉,趙雲飛一遍一遍排查,卻又一次一次失敗。
秒針滴滴答答,汗水滴滴答答。
兩個多小時過去,才終於在電纜夾板中間一處極其隱蔽的地方,發現了故障鐵片。此時,趙雲飛已經渾身濕透。
隊長也是滿頭大汗,隨後作出決定:“這個月,你打破了榆家梁煤礦機電無故障的紀錄,罰款2000元!”
這次教訓,讓他進一步認清了現實:全能不代表全精,若要全精,唯有紮紮實實,唯有從深從細。
於是,他更加投入地學習,廢寢忘食地鑽研,走進了石頭包裹中的煤炭世界,也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絢爛多彩的技術世界。
半年後,他被任命為綜采二隊檢修班副班長。
榆家梁煤礦外景。圖片均為趙岩 攝
奮鬥的誌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工業條件和思想觀念所限,企業總是願意開采厚煤層,而輕視薄煤層,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
薄煤層,指地下開采時厚度在1.3米以下的煤層。薄煤層也是煤,也是珍貴的一次性能源,不能浪費,既要采得出,又要采得盡。
榆家梁煤礦地處陝西省神木市店塔鎮,現在雖然用機械代替了人工,但由於開采煤層厚度小,與中、厚煤層相比,薄煤層工作麵開采仍然困難重重。
特別是綜采工作麵,當最小采高降到1米以下時,正常成年人在井下作業根本無法直起腰身。趙雲飛身高1.82米,在井下作業,很多時候需要弓著腰,甚至是爬行。
薄煤層采煤機械和液壓支架受空間限製,既要求立柱缸徑粗一些,能夠提供足夠支撐力;又希望立柱細一些,不占太多空間。這真為設計人員出了難題。而綜采工作麵的單產,隻有中、厚煤層的一半,甚至更低。兩相比較,可謂多勞而少得。
即便這樣也要做,而且要做出成績,探出新路!
這是煤炭工業綠色發展的需要,這是國家能源長遠保障的需要,這是科學技術實現創新的需要!
薄煤層夾在地麵下兩道厚厚的岩層中間,猶如夾心餅幹。在重力作用下,夾心部分極容易變形,導致壓架事故。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機械結構破壞,嚴重時會使生產瞬間中斷。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神東集團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薄煤層開采初期引進了波蘭塔高支架。
然而,該支架應用到榆家梁煤礦後,陸續發生了幾起壓架事故。在中國的土地上,洋玩意兒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如何改良設備?
起初,他們想讓國外廠家幫忙改進,對方卻答複說,我們的產品出廠之前反複調試過,不會有問題。
聘請外方工程師前來呢,費用按小時計算,價格高昂。
趙雲飛深受刺激。技術不過硬,處處都受製於人。怎麼辦?求人不如求己,他苦苦思索之後,決定自力更生。
翻閱資料磨破手指,實地考察走爛鞋底,渴了喝口白開水,餓了嚼口餅幹。
沒有人知道,在改造機器的那段時光裏,他怎樣度過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
但他的全部興趣就在於此。正像戰士喜歡槍炮、良駒酷愛草原一樣,這是他追求多年的夢想。
終於,漸漸有了思路,漸漸有了方向,漸漸有了方法。
隨之,他的建議在論證後得到采納。礦上根據實際需求,決定同鄭州煤礦機械集團開展合作,進行機械改良。
幾經試驗,成套支架裝備在結構性能上大幅提升,基本適應了薄煤層生產需求,壓架事故不再發生。
設備改良,技術改進,問題解決,效率倍增。山溝溝裏也可以長出先進生產力!
智能變革
2018年前後,工業智能化方興未艾。我國煤炭行業順應世界科技潮流,傳統煤炭工業開始脫胎換骨,加速發展。
榆家梁煤礦的智能化之路,從哪裏開始?誰來吃這第一隻螃蟹?
領導找到趙雲飛:“你們綜采二隊先上馬一套國產智能采煤機,怎麼樣?”
趙雲飛點點頭,心裏卻在打鼓。
上馬容易騎馬難呀,智能化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無人化。以前,工作麵一直有人在跟機巡視,如果把這些人撤走,萬一出現事故,影響生產,如何是好?
他決定以身試機。作為技術負責人,自己不先來,又能讓誰來呢?
於是,他通知撤下員工,獨自走進工作麵。連續幾天監測、觀察,但對機器不操作、不幹預。終於確定,無人化是可行的,消除了大家的惶恐心理。
誰知正式投入生產,問題便開始出現。有一次由於震動劇烈,采煤機的機身竟然四分五裂!看來,機械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生產實際,還是存在距離。
而這一切,都需要現場工程師來解決、來改進。
於是,他又一項一項觀察、實驗、調整,而後向廠家提出意見,進行改進。
每天參加完生產調度會,他必須下井察看現場。
偌大的作業現場,隨時都可能有情況發生,這兒怎麼修,那兒怎麼建。已經開創的產量紀錄需要保持,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需要解決。稍有偏差,就是幾十萬幾百萬元的損失啊!
有時候,晚上失眠睡不著,他就到井下轉一轉。漸漸地,黑黑的煤炭、隆隆的聲音,平息了他內心的躁動。
針對智能化采煤機械出現的不同問題,他經過苦苦思索和反複試驗,設計出了不同的改進工藝,比如“以頂控底”“頂模板+底平刀+底調整”“頂預測+模糊計算”“頂模板+模塊調用”……半年時間裏,這樣大大小小的改進多達50多項。
但不久,智能化采煤機械的最大缺陷顯現了,那就是三角煤區的回采難題。
所謂三角煤區,就是自動化機械手在工作麵來回采挖,到拐彎處時,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帶。自動化機械手在這個三角地帶作業時,不僅速度變慢,還可能造成工程質量問題,影響產量。
國外煤礦是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的?
他們認為這是機械作業的客觀現象和天生缺憾,無法改進。
但趙雲飛不甘心。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對三角煤區進行了仔細觀察。針對不同的運行區間,將煤機和支架的動作做出分析和固化,一點一點試錯,一點一點修改,像螞蟻搬家一樣。每操作一步,他都會聚精會神地觀察並記錄下每一點改動帶來的細微變化。
一個月後,他終於成功對三角煤區工藝編輯固化,使煤機得以在正確的位置完成正確的動作。而後,他又利用端頭“頂模板+定采高”的割煤策略保證了工程質量。
不斷嚐試,不斷改進。最後,無論在割通段、返刀段、掃底煤段,還是斜切進刀段、吃三角煤段,無人設備均能跟人工操作相媲美。而且,高度可靠的執行性使無人化生產工藝遠遠優於人工割煤!
無人化,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呢?
雖然智能科技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但在生產過程中,隨著采場條件不斷變化,難免會有需要人工調整的地方,這就又出現了人機配合的問題。
若收到調整信息,工人必須精準發送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使命必達。
對此,他一邊改進編輯模板,一邊培訓複合型操作人員,用班組示範的形式,教一個、帶一個、幫一個,毫無保留,從而保障了生產效果。
隨著智能化的深入推進,榆家梁煤礦的作業人數明顯減少。具體到綜采二隊,從12人精減到8人,從8人又縮為5人,最後隻剩下3人。
在產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員大幅減少,但工效顯著提升。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在千裏之外也能遙控指揮大地深處!
藍天白雲之下,黃土溝壑之間,綠色覆蓋黑色,巨龍般的皮帶運輸長廊,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
2020年1月,神東煤炭榆家梁煤礦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
2021年6月,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運城舉行,主要考核智能化參數設置、現場故障處理兩項指標。趙雲飛憑借精湛的技藝,帶隊一路過關斬將,獨占鼇頭,獲得全國冠軍。
2022年12月,榆家梁煤礦順利獲評“A類智能化礦井”。
從2011年正式入職榆家梁煤礦,趙雲飛已在這裏整整幹了12個年頭。
當初和他一起來的15位同學,有的跳槽走了,有的轉崗去了辦公室或別的部門,隻有他還一直留在生產一線。
由於專業精通,他好幾次被集團分公司借調,有時一走就是一兩年。家搬了6次,妻子也隻好跟著他,工作換了6回。
幸好,近幾年他結束了漂泊,在陝西神木大柳塔鎮買了房,一家人總算安頓下來。
多少年了,他就是這樣,點燃青春,埋頭前行。
采訪中,我總想讓他盡量把榮譽背後的故事多說一些,無奈他的嘴巴總是“笨拙”,講不出來。
生於紅旗渠,投身榆家梁,趙雲飛希望青春的自己像一朵潔白的雲,在煤海上空永遠地飛翔……
(人民日報記者 李春雷 高會武)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趙雲飛,來自河南省林州市的一個貧困山村。
林州,您不一定聽說過,但您一定聽說過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當地10萬群眾,為了改變千百年來受困於幹旱的命運,完全依靠人工,用近10年時間,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在太行山的山腰上修建了長約1500公裏的水利工程,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趙雲飛的爺爺、伯父、父親,都是當年修築紅旗渠的石匠。
石匠,在大山之中,終年累月地敲擊石頭、琢磨石頭,與石頭相伴、以石頭為生。
趙雲飛原本也可能沿著祖輩的腳印,成為一名石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他的人生軌道轉向了。他的工地,由山上轉向了山下;他的對象,由石頭轉向了煤炭;他的工具,由鐵錘轉向了機械——現代化的智能機械。
趙雲飛(左)在工作中。
幹一行精一行
1989年出生的趙雲飛,從小與石頭打交道。住的是石頭屋,走的是石頭路,爬的是石頭山,就是摔倒,也是磕碰在石頭上,帶來實實在在的疼痛。石頭壘起的太行山,給了他一切。他的祖祖輩輩,他的世界,他的生活,都與石頭有關,甚至他的體格,也像石頭般堅硬、壯實。
曾經,他的夢想是走出大山,遠離石頭,在城市裏當一名白領。可2007年參加高考後,他被華北科技學院錄取,專業是采礦工程。
兜兜轉轉,仍然是與石頭打交道。
他有些沮喪,但很快調整了自己。既然與石頭有緣,那就老老實實地走進石頭世界吧。況且,人類文明就是從石頭世界走出來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而且,石頭世界仍然是一個未知世界,蘊藏著無限可能。
大學4年裏,他認真學習,鑽研各種與礦石有關的知識。由於積極努力,他先後拿到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孫越崎獎學金等,專業成績年年名列前茅。
大學畢業時,神東煤炭集團來學校選拔人才。他順利地獲得了進入這家世界一流煤炭企業的通行證,崗位在集團旗下的榆家梁煤礦綜采二隊。
可以說,入職神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喜訊傳到家裏,父親卻眉頭緊鎖。首先,他是家裏唯一的男孩,父親希望他畢業後回歸故裏,早早結婚生子;再則,在這位老石匠的印象裏,煤礦處於深深的地下,洞裏到處是危險的石頭,他擔心孩子的安全。
但是,趙雲飛的信念像石頭般堅硬,他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他力氣大,人又勤快,同事們都願意跟他搭夥幹活。
85公斤的水泵,他抱起來就走;4.2米的單體支柱,他一個人搬運。
有一次,井下換饋電開關,車進不來,隻能靠人工。班長說:“誰跟我一起抬?”
大家麵麵相覷。趙雲飛從後麵擠進來說:“我試試。”
兩人抬了50多米,到地方後才發現,這個“大家夥”居然重達170公斤!
出力流汗倒是不怕,但很快,更複雜的考驗來了。
他學的專業是采礦工程,最適合的崗位本是煤機司機,不料隊裏缺電工,要將他放到電工崗位上。
說實話,當電工不僅專業不對口,收入也相對較少。想到自身,想到父母,想到現實,他心裏七上八下。隊裏領導對他說,當司機要戴護目鏡,你是近視眼,不方便。
確也如此。
那就電工吧,當電工也一樣能幹好。
可是,井下複雜的電路世界,很快就讓趙雲飛摸不著頭腦了。
跟了師傅幾天,他仍然一頭霧水,隻得沉下心來,從最基礎的“開關”學起。
井下開關,遠非外人印象中的普通開關。一個開關就是一個電機控製器,如冰箱大小,結構複雜,操作不當就會出問題。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終於把開關原理搞明白了,但具體到現場操作,根本沒有那麼簡單,拆開機器,裏麵的電路似蛛網、若蜂巢,搗鼓半天,毫無頭緒。
可這一切,對於師傅來說,手到擒來。
術業有專攻,不服不行。
他問:“要多久才能學會啊?”
師傅說:“當個好電工,至少要3年!”
趙雲飛沒泄氣。下班後,他將廢舊開關拆下來,抱回宿舍,把線拆了再接,接了再拆。零件散落滿床,油汙斑斑點點,思緒沉沉入夢。
足足苦熬了一個多月,複雜的線路才像一棵大樹的幹枝葉果,在他的腦海裏形成整體脈絡圖。一個原本幽暗的世界,悄然變得明朗了……
當電工,他不止幹好本專業,別人的事情也幫著做。天長日久,他竟然學會了設備維護與維修、故障處理、安全防護等多種技能,成為隊裏名副其實的全能手。
麵對誇獎,他說話的嗓門不自覺高起來,心中的得意讓他產生了小小的驕傲。
2012年9月的一天,井下運輸機電纜突發漏電事故,隊長通知他趕緊去維修。
關鍵時刻,卻怎麼也找不到故障點。
於是,機器被迫停止運行,生產戛然中斷。生產中斷就意味著產量降低,產量降低將影響到績效考核。
隊長急得團團轉,趙雲飛一遍一遍排查,卻又一次一次失敗。
秒針滴滴答答,汗水滴滴答答。
兩個多小時過去,才終於在電纜夾板中間一處極其隱蔽的地方,發現了故障鐵片。此時,趙雲飛已經渾身濕透。
隊長也是滿頭大汗,隨後作出決定:“這個月,你打破了榆家梁煤礦機電無故障的紀錄,罰款2000元!”
這次教訓,讓他進一步認清了現實:全能不代表全精,若要全精,唯有紮紮實實,唯有從深從細。
於是,他更加投入地學習,廢寢忘食地鑽研,走進了石頭包裹中的煤炭世界,也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絢爛多彩的技術世界。
半年後,他被任命為綜采二隊檢修班副班長。
榆家梁煤礦外景。圖片均為趙岩 攝
奮鬥的誌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工業條件和思想觀念所限,企業總是願意開采厚煤層,而輕視薄煤層,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
薄煤層,指地下開采時厚度在1.3米以下的煤層。薄煤層也是煤,也是珍貴的一次性能源,不能浪費,既要采得出,又要采得盡。
榆家梁煤礦地處陝西省神木市店塔鎮,現在雖然用機械代替了人工,但由於開采煤層厚度小,與中、厚煤層相比,薄煤層工作麵開采仍然困難重重。
特別是綜采工作麵,當最小采高降到1米以下時,正常成年人在井下作業根本無法直起腰身。趙雲飛身高1.82米,在井下作業,很多時候需要弓著腰,甚至是爬行。
薄煤層采煤機械和液壓支架受空間限製,既要求立柱缸徑粗一些,能夠提供足夠支撐力;又希望立柱細一些,不占太多空間。這真為設計人員出了難題。而綜采工作麵的單產,隻有中、厚煤層的一半,甚至更低。兩相比較,可謂多勞而少得。
即便這樣也要做,而且要做出成績,探出新路!
這是煤炭工業綠色發展的需要,這是國家能源長遠保障的需要,這是科學技術實現創新的需要!
薄煤層夾在地麵下兩道厚厚的岩層中間,猶如夾心餅幹。在重力作用下,夾心部分極容易變形,導致壓架事故。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機械結構破壞,嚴重時會使生產瞬間中斷。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神東集團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薄煤層開采初期引進了波蘭塔高支架。
然而,該支架應用到榆家梁煤礦後,陸續發生了幾起壓架事故。在中國的土地上,洋玩意兒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如何改良設備?
起初,他們想讓國外廠家幫忙改進,對方卻答複說,我們的產品出廠之前反複調試過,不會有問題。
聘請外方工程師前來呢,費用按小時計算,價格高昂。
趙雲飛深受刺激。技術不過硬,處處都受製於人。怎麼辦?求人不如求己,他苦苦思索之後,決定自力更生。
翻閱資料磨破手指,實地考察走爛鞋底,渴了喝口白開水,餓了嚼口餅幹。
沒有人知道,在改造機器的那段時光裏,他怎樣度過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
但他的全部興趣就在於此。正像戰士喜歡槍炮、良駒酷愛草原一樣,這是他追求多年的夢想。
終於,漸漸有了思路,漸漸有了方向,漸漸有了方法。
隨之,他的建議在論證後得到采納。礦上根據實際需求,決定同鄭州煤礦機械集團開展合作,進行機械改良。
幾經試驗,成套支架裝備在結構性能上大幅提升,基本適應了薄煤層生產需求,壓架事故不再發生。
設備改良,技術改進,問題解決,效率倍增。山溝溝裏也可以長出先進生產力!
智能變革
2018年前後,工業智能化方興未艾。我國煤炭行業順應世界科技潮流,傳統煤炭工業開始脫胎換骨,加速發展。
榆家梁煤礦的智能化之路,從哪裏開始?誰來吃這第一隻螃蟹?
領導找到趙雲飛:“你們綜采二隊先上馬一套國產智能采煤機,怎麼樣?”
趙雲飛點點頭,心裏卻在打鼓。
上馬容易騎馬難呀,智能化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無人化。以前,工作麵一直有人在跟機巡視,如果把這些人撤走,萬一出現事故,影響生產,如何是好?
他決定以身試機。作為技術負責人,自己不先來,又能讓誰來呢?
於是,他通知撤下員工,獨自走進工作麵。連續幾天監測、觀察,但對機器不操作、不幹預。終於確定,無人化是可行的,消除了大家的惶恐心理。
誰知正式投入生產,問題便開始出現。有一次由於震動劇烈,采煤機的機身竟然四分五裂!看來,機械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生產實際,還是存在距離。
而這一切,都需要現場工程師來解決、來改進。
於是,他又一項一項觀察、實驗、調整,而後向廠家提出意見,進行改進。
每天參加完生產調度會,他必須下井察看現場。
偌大的作業現場,隨時都可能有情況發生,這兒怎麼修,那兒怎麼建。已經開創的產量紀錄需要保持,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需要解決。稍有偏差,就是幾十萬幾百萬元的損失啊!
有時候,晚上失眠睡不著,他就到井下轉一轉。漸漸地,黑黑的煤炭、隆隆的聲音,平息了他內心的躁動。
針對智能化采煤機械出現的不同問題,他經過苦苦思索和反複試驗,設計出了不同的改進工藝,比如“以頂控底”“頂模板+底平刀+底調整”“頂預測+模糊計算”“頂模板+模塊調用”……半年時間裏,這樣大大小小的改進多達50多項。
但不久,智能化采煤機械的最大缺陷顯現了,那就是三角煤區的回采難題。
所謂三角煤區,就是自動化機械手在工作麵來回采挖,到拐彎處時,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帶。自動化機械手在這個三角地帶作業時,不僅速度變慢,還可能造成工程質量問題,影響產量。
國外煤礦是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的?
他們認為這是機械作業的客觀現象和天生缺憾,無法改進。
但趙雲飛不甘心。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對三角煤區進行了仔細觀察。針對不同的運行區間,將煤機和支架的動作做出分析和固化,一點一點試錯,一點一點修改,像螞蟻搬家一樣。每操作一步,他都會聚精會神地觀察並記錄下每一點改動帶來的細微變化。
一個月後,他終於成功對三角煤區工藝編輯固化,使煤機得以在正確的位置完成正確的動作。而後,他又利用端頭“頂模板+定采高”的割煤策略保證了工程質量。
不斷嚐試,不斷改進。最後,無論在割通段、返刀段、掃底煤段,還是斜切進刀段、吃三角煤段,無人設備均能跟人工操作相媲美。而且,高度可靠的執行性使無人化生產工藝遠遠優於人工割煤!
無人化,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呢?
雖然智能科技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但在生產過程中,隨著采場條件不斷變化,難免會有需要人工調整的地方,這就又出現了人機配合的問題。
若收到調整信息,工人必須精準發送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使命必達。
對此,他一邊改進編輯模板,一邊培訓複合型操作人員,用班組示範的形式,教一個、帶一個、幫一個,毫無保留,從而保障了生產效果。
隨著智能化的深入推進,榆家梁煤礦的作業人數明顯減少。具體到綜采二隊,從12人精減到8人,從8人又縮為5人,最後隻剩下3人。
在產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員大幅減少,但工效顯著提升。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在千裏之外也能遙控指揮大地深處!
藍天白雲之下,黃土溝壑之間,綠色覆蓋黑色,巨龍般的皮帶運輸長廊,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
2020年1月,神東煤炭榆家梁煤礦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
2021年6月,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運城舉行,主要考核智能化參數設置、現場故障處理兩項指標。趙雲飛憑借精湛的技藝,帶隊一路過關斬將,獨占鼇頭,獲得全國冠軍。
2022年12月,榆家梁煤礦順利獲評“A類智能化礦井”。
從2011年正式入職榆家梁煤礦,趙雲飛已在這裏整整幹了12個年頭。
當初和他一起來的15位同學,有的跳槽走了,有的轉崗去了辦公室或別的部門,隻有他還一直留在生產一線。
由於專業精通,他好幾次被集團分公司借調,有時一走就是一兩年。家搬了6次,妻子也隻好跟著他,工作換了6回。
幸好,近幾年他結束了漂泊,在陝西神木大柳塔鎮買了房,一家人總算安頓下來。
多少年了,他就是這樣,點燃青春,埋頭前行。
采訪中,我總想讓他盡量把榮譽背後的故事多說一些,無奈他的嘴巴總是“笨拙”,講不出來。
生於紅旗渠,投身榆家梁,趙雲飛希望青春的自己像一朵潔白的雲,在煤海上空永遠地飛翔……
(人民日報記者 李春雷 高會武)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