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洛陽春日最繁華——解碼古都洛陽的文化自信城市樣本
更新時間:2023-6-21 8:51:24    來源:新華社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洛陽,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絲綢之路、萬裏茶道和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彙,新中國工業建設在此留下紅色記憶。

這是6月6日在河南洛陽拍攝的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如今,這座文明之城、工業之城、開放之城正在續寫嶄新故事,激蕩著新時代的文化春潮,展現著洛陽新的使命與擔當。

文明之城:千年中軸 文脈綿延

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陰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盛夏,位於隋唐洛陽城天街附近的研學營地傳來琅琅書聲,不少遊客身著漢服通過茶飲、文創、手作等活動,感受千年古都文脈湧動。

天街,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是洛陽城中最繁華的街道。在《大業雜記》中,唐人杜寶曾記載天街繁華景象:“闊一百步。道傍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裏,四望成行。”

登定鼎門北望,天街中軸線恢宏大氣,一條筆直的黃褐色道路直通天際,青蔥綠植點綴其間,隋唐宮城盛世繁華再現。如今,這條千年曆史軸線依舊是洛陽的文化活動軸心。

赫赫夏都、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在洛陽,沿洛河東西綿延三十多公裏的範圍內五大都城遺址一字排開,以“五都薈洛”的氣勢描繪出河洛大地早期王朝的起源曆程,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

6月6日,遊客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這是6月6日拍攝的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1959年,二裏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塵封的中華文明起源和記憶。

 約3800年前,這個在洛陽地區誕生的二裏頭文化,以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和宮室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諸多之最,開啟了中國王朝文明的序幕。

此後,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先後在洛陽建都。此間人文鼎盛、冠絕一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寫《漢書》,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歐陽修等成《新唐書》;程顥、程頤開創宋代理學;“竹林七賢”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市文物局總工程師薛方說。

文脈因守正而賡續,因創新而致遠。

遊客在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遊玩(無人機照片,1月25日攝)。新華社發(黃政偉 攝)

打開洛陽市博物館布局地圖,一座座“文化寶庫”浮現在眼前。707萬常住人口、102座博物館,平均每7萬人就擁有1座博物館。擁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6處、不可移動文物9000多處,豐厚的曆史文化家底,成為洛陽叫響“東方博物館之都”的底氣。

依托資源優勢,洛陽提出“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理念。如今,洛陽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亮點突出,一批集空間遊玩、非遺體驗、沉浸互動等為一體的文化場景次第湧現,優秀文創項目和產品破“圈”而出。今年1至5月,洛陽旅遊接待總人數6167.74萬人次,總收入451.95億元。

新時代,洛陽紮實做好曆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努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工業之城: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蘇式曆史建築群、現代文創體驗館……走進洛陽天心文化產業園,仿佛進入“時光隧道”,這個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台壓路機的老廠區,如今已成為一座集餐飲、娛樂、文化、藝術、體育等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園。

20世紀50年代初,一群中外專家來到洛陽,謀劃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基地。彼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來自全國各地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會聚洛陽,寫下新中國製造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骨幹項目中有7項落戶洛陽。沿著洛陽澗西區建設路,洛陽礦山機械廠、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軸承廠等一批工廠一字排開。1958年7月20日,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就在這裏下線,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

工人在中國一拖生產車間進行東方紅拖拉機裝配作業(2021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攝

如今,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團部分廠區被評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澗西工業遺產街區被評選為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這些洛陽人心中恒久的“紅色記憶”,經過幾十年風雨後,煥發出別樣光彩。

“洛陽留存了大量的工業遺產和曆史風貌建築,這些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建設的積極探索,勾勒出洛陽特有的城市形象,也成為新時代洛陽的寶貴文化財富。”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洛陽工業遺產文化研究院副主任王雲紅說。

曆史滾滾向前,時代奔騰變遷。

約3800年前,二裏頭王都熔爐裏的熊熊火焰,點燃了華夏民族最早的青銅文明;新中國成立之初,創造無數中華文化瑰寶的洛陽開始綻放工業革命之光;當下,洛陽激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一個重工業優勢突出、智能裝備異軍突起的現代工業城市,屹立於洛水之濱。

一拖、洛軸等一批傳統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優勢再造,成長為“新時代尖兵”;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項目總體設計獲批,龍門實驗室首批6個省級重大項目全麵啟動,中州時代、華為技術、海瀾集團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成功落地,配套企業紛至遝來……

2022年,洛陽十大產業集群規模達到2400億元,如今正朝著萬億級先進製造業基地闊步前行。

開放之城:絲路漫漫 綿亙萬裏

5月18日,一列滿載100個標準箱光伏材料、客車配件、機械設備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東方紅(洛陽)國際陸港啟程,駛向中亞五國。

開放,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洛陽千年發展的底色。漢代班固在《東都賦》中這樣描述:洛邑處乎土中,平易闊達,萬方輻輳。

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著開放的基因。1900多年前,班超從洛陽啟程,直馳地中海東岸,自西漢末年起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此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公元605年,大運河開鑿,南來北往的貨物和客商在東都洛陽彙聚,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的南北水運網。

至此,運河與絲路交相輝映,讓洛陽成為世界的洛陽。

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南側展示的唐代路麵上,清晰可辨的曆史印跡,讓人仿佛聽見千年前從絲路而來的陣陣駝鈴。

千百年前,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駝鈴和瓷瓶在這裏叮當作響。千百年後,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踐行者,洛陽的對外貿易“朋友圈”已擴大到215個國家和地區,475種“洛陽製造”商品走向世界。自貿區、自創區、高新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保區“五區聯動”開放發展格局,再現商賈如雲、絲路繁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4月27日,第四屆世界古都論壇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青年論壇在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閉幕,來自中國、柬埔寨、伊朗、烏茲別克斯坦等17個國家的代表參會,探尋古都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青年作用。

這是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巨型牡丹景觀造型(無人機照片,4月16日攝)。新華社發(黃政偉 攝)

一花引來百花開。近年來,以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中原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文化交流節會為平台,洛陽加快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其中,洛陽牡丹文化節及其係列活動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約2000萬人次。

開放引得青年至。洛陽推出數十條重磅舉措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20多處青年驛站、1500餘張床位供來洛青年免費暫住;5年內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0萬套,優先供應來洛就業創業的青年大學生;打造集休閑娛樂、文化體驗、遊覽觀光於一體的青年集聚新地標……

河洛大地,曆史與文化融合、傳統與創新碰撞、青春與活力迸發、開放與交融並蓄……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的洛陽,奏響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文字記者:唐衛彬、王聖誌、雙瑞、史林靜

視頻記者:任卓如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洛陽春日最繁華——解碼古都洛陽的文化自信城市樣本
2023-6-21 8:51:24    來源:新華社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洛陽,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絲綢之路、萬裏茶道和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彙,新中國工業建設在此留下紅色記憶。

這是6月6日在河南洛陽拍攝的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如今,這座文明之城、工業之城、開放之城正在續寫嶄新故事,激蕩著新時代的文化春潮,展現著洛陽新的使命與擔當。

文明之城:千年中軸 文脈綿延

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陰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盛夏,位於隋唐洛陽城天街附近的研學營地傳來琅琅書聲,不少遊客身著漢服通過茶飲、文創、手作等活動,感受千年古都文脈湧動。

天街,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是洛陽城中最繁華的街道。在《大業雜記》中,唐人杜寶曾記載天街繁華景象:“闊一百步。道傍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裏,四望成行。”

登定鼎門北望,天街中軸線恢宏大氣,一條筆直的黃褐色道路直通天際,青蔥綠植點綴其間,隋唐宮城盛世繁華再現。如今,這條千年曆史軸線依舊是洛陽的文化活動軸心。

赫赫夏都、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在洛陽,沿洛河東西綿延三十多公裏的範圍內五大都城遺址一字排開,以“五都薈洛”的氣勢描繪出河洛大地早期王朝的起源曆程,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

6月6日,遊客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這是6月6日拍攝的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1959年,二裏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塵封的中華文明起源和記憶。

 約3800年前,這個在洛陽地區誕生的二裏頭文化,以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和宮室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諸多之最,開啟了中國王朝文明的序幕。

此後,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先後在洛陽建都。此間人文鼎盛、冠絕一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寫《漢書》,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歐陽修等成《新唐書》;程顥、程頤開創宋代理學;“竹林七賢”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市文物局總工程師薛方說。

文脈因守正而賡續,因創新而致遠。

遊客在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遊玩(無人機照片,1月25日攝)。新華社發(黃政偉 攝)

打開洛陽市博物館布局地圖,一座座“文化寶庫”浮現在眼前。707萬常住人口、102座博物館,平均每7萬人就擁有1座博物館。擁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6處、不可移動文物9000多處,豐厚的曆史文化家底,成為洛陽叫響“東方博物館之都”的底氣。

依托資源優勢,洛陽提出“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理念。如今,洛陽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亮點突出,一批集空間遊玩、非遺體驗、沉浸互動等為一體的文化場景次第湧現,優秀文創項目和產品破“圈”而出。今年1至5月,洛陽旅遊接待總人數6167.74萬人次,總收入451.95億元。

新時代,洛陽紮實做好曆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努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工業之城: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蘇式曆史建築群、現代文創體驗館……走進洛陽天心文化產業園,仿佛進入“時光隧道”,這個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台壓路機的老廠區,如今已成為一座集餐飲、娛樂、文化、藝術、體育等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園。

20世紀50年代初,一群中外專家來到洛陽,謀劃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基地。彼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來自全國各地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會聚洛陽,寫下新中國製造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骨幹項目中有7項落戶洛陽。沿著洛陽澗西區建設路,洛陽礦山機械廠、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軸承廠等一批工廠一字排開。1958年7月20日,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就在這裏下線,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

工人在中國一拖生產車間進行東方紅拖拉機裝配作業(2021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攝

如今,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團部分廠區被評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澗西工業遺產街區被評選為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這些洛陽人心中恒久的“紅色記憶”,經過幾十年風雨後,煥發出別樣光彩。

“洛陽留存了大量的工業遺產和曆史風貌建築,這些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建設的積極探索,勾勒出洛陽特有的城市形象,也成為新時代洛陽的寶貴文化財富。”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洛陽工業遺產文化研究院副主任王雲紅說。

曆史滾滾向前,時代奔騰變遷。

約3800年前,二裏頭王都熔爐裏的熊熊火焰,點燃了華夏民族最早的青銅文明;新中國成立之初,創造無數中華文化瑰寶的洛陽開始綻放工業革命之光;當下,洛陽激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一個重工業優勢突出、智能裝備異軍突起的現代工業城市,屹立於洛水之濱。

一拖、洛軸等一批傳統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優勢再造,成長為“新時代尖兵”;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項目總體設計獲批,龍門實驗室首批6個省級重大項目全麵啟動,中州時代、華為技術、海瀾集團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成功落地,配套企業紛至遝來……

2022年,洛陽十大產業集群規模達到2400億元,如今正朝著萬億級先進製造業基地闊步前行。

開放之城:絲路漫漫 綿亙萬裏

5月18日,一列滿載100個標準箱光伏材料、客車配件、機械設備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東方紅(洛陽)國際陸港啟程,駛向中亞五國。

開放,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洛陽千年發展的底色。漢代班固在《東都賦》中這樣描述:洛邑處乎土中,平易闊達,萬方輻輳。

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著開放的基因。1900多年前,班超從洛陽啟程,直馳地中海東岸,自西漢末年起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此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公元605年,大運河開鑿,南來北往的貨物和客商在東都洛陽彙聚,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的南北水運網。

至此,運河與絲路交相輝映,讓洛陽成為世界的洛陽。

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南側展示的唐代路麵上,清晰可辨的曆史印跡,讓人仿佛聽見千年前從絲路而來的陣陣駝鈴。

千百年前,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駝鈴和瓷瓶在這裏叮當作響。千百年後,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踐行者,洛陽的對外貿易“朋友圈”已擴大到215個國家和地區,475種“洛陽製造”商品走向世界。自貿區、自創區、高新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保區“五區聯動”開放發展格局,再現商賈如雲、絲路繁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4月27日,第四屆世界古都論壇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青年論壇在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閉幕,來自中國、柬埔寨、伊朗、烏茲別克斯坦等17個國家的代表參會,探尋古都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青年作用。

這是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巨型牡丹景觀造型(無人機照片,4月16日攝)。新華社發(黃政偉 攝)

一花引來百花開。近年來,以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中原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文化交流節會為平台,洛陽加快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其中,洛陽牡丹文化節及其係列活動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約2000萬人次。

開放引得青年至。洛陽推出數十條重磅舉措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20多處青年驛站、1500餘張床位供來洛青年免費暫住;5年內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0萬套,優先供應來洛就業創業的青年大學生;打造集休閑娛樂、文化體驗、遊覽觀光於一體的青年集聚新地標……

河洛大地,曆史與文化融合、傳統與創新碰撞、青春與活力迸發、開放與交融並蓄……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的洛陽,奏響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文字記者:唐衛彬、王聖誌、雙瑞、史林靜

視頻記者:任卓如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