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讓曆史沉澱創新特性——從中原文化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上)
更新時間:2023-6-13 10:52:25    來源:河南日報

  “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河南日報評論員 薛世君

  日前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上,河南館特別推出了行走河南·探索華夏文明之旅、邂逅武術·領悟中國功夫之旅、徜徉文博·讀懂中原寶藏之旅等6條精品文旅線路,觀眾通過720度立體“全景大屏”,可騎上動感單車、戴上VR眼鏡,“行走”在大唐盛世、沉醉於大宋東京夢華,在現場就可沉浸式感受大美中原。

  圍繞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河南正在通過文旅文創融合發展“融”出一片新天地。而這背後,則是河南厚重曆史文化帶來的底氣和魅力,由河南,知中國。

  “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臨黃河而知中國,蒞中原而攬古今。從古至今,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以千年眼光來看,這裏擁有中國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天文曆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從這裏走向世界。農耕文明、商業文明在這裏發端,冶鑄陶瓷、建築紡織等,都曾站上世界科技的巔峰……創新基因早已融入厚重的中原文化,代代相傳,成為河南人最鮮明的底色之一。

  以百年視角打量,焦裕祿在蘭考留下了“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林州人民憑借著一股敢想敢幹的勁頭,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且不說改革開放初期名震全國的“中原商戰”掀起商業創新潮流,單說今天的河南製造,一根火腿腸享譽全球,一頂假發做成國際品牌,一包湯圓走進千家萬戶,一顆大棗成為“網紅”美食,其中的種種開拓創新,就根植於傳承千年的創新基因。

  中原這片厚土上,不僅傳頌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故事,輝映著周禮漢魂、唐風宋韻的光彩,更沉澱著革故鼎新、銳意創新的特質。從共和國建設者們戰天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到民營企業家勇於搏擊市場經濟大潮,從臨空經濟、跨境電商、自貿區從無到有的孜孜奮進,到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等“十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從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省實驗室體係高效搭建,到科技創新機製體製的改革、“河南十大創新成果”的發布,河南的創新精神一脈相承,中原大地的創新壯舉層出不窮。

  近年來,在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的加持下,文博熱潮、考古盲盒脫銷、文化節目出圈……河南文旅文創產品不斷給大眾製造驚喜,一再刷新人們對河南的認知。從技術的創新、思想的創新,到製度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中原文化的創新表現不止一麵,中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方才水到渠成。

  麥黃之前,筆者去過一次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在“幻城劇場”體驗了豐厚曆史文化如何在光影科技、舞台藝術的加持下熠熠生輝。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讓曆史沉澱創新特性——從中原文化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上)
    2023-6-13 10:52:25    來源:河南日報

      “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河南日報評論員 薛世君

      日前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上,河南館特別推出了行走河南·探索華夏文明之旅、邂逅武術·領悟中國功夫之旅、徜徉文博·讀懂中原寶藏之旅等6條精品文旅線路,觀眾通過720度立體“全景大屏”,可騎上動感單車、戴上VR眼鏡,“行走”在大唐盛世、沉醉於大宋東京夢華,在現場就可沉浸式感受大美中原。

      圍繞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河南正在通過文旅文創融合發展“融”出一片新天地。而這背後,則是河南厚重曆史文化帶來的底氣和魅力,由河南,知中國。

      “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臨黃河而知中國,蒞中原而攬古今。從古至今,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以千年眼光來看,這裏擁有中國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天文曆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從這裏走向世界。農耕文明、商業文明在這裏發端,冶鑄陶瓷、建築紡織等,都曾站上世界科技的巔峰……創新基因早已融入厚重的中原文化,代代相傳,成為河南人最鮮明的底色之一。

      以百年視角打量,焦裕祿在蘭考留下了“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林州人民憑借著一股敢想敢幹的勁頭,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且不說改革開放初期名震全國的“中原商戰”掀起商業創新潮流,單說今天的河南製造,一根火腿腸享譽全球,一頂假發做成國際品牌,一包湯圓走進千家萬戶,一顆大棗成為“網紅”美食,其中的種種開拓創新,就根植於傳承千年的創新基因。

      中原這片厚土上,不僅傳頌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故事,輝映著周禮漢魂、唐風宋韻的光彩,更沉澱著革故鼎新、銳意創新的特質。從共和國建設者們戰天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到民營企業家勇於搏擊市場經濟大潮,從臨空經濟、跨境電商、自貿區從無到有的孜孜奮進,到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等“十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從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省實驗室體係高效搭建,到科技創新機製體製的改革、“河南十大創新成果”的發布,河南的創新精神一脈相承,中原大地的創新壯舉層出不窮。

      近年來,在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的加持下,文博熱潮、考古盲盒脫銷、文化節目出圈……河南文旅文創產品不斷給大眾製造驚喜,一再刷新人們對河南的認知。從技術的創新、思想的創新,到製度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中原文化的創新表現不止一麵,中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方才水到渠成。

      麥黃之前,筆者去過一次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在“幻城劇場”體驗了豐厚曆史文化如何在光影科技、舞台藝術的加持下熠熠生輝。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