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評論員 張逸菲
一夜之間,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平台的網暴現場被打掃得幹幹淨淨。那些發表低俗攻擊言論,吃“人血饅頭”的賬號封的封,注銷的注銷,蛛絲馬跡隻能靠網友之前的截圖留存。
這說明了,在武漢墜亡母親被網暴的事件裏,平台完全有處理網絡暴力、封殺汙言穢語的能力,隻是看平台想不想,願不願意。
此號如今已查詢不到
在曆次的網絡暴力事件裏,我們總是第一時間將譴責的目光聚焦在網暴者身上,卻忽略了對傳播平台的關注。
一位學者的觀點:平台與媒體構成了“1+3生態係統”,“1”是互聯網平台,內容的基礎設施,承載著內容表達、內容連接、輿論生成;“3”是主流媒體、機構媒體和個人媒體。
在這個生態係統中,公眾的發言受平台邏輯影響,除去主流官方媒體,機構和個人媒體的發言並不完全可控,這為輿情的發酵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可以說,平台的輿論環境是清風正朗,還是藏汙納垢,平台負有很大責任。
總結曆次網絡暴力事件,其發展脈絡有跡可循:要麼是基於立場不同掀起的群體性罵戰,要麼是某人的言行流傳在網絡,在傳播過程中產生出畸形的觀點和隨之而來的道德審判與無休止的攻擊,恰如這次武漢墜亡母親的事件。
各網絡平台在曆次的網暴事件中表現差勁,往往等到極端悲劇發生後,才會“消屍滅跡”式地大規模封號刪評——但凡各平台能及時監督高風險輿情,及時對低俗謾罵、惡意攻擊評論審核預警,網暴事件也不會如此頻繁地出現,也不會到最後付出一個個鮮活人命的代價。
平台若想在用戶自由表達和內容優質之間找到平衡,必然需要犧牲掉低俗言論帶來的流量,必然涉及到巨大商業利益。能否刮骨療毒,就看平台是否擁有正確導向,是否真正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治理網絡暴力,需要壓實平台責任。這需要平台的自覺,更需要法的監管。
2022年9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網站平台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的意見》,係統提出網站平台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的工作要求,準確把握責任,明確工作規範、健全管理製度、完善運行規則,網絡平台才能做大做強,網絡家園才能風清氣正,網絡強國才能穩步前行。
越來越多的目光彙集在網絡暴力上。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盡快出台反網絡暴力法。2023年3月,網信部門指導多家平台,集中發布防網暴指南手冊,從風險提示、一鍵防護、私信保護、舉報投訴等多維度幫助網民快速有效防範網暴侵害。
治理網暴並非一日之功,但在近期如此頻繁的網暴事件中,我們應加快規範和製度建立的腳步。要知道,“人血饅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平台,遏製網絡暴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平台作出處罰。試問,發生一起網暴案件,平台關停整改一個月,看看它還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