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到二裏頭遺址尋找“最早的中國”,到中國文字博物館探究文字的起源,到賈湖遺址博物館“聆聽”9000年前的笛聲,到殷墟商王陵遺址看大邑商格局“真容漸露”……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曆經夏、商、東周、東漢、魏晉、隋唐至北宋達到鼎盛,河南成為支撐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文化坐標。
5月12日至19日,由中央駐豫和省市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明探源集中采訪團,走進考古工地、博物館探尋曆史遺跡,見證中原地區強大的文化基因,切實感受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責任和擔當。
沿著考古足跡
追尋文明脈絡
“華夏彩陶到了仰韶時代的廟底溝文化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成為史前華夏文明進程中的裏程碑,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花瓣紋即是綻放在中原地區的‘中華文明之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溫泉說。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地質學家袁複禮等人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揭開中國現代考古學序幕。
近年來,我省廣大考古工作者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為基礎,以“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為抓手,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諸多考古成果交相輝映,共同實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重要時空節點。
5月12日,在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介紹了殷墟洹河北岸的考古新發現:“探明並確認王陵區東、西圍溝各自閉合,並有缺口可出入,兩條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及祭祀坑外圍。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製度乃至於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表示,一係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原地區呈現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特質,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至為關鍵。
博物館將曆史遺跡
“穿珠成鏈”
5月18日,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位於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博物館試開館,賈湖骨笛等逾400件出土文物集中展出,“還原”9000年前先民的日常生活。
舞陽縣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武豔芳介紹,該博物館占地145畝,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博物館陳列展區設置一個主題陳列展和“賈湖探秘”等4個專題展,以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宏大的文化視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親民的敘事方式,讓遊客全方位了解賈湖先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河南星羅棋布的曆史遺跡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項,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8個;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95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網絡體係。
這裏有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係統、最早的宮室建築群和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采訪團尋找記錄著“最早的中國”。
“二裏頭都城通過主幹道路劃分出規整的功能區,用兩縱兩橫4條道路搭成‘井’字形框架。在這個‘九宮格’布局中,宮殿區位居中心,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都城規劃特點,代表了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說。
科技證實
中華文明連綿不絕
2001年,國家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確定的幾大研究片區中,中原地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探源”一期工程重點研究的6處重要遺址中,有5處位於河南。從傳統的“手鏟釋天書”,到各種“黑科技”大顯身手,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成為考古發展的新動力。
在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該實驗室副主任焦清局登錄“殷契文淵”網站,在字形庫中選擇甲骨字“人”字形,瞬間,所有包含該字形的甲骨片信息就全部顯示出來。采訪團成員感歎:“太神奇了!”
“中國的文化基因來自於甲骨文,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文字。”焦清局說,全世界最重要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設在殷墟安陽,全世界最完善的甲骨文數據平台也設在這裏。“通過技術對甲骨碎片進行自動綴合,目前為止共綴合甲骨碎片41組,同時還發布了甲骨文的檢測、識別、手寫數據集,為計算機學者提供了檢測、識別甲骨文標準的數據集。”
“雙槐樹時期女人比男人幹活多?當時已經形成了漢族?”來到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采訪團聽千百年前的骨骼殘骸“開口說話”,領略雙槐樹遺址的社會麵貌。
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該實驗室擁有黃河流域收藏數量最大的古人類標本庫,建有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冶金和陶瓷標本庫。“我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的族源和文化源,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周亞威說。
河南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偉表示:“我省將持續推進‘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策劃實施文明起源階段研究和商文化研究項目,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標誌性成果,為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貢獻河南力量。”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到二裏頭遺址尋找“最早的中國”,到中國文字博物館探究文字的起源,到賈湖遺址博物館“聆聽”9000年前的笛聲,到殷墟商王陵遺址看大邑商格局“真容漸露”……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曆經夏、商、東周、東漢、魏晉、隋唐至北宋達到鼎盛,河南成為支撐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文化坐標。
5月12日至19日,由中央駐豫和省市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明探源集中采訪團,走進考古工地、博物館探尋曆史遺跡,見證中原地區強大的文化基因,切實感受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責任和擔當。
沿著考古足跡
追尋文明脈絡
“華夏彩陶到了仰韶時代的廟底溝文化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成為史前華夏文明進程中的裏程碑,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花瓣紋即是綻放在中原地區的‘中華文明之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溫泉說。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地質學家袁複禮等人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揭開中國現代考古學序幕。
近年來,我省廣大考古工作者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為基礎,以“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為抓手,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諸多考古成果交相輝映,共同實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重要時空節點。
5月12日,在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介紹了殷墟洹河北岸的考古新發現:“探明並確認王陵區東、西圍溝各自閉合,並有缺口可出入,兩條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及祭祀坑外圍。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製度乃至於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表示,一係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原地區呈現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特質,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至為關鍵。
博物館將曆史遺跡
“穿珠成鏈”
5月18日,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位於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博物館試開館,賈湖骨笛等逾400件出土文物集中展出,“還原”9000年前先民的日常生活。
舞陽縣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武豔芳介紹,該博物館占地145畝,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博物館陳列展區設置一個主題陳列展和“賈湖探秘”等4個專題展,以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宏大的文化視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親民的敘事方式,讓遊客全方位了解賈湖先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河南星羅棋布的曆史遺跡構成了中國曆史的血脈筋骨。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項,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8個;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95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網絡體係。
這裏有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係統、最早的宮室建築群和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采訪團尋找記錄著“最早的中國”。
“二裏頭都城通過主幹道路劃分出規整的功能區,用兩縱兩橫4條道路搭成‘井’字形框架。在這個‘九宮格’布局中,宮殿區位居中心,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都城規劃特點,代表了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說。
科技證實
中華文明連綿不絕
2001年,國家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確定的幾大研究片區中,中原地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探源”一期工程重點研究的6處重要遺址中,有5處位於河南。從傳統的“手鏟釋天書”,到各種“黑科技”大顯身手,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成為考古發展的新動力。
在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該實驗室副主任焦清局登錄“殷契文淵”網站,在字形庫中選擇甲骨字“人”字形,瞬間,所有包含該字形的甲骨片信息就全部顯示出來。采訪團成員感歎:“太神奇了!”
“中國的文化基因來自於甲骨文,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文字。”焦清局說,全世界最重要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設在殷墟安陽,全世界最完善的甲骨文數據平台也設在這裏。“通過技術對甲骨碎片進行自動綴合,目前為止共綴合甲骨碎片41組,同時還發布了甲骨文的檢測、識別、手寫數據集,為計算機學者提供了檢測、識別甲骨文標準的數據集。”
“雙槐樹時期女人比男人幹活多?當時已經形成了漢族?”來到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采訪團聽千百年前的骨骼殘骸“開口說話”,領略雙槐樹遺址的社會麵貌。
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該實驗室擁有黃河流域收藏數量最大的古人類標本庫,建有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冶金和陶瓷標本庫。“我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的族源和文化源,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周亞威說。
河南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偉表示:“我省將持續推進‘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策劃實施文明起源階段研究和商文化研究項目,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標誌性成果,為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貢獻河南力量。”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