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在黃河與伊洛河交彙處,有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這裏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規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裏的先民們什麼樣?他們怎麼生活?5月13日,記者走進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探尋答案。
5月13日,學生在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攝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難產病例
在實驗室內的眾多標本中,有一份從雙槐樹遺址出土的胎兒人骨標本,這具標本“記錄”了當時的一例難產病例。
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實驗室團隊在完成發掘現場鑒定以及人骨提取、複原工作後發現,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大部分額骨和頂骨已娩出盆腔出口,而包括胸椎在內的其他身體骨骼還在產婦腹腔內,“當軟組織不被保存,對骨骼的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就開始對胎兒的骨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想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難產。”
團隊人員對保存下來相對完整的胎兒長骨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顯示,胎兒長骨的測量值均遠大於正常足月40周胎兒主要長骨長度,特別是股骨的長度達到了82.28mm,推測有巨大胎兒的可能性。周亞威說:“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方法來推測的話,小寶寶可能在8斤以上,非常不利於生產。”
“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中國境內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兒、胎位異常等因素而導致的難產死亡案例,為研究中國古代生育健康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周亞威說。
雙槐樹在當時或為父係氏族社會
據了解,雙槐樹遺址共出土人體骨骼328例,其中成人骨骼299例,兒童骨骼14例,年齡不明者15例。該實驗室對雙槐樹遺址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科研究後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我們發現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女性上肢骨一般都比較粗壯,粗壯程度甚至高於男性。”周亞威說,男性的身高高於女性,但肌肉附著點以及粗壯程度都弱於女性,這說明什麼?
“我們認為可能當時的女性會從事一些比較重的體力勞動,而男性則相對較少。”周亞威解釋,骨骼是有重塑性的,經常幹活的人肌肉以及附著點會比較發達,“我們也因此推測當時男女之間應該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分工。”
除此以外,實驗室團隊還對雙槐樹遺址的人體骨骼做了鍶同位素研究。“鍶同位素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結果顯示雙槐樹遺址的男性大多為本地人,而女性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周圍的聚落,應該是從周圍的一些聚落嫁到了雙槐樹。”周亞威說。
同時DNA結果表明,雙槐樹遺址中的男性DNA相對純粹,而女性的線粒體DNA則非常多元,這也印證了當時的女性確實來自不同的地方,“基於這些研究,我們推測在當時男性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性,雙槐樹在當時應該是一個父係氏族社會。”
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已經形成漢族
據周亞威介紹,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收藏黃河流域古人類資源1.2萬餘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收藏數量最多的人類學實驗室。實驗室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古遺址開展古代人類體質演變和健康狀況研究,在規模、人骨收藏數量、高水平成果產出、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方麵都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周亞威說:“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以人類體質學、人類骨骼考古學來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包括古代人類的體質特征、生長發育、生活方式、健康狀況、飲食結構、社會經濟、人口結構、遷徙行為、社會衝突以及人群親緣關係和遺傳結構等。”
實驗室目前主要圍繞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幾個重要的遺址開展研究。根據研究結果,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以及汪溝人群和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漢族人群最為接近,這樣的研究結果在DNA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所以可以推測,在5000多年以前的黃河流域漢族其實已經形成了,在延續的過程中向南進行了擴散,來到長江流域或者長江以南地區,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周亞威說。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在黃河與伊洛河交彙處,有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這裏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規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裏的先民們什麼樣?他們怎麼生活?5月13日,記者走進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探尋答案。
5月13日,學生在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攝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難產病例
在實驗室內的眾多標本中,有一份從雙槐樹遺址出土的胎兒人骨標本,這具標本“記錄”了當時的一例難產病例。
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實驗室團隊在完成發掘現場鑒定以及人骨提取、複原工作後發現,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大部分額骨和頂骨已娩出盆腔出口,而包括胸椎在內的其他身體骨骼還在產婦腹腔內,“當軟組織不被保存,對骨骼的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就開始對胎兒的骨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想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難產。”
團隊人員對保存下來相對完整的胎兒長骨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顯示,胎兒長骨的測量值均遠大於正常足月40周胎兒主要長骨長度,特別是股骨的長度達到了82.28mm,推測有巨大胎兒的可能性。周亞威說:“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方法來推測的話,小寶寶可能在8斤以上,非常不利於生產。”
“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中國境內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兒、胎位異常等因素而導致的難產死亡案例,為研究中國古代生育健康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周亞威說。
雙槐樹在當時或為父係氏族社會
據了解,雙槐樹遺址共出土人體骨骼328例,其中成人骨骼299例,兒童骨骼14例,年齡不明者15例。該實驗室對雙槐樹遺址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科研究後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我們發現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女性上肢骨一般都比較粗壯,粗壯程度甚至高於男性。”周亞威說,男性的身高高於女性,但肌肉附著點以及粗壯程度都弱於女性,這說明什麼?
“我們認為可能當時的女性會從事一些比較重的體力勞動,而男性則相對較少。”周亞威解釋,骨骼是有重塑性的,經常幹活的人肌肉以及附著點會比較發達,“我們也因此推測當時男女之間應該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分工。”
除此以外,實驗室團隊還對雙槐樹遺址的人體骨骼做了鍶同位素研究。“鍶同位素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結果顯示雙槐樹遺址的男性大多為本地人,而女性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周圍的聚落,應該是從周圍的一些聚落嫁到了雙槐樹。”周亞威說。
同時DNA結果表明,雙槐樹遺址中的男性DNA相對純粹,而女性的線粒體DNA則非常多元,這也印證了當時的女性確實來自不同的地方,“基於這些研究,我們推測在當時男性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性,雙槐樹在當時應該是一個父係氏族社會。”
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已經形成漢族
據周亞威介紹,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收藏黃河流域古人類資源1.2萬餘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收藏數量最多的人類學實驗室。實驗室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古遺址開展古代人類體質演變和健康狀況研究,在規模、人骨收藏數量、高水平成果產出、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方麵都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周亞威說:“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以人類體質學、人類骨骼考古學來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包括古代人類的體質特征、生長發育、生活方式、健康狀況、飲食結構、社會經濟、人口結構、遷徙行為、社會衝突以及人群親緣關係和遺傳結構等。”
實驗室目前主要圍繞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幾個重要的遺址開展研究。根據研究結果,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以及汪溝人群和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漢族人群最為接近,這樣的研究結果在DNA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所以可以推測,在5000多年以前的黃河流域漢族其實已經形成了,在延續的過程中向南進行了擴散,來到長江流域或者長江以南地區,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周亞威說。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