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桐話丨花開60載 枝葉總關情
更新時間:2023-5-14 10:25:58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1963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焦裕祿親手種下泡桐樹,人們親切地叫它“焦桐”。

60年風雨歲月洗禮,昔日幼桐已長成合抱大樹,遠近聞名。5月14日是焦裕祿同誌逝世59周年紀念日,大河網推出《桐話》主題策劃,以“焦桐”寄思念,用文字和畫筆記錄“後來人”與“焦桐”之間的故事。

剛經曆過四月粉紫相間的花開季,初夏的“焦桐”迎風搖曳,生機盎然

栽下“焦桐”的第二年,焦裕祿逝世,“焦桐”堅強地一天天長大,直至枝葉成蔭。60載春秋遞嬗,60載鬥轉星移,焦桐,始終矗立在那裏,跨越時空,留下的可貴精神曆久彌新。這是精神的厚植,更是信仰的傳承。當下,“焦桐”都有哪些用途?如何守護它的“健康”?“焦桐”樹下,都發生了哪些感人故事?今天,我們走近“焦桐”,共赴一場精神之約。


“焦桐”成器——

奏響國樂華章!古琴成了家鄉“傳家寶”

“古琴製作過程中,最難的一道工序是試音、聽音、調音,這需要耳朵非常靈敏,能感受到木胎調音時,木坯散音、按音、泛音細微的變動。通過一點一點挖,一點一點調整,讓一張琴達到泛音飽滿空靈,散音渾厚遼闊,按音細膩悠揚的效果。”

5月9日,記者一走進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就聞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木頭的香氣、聽到胡同裏不時飛出的琴瑟之音。進村後走過一個十字路口,來到墨武琴小院,小院裏90後師傅徐亞衝正在為古琴精心製作麵漆推光,再有四五個月完工後,這批琴將遠銷海內外。

“選材 、造型 、削麵、挖槽腹、搭配底板、木胎調音 、合底、安裝配件 ,精修木胎……”徐亞衝介紹,要製作一張好琴,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細分的話有200多道工序。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聽過一曲古琴演奏後,徐亞衝決心從事古琴行業,至今已從業十幾年。“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是徐亞衝的座右銘。多年磨礪,現在徐亞衝技術嫻熟,隻要給他一塊兒木料,反複研究幾天後,基本上從材料上他都能夠判斷出成品琴的大概質量和品質。

一個人、一棵樹、一個產業、一種精神。“焦桐是家鄉的‘寶物’,它不僅是我們用來致富的‘發財樹’,也是我們蘭考人一種精神象征,我經常給家鄉的孩子們教學演奏,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民族樂器文化 ,傳承好家鄉的好聲音,叫響家鄉古琴名片!”徐亞衝說。


“桐”樂有音——

從名校畢業生到蘭考誌願者 她用青春和愛心奏響《焦桐花兒開》 

二十出頭的徐心儀是個誌願者,中央音樂學院畢業,聽說她多才多藝,尤其是彈得一手好古箏。

如今,她在蘭考縣箏樂育苗誌願服務項目裏擔任一名教師,專教孩子們彈古箏。

徐心儀長相溫柔,又總愛笑,沒個大言語,孩子們都喜歡跟她學彈琴。

這不,她剛帶著孩子們外出表演節目回來。

“我們這裏很多孩兒都會彈古箏,這裏產古箏啊,都是用泡桐樹木做成的。”

“蘭考有棵泡桐樹,是焦裕祿書記生前親手種下的,當地百姓喊它‘焦桐’,今年,這棵‘焦桐’整整60歲了。”

“多虧了它,蘭考的‘古箏事業’蒸蒸日上:樹木做成古箏,音質好,琴身輕。”徐心儀娓娓告訴記者。

在蘭考,作為文藝宣講師,徐心儀開啟了傳授古箏教師專業古箏演奏知識、編創曲目指導小學生古箏樂團演繹、古箏經典作品文藝宣講的工作三部曲。

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小學生古箏樂團,學習彈古箏的地方不大,幾張放琴的小桌子擺在房屋中間,桌子旁的椅子上坐兩個人剛剛好!

徐心儀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們的弓法和指法,經過長期的培訓與練習,掃搖、扣搖、快速輪抹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附近送孩子來學古箏的家長很多:“孩子放這裏,俺都可放心!”

門外的泡桐花已落下,徐心儀正在屋裏為孩子們挑選下一次演出的服裝,而屋裏的孩子們一刻也沒閑著,他們要趕在下次演出前學會這首《焦桐花兒開》。


“焦桐”成林——

30年隻做一件事! “陋室”學者助力“焦桐”茁壯成長

到今年,範國強已經跟泡桐打了30年的交道了。

1993年,年輕的範國強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河南農業大學就開始對泡桐樹的叢枝病問題進行研究。叢枝病被稱為“泡桐的癌症”,這病會導致泡桐小樹枯死、大樹生長緩慢。

提起鍾情泡桐的原因,範國強提起了焦裕祿:“焦裕祿精神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很深——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蘭考那棵‘焦桐’就是焦裕祿精神的物質寄托。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有義務做一些事情讓這棵樹更‘長久’。”

20世紀90年代的條件不如現在,科研任務重、科研人員少,實驗室裏經常是這樣一個“歲月靜好”的場景:範國強的妻子幫忙購買試劑、清理儀器,他們的孩子平靜安穩地在實驗室的座椅板凳上睡覺,範國強則低頭忙碌於實驗室的瓶瓶罐罐之間。

對很多人來說枯燥無味的林學專業,範國強卻輾轉多所高校、花費數十年光陰去潛心研究,中原漢子的堅韌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從泡桐叢枝病發生的寄主入手,尋找根治方法,終於找出了叢枝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方法。

“我鍾情於泡桐,它很適合在中原地區大麵積種植,我要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泡桐產業的迅速發展。”範國強是有理想的,創建一整套泡桐叢枝病防治技術體係後,他並沒有止步。

2022年7月份,在範國強的努力下,河南農業大學與蘭考縣委幹了件“大事兒”——在河南農業大學裏成立泡桐研究院。

從此,範國強更忙了,每天花費十幾個小時奔走在實驗室、試驗田裏的他更有幹勁兒:“這件事我是一定要做好的,不僅僅是對這棵樹負責,更是對焦裕祿精神的一種傳承。”

就像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一樣,如今,範國強也正“親手”助力越來越多的泡桐茁壯成長。


“桐”心為民——

逆火前行16載!他是“焦桐”樹下的“愛民衛士”

“乖,不要害怕,把手舉起來,拉住繩子,叔叔們這就救你上來……”2022年10月26日,在開封市蘭考縣三義寨鄉丁圪壋村一個井口,王峰和男童的家長焦急地朝井下喊,井底不斷傳來孩子的哭聲。

這是蘭考消防救援站青年突擊隊隊長王峰,日常救援畫麵的一個縮影。

當日,王峰在接到調派任務後,立即帶著12名隊員疾馳現場,隻見男童墜入的深井是緊臨路邊且被雜草覆蓋的機井,井口寬約40厘米、深約15米,井底有積水且正好沒到男童脖子處。

時間就是生命。由於男童年齡小,無法有效配合救援,見狀,王峰立即更改救援方案,準備下井施救。但井口狹窄,他和隊員都無法進入井內。於是,他們迅速在周邊群眾中找到體型較瘦的人,簡要培訓並做好防護措施後,王峰和隊員們將該群眾送至井底。

在男童頭部露出井口的一瞬間,王峰一把將孩子抱住拉出,整個過程用時二十分鍾,爭分奪秒,緊張有序,成功將男童救出,男童家人連聲道謝:“感謝你們,救了孩子的命。”

飯吃一半,澡洗一半,覺睡一半,夢做一半,隻要有任務,王峰和同事就即刻出警。“訓練場上多流汗,救援中就少流血”是王峰的口頭禪。如今,逆火前行16年,他已參加各類滅火、搶險救援任務3200餘次,搶救疏散被困群眾2000餘人。

“我們每個人來隊裏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焦裕祿精神,這已經成為蘭考消防救援站不成文的規定,因為火場中更需要‘忠誠愛民、艱苦奮鬥、勇於拚搏、樂於奉獻’的精神。”王峰深有感觸地說。

在蘭考,“焦桐”帶來一片綠蔭,也帶富了一方百姓,它頑強的生命力正如焦裕祿精神一般,讓我們永遠銘記。(朱麗文 臧小景/文 韓雨鬆/圖)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桐話丨花開60載 枝葉總關情
    2023-5-14 10:25:58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1963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焦裕祿親手種下泡桐樹,人們親切地叫它“焦桐”。

    60年風雨歲月洗禮,昔日幼桐已長成合抱大樹,遠近聞名。5月14日是焦裕祿同誌逝世59周年紀念日,大河網推出《桐話》主題策劃,以“焦桐”寄思念,用文字和畫筆記錄“後來人”與“焦桐”之間的故事。

    剛經曆過四月粉紫相間的花開季,初夏的“焦桐”迎風搖曳,生機盎然

    栽下“焦桐”的第二年,焦裕祿逝世,“焦桐”堅強地一天天長大,直至枝葉成蔭。60載春秋遞嬗,60載鬥轉星移,焦桐,始終矗立在那裏,跨越時空,留下的可貴精神曆久彌新。這是精神的厚植,更是信仰的傳承。當下,“焦桐”都有哪些用途?如何守護它的“健康”?“焦桐”樹下,都發生了哪些感人故事?今天,我們走近“焦桐”,共赴一場精神之約。


    “焦桐”成器——

    奏響國樂華章!古琴成了家鄉“傳家寶”

    “古琴製作過程中,最難的一道工序是試音、聽音、調音,這需要耳朵非常靈敏,能感受到木胎調音時,木坯散音、按音、泛音細微的變動。通過一點一點挖,一點一點調整,讓一張琴達到泛音飽滿空靈,散音渾厚遼闊,按音細膩悠揚的效果。”

    5月9日,記者一走進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就聞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木頭的香氣、聽到胡同裏不時飛出的琴瑟之音。進村後走過一個十字路口,來到墨武琴小院,小院裏90後師傅徐亞衝正在為古琴精心製作麵漆推光,再有四五個月完工後,這批琴將遠銷海內外。

    “選材 、造型 、削麵、挖槽腹、搭配底板、木胎調音 、合底、安裝配件 ,精修木胎……”徐亞衝介紹,要製作一張好琴,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細分的話有200多道工序。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聽過一曲古琴演奏後,徐亞衝決心從事古琴行業,至今已從業十幾年。“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是徐亞衝的座右銘。多年磨礪,現在徐亞衝技術嫻熟,隻要給他一塊兒木料,反複研究幾天後,基本上從材料上他都能夠判斷出成品琴的大概質量和品質。

    一個人、一棵樹、一個產業、一種精神。“焦桐是家鄉的‘寶物’,它不僅是我們用來致富的‘發財樹’,也是我們蘭考人一種精神象征,我經常給家鄉的孩子們教學演奏,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民族樂器文化 ,傳承好家鄉的好聲音,叫響家鄉古琴名片!”徐亞衝說。


    “桐”樂有音——

    從名校畢業生到蘭考誌願者 她用青春和愛心奏響《焦桐花兒開》 

    二十出頭的徐心儀是個誌願者,中央音樂學院畢業,聽說她多才多藝,尤其是彈得一手好古箏。

    如今,她在蘭考縣箏樂育苗誌願服務項目裏擔任一名教師,專教孩子們彈古箏。

    徐心儀長相溫柔,又總愛笑,沒個大言語,孩子們都喜歡跟她學彈琴。

    這不,她剛帶著孩子們外出表演節目回來。

    “我們這裏很多孩兒都會彈古箏,這裏產古箏啊,都是用泡桐樹木做成的。”

    “蘭考有棵泡桐樹,是焦裕祿書記生前親手種下的,當地百姓喊它‘焦桐’,今年,這棵‘焦桐’整整60歲了。”

    “多虧了它,蘭考的‘古箏事業’蒸蒸日上:樹木做成古箏,音質好,琴身輕。”徐心儀娓娓告訴記者。

    在蘭考,作為文藝宣講師,徐心儀開啟了傳授古箏教師專業古箏演奏知識、編創曲目指導小學生古箏樂團演繹、古箏經典作品文藝宣講的工作三部曲。

    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小學生古箏樂團,學習彈古箏的地方不大,幾張放琴的小桌子擺在房屋中間,桌子旁的椅子上坐兩個人剛剛好!

    徐心儀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們的弓法和指法,經過長期的培訓與練習,掃搖、扣搖、快速輪抹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附近送孩子來學古箏的家長很多:“孩子放這裏,俺都可放心!”

    門外的泡桐花已落下,徐心儀正在屋裏為孩子們挑選下一次演出的服裝,而屋裏的孩子們一刻也沒閑著,他們要趕在下次演出前學會這首《焦桐花兒開》。


    “焦桐”成林——

    30年隻做一件事! “陋室”學者助力“焦桐”茁壯成長

    到今年,範國強已經跟泡桐打了30年的交道了。

    1993年,年輕的範國強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河南農業大學就開始對泡桐樹的叢枝病問題進行研究。叢枝病被稱為“泡桐的癌症”,這病會導致泡桐小樹枯死、大樹生長緩慢。

    提起鍾情泡桐的原因,範國強提起了焦裕祿:“焦裕祿精神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很深——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蘭考那棵‘焦桐’就是焦裕祿精神的物質寄托。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有義務做一些事情讓這棵樹更‘長久’。”

    20世紀90年代的條件不如現在,科研任務重、科研人員少,實驗室裏經常是這樣一個“歲月靜好”的場景:範國強的妻子幫忙購買試劑、清理儀器,他們的孩子平靜安穩地在實驗室的座椅板凳上睡覺,範國強則低頭忙碌於實驗室的瓶瓶罐罐之間。

    對很多人來說枯燥無味的林學專業,範國強卻輾轉多所高校、花費數十年光陰去潛心研究,中原漢子的堅韌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從泡桐叢枝病發生的寄主入手,尋找根治方法,終於找出了叢枝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方法。

    “我鍾情於泡桐,它很適合在中原地區大麵積種植,我要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泡桐產業的迅速發展。”範國強是有理想的,創建一整套泡桐叢枝病防治技術體係後,他並沒有止步。

    2022年7月份,在範國強的努力下,河南農業大學與蘭考縣委幹了件“大事兒”——在河南農業大學裏成立泡桐研究院。

    從此,範國強更忙了,每天花費十幾個小時奔走在實驗室、試驗田裏的他更有幹勁兒:“這件事我是一定要做好的,不僅僅是對這棵樹負責,更是對焦裕祿精神的一種傳承。”

    就像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一樣,如今,範國強也正“親手”助力越來越多的泡桐茁壯成長。


    “桐”心為民——

    逆火前行16載!他是“焦桐”樹下的“愛民衛士”

    “乖,不要害怕,把手舉起來,拉住繩子,叔叔們這就救你上來……”2022年10月26日,在開封市蘭考縣三義寨鄉丁圪壋村一個井口,王峰和男童的家長焦急地朝井下喊,井底不斷傳來孩子的哭聲。

    這是蘭考消防救援站青年突擊隊隊長王峰,日常救援畫麵的一個縮影。

    當日,王峰在接到調派任務後,立即帶著12名隊員疾馳現場,隻見男童墜入的深井是緊臨路邊且被雜草覆蓋的機井,井口寬約40厘米、深約15米,井底有積水且正好沒到男童脖子處。

    時間就是生命。由於男童年齡小,無法有效配合救援,見狀,王峰立即更改救援方案,準備下井施救。但井口狹窄,他和隊員都無法進入井內。於是,他們迅速在周邊群眾中找到體型較瘦的人,簡要培訓並做好防護措施後,王峰和隊員們將該群眾送至井底。

    在男童頭部露出井口的一瞬間,王峰一把將孩子抱住拉出,整個過程用時二十分鍾,爭分奪秒,緊張有序,成功將男童救出,男童家人連聲道謝:“感謝你們,救了孩子的命。”

    飯吃一半,澡洗一半,覺睡一半,夢做一半,隻要有任務,王峰和同事就即刻出警。“訓練場上多流汗,救援中就少流血”是王峰的口頭禪。如今,逆火前行16年,他已參加各類滅火、搶險救援任務3200餘次,搶救疏散被困群眾2000餘人。

    “我們每個人來隊裏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焦裕祿精神,這已經成為蘭考消防救援站不成文的規定,因為火場中更需要‘忠誠愛民、艱苦奮鬥、勇於拚搏、樂於奉獻’的精神。”王峰深有感觸地說。

    在蘭考,“焦桐”帶來一片綠蔭,也帶富了一方百姓,它頑強的生命力正如焦裕祿精神一般,讓我們永遠銘記。(朱麗文 臧小景/文 韓雨鬆/圖)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