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問渠那得清如許丨讓紅旗渠精神飛揚青春氣息
    更新時間:2023-5-2 9:20:39    來源:大河網

    在紅旗渠分水閘,牛琳琳為學生們誌願講解。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攝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大家注意,講述的時候不用那麼慌,試著把語速放慢一點,這樣會更從容……”4月27日,在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內,牛琳琳正在給一批實習講解員做誌願培訓工作,每講到重要的節點,她都會一邊拓展講解內容,一邊提醒大家講解的語氣與手勢。

      牛琳琳供職於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當天,她身穿紅色馬甲,紮著馬尾辮,一身幹淨利索,說起話來笑容淺淺、胸有成竹。

      “渠三代”:

      與紅旗渠的不解之緣

      談及與紅旗渠的緣分,牛琳琳告訴記者,她的老家在林州市原康鎮小池口村,曾經當過村支書的爺爺當年就修過渠,自己從小便對紅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

      “記得兒時在村子裏,常常能看到原始簡陋的钁頭、鐵錘等工具,爺爺奶奶跟我講,他們正是用這樣的工具把渠建成,我們才有了水喝。”牛琳琳說,當年的修渠人開山鑿洞獻青春,太行山上綻芳華。作為林州青年一代,大家喝著紅旗渠水、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都與紅旗渠有著不解之緣,紅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血脈中。

      大學期間,牛琳琳選擇了旅遊專業;業餘時間,她到紅旗渠紀念館做實習講解員,積累經驗。2009年,她考入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分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做好宣傳推介,另一方麵就是政務講解。”牛琳琳說,今年以來,到紅旗渠學習參觀的遊客呈井噴式增長,最近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年輕的講解員培訓,並在紅旗渠景區、紅旗渠紀念館及青年洞等幾個場所做好誌願服務工作。

      下苦功:

      從“怕提問”到“問不倒”

      如今在林州,講紅旗渠故事、宣傳紅旗渠精神,青年人勇當先鋒。除了日常工作,牛琳琳還是河南青年講師團的成員,為了把紅旗渠的故事講得通俗易懂,讓紅旗渠精神一直飛揚青春氣息,她可沒少下功夫。

      “紅色精神要深挖,就要講背後的故事,還要講得動人,讓大家願意聽、主動聽,因此大量的知識儲備積累必不可少。”牛琳琳說,接待來客時,她發現,大家不僅對紅旗渠的故事感興趣,林州這座城市也被津津樂道。

      《紅旗渠誌》《林縣誌》……在牛琳琳的辦公桌上,幾本書早已被翻閱多次,折痕累累,任意打開一本,裏麵密密麻麻滿是批注。

      “紅旗渠背後的故事有很多,遊客遇到他們感興趣的點,會經常性隨機發問,但被提問時並沒有現成的手稿可以拿著念,而且拿不準的地方可不敢胡編亂造。”牛琳琳說,自己講解紅旗渠已有十餘年,從剛開始的“怕提問”到現在的“問不倒”,這需要在前期做好充足準備,要在平常下苦功。

      為了講解到位,牛琳琳還會根據接待人群的不同,為其“量身定製”不同類型的講解風格。“對黨員幹部,講解方向自然是側重黨性修養;為企業講解,會把紅旗渠的科學管理講給大家聽;給小朋友們講,就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牛琳琳說,讓不同類型的人群都能充分理解紅旗渠精神,需要“對症下藥”,同一內容她通常會準備多種不同版本的解說詞。

      組團隊:

      “一人行”變成“齊上陣”

      “有的遊客不遠千裏來到紅旗渠,隻為追憶那段艱苦歲月。我常常被大家的情懷打動,也會越發熱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牛琳琳感慨道,宣傳好紅旗渠,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眾人接力的力量是無窮的。

      2020年,牛琳琳自發成立了紅旗渠故事會誌願服務隊,在工作之餘,她跟隊員們線下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進機關單位,宣講紅旗渠精神,線上開直播、錄製小視頻講述紅旗渠背後的故事。

      他們豐富內容、創新形式,通過表演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來達到良好的宣講效果。“隊裏還有林州當地小有名氣的歌手,我們常常下基層宣講,先給大家表演《推車歌》《紅旗渠水繞太行》等曲目,提提大家的精氣神兒,以便接下來的宣講能更好地‘鑽’入人心。”牛琳琳說。

      一人行速,眾人行遠。目前,這支誌願服務隊共有30餘人,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修渠勞模、教師、文藝工作者、大學生等。“一個人講好紅旗渠遠不如一群人都能講好紅旗渠。”牛琳琳深情地說,她將和這群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持之以恒,把講好紅旗渠當成一輩子的事業,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問渠那得清如許丨讓紅旗渠精神飛揚青春氣息
    2023-5-2 9:20:39    來源:大河網

    在紅旗渠分水閘,牛琳琳為學生們誌願講解。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攝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大家注意,講述的時候不用那麼慌,試著把語速放慢一點,這樣會更從容……”4月27日,在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內,牛琳琳正在給一批實習講解員做誌願培訓工作,每講到重要的節點,她都會一邊拓展講解內容,一邊提醒大家講解的語氣與手勢。

      牛琳琳供職於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當天,她身穿紅色馬甲,紮著馬尾辮,一身幹淨利索,說起話來笑容淺淺、胸有成竹。

      “渠三代”:

      與紅旗渠的不解之緣

      談及與紅旗渠的緣分,牛琳琳告訴記者,她的老家在林州市原康鎮小池口村,曾經當過村支書的爺爺當年就修過渠,自己從小便對紅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

      “記得兒時在村子裏,常常能看到原始簡陋的钁頭、鐵錘等工具,爺爺奶奶跟我講,他們正是用這樣的工具把渠建成,我們才有了水喝。”牛琳琳說,當年的修渠人開山鑿洞獻青春,太行山上綻芳華。作為林州青年一代,大家喝著紅旗渠水、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都與紅旗渠有著不解之緣,紅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血脈中。

      大學期間,牛琳琳選擇了旅遊專業;業餘時間,她到紅旗渠紀念館做實習講解員,積累經驗。2009年,她考入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分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做好宣傳推介,另一方麵就是政務講解。”牛琳琳說,今年以來,到紅旗渠學習參觀的遊客呈井噴式增長,最近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年輕的講解員培訓,並在紅旗渠景區、紅旗渠紀念館及青年洞等幾個場所做好誌願服務工作。

      下苦功:

      從“怕提問”到“問不倒”

      如今在林州,講紅旗渠故事、宣傳紅旗渠精神,青年人勇當先鋒。除了日常工作,牛琳琳還是河南青年講師團的成員,為了把紅旗渠的故事講得通俗易懂,讓紅旗渠精神一直飛揚青春氣息,她可沒少下功夫。

      “紅色精神要深挖,就要講背後的故事,還要講得動人,讓大家願意聽、主動聽,因此大量的知識儲備積累必不可少。”牛琳琳說,接待來客時,她發現,大家不僅對紅旗渠的故事感興趣,林州這座城市也被津津樂道。

      《紅旗渠誌》《林縣誌》……在牛琳琳的辦公桌上,幾本書早已被翻閱多次,折痕累累,任意打開一本,裏麵密密麻麻滿是批注。

      “紅旗渠背後的故事有很多,遊客遇到他們感興趣的點,會經常性隨機發問,但被提問時並沒有現成的手稿可以拿著念,而且拿不準的地方可不敢胡編亂造。”牛琳琳說,自己講解紅旗渠已有十餘年,從剛開始的“怕提問”到現在的“問不倒”,這需要在前期做好充足準備,要在平常下苦功。

      為了講解到位,牛琳琳還會根據接待人群的不同,為其“量身定製”不同類型的講解風格。“對黨員幹部,講解方向自然是側重黨性修養;為企業講解,會把紅旗渠的科學管理講給大家聽;給小朋友們講,就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牛琳琳說,讓不同類型的人群都能充分理解紅旗渠精神,需要“對症下藥”,同一內容她通常會準備多種不同版本的解說詞。

      組團隊:

      “一人行”變成“齊上陣”

      “有的遊客不遠千裏來到紅旗渠,隻為追憶那段艱苦歲月。我常常被大家的情懷打動,也會越發熱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牛琳琳感慨道,宣傳好紅旗渠,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眾人接力的力量是無窮的。

      2020年,牛琳琳自發成立了紅旗渠故事會誌願服務隊,在工作之餘,她跟隊員們線下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進機關單位,宣講紅旗渠精神,線上開直播、錄製小視頻講述紅旗渠背後的故事。

      他們豐富內容、創新形式,通過表演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來達到良好的宣講效果。“隊裏還有林州當地小有名氣的歌手,我們常常下基層宣講,先給大家表演《推車歌》《紅旗渠水繞太行》等曲目,提提大家的精氣神兒,以便接下來的宣講能更好地‘鑽’入人心。”牛琳琳說。

      一人行速,眾人行遠。目前,這支誌願服務隊共有30餘人,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修渠勞模、教師、文藝工作者、大學生等。“一個人講好紅旗渠遠不如一群人都能講好紅旗渠。”牛琳琳深情地說,她將和這群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持之以恒,把講好紅旗渠當成一輩子的事業,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