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從實物工作量看“十大戰略”調研行丨鄉村振興戰略 “一塊田”拓展糧食產能新空間
更新時間:2023-4-25 8:43:5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騁宇 攝

4月19日,沁陽市紫陵鎮窯頭村農民駕駛噴霧機為麥田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藥物。李亞鋒 李治齊 攝

掃碼看視頻

  核心提示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提升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有何高招?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和關鍵,作為調味品的大蒜還能做成保健品,杞縣如何做大做強大蒜產業?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數字鄉村如何幫助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

  連日來,記者到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杞縣大蒜產區和鶴壁市淇濱區钜橋鎮崗坡村走訪調研,從“一塊田”“一頭蒜”“一朵雲”中觸摸鄉村振興的蓬勃動力。

  □本報記者 杜君 劉曉波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對接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我省將發力的關鍵點瞄準了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領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4月17日,雲淡風輕,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小麥抽出了穗頭,隨風搖曳。“90後”種糧大戶張先智出門前習慣性掏出手機,查看合作社流轉的2400多畝麥田墒情,在顯示缺墒的地塊輕輕一點,固定式噴灌設備噴出水花,“小麥赤黴病防治到了關鍵時期,植保無人機已調試完畢,可以隨時飛防”。

  “玩”著手機,開著“飛機”,坐在家裏就能種好地、打好糧,示範區這塊田如何拓展糧食產能新空間?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中有何推廣價值?

  建設標準有“數”1人能管農田400畝

  指尖一點就能澆地,張先智之前想都不敢想。

  “小時候澆地時全家出動,裝水泵、從變壓器扯線接電,為搶農時經常半夜到機井邊排隊。2013年建起高標準糧田,配套井、泵和電源,一刷卡,水就能順著地龍帶澆灌麥田了。”張先智坦言,就這樣,一人一天最多也隻能澆4畝半地;如今在示範區,他一人就輕鬆管理400畝地,普澆一遍僅需80個小時。

  這些年,農業從種到收都實現了機械化,若能再補上灌溉短板,農事管理輕便化助推農業集約化飛躍,建設農業強國就有了堅實基礎。

  “噴灌自動化可節水增效30%,平移式、旋轉式等4種組合式噴灌管理農田更輕鬆,俺對種糧掙錢信心更足了。”張先智笑得合不攏嘴。

  滿目青綠中,一座淡黃色的二層建築格外顯眼。這裏是示範區農田服務中心,一張大屏、一個鼠標,就能遠程操控示範區5.6萬畝麥田農事作業。

  “示範區最大的特點是滿滿的科技元素。”負責示範區建設和運營維護的河南瑞通水利水電工程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員耿廣恩,參加過多地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他介紹,植保科技監測站實時監測害蟲遷飛路徑擴散動態,環境科技監測站實時監測播報農業環境12要素,環境災害預警站可對農作物病害全方位預警,有的率先用上宇宙射線、X波段“黑科技”,建成了“無人農場”。

  記者現場打開依托5G+智慧農業雲平台建設的“無人農場”操作界麵,如同進入一款遊戲設置頁麵,自主選擇作業農機、作業區域、作業項目和服務時間等,按下啟動鍵“遠程打火”,無人機飛防、無人拖拉機馳騁農田鬆土、自動噴灌設備噴施水肥……達到預期設置目標後,這些自動化設備收工歸位,工作記錄和作業效果會實時上傳保存。

  從整體上看,普通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是平整土地,開挖土溝渠,配套井、泵等基礎設施,畝均標準1500元;而示範區每畝投資不低於4000元,僅水肥一體化灌溉方式就接入8種,溝渠路升級了硬化和透水標準,增加了退水閘、提灌站等,提升應對水旱災害的能力。

  地處廣潤坡蓄滯洪區的這個示範區,構築起堤、路、溝、閘四級防護體係,通過智能灌排提灌站讓洪水快進快出,真正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在去年7月5日的強降水過程中,示範區初步建成的一期核心區農田的積水迅速排出,保障了秋糧豐收。

  示範區這“一塊田”,正由信息化、自動化的農業3.0,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農業4.0。

  培肥地力有“方”玉米秸稈能當甘蔗吃

  如果說“基礎設施+科技元素”是示範區“看得見”的高標準,依靠土壤治理培肥地力則是“看不見”的高標準。

  “大家都認為多上化肥多打藥才能多打糧。”張先智說,這讓他隱隱擔憂,“產量似乎到了天花板,化肥農藥用得再多也不好使了。”

  張先智的擔憂並非多慮。“農民種糧似乎患上了除草劑和化肥依賴症,在多施化肥才高產的誤解下,土壤除草劑殘留越來越多,土壤板結、酸堿度失衡問題凸顯。”河南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黨永富說,“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培肥地力,恢複土壤生命力迫在眉睫。”

  示範區探索地力提升新模式,組建了老區土壤醫院安陽工作站,全域推廣使用“三土三方”綠色集成新技術,通過降解土壤殘留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肥料轉化率,減少化肥用量,改善作物品質,提高作物產量。

  “大麵積推廣‘三土三方’,每畝小麥的穗頭大約提升了10萬頭,增產達26%左右。”黨永富說。

  張先智也是該技術的嚐鮮者。“我連續用了兩年,現在地裏隨便抓一把土,又鬆又軟,收成更是想不到。”他說,去年小麥平均畝產1500多斤,最高達1700斤,比對照田畝增產400多斤。

  “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是個係統工程,基礎設施完善了,地力提升了,肥料農藥用量減少了,資源集約節約了,既保護了耕地,又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推動了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安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永剛說,去年,玉米試驗田配套了“三土三方”技術,現場測試,玉米秸稈糖度高達13.6,嚐一口鮮嫩多汁,“能當甘蔗吃,就是兒時的味道。”

  還款運維難題有“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示範區建設標準有“數”,培肥地力有“方”,軟硬件雙升級,建設資金從哪兒來?還款難題如何破解?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如何更好地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以往,高標準農田建設多以財政投資為主,地方財政壓力很大;不少設施設計不科學,難以滿足實際需求;規模化經營程度低、經營效益差,農民享受經營紅利有限;村集體多方協調,吃力不討好。

  如何多維度協同破題?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中,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投融建運管”新模式。

  “示範區一期是高標準農田災後重建工程,二期建設中,我們將探索使用全新的‘投融建運管’模式。”張永剛解釋,具體而言,由安陽市國控集團有限公司負責融資,交給專業的設計公司施工和運營維護,同時充分征集農民和種糧大戶實際需求;村集體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流轉村裏的土地,交給中原糧倉、北大荒等專業種田公司管理;種田公司提供耕種管收全方位服務。

  新模式中,現代科技手段綜合運用、集采生產資料等大幅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與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又提高了議價能力,糧食生產收益明顯增加。

  利益聯結機製共推種糧增收,收益如何再分配?

  中原糧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傑算了一筆賬:去年小麥畝產1200斤,按市價每斤1.5元就是1800元;玉米畝產1000斤,按市價每斤1元就是1000元,兩季總收入2800元。扣除種田公司種糧成本1300元,再扣除1000元土地流轉費,剩餘的500元收益歸村集體。

  “以‘投融建運管’模式測算,平均每畝地每年的收益中,村集體需拿出150元左右用於長期還款,剩下的收益可用於農戶二次分紅和村集體收入。”李傑說。

  “示範區建設推行‘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既守住了耕地紅線,實現了農業發展可持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和農戶收益,這種高效的利益聯結機製為糧食生產大縣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出新模式、蹚出新路子。”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切口看大戰略

  藏糧於地保供給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早在2012年,我省就開始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規劃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大批中低產田經過改造變成了高標準糧田,改變了河南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麵。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總麵積位居全國第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麵積3000多萬畝,在糧食播種麵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九連豐,且近六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實現糧食產量1300億斤到糧食產能1400億斤的躍升,我省挖掘潛力的重點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去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2022—2025年,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增加糧食產能15億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在新鄉“中原農穀”及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地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2023—2025年,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13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期間,我省要集中連片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助推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說。

  短評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兒

  □丁新科

  不少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過去玉米秸稈可以生吃,甜度雖不如甘蔗,但別有一番風味。如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品種改良等原因,很少有人在地頭剝玉米稈吃。

  在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來自河南省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對農藥殘留、土壤肥料進行綜合治理,不僅提高了作物畝產量,還改善了農產品品質。當地農技人員介紹,去年的玉米稈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很甜。土壤好,種出來的農產品才好。雖然大田作物主要品質體現在性能穩定、抗病蟲害、高產上,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消費理念的升級倒逼著我們要全麵提升農產品品質。實踐證明,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是多重的,可以滿足“大食物觀”下人們多元化的需求。瓦店鄉高標準農田裏,集中了植保無人機公司、土壤改善技術人員,有氣象監測、病蟲害監測等諸多科技設備、多種大型噴灌設備。人工更少、效率更高,科技,讓種田更輕鬆。

  高標準農田的“高”,不僅體現在產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率上,而且反映在農產品高品質上。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用科技賦能農業生產,推動生態環境改善,我們定能加快農業強省建設。

  數說2022年

  ●第一產業增加值

  5817.78億元

  同比增長4.8%

  ●全年糧食產量

  1357.87億斤

  占全國十分之一

  居全國第二位

  連續6年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

  ●累計建成

  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

  總麵積位居全國第二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入駐“中原農穀”新增國家級製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0個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9%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7%

  ●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

  數據整理/劉曉波

  策劃:河南日報社編委會

  統籌:王珂

  執行:萬川明 郎誌慧 闕愛民 任國戰 屈芳 李英華 杜君 張培君 朱琨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從實物工作量看“十大戰略”調研行丨鄉村振興戰略 “一塊田”拓展糧食產能新空間
2023-4-25 8:43:5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騁宇 攝

4月19日,沁陽市紫陵鎮窯頭村農民駕駛噴霧機為麥田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藥物。李亞鋒 李治齊 攝

掃碼看視頻

  核心提示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提升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有何高招?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和關鍵,作為調味品的大蒜還能做成保健品,杞縣如何做大做強大蒜產業?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數字鄉村如何幫助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

  連日來,記者到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杞縣大蒜產區和鶴壁市淇濱區钜橋鎮崗坡村走訪調研,從“一塊田”“一頭蒜”“一朵雲”中觸摸鄉村振興的蓬勃動力。

  □本報記者 杜君 劉曉波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對接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我省將發力的關鍵點瞄準了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領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4月17日,雲淡風輕,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小麥抽出了穗頭,隨風搖曳。“90後”種糧大戶張先智出門前習慣性掏出手機,查看合作社流轉的2400多畝麥田墒情,在顯示缺墒的地塊輕輕一點,固定式噴灌設備噴出水花,“小麥赤黴病防治到了關鍵時期,植保無人機已調試完畢,可以隨時飛防”。

  “玩”著手機,開著“飛機”,坐在家裏就能種好地、打好糧,示範區這塊田如何拓展糧食產能新空間?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中有何推廣價值?

  建設標準有“數”1人能管農田400畝

  指尖一點就能澆地,張先智之前想都不敢想。

  “小時候澆地時全家出動,裝水泵、從變壓器扯線接電,為搶農時經常半夜到機井邊排隊。2013年建起高標準糧田,配套井、泵和電源,一刷卡,水就能順著地龍帶澆灌麥田了。”張先智坦言,就這樣,一人一天最多也隻能澆4畝半地;如今在示範區,他一人就輕鬆管理400畝地,普澆一遍僅需80個小時。

  這些年,農業從種到收都實現了機械化,若能再補上灌溉短板,農事管理輕便化助推農業集約化飛躍,建設農業強國就有了堅實基礎。

  “噴灌自動化可節水增效30%,平移式、旋轉式等4種組合式噴灌管理農田更輕鬆,俺對種糧掙錢信心更足了。”張先智笑得合不攏嘴。

  滿目青綠中,一座淡黃色的二層建築格外顯眼。這裏是示範區農田服務中心,一張大屏、一個鼠標,就能遠程操控示範區5.6萬畝麥田農事作業。

  “示範區最大的特點是滿滿的科技元素。”負責示範區建設和運營維護的河南瑞通水利水電工程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員耿廣恩,參加過多地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他介紹,植保科技監測站實時監測害蟲遷飛路徑擴散動態,環境科技監測站實時監測播報農業環境12要素,環境災害預警站可對農作物病害全方位預警,有的率先用上宇宙射線、X波段“黑科技”,建成了“無人農場”。

  記者現場打開依托5G+智慧農業雲平台建設的“無人農場”操作界麵,如同進入一款遊戲設置頁麵,自主選擇作業農機、作業區域、作業項目和服務時間等,按下啟動鍵“遠程打火”,無人機飛防、無人拖拉機馳騁農田鬆土、自動噴灌設備噴施水肥……達到預期設置目標後,這些自動化設備收工歸位,工作記錄和作業效果會實時上傳保存。

  從整體上看,普通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是平整土地,開挖土溝渠,配套井、泵等基礎設施,畝均標準1500元;而示範區每畝投資不低於4000元,僅水肥一體化灌溉方式就接入8種,溝渠路升級了硬化和透水標準,增加了退水閘、提灌站等,提升應對水旱災害的能力。

  地處廣潤坡蓄滯洪區的這個示範區,構築起堤、路、溝、閘四級防護體係,通過智能灌排提灌站讓洪水快進快出,真正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在去年7月5日的強降水過程中,示範區初步建成的一期核心區農田的積水迅速排出,保障了秋糧豐收。

  示範區這“一塊田”,正由信息化、自動化的農業3.0,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農業4.0。

  培肥地力有“方”玉米秸稈能當甘蔗吃

  如果說“基礎設施+科技元素”是示範區“看得見”的高標準,依靠土壤治理培肥地力則是“看不見”的高標準。

  “大家都認為多上化肥多打藥才能多打糧。”張先智說,這讓他隱隱擔憂,“產量似乎到了天花板,化肥農藥用得再多也不好使了。”

  張先智的擔憂並非多慮。“農民種糧似乎患上了除草劑和化肥依賴症,在多施化肥才高產的誤解下,土壤除草劑殘留越來越多,土壤板結、酸堿度失衡問題凸顯。”河南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黨永富說,“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培肥地力,恢複土壤生命力迫在眉睫。”

  示範區探索地力提升新模式,組建了老區土壤醫院安陽工作站,全域推廣使用“三土三方”綠色集成新技術,通過降解土壤殘留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肥料轉化率,減少化肥用量,改善作物品質,提高作物產量。

  “大麵積推廣‘三土三方’,每畝小麥的穗頭大約提升了10萬頭,增產達26%左右。”黨永富說。

  張先智也是該技術的嚐鮮者。“我連續用了兩年,現在地裏隨便抓一把土,又鬆又軟,收成更是想不到。”他說,去年小麥平均畝產1500多斤,最高達1700斤,比對照田畝增產400多斤。

  “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是個係統工程,基礎設施完善了,地力提升了,肥料農藥用量減少了,資源集約節約了,既保護了耕地,又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推動了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安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永剛說,去年,玉米試驗田配套了“三土三方”技術,現場測試,玉米秸稈糖度高達13.6,嚐一口鮮嫩多汁,“能當甘蔗吃,就是兒時的味道。”

  還款運維難題有“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示範區建設標準有“數”,培肥地力有“方”,軟硬件雙升級,建設資金從哪兒來?還款難題如何破解?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如何更好地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以往,高標準農田建設多以財政投資為主,地方財政壓力很大;不少設施設計不科學,難以滿足實際需求;規模化經營程度低、經營效益差,農民享受經營紅利有限;村集體多方協調,吃力不討好。

  如何多維度協同破題?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中,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投融建運管”新模式。

  “示範區一期是高標準農田災後重建工程,二期建設中,我們將探索使用全新的‘投融建運管’模式。”張永剛解釋,具體而言,由安陽市國控集團有限公司負責融資,交給專業的設計公司施工和運營維護,同時充分征集農民和種糧大戶實際需求;村集體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流轉村裏的土地,交給中原糧倉、北大荒等專業種田公司管理;種田公司提供耕種管收全方位服務。

  新模式中,現代科技手段綜合運用、集采生產資料等大幅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與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又提高了議價能力,糧食生產收益明顯增加。

  利益聯結機製共推種糧增收,收益如何再分配?

  中原糧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傑算了一筆賬:去年小麥畝產1200斤,按市價每斤1.5元就是1800元;玉米畝產1000斤,按市價每斤1元就是1000元,兩季總收入2800元。扣除種田公司種糧成本1300元,再扣除1000元土地流轉費,剩餘的500元收益歸村集體。

  “以‘投融建運管’模式測算,平均每畝地每年的收益中,村集體需拿出150元左右用於長期還款,剩下的收益可用於農戶二次分紅和村集體收入。”李傑說。

  “示範區建設推行‘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既守住了耕地紅線,實現了農業發展可持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和農戶收益,這種高效的利益聯結機製為糧食生產大縣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出新模式、蹚出新路子。”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切口看大戰略

  藏糧於地保供給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早在2012年,我省就開始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規劃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大批中低產田經過改造變成了高標準糧田,改變了河南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麵。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總麵積位居全國第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麵積3000多萬畝,在糧食播種麵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九連豐,且近六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實現糧食產量1300億斤到糧食產能1400億斤的躍升,我省挖掘潛力的重點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去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2022—2025年,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增加糧食產能15億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在新鄉“中原農穀”及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地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2023—2025年,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13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期間,我省要集中連片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助推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說。

  短評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兒

  □丁新科

  不少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過去玉米秸稈可以生吃,甜度雖不如甘蔗,但別有一番風味。如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品種改良等原因,很少有人在地頭剝玉米稈吃。

  在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來自河南省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對農藥殘留、土壤肥料進行綜合治理,不僅提高了作物畝產量,還改善了農產品品質。當地農技人員介紹,去年的玉米稈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很甜。土壤好,種出來的農產品才好。雖然大田作物主要品質體現在性能穩定、抗病蟲害、高產上,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消費理念的升級倒逼著我們要全麵提升農產品品質。實踐證明,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是多重的,可以滿足“大食物觀”下人們多元化的需求。瓦店鄉高標準農田裏,集中了植保無人機公司、土壤改善技術人員,有氣象監測、病蟲害監測等諸多科技設備、多種大型噴灌設備。人工更少、效率更高,科技,讓種田更輕鬆。

  高標準農田的“高”,不僅體現在產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率上,而且反映在農產品高品質上。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用科技賦能農業生產,推動生態環境改善,我們定能加快農業強省建設。

  數說2022年

  ●第一產業增加值

  5817.78億元

  同比增長4.8%

  ●全年糧食產量

  1357.87億斤

  占全國十分之一

  居全國第二位

  連續6年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

  ●累計建成

  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

  總麵積位居全國第二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入駐“中原農穀”新增國家級製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0個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9%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7%

  ●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

  數據整理/劉曉波

  策劃:河南日報社編委會

  統籌:王珂

  執行:萬川明 郎誌慧 闕愛民 任國戰 屈芳 李英華 杜君 張培君 朱琨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