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記者 柯楊 李曉敏 本報通訊員 劉雲兵
伏牛山北麓的深山區裏,藏著一個秀美所在:欒川縣獅子廟鎮王府溝村。55歲的高延昌,是這裏的村醫。
全國“最美接種醫生”、“河南最美醫生”、“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山大名鼎鼎,人也名聲在外。
不足一米七的個頭,山裏人常見的紅臉膛,幹的是保障村民日常健康的“小事”,高延昌“美”在何處?4月11日,記者對他作了跟訪。
(插圖/王偉賓)
“騾子又來看我了”
65歲的高曉菊躺在床上,她患有高血壓、老年癡呆,已經到了認不清人的程度。家裏一來客,她就眼神警覺,擰起眉頭。
高延昌掀開厚門簾,把陽光帶進了屋。他操心最多的,就是村裏這129個慢性病患者。其中,十幾個病號行動不便,比如曾教過自己的高曉菊老師,他兩三天就要進家隨訪一次,送藥上門。
“騾子又來看我了……”高曉菊含糊喊著高延昌的小名,目光柔和下來。
“臉上咋多了道小傷口?”“得多曬曬太陽。”高延昌邊量血壓,邊跟老太太的家裏人問著囑咐著。
“哦……啊……”老太太自顧自回應著,笑著看向高延昌。現在她唯一記住的“外人”就是“騾子”。
在王府溝村,上年紀的人都喊高延昌“騾子”“高騾子”。他們說,延昌他爹給他起這個小名起對了,騾子脾氣倔、吃得少、幹得多,“是個好名兒”。
王府溝村千把人,原先在家的多是老弱婦孺。這幾年,村裏的景區“王府竹海”名氣越來越大,回村建民宿、搞劇本殺的青壯年也越來越多。
“高血壓90人、糖尿病32人、精神病7人、肺結核1人……”每天一早,高延昌都會打開村衛生室的電腦,選好隨訪人員,出門問診。
他的電話號碼就貼在衛生室門框邊,病人見他不在就會打電話。
手機裏,十幾個微信群叮當作響,幫村民聯係縣醫院轉診治療,對民宿、農家樂經營者作健康提醒,他一天到晚不識閑兒。
高醫生甚至“包治百病”。老人搞不懂社保驗證找他,不會交電費找他,誰家的豬雞牛生了病,也都習慣去找他。
這幾年,高延昌蹬壞了3輛自行車,開廢了2輛電動三輪。他輕歎口氣,笑著說:“農村的活兒就是這,一嘟嚕一串兒,幹不完。”
先做人,再行醫
走上行醫這條路,高延昌是受了父親高進祿的影響。
1967年,學了2年中西醫知識後,26歲的高進祿背起保健箱,開始給村裏人看病。高延昌初中一畢業,就開始給父親幫忙,1990年考取了鄉村醫生證,正式當上村醫。
“老一代人是真辛苦!”衛生室牆上,仍然掛著父親手書的毛筆字“滿室清香”,看著那秀氣的字跡,高延昌喃喃地說。
在他的記憶裏,父親一天也沒歇過。好幾個大年三十兒都是連夜出診,初一早上家人吃過餃子,父親才帶著一身寒氣回到家。
以前路不好走,山裏人又住得分散,多少峭壁、溝窪,父親都是靠兩隻腳探過去,用兩隻手攀過去的。直到去年病逝前,他都沒離開過村醫這個崗位。
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幾十年來,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先做人,再行醫。
這位白發銀須的“王府溝老中醫”,在欒川遠近聞名。他開的藥,往往既治病又不貴。
子承父業,這是最好的示範。
對經濟困難的人,高延昌各種減、緩、免:家裏特困的,免費治療;一時錢不湊手的,醫藥費減免10%;錢帶得不夠的,先拿藥治病。村衛生室每年減免的費用常常超過3000元錢。
有一天,高延昌在抖音上偶遇一個網友,她曾帶身患癌症的家人慕名找高進祿看過病。
當時老人搭完脈,沉思良久開了張方子,誠懇地對他們說:方子治不了本,但對緩解病情有好處,都是些常見中藥,照著抓就行。
“老先生有醫德啊,真心為病人好!”這個網友再三感慨。
是技術活兒,更是良心活兒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高延昌一家經曆著時代變遷。
河南現有注冊鄉村醫生約12萬人,這些在中國醫療大體係裏離老百姓“最近”的基層醫生,風裏來雨裏去,守護著無數人的生命健康。
2016年之前,高延昌的工作除了給村民治病,還包括預防接種。摸清全村底數、上門接種疫苗,一套程序跑下來,至少要花4天。
20多年間,他背著冷藏箱,走過了近10萬公裏崎嶇山路。多年來,王府溝村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均在90%以上,沒有發生一例麻疹病例、小兒麻痹症病例。
最近這幾年,村衛生室不再接種疫苗,高延昌的工作從“治病”轉為“防病”,更側重家庭保健和健康科普。
不會用電腦,就從開關機學起,如今,利用電腦建健康檔案、為村民申請遠程會診等,他已經駕輕就熟。為宣傳健康知識,他一個月出一期黑板報、搞一次健康講座。
讓他欣慰的是,山裏人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拿嬰幼兒營養包發放來說,前3個月需要挨家挨戶去送,到第4個月,村民們看到有效果,就主動來領了。是啊,老百姓要的不就是個實實在在嗎?
“你有技術有能力,完全可以多掙點錢。”也有人勸高延昌放棄當村醫。他總是搖搖頭,比起村民的需要,掙錢並不那麼重要。再說了,這些年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改善鄉村醫生的待遇保障,自己心裏暖著呢。
歲月流轉,改變的是環境、條件、意識、待遇,不改的是責任、堅守、奉獻、初心。
“很多人稱讚您的父親和您是良醫,您怎麼看?”記者問。
高延昌羞澀地笑了:“村醫是技術活兒,更是良心活兒。這個良,更多是說良心吧!”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記者 柯楊 李曉敏 本報通訊員 劉雲兵
伏牛山北麓的深山區裏,藏著一個秀美所在:欒川縣獅子廟鎮王府溝村。55歲的高延昌,是這裏的村醫。
全國“最美接種醫生”、“河南最美醫生”、“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山大名鼎鼎,人也名聲在外。
不足一米七的個頭,山裏人常見的紅臉膛,幹的是保障村民日常健康的“小事”,高延昌“美”在何處?4月11日,記者對他作了跟訪。
(插圖/王偉賓)
“騾子又來看我了”
65歲的高曉菊躺在床上,她患有高血壓、老年癡呆,已經到了認不清人的程度。家裏一來客,她就眼神警覺,擰起眉頭。
高延昌掀開厚門簾,把陽光帶進了屋。他操心最多的,就是村裏這129個慢性病患者。其中,十幾個病號行動不便,比如曾教過自己的高曉菊老師,他兩三天就要進家隨訪一次,送藥上門。
“騾子又來看我了……”高曉菊含糊喊著高延昌的小名,目光柔和下來。
“臉上咋多了道小傷口?”“得多曬曬太陽。”高延昌邊量血壓,邊跟老太太的家裏人問著囑咐著。
“哦……啊……”老太太自顧自回應著,笑著看向高延昌。現在她唯一記住的“外人”就是“騾子”。
在王府溝村,上年紀的人都喊高延昌“騾子”“高騾子”。他們說,延昌他爹給他起這個小名起對了,騾子脾氣倔、吃得少、幹得多,“是個好名兒”。
王府溝村千把人,原先在家的多是老弱婦孺。這幾年,村裏的景區“王府竹海”名氣越來越大,回村建民宿、搞劇本殺的青壯年也越來越多。
“高血壓90人、糖尿病32人、精神病7人、肺結核1人……”每天一早,高延昌都會打開村衛生室的電腦,選好隨訪人員,出門問診。
他的電話號碼就貼在衛生室門框邊,病人見他不在就會打電話。
手機裏,十幾個微信群叮當作響,幫村民聯係縣醫院轉診治療,對民宿、農家樂經營者作健康提醒,他一天到晚不識閑兒。
高醫生甚至“包治百病”。老人搞不懂社保驗證找他,不會交電費找他,誰家的豬雞牛生了病,也都習慣去找他。
這幾年,高延昌蹬壞了3輛自行車,開廢了2輛電動三輪。他輕歎口氣,笑著說:“農村的活兒就是這,一嘟嚕一串兒,幹不完。”
先做人,再行醫
走上行醫這條路,高延昌是受了父親高進祿的影響。
1967年,學了2年中西醫知識後,26歲的高進祿背起保健箱,開始給村裏人看病。高延昌初中一畢業,就開始給父親幫忙,1990年考取了鄉村醫生證,正式當上村醫。
“老一代人是真辛苦!”衛生室牆上,仍然掛著父親手書的毛筆字“滿室清香”,看著那秀氣的字跡,高延昌喃喃地說。
在他的記憶裏,父親一天也沒歇過。好幾個大年三十兒都是連夜出診,初一早上家人吃過餃子,父親才帶著一身寒氣回到家。
以前路不好走,山裏人又住得分散,多少峭壁、溝窪,父親都是靠兩隻腳探過去,用兩隻手攀過去的。直到去年病逝前,他都沒離開過村醫這個崗位。
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幾十年來,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先做人,再行醫。
這位白發銀須的“王府溝老中醫”,在欒川遠近聞名。他開的藥,往往既治病又不貴。
子承父業,這是最好的示範。
對經濟困難的人,高延昌各種減、緩、免:家裏特困的,免費治療;一時錢不湊手的,醫藥費減免10%;錢帶得不夠的,先拿藥治病。村衛生室每年減免的費用常常超過3000元錢。
有一天,高延昌在抖音上偶遇一個網友,她曾帶身患癌症的家人慕名找高進祿看過病。
當時老人搭完脈,沉思良久開了張方子,誠懇地對他們說:方子治不了本,但對緩解病情有好處,都是些常見中藥,照著抓就行。
“老先生有醫德啊,真心為病人好!”這個網友再三感慨。
是技術活兒,更是良心活兒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高延昌一家經曆著時代變遷。
河南現有注冊鄉村醫生約12萬人,這些在中國醫療大體係裏離老百姓“最近”的基層醫生,風裏來雨裏去,守護著無數人的生命健康。
2016年之前,高延昌的工作除了給村民治病,還包括預防接種。摸清全村底數、上門接種疫苗,一套程序跑下來,至少要花4天。
20多年間,他背著冷藏箱,走過了近10萬公裏崎嶇山路。多年來,王府溝村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均在90%以上,沒有發生一例麻疹病例、小兒麻痹症病例。
最近這幾年,村衛生室不再接種疫苗,高延昌的工作從“治病”轉為“防病”,更側重家庭保健和健康科普。
不會用電腦,就從開關機學起,如今,利用電腦建健康檔案、為村民申請遠程會診等,他已經駕輕就熟。為宣傳健康知識,他一個月出一期黑板報、搞一次健康講座。
讓他欣慰的是,山裏人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拿嬰幼兒營養包發放來說,前3個月需要挨家挨戶去送,到第4個月,村民們看到有效果,就主動來領了。是啊,老百姓要的不就是個實實在在嗎?
“你有技術有能力,完全可以多掙點錢。”也有人勸高延昌放棄當村醫。他總是搖搖頭,比起村民的需要,掙錢並不那麼重要。再說了,這些年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改善鄉村醫生的待遇保障,自己心裏暖著呢。
歲月流轉,改變的是環境、條件、意識、待遇,不改的是責任、堅守、奉獻、初心。
“很多人稱讚您的父親和您是良醫,您怎麼看?”記者問。
高延昌羞澀地笑了:“村醫是技術活兒,更是良心活兒。這個良,更多是說良心吧!”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