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駐馬店平輿:小縣城來了院士“天團”|一線問計·引才
更新時間:2023-4-17 20:49:18    來源:河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的“一號戰略”,以最大力度創優生態,集聚人才。《河南新聞聯播》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一線問計·引才》,重點展現全省各地如何揚長避短、各展所能引進高層次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今天播出第一集《駐馬店平輿:小縣城來了院士“天團”》。一個傳統的農業縣,不斷吸引30多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助力當地發展。它靠的是什麼呢?

王複明院士給團隊現場交流:一定要把這項(技術)用到風電上,海上風電修起來又很麻煩,在水下,咱就先超前布局。

在平輿壩道工程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複明正在和團隊溝通微創修複工程技術。對於發現的道路、橋梁、水壩、風電等大型工程的安全隱患,把傳統“開膛破肚”大手術變成了微創修複。

平輿壩道工程醫院副院長 鄭州大學水利學院教授   方宏遠:這是一個三維的探地雷達係統,其實就是給道路在做b超,就跟我們人在醫院做b超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照一照,就可以發現內部的這樣一個隱患。發現以後通過一些新型的材料,進行一個非開發的修複,那個洞大概有多大概就指頭這麼粗,1.6厘米就可以。

記者:要給它打針是嗎?

方宏遠:對要給道路進行打針,然後使道路這個空洞進行充填,充填完以後使它恢複健康。

平輿全國防水之鄉,全縣有25萬多人從事防水產業。這幾年發展遇到了瓶頸,由於缺乏高端研發機構和平台,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動力。平輿就打算建設全國第一個壩道工程醫院,給各種工程進行病險診斷、加固治療,作為產業延鏈補鏈的創新龍頭。尤其是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複明團隊之後,他們更新了理念,要拓展一下工程醫院的功能,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科研平台。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複明:就相當於一個開放的共享的試驗場,打破了這種行業的背景,不分水利、土木、交通、環境,大家可以組織不同行業的專家進行會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加平:它既是一個實驗室又是一個工程,既可以在這做很多實驗,又可以解決和發現工程當中的一些問題,國內外同行進行這樣的一個共建、共享,讓更多的人才能來到平輿了解平輿。

共享創新平台的理念一出,便吸引了30多位院士深度參與、長期合作。

駐馬店市平輿縣委書記   趙峰:每一個項目都是由國內不同領域的院士團隊來領銜進行,施工設計,包括未來建成以後的運用,包括遠程數據的收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在我們國內的話,我覺得是一個首創,在國際上也是非常少的,特別是涉及到壩道這個學科領域的工程教育的學生,都可以到這個現場來進行實際的研究,這為我們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大批院士來到平輿進行學術交流、前沿技術研究、研發中試、教學實踐等,也加速了他們的科研成果優先在平輿落地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倡導的一個科研項目就在平輿變為現實。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張郝:我身後的這塊草坪下麵竟然藏著一個深度達到28米,倉容量達到3500噸的地下糧倉,這個地下糧倉也是全國第一個地下糧倉的示範倉。

平輿壩道工程醫院副總工程師 潘豔輝 :它的存儲時間可以從2至4年提升到4至8年,地下存儲期間的運營成本可以降到傳統地上倉的1/10,運營期我們不再需要電給它通風還有降溫,地溫就可以實現恒溫恒濕。

平輿防水技術、壩道醫院的各種先進檢測手段,產業優勢疊加技術實力,使得製約地下糧庫示範倉建設的透水、裂縫、安全等難題一個一個被解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錢七虎:(研發)地下糧庫,是我十幾年以前我建議的,今天看到在你們壩道醫院實現了,開花結果,我非常高興!

大型水庫、高鐵車站、公路隧道等等,隨著全國各地多個大型工程的疑難雜症被壩道工程醫院成功診治,平輿院士“天團”對平輿產業全麵轉型升級的助推作用也越來越強,帶動當地建築防水企業近2000家,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占據全國建築防水的“半壁江山”。

文章編輯:施筱雯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駐馬店平輿:小縣城來了院士“天團”|一線問計·引才
2023-4-17 20:49:18    來源:河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的“一號戰略”,以最大力度創優生態,集聚人才。《河南新聞聯播》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一線問計·引才》,重點展現全省各地如何揚長避短、各展所能引進高層次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今天播出第一集《駐馬店平輿:小縣城來了院士“天團”》。一個傳統的農業縣,不斷吸引30多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助力當地發展。它靠的是什麼呢?

王複明院士給團隊現場交流:一定要把這項(技術)用到風電上,海上風電修起來又很麻煩,在水下,咱就先超前布局。

在平輿壩道工程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複明正在和團隊溝通微創修複工程技術。對於發現的道路、橋梁、水壩、風電等大型工程的安全隱患,把傳統“開膛破肚”大手術變成了微創修複。

平輿壩道工程醫院副院長 鄭州大學水利學院教授   方宏遠:這是一個三維的探地雷達係統,其實就是給道路在做b超,就跟我們人在醫院做b超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照一照,就可以發現內部的這樣一個隱患。發現以後通過一些新型的材料,進行一個非開發的修複,那個洞大概有多大概就指頭這麼粗,1.6厘米就可以。

記者:要給它打針是嗎?

方宏遠:對要給道路進行打針,然後使道路這個空洞進行充填,充填完以後使它恢複健康。

平輿全國防水之鄉,全縣有25萬多人從事防水產業。這幾年發展遇到了瓶頸,由於缺乏高端研發機構和平台,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動力。平輿就打算建設全國第一個壩道工程醫院,給各種工程進行病險診斷、加固治療,作為產業延鏈補鏈的創新龍頭。尤其是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複明團隊之後,他們更新了理念,要拓展一下工程醫院的功能,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科研平台。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複明:就相當於一個開放的共享的試驗場,打破了這種行業的背景,不分水利、土木、交通、環境,大家可以組織不同行業的專家進行會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加平:它既是一個實驗室又是一個工程,既可以在這做很多實驗,又可以解決和發現工程當中的一些問題,國內外同行進行這樣的一個共建、共享,讓更多的人才能來到平輿了解平輿。

共享創新平台的理念一出,便吸引了30多位院士深度參與、長期合作。

駐馬店市平輿縣委書記   趙峰:每一個項目都是由國內不同領域的院士團隊來領銜進行,施工設計,包括未來建成以後的運用,包括遠程數據的收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在我們國內的話,我覺得是一個首創,在國際上也是非常少的,特別是涉及到壩道這個學科領域的工程教育的學生,都可以到這個現場來進行實際的研究,這為我們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大批院士來到平輿進行學術交流、前沿技術研究、研發中試、教學實踐等,也加速了他們的科研成果優先在平輿落地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倡導的一個科研項目就在平輿變為現實。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張郝:我身後的這塊草坪下麵竟然藏著一個深度達到28米,倉容量達到3500噸的地下糧倉,這個地下糧倉也是全國第一個地下糧倉的示範倉。

平輿壩道工程醫院副總工程師 潘豔輝 :它的存儲時間可以從2至4年提升到4至8年,地下存儲期間的運營成本可以降到傳統地上倉的1/10,運營期我們不再需要電給它通風還有降溫,地溫就可以實現恒溫恒濕。

平輿防水技術、壩道醫院的各種先進檢測手段,產業優勢疊加技術實力,使得製約地下糧庫示範倉建設的透水、裂縫、安全等難題一個一個被解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錢七虎:(研發)地下糧庫,是我十幾年以前我建議的,今天看到在你們壩道醫院實現了,開花結果,我非常高興!

大型水庫、高鐵車站、公路隧道等等,隨著全國各地多個大型工程的疑難雜症被壩道工程醫院成功診治,平輿院士“天團”對平輿產業全麵轉型升級的助推作用也越來越強,帶動當地建築防水企業近2000家,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占據全國建築防水的“半壁江山”。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