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範國強,男,1964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原學者。範國強教授長期致力於森林培育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使我國泡桐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泡桐成為我國平原綠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樹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並榮獲2018年度河南省科學傑出貢獻獎。
春天,滿樹繁花淩空怒放,彌漫淡淡清香;夏天,茂密樹冠遮陽避雨,送來陣陣蔭涼……村頭、路邊、宅院內,隨處可見的泡桐樹,是很多人從童年起就留下的美好記憶。
今天,全國的泡桐數量已近10億株,成為我國平原綠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樹種。在這份成績的背後,著名林學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範國強教授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將我國泡桐研究推向了國際領先水平,促進全國推廣四倍體泡桐3億株以上,也因此榮獲了2018年度河南省科學傑出貢獻獎。
讓“英雄樹”變“致富樹”
“我在農村長大,從小就接觸泡桐樹,記得當時村裏建房用得最多的就是泡桐材。”4月14日,範國強告訴記者,1980年,他到河南農大的前身河南農學院就讀林學專業,導師蔣建平教授的研究方向就是泡桐,這緣分一結就是43年。
泡桐是我國原生樹種,它生長速度快,耐幹旱能力較強。焦裕祿同誌為了整治蘭考縣“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一株“焦桐”,至今寄托著蘭考人民對英雄的無限懷念。
但是,在自然情況下的泡桐是二倍體品種,存在自然接幹率低和抗逆性弱等問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材率低及易發病,一直阻礙著泡桐樹的大麵積種植推廣。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範國強和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從分子水平入手取得了突破。1997年起,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創製出泡桐四倍體新種質6300餘份,培育出了“白四泡桐1號”等8個四倍體泡桐新品種。
當泡桐基因數量成倍增加後,就產生了很多新特性。一是速生性顯著加快,三年生的泡桐胸徑由以往大約7、8厘米,現在擴大到12厘米左右。二是木材密度大大增強,製作古箏等樂器音效更出色。三是增加了泡桐板材白度,直接省掉出口板材的一道脫色工序,既節約成本又環保。四是在泡桐的分枝期實現了自然接幹,可有效減少板材上的結節,顯著提升品質。五是大大提升了泡桐抗叢枝病能力。
範國強和團隊首創的四倍體泡桐種質創製方法和育種技術體係,帶動了林木倍性育種的新發展,一舉奠定了我國泡桐育種的國際領先地位。目前,在全國新栽泡桐中有70%是四倍體泡桐。
更讓範國強高興的是,這一係列成果讓泡桐的經濟社會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在蘭考縣,一年僅製作樂器產值就可達100億元以上,泡桐不僅是防治風沙的“英雄樹”,也成為改善人民生活的“致富樹”。
破解“泡桐癌症”
被稱為“泡桐癌症”的叢枝病,是妨礙泡桐推廣的最大敵人。
叢枝病主要由植原體侵染所致,患病樹木的枝條呈叢生狀,遠看像一個個雜亂無章的鳥巢。“叢枝病跟惡性腫瘤相似,它極大消耗了樹木的養分,導致樹木生長緩慢,嚴重時早早夭折。”範國強解釋。
1994年起,範國強教授建立了叢枝病發生機理及防治團隊,從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方麵闡釋叢枝病的發生機理。團隊發現,植原體分泌的一種蛋白質進入泡桐細胞後,導致泡桐細胞中的一些基因表達發生變化,使泡桐的生長激素水平發生紊亂,從而發生叢枝病。這一成果引領了國內外植原體病害研究的新方向。
對症下藥,範國強團隊從基因工程著手組織相關的防治研究。“四倍體泡桐的成功培育,大大提升了泡桐抗叢枝病能力。以往二倍體泡桐的5年發病率高達85%以上,現在四倍體泡桐的5年發病率已降至13%左右。”範國強告訴記者。
同時,團隊針對致病的蛋白質研發出抑製劑,既可在種植泡桐之前先給幼苗“打疫苗”,也可在泡桐生病後通過“掛吊瓶”方式進行治療,叢枝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高效叢枝病防治技術體係的建立,有效促進了泡桐在國內的快速推廣。
“創新,是科研成功的最大因素”
國內外首次係統繪製了泡桐基因組精細圖、DNA甲基化圖和植原體基因組完成圖、製定了《四倍體泡桐苗木繁育技術規程》等國家林業行業標準……多年來,範國強團隊在泡桐新品種培育、泡桐生物學基礎研究及叢枝病發生與防治等方麵不斷取得高水平基礎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有了原創技術的支持,才能確立我國在泡桐基礎理論研究方麵的國際領先地位,才能有效推動泡桐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我省重點學科——森林培育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範國強認為,勇於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2012年起,團隊利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手段找到了深入全麵研究泡桐的新方向,目前已經完成了兩大突破,從分子層麵闡明了泡桐速生的機理和叢枝病的發病原因。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泡桐產業發展,在延鏈、強鏈方麵注入了強勁的能量。
泡桐四倍體新品種推廣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國內種植區域已拓展至海南、西藏等省份;從泡桐花中提取木樨草素,發揮其藥用價值,有望將泡桐的經濟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入選我省首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建設省泡桐工程中心、組建泡桐創新技術戰略聯盟……今天,在創新能量的激勵下,泡桐科研及產業發展正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新氣象,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河南力量。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範國強,男,1964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原學者。範國強教授長期致力於森林培育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使我國泡桐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泡桐成為我國平原綠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樹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並榮獲2018年度河南省科學傑出貢獻獎。
春天,滿樹繁花淩空怒放,彌漫淡淡清香;夏天,茂密樹冠遮陽避雨,送來陣陣蔭涼……村頭、路邊、宅院內,隨處可見的泡桐樹,是很多人從童年起就留下的美好記憶。
今天,全國的泡桐數量已近10億株,成為我國平原綠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樹種。在這份成績的背後,著名林學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範國強教授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將我國泡桐研究推向了國際領先水平,促進全國推廣四倍體泡桐3億株以上,也因此榮獲了2018年度河南省科學傑出貢獻獎。
讓“英雄樹”變“致富樹”
“我在農村長大,從小就接觸泡桐樹,記得當時村裏建房用得最多的就是泡桐材。”4月14日,範國強告訴記者,1980年,他到河南農大的前身河南農學院就讀林學專業,導師蔣建平教授的研究方向就是泡桐,這緣分一結就是43年。
泡桐是我國原生樹種,它生長速度快,耐幹旱能力較強。焦裕祿同誌為了整治蘭考縣“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一株“焦桐”,至今寄托著蘭考人民對英雄的無限懷念。
但是,在自然情況下的泡桐是二倍體品種,存在自然接幹率低和抗逆性弱等問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材率低及易發病,一直阻礙著泡桐樹的大麵積種植推廣。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範國強和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從分子水平入手取得了突破。1997年起,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創製出泡桐四倍體新種質6300餘份,培育出了“白四泡桐1號”等8個四倍體泡桐新品種。
當泡桐基因數量成倍增加後,就產生了很多新特性。一是速生性顯著加快,三年生的泡桐胸徑由以往大約7、8厘米,現在擴大到12厘米左右。二是木材密度大大增強,製作古箏等樂器音效更出色。三是增加了泡桐板材白度,直接省掉出口板材的一道脫色工序,既節約成本又環保。四是在泡桐的分枝期實現了自然接幹,可有效減少板材上的結節,顯著提升品質。五是大大提升了泡桐抗叢枝病能力。
範國強和團隊首創的四倍體泡桐種質創製方法和育種技術體係,帶動了林木倍性育種的新發展,一舉奠定了我國泡桐育種的國際領先地位。目前,在全國新栽泡桐中有70%是四倍體泡桐。
更讓範國強高興的是,這一係列成果讓泡桐的經濟社會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在蘭考縣,一年僅製作樂器產值就可達100億元以上,泡桐不僅是防治風沙的“英雄樹”,也成為改善人民生活的“致富樹”。
破解“泡桐癌症”
被稱為“泡桐癌症”的叢枝病,是妨礙泡桐推廣的最大敵人。
叢枝病主要由植原體侵染所致,患病樹木的枝條呈叢生狀,遠看像一個個雜亂無章的鳥巢。“叢枝病跟惡性腫瘤相似,它極大消耗了樹木的養分,導致樹木生長緩慢,嚴重時早早夭折。”範國強解釋。
1994年起,範國強教授建立了叢枝病發生機理及防治團隊,從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方麵闡釋叢枝病的發生機理。團隊發現,植原體分泌的一種蛋白質進入泡桐細胞後,導致泡桐細胞中的一些基因表達發生變化,使泡桐的生長激素水平發生紊亂,從而發生叢枝病。這一成果引領了國內外植原體病害研究的新方向。
對症下藥,範國強團隊從基因工程著手組織相關的防治研究。“四倍體泡桐的成功培育,大大提升了泡桐抗叢枝病能力。以往二倍體泡桐的5年發病率高達85%以上,現在四倍體泡桐的5年發病率已降至13%左右。”範國強告訴記者。
同時,團隊針對致病的蛋白質研發出抑製劑,既可在種植泡桐之前先給幼苗“打疫苗”,也可在泡桐生病後通過“掛吊瓶”方式進行治療,叢枝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高效叢枝病防治技術體係的建立,有效促進了泡桐在國內的快速推廣。
“創新,是科研成功的最大因素”
國內外首次係統繪製了泡桐基因組精細圖、DNA甲基化圖和植原體基因組完成圖、製定了《四倍體泡桐苗木繁育技術規程》等國家林業行業標準……多年來,範國強團隊在泡桐新品種培育、泡桐生物學基礎研究及叢枝病發生與防治等方麵不斷取得高水平基礎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有了原創技術的支持,才能確立我國在泡桐基礎理論研究方麵的國際領先地位,才能有效推動泡桐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我省重點學科——森林培育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範國強認為,勇於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2012年起,團隊利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手段找到了深入全麵研究泡桐的新方向,目前已經完成了兩大突破,從分子層麵闡明了泡桐速生的機理和叢枝病的發病原因。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泡桐產業發展,在延鏈、強鏈方麵注入了強勁的能量。
泡桐四倍體新品種推廣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國內種植區域已拓展至海南、西藏等省份;從泡桐花中提取木樨草素,發揮其藥用價值,有望將泡桐的經濟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入選我省首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建設省泡桐工程中心、組建泡桐創新技術戰略聯盟……今天,在創新能量的激勵下,泡桐科研及產業發展正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新氣象,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河南力量。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