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 | 河南洛陽: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更新時間:2023-4-8 21:04:40    來源:光明新聞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隨著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入選,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評以來,河南洛陽累計入選的項目達14個。

  3月30日,河南洛陽偃師區二裏頭村。春光正好,二裏頭遺址“九宮格”區域西側,十餘位考古工作者正埋頭在探方內忙碌。

  時光回溯到64年前。1959年4月,我國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正式啟動。位於洛陽偃師的二裏頭遺址進入了考古團隊的視野,隨著發掘不斷深入,一個沉睡3800餘年的都城遺址一點點揭開麵紗,帶給世人接連不斷的驚喜: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

  “從最新的考古發現來看,二裏頭遺址中可能不止‘九宮格’,而是由更多的‘網格’組成。”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再次為大家帶來驚喜:二裏頭都邑以道路和牆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這種嚴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二裏頭文化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二裏頭遺址的發掘,為我們展現了夏王朝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曾被認為是虛構的曆史變成真實可信的曆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開後世都城“裏坊”製度的先河。

  在洛陽,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跡,借助大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得以驗證。王巍指出,二裏頭的都城麵貌、宮室製度、中軸線、多重院落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二裏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應該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春天的黃河洛陽段,碧波萬頃,水鳥雲集。乘船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碼頭,西行10餘公裏,便會看到一個名曰妯娌島的小島。在妯娌島以北水下約50米處,淹沒著一個距今約5000年的原始村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要發現,妯娌遺址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與史載黃帝時代相當,同時位居古人所說的黃帝或黃帝族的聚居區,其文化內涵與《史記》等書對黃帝的相關記載吻合,因此,考古專家推測這裏應當是黃帝曾經生活過的家園。

  在妯娌遺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用於祭祀的禮器——鐃形器,其宛如一株文明之苗,在古老的土地上逐漸紮根、生長,對商周時期的鼎、鍾等青銅禮樂器產生重要影響。除妯娌遺址外,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東漢帝陵、漢魏洛陽城、隋代回洛倉等均有不少成果填補曆史空白。

  “考古是對曆史的追問和探尋,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版圖。”王巍認為,中國有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考古學與曆史文獻學的結合,使考古學和曆史研究相得益彰,中國的考古發現有很多方麵印證了文獻的記載,但同時也有一些是糾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為我們築牢文化自信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根基。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立足洛陽,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向前溯源。文明密碼被一點點破譯,充分展示了洛陽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王朝興起、都邑規劃、陵寢製度、隋唐大運河、絲綢之路、黃河文化及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等方麵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廳,借助數字化互動遊戲,觀眾可以沉浸式與曆史“對話”;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VR智能導覽,遊客可以360°欣賞千年前的運河風光……走進洛陽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勾勒出文明的發展脈絡,讓公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通過考古發掘破譯的文明密碼,作為中原文明核心區關鍵一環的古都洛陽,將再現曆史文化遺產新的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微信圖片_20230408123116.png

文章編輯: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 | 河南洛陽: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2023-4-8 21:04:40    來源:光明新聞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隨著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入選,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評以來,河南洛陽累計入選的項目達14個。

      3月30日,河南洛陽偃師區二裏頭村。春光正好,二裏頭遺址“九宮格”區域西側,十餘位考古工作者正埋頭在探方內忙碌。

      時光回溯到64年前。1959年4月,我國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正式啟動。位於洛陽偃師的二裏頭遺址進入了考古團隊的視野,隨著發掘不斷深入,一個沉睡3800餘年的都城遺址一點點揭開麵紗,帶給世人接連不斷的驚喜: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

      “從最新的考古發現來看,二裏頭遺址中可能不止‘九宮格’,而是由更多的‘網格’組成。”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再次為大家帶來驚喜:二裏頭都邑以道路和牆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這種嚴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二裏頭文化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二裏頭遺址的發掘,為我們展現了夏王朝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曾被認為是虛構的曆史變成真實可信的曆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開後世都城“裏坊”製度的先河。

      在洛陽,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跡,借助大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得以驗證。王巍指出,二裏頭的都城麵貌、宮室製度、中軸線、多重院落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二裏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應該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春天的黃河洛陽段,碧波萬頃,水鳥雲集。乘船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碼頭,西行10餘公裏,便會看到一個名曰妯娌島的小島。在妯娌島以北水下約50米處,淹沒著一個距今約5000年的原始村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要發現,妯娌遺址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與史載黃帝時代相當,同時位居古人所說的黃帝或黃帝族的聚居區,其文化內涵與《史記》等書對黃帝的相關記載吻合,因此,考古專家推測這裏應當是黃帝曾經生活過的家園。

      在妯娌遺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用於祭祀的禮器——鐃形器,其宛如一株文明之苗,在古老的土地上逐漸紮根、生長,對商周時期的鼎、鍾等青銅禮樂器產生重要影響。除妯娌遺址外,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東漢帝陵、漢魏洛陽城、隋代回洛倉等均有不少成果填補曆史空白。

      “考古是對曆史的追問和探尋,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版圖。”王巍認為,中國有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考古學與曆史文獻學的結合,使考古學和曆史研究相得益彰,中國的考古發現有很多方麵印證了文獻的記載,但同時也有一些是糾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為我們築牢文化自信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根基。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立足洛陽,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向前溯源。文明密碼被一點點破譯,充分展示了洛陽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王朝興起、都邑規劃、陵寢製度、隋唐大運河、絲綢之路、黃河文化及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等方麵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廳,借助數字化互動遊戲,觀眾可以沉浸式與曆史“對話”;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VR智能導覽,遊客可以360°欣賞千年前的運河風光……走進洛陽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勾勒出文明的發展脈絡,讓公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通過考古發掘破譯的文明密碼,作為中原文明核心區關鍵一環的古都洛陽,將再現曆史文化遺產新的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微信圖片_20230408123116.png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