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大河網訊 近年來,從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霸榜熱搜,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網友熱捧,人們對曆史的關注度日益高漲,博物館旅遊和曆史文化演出的“出圈”,讓文物背後的故事走向大眾,讓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
4月3日,大河網記者跟隨“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陝西考古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秦劇場、華清宮等地,感受陝西得天獨厚的古遺跡資源。
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 讓過去擁有未來
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長啥樣?考古現場怎麼才能第一時間保護好文物?陝西曆史文化豐富,博物館眾多,作為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的陝西考古博物館,在展出豐富文物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對館內展陳、排列推陳出新,向眾人講述文物背後的考古故事,讓考古這一小眾知識變為大眾文化。
據記者了解,與其他博物館不同,陝西考古博物館是一座與考古學科工作、發展相關的專題博物館,也是集考古發掘、科學研究、文物保護、教育展示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考古研究機構。陝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學學科發展為主線,以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遺跡遺物為展示對象,向公眾展示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與現場保護、實驗室修複、文物考古學研究及反映考古學科發展史。
曆經滄桑的陶土器、形態迥異的陶俑、考古人員調查和勘探的日記、考古發掘過程中使用的器具……該館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相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勾勒出中國考古和陝西考古的發展脈絡。此外,現場還設置了不少供遊客互動體驗的文化項目,讓大家可以在參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曆史文化、感受考古的魅力。
彩色的兵馬俑和青銅劍與後人相見
一統天下的秦軍究竟使用什麼樣的兵器?又如何排兵布陣呢?日前,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獲得多項新發現。
此次考古發掘出兵俑佩戴青銅劍的真實狀態,80厘米左右的青銅劍腰間斜挎,是兵俑常備武器。《戰國策·荊軻刺秦王》中記載,荊軻行刺秦王時,秦王的第一反應是繞著柱子逃跑。那麼,秦王為什麼不拔劍防衛呢?本次新出土的青銅劍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因為青銅劍太長了,掛在腰間,直接從身前拔劍,背展長度不夠,劍拔不出來。
彩繪陶俑也是此次發掘的一大收獲,發掘出土的多件彩繪殘件顏色鮮活,經過現場搶救性保護和實驗室持續保濕修複,已經有部分彩繪俑殘件在現場展示。特別是新發現的一件軍官俑,雖然彩繪顏料已脫落,與壓在陶俑上的土塊粘連,文保團隊創新研發附網膜回貼法,整條手臂的彩繪有望得到完整修複。
兩千年前士兵家書被改編成了沉浸式史詩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千年前的戰地家書打開了上古時空隧道,四方征討戰國悍卒,喚起大秦剛健雄風。
“我們在戰場上一定會多殺敵人,建立戰功,拿到爵位,讓整個家族過上好日子。”在一個小時的沉浸式演出中,記者在劇場裏穿越時空,隨著角色的行進式表演,與故事的角色穿越千年同頻共振,身臨其境體驗了一段有關家國情懷的曆史記憶。
記者了解到,《複活的軍團》是中國首部實景沉浸式多媒體戰爭史詩大劇,演員陣容186人,依托先進的舞美技術生動講述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封平民家書裏的主人公黑夫和驚於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中的真實曆史故事。
一片“星光”灑驪山 讓曆史文化“吸睛”又“吸金”
萬星閃爍的夢幻驪山、熊熊燃燒的湖麵火海、滾滾而下的森林霧瀑、精致華麗的舞美妝造……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實現了讓“真山真水真曆史”為我所用和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突破。
《長恨歌》是以楊貴妃、李隆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震撼的舞台效果,結合聲、光、電等技術優勢,以勢造情,以舞訴情,在故事的原發地——驪山腳下再現大唐盛世的愛情故事。
作為一出開演17年來仍長盛不衰的舞劇,它是靠什麼抓住觀眾的心?長恨歌藝術團藝術總監執行導演薛雷凱介紹,《長恨歌》舞劇每年都會進行精細化調整。“《長恨歌》在這17年裏真的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線上發展。每年我們都會收集總結觀眾的反饋聲音、演員的親身感受,或是在演出過程中發現的失誤點,對演出不斷地改良。”
記者了解到,自2006年公演以來,《長恨歌》已演出4300餘場,累計實現收入14.36億元,帶動周邊酒店、民宿、康養、文創綜合收入超70億元以上,成為陝西旅遊的一張金邊名片。(李彤)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大河網訊 近年來,從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霸榜熱搜,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網友熱捧,人們對曆史的關注度日益高漲,博物館旅遊和曆史文化演出的“出圈”,讓文物背後的故事走向大眾,讓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
4月3日,大河網記者跟隨“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陝西考古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秦劇場、華清宮等地,感受陝西得天獨厚的古遺跡資源。
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 讓過去擁有未來
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長啥樣?考古現場怎麼才能第一時間保護好文物?陝西曆史文化豐富,博物館眾多,作為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的陝西考古博物館,在展出豐富文物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對館內展陳、排列推陳出新,向眾人講述文物背後的考古故事,讓考古這一小眾知識變為大眾文化。
據記者了解,與其他博物館不同,陝西考古博物館是一座與考古學科工作、發展相關的專題博物館,也是集考古發掘、科學研究、文物保護、教育展示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考古研究機構。陝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學學科發展為主線,以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遺跡遺物為展示對象,向公眾展示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與現場保護、實驗室修複、文物考古學研究及反映考古學科發展史。
曆經滄桑的陶土器、形態迥異的陶俑、考古人員調查和勘探的日記、考古發掘過程中使用的器具……該館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相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勾勒出中國考古和陝西考古的發展脈絡。此外,現場還設置了不少供遊客互動體驗的文化項目,讓大家可以在參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曆史文化、感受考古的魅力。
彩色的兵馬俑和青銅劍與後人相見
一統天下的秦軍究竟使用什麼樣的兵器?又如何排兵布陣呢?日前,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獲得多項新發現。
此次考古發掘出兵俑佩戴青銅劍的真實狀態,80厘米左右的青銅劍腰間斜挎,是兵俑常備武器。《戰國策·荊軻刺秦王》中記載,荊軻行刺秦王時,秦王的第一反應是繞著柱子逃跑。那麼,秦王為什麼不拔劍防衛呢?本次新出土的青銅劍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因為青銅劍太長了,掛在腰間,直接從身前拔劍,背展長度不夠,劍拔不出來。
彩繪陶俑也是此次發掘的一大收獲,發掘出土的多件彩繪殘件顏色鮮活,經過現場搶救性保護和實驗室持續保濕修複,已經有部分彩繪俑殘件在現場展示。特別是新發現的一件軍官俑,雖然彩繪顏料已脫落,與壓在陶俑上的土塊粘連,文保團隊創新研發附網膜回貼法,整條手臂的彩繪有望得到完整修複。
兩千年前士兵家書被改編成了沉浸式史詩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千年前的戰地家書打開了上古時空隧道,四方征討戰國悍卒,喚起大秦剛健雄風。
“我們在戰場上一定會多殺敵人,建立戰功,拿到爵位,讓整個家族過上好日子。”在一個小時的沉浸式演出中,記者在劇場裏穿越時空,隨著角色的行進式表演,與故事的角色穿越千年同頻共振,身臨其境體驗了一段有關家國情懷的曆史記憶。
記者了解到,《複活的軍團》是中國首部實景沉浸式多媒體戰爭史詩大劇,演員陣容186人,依托先進的舞美技術生動講述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封平民家書裏的主人公黑夫和驚於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中的真實曆史故事。
一片“星光”灑驪山 讓曆史文化“吸睛”又“吸金”
萬星閃爍的夢幻驪山、熊熊燃燒的湖麵火海、滾滾而下的森林霧瀑、精致華麗的舞美妝造……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實現了讓“真山真水真曆史”為我所用和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突破。
《長恨歌》是以楊貴妃、李隆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震撼的舞台效果,結合聲、光、電等技術優勢,以勢造情,以舞訴情,在故事的原發地——驪山腳下再現大唐盛世的愛情故事。
作為一出開演17年來仍長盛不衰的舞劇,它是靠什麼抓住觀眾的心?長恨歌藝術團藝術總監執行導演薛雷凱介紹,《長恨歌》舞劇每年都會進行精細化調整。“《長恨歌》在這17年裏真的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線上發展。每年我們都會收集總結觀眾的反饋聲音、演員的親身感受,或是在演出過程中發現的失誤點,對演出不斷地改良。”
記者了解到,自2006年公演以來,《長恨歌》已演出4300餘場,累計實現收入14.36億元,帶動周邊酒店、民宿、康養、文創綜合收入超70億元以上,成為陝西旅遊的一張金邊名片。(李彤)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